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聂石樵先生走了,关于治学,再听他唠叨几句吧

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聂石樵先生昨天去世了,享年92岁。聂石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国文学史家。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先生的研究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广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古代作家研究、文学作品笺注等方面,著作丰赡,成果显著。本文为聂石樵先生治学经验谈,学习古典文学不可不看。


▲聂石樵先生


▲《聂石樵文集》


聂石樵先生生命最后的读书照,感动了无数人。朋友们纷纷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以期能描绘出先生的精神境界。如果您也愿意,请拿出手中的画笔,也进行一次创作吧!所有投稿画作都将在“程门问学”刊发。(照片来自于丹微博)



关于治学方法,每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路子是各人走出来的,因此各人对治学之道便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我也只能根据切身的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01



我认为学习古典文学首先要有坚实的基础,即扎实的根底。所谓“坚实的基础”和“扎实的根底”,即要重点地阅读和掌握一些儒家的经书和史书。因为这些书是我国的文学之源、史学之源、哲学之源以及其他文化思想之源。它影响了两千多年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打下这样的基础,应当做到两点,即认真地阅读古书和系统地掌握一些关于古书的知识。


怎样才能读懂古书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


其一,必须具备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知识。这类知识不但研究古汉语的要掌握,研究古典文学的也要掌握。不过我们学习文字学、音韵学与古汉语研究者把它作为一门独立、专门的学问研究不同,而是作为读懂古书的工具。通过对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学习,了解我国古文的古字、古音、古义以及语法结构等,对读懂古书很有帮助。而不了解这些,便不能真正读懂古书,不可能真正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的先辈曾说:“小学”是治经学的阶梯。所谓经学即包括古代部分文学在内,那末我们也可以说,“小学”是学习古代文学的阶梯。


其二,必须多读、熟读古代的诗文,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只有理论认识不行,还必须实践,多读、熟读作品就是读懂古书的具体实践。我国古代的诗文结构紧密,文字精赅,气韵生动,有特殊的格律,不熟读便不能理解它的词义的构成,前后句的关系和文气的转折等,只有熟读,掌握了它行文中这些特点,才能领会文章的意义。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


那末,为什么学习古典文学还要以掌握历史知识作为根基呢?这是因为历史是各个朝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文化思想的实录(当然有作者的阶级偏见),而文学作品的内容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想紧密联系着,如果不了解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便不可能真正读懂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读古书,理解文中的语词自然是必要的,理解其中的掌故也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理解其中所记述的当时的政治、经济、典章制度等历史现象。我们可以说,对某一阶段的历史熟识到什么程度,对那一阶段的文学才能理解到什么程度。


例如历代注释杜诗,以仇兆鳌的注为最详备,从词语、掌故到某些历史史实都作了引证解释,可谓无一字无来历,但与钱谦益对杜诗的注释相比,其学术价值不免相形见绌了。原因在于钱谦益对唐代历史很熟,他着重以唐史来注解杜诗,对杜诗的理解就更胜一筹。又如历代为李商隐诗作注释的人,都为之作年谱,其中以冯浩之《玉溪生年谱》最为精确,而近人张采田的《玉溪生年谱会笺》比冯作更精审。张是唐史专家,熟悉唐代的名物、制度、地理、掌故,因而能对以前各家的错误,多所匡正。这都说明学习历史对研究古典文学的重要作用。


怎样掌握一些古书的知识呢?我国的古书浩若烟海,我们要用就有一个从何涉足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学习目录学入手。目录学被前人看作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是一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问。学习目录学可以使我们了解各个时代古书的著述、收藏、流传和存佚的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读书的门类,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读书和怎样查找古代文献资料。


我国目录学的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即编制了《别录》和《七略》,这两部书虽然都已亡佚了,但却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从此以后,历代都有关于目录的书出现。其中重要的如《汉书·艺文志》,它吸收了刘歆《七略》的内容,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刘歆所不曾见过的书籍。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开创了历代官修史书中以《艺文志》或《经籍志》记载当时藏书、著述的目录的先例,而且记载了古代学术、文化的源流,是一部古代学术文化史。其次是唐人修的《隋书·经籍志》,从它开始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它不但记载了当时的藏书,而且把当时已经亡佚而前人书目中记载过的书也收入了,所以十分有价值。到了宋代,出现了许多私人藏书家,他们把自己收藏的书编成书目,其中重要的是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晁、陈二书于每一部书下,或叙述作者的简历,或论证书的要旨,或说明学术源流,或罗列不同的学说,加以考证,为我们了解宋代及其以前的书籍提供了方便。到了清代,随着学术的发展,目录学成为“显学”,出现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集古代目录书之大成的巨著,它包括了清代乾隆以前的我国古书。四部前有总序,大小类前都有小序,每部书附提要。有了这部书,我们对古代书籍可以一目了然。


如果我们要了解书的门类,了解应当读哪些书,就可以根据目录书查阅。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便是从《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中査找文献资料的。可以说目录书是指导我们读书的重要工具。


▲聂石樵先生读书图(彭中绘)



02



我们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便有个如何从事研究工作的问题。我认为应当处理、安排好下列诸问题。


其一,怎样处理点与面的关系。现在有些古典文学工作者,大学毕业以后就首先确定自己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中搞哪一段,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还是元明清?为了自己研究成果的专精,集中一个人的精力于某一历史阶段是可以的。问题在于要真正在某一历史阶段取得好的研究成果,必须有整部文学史的基础知识。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学校是学习了中国文学史课程的,但是那是非常简单的,作为研究古典文学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我曾经设想,一个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留校做教学工作,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文学史从头教两遍,然后再根据爱好和专长,从事某一阶段文学的研究,将是大有好处的。因为这样才算有了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把研究的历史阶段卡得太死、太窄,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不宽,点就不能精。反之,只有基础宽厚,重点才能专精。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的成就便是例证。前人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文史尚且不可分,何况文学史本身呢?顾炎武、章太炎兼经学、史学、文学于一身,王国维从商周历史一直搞到《红楼梦》,鲁迅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还计划编一部《中国文学史》,郭沫若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正因为他们学问渊博,同时才各有专精。他们成就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其二,怎样安排学习次序。我认为按照文学史发展的顺序学习是顺理成章的,即从先秦逐朝逐代学习到清。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先近代后古代,从文字上看先易后难,内容上先今后古,好像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是逆潮流而动,费力多而见功少。按照文学史发展顺序学习,阅读、理解先秦古书的困难克服了,后代文学作品中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并且可以掌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在按时代顺序学习的同时,有几部书要认真阅读,即《诗经》、《楚辞》、《左传》、《论语》。这几部书无论专攻哪一历史阶段文学的人都要读,要逐字逐句读,全读。因为这些书的文学思想、文字表达和语言词汇对后代文学的影响至深且广,认真读这些书对研究古典文学大有益处,也算作是打根基吧!


其三,怎样重点深入。我们有了优厚的文学基础,就产生了如何重点深入的问题。这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所长,选择专攻的方向。或研究一个历史阶段,一种文体,一个流派,一个作家等等。这种专攻的方向是在自己平常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并非灵机一动想出来的。


无论研究什么,首先对研究的对象要熟。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学像唐诗,也应当首先把唐诗读熟,尽管唐诗量很大,不可能全读,但对一些主要作家的作品要认真读,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和语言形式有其相近或相同之处,如果唐代诗歌掌握得好,那就可以用唐诗解唐诗了。再进一步,如果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比较熟识,就可以进而考査唐代律诗的形成过程,考査唐代新乐府对其前代的乐府歌辞有哪些发展变化了。这也可以说明一个人的基础知识越广,对其所专攻的重点就越有利。


我们一方面强调认真读书,另一方面也要勤于思考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是奴隶制时代的圣人,他的学说中有益部分我们应当继承,他的意见是必须把读书和思考问题结合起来。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对别人的见解要尊重,但不能盲从,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目前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楚文化征服了中原文化成为汉文化,汉文化是楚文化的直接发展等,这对不对呢?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不是这样记载的,而事实也并非如此。根据历史记载,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诸方面都是承袭秦朝的。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云:“汉兴以来,承用秦法,以至今日者多矣。”秦汉在制度上先后承袭,《史记》、《汉书》中的记载很多,如:“汉因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秦制汉氏因之”,“秦制汉循而末革”,“汉承秦绪”,“汉承秦业遂不改更”,“汉踵秦制”,“汉初因秦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等等,不胜枚举。总之,汉代制度比秦代虽有小的变化,但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秦都咸阳,周都丰、镐,都是关中地区,秦文化自然是承袭了周文化,汉承秦制,那么汉文化主要是继承了中原文化,同时吸收了楚文化而发展起来的。认为汉文化是楚文化的直接发展,未免片面。即以汉代主要的文学形式“赋”为例,其形成,楚辞固然给予很大影响,荀卿的赋和纵横家的散文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荀卿的赋雄浑有气魄,纵横家的散文长于隽永、铺陈。这都是汉赋所具有的因素。如《战国策·秦策》苏秦说秦惠王云:“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这段文字既铺陈又句句有韵,很像赋的写法,已经初具赋的形式了。汉初纵横家的文章我们已经看不见了,但根据苏秦的文章也可以想见其一斑。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总的认识,即汉赋是南方的楚辞和北方的赋、散文融汇而成的,是由于汉代统治上的统一,促成南北文学统一的文学形式。推而广之,汉文化应当是南北文化的统一。我想这样理解是符合实际的。这个例子不过说明读书要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聂石樵先生读书图(JSH绘)



03



学习古典文学还要练笔,即手笔要勤,要多写。在读书、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必须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果文不逮意,便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


练笔的方法首先是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既可以积累知识,又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一个人的记忆力有限,读书不能单凭记忆,必须随手札记。写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类,即写提要,摘录重要资料和记读书心得等。但无论哪一类都要标明书名、篇名、卷次、页数,以便于以后校对原文。特别是摘录资料要如此,甚至要注明版本。至于要做哪一种笔记,须根据阅读的对象而定。例如《聊斋志异》全书凡四、五百篇,要准确记忆比较困难,可先写提要,然后将有关资料附在每一篇提要的后面。根据这些提要和资料,我们可以研究蒲松龄在封建社会末期提出哪些问题来。他对青年婚姻问题怎样看?对科举制度怎样看?对知识分子怎样看?对封建官场怎样看?与他以前作家的同样题材的作品比有什么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他采用的故事素材来探讨其创作思想等。


写读书笔记,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写作的初级阶段。还必须提高一步,根据这些笔记写成系统、完整的文章。这就要求经过周密的思考,把材料处理得更合理、准确,论点阐述得更全面、透彻。这种写作过程是组织材料,进一步深入问题的过程。犹如教师上课时,由于精神集中,往往能发挥出备课时所不曾想到的问题一样,写作过程中,也往往能提高思想认识,谈出一些在做笔记时所不曾注意的新观点和看法。文章写成后,要反复修改。这不但能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力,而且能促进人的逻辑思维,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这都说明多练习写文章的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练笔,不只是要求文字通顺,因为这是作为一个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应该做到的,而主要是要求文章应有较强的综合概括力和分析力。有一种文章,文字上没有毛病,但读后使人有“嫩”的感觉。所谓“嫩”,即指文章的综合概括力不强,分析力不强。反之,长期写文章,具有文字锻炼的人,他的文笔就成熟、老练。因此要提高写作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多写。


此外,写文章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一种观点,一个概念,都要反复推敲,力求明确、清楚。引用的资料要准确无误,有异文的要核对,取哪家说法,要注明根据。不能草率从事。论述问题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以偏概全,更不发空论,每个观点、解释都必须落在实处。


例如对李义山《流莺》这首人们所熟识的律诗,前人不少的解释并未落到实处,而且有错误。冯浩即认为是客中所赋,乃追述他飘泊四方的作品。细味原诗却并非如此,而是写他“十年京师寒且饿”(《樊南甲集序》)的流寓生活。诗题采自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莺啭皇州春色阑”句,用其辞而反其意。皇州即京城,写流莺在京城。“漂荡复参差”者,“漂荡”,谓行踪不定;“参差”,谓离合无常。“度陌临流”之“陌”,并非“阡陌”之“陌”,而是“紫陌”,指京城的大街,见贾至、岑参《早朝大明宫》唱和诗。“流”,也不是一般的河流,而是指御沟。崔顥《相逢行》:“玉户临驰道,朱门近御沟。”“不自持”,抒发他急于仕进的心情。“巧啭岂能无本意”,是指他以所业诗文干谒当权者,意谓旨在活国济民,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良辰未必有佳期”,意思是即使生逢治世,贤才也未必能遇合,顺利地施展自己的抱负。“风朝露夜阴晴里”,是说晴天在风里,阴天在露里,反正逃不脱风吹露浥。“万户千门”,不是指一般人的门户,而是指宫殿和当权者的朱门绮户,《汉书·郊祀志》:“作廷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开闭时”,指早晨万户千门开了,自己则被拒于外;晚上万户千门闭了,自己无处容身。“曾苦伤春不忍听”,是说由于自己的流寓,联想到黄莺的漂荡,又因为听到黄莺的巧啭,感伤自己的苦吟。所以对于容易引起共鸣的莺声,就不忍多听了。“凤城何处有花枝”,意谓京城之大,而自己独无托足之地。李义山应举不第,流落京师,走投无路,因而借流莺抒情。我想这样解释是实事求是的,既不抬高此诗的意义,也不贬低它的内容,是符合原诗本意的。


▲聂石樵先生读书图(雷小露绘)


关于怎样学习古典文学,我唠唠叨叨谈了这些,不足为训。但有两个问题是贯彻学习始终的,是取得成就的关键,即摆脱名缰利锁和下苦功。一切着眼于名利,让名利牵着鼻子走,是搞不出有价值的成果来的;学习方法虽然很重要,但若不下苦功夫,也是搞不出有价值的成果来的。


>原载《古典文学知识》1986第3期,收入《聂石樵文集》第11卷《古代诗文论集》,有增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献学阅读书目
沈津先生的治学与论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报道!袁世硕:知人论世 学识丰硕
王运熙:以求真之精神,在古典文学园地耕耘
“研究古代文化文学,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
带着生命情感做学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