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讯丨《明代宫廷戏曲编年史》

在宫廷戏曲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剧本数目巨大,而且上承元杂剧余绪,下启清代宫廷大戏盛况,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明代宫廷戏曲经历了一个从“以雅化俗”到“俗乐大兴”再到“以俗乱雅”的过程,这是一个从演剧的功利性、礼乐性为主到礼乐娱乐并重再到纯娱乐性发展的过程,相应的,明代宫廷戏曲也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以教坊司演剧为主导,中期由钟鼓司取代教坊司,后期则以四斋、玉熙宫演剧为主。

本书将戏曲作为一门融文学剧本、舞台表演、观众接受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样式,构建了一种融合作家、作品、宫廷文化、礼乐制度、演出、观众欣赏接受等要素的宫廷戏曲史著述方式,揭示和展现了明代宫廷戏曲发展的独特风貌和历史规律。
宫廷戏曲作为古代戏曲的重要内容,由于演出环境与接受群体的特殊性,而呈现出与民间戏曲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本书以明代宫廷戏曲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宫廷与民间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两条道路,二者既存在巨大差异,又交流沟通,互为表里,共同推动古代戏曲向前发展。研究宫廷戏曲既可为民间戏曲研究提供参照,又可系统把握古代戏曲的整体格局;另一方面,宫廷戏曲是宫廷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宫廷戏曲既可以作为宫廷礼乐研究的佐证,又有助于厘清宫廷礼乐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嬗变。
从1938年郑振铎发现并重金购买明万历时人赵琦美校藏《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由此拉开了明代宫廷戏曲研究的大幕,至今已近百年,但相对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研究而言,宫廷戏曲的研究仍显暗淡,或因资料匮乏,无法寻其津要;或因研究者目力有限,未能在历史背景中窥其因果,导致了很多研究呈现的是历史的碎片、个人的话语或文本的误读。
而综观新世纪以来有关宫廷戏曲的研究,以下两种趋向较为突出:一方面,基于固有的戏曲史研究模式仍在继续。表现为将戏曲作为文本看待,用研究纯文学的方法来研究戏曲,忽视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的诸如音乐、表演、演员、舞美、服饰等诸多特质,亦忽视了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两条道路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以诸如编年史的视角重新审视戏曲发展演变的新模式方兴未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编年史的撰作逐渐兴起,相继出现了一批文学通史或断代史的编年著作,如陈文新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等。在古代戏曲研究领域也有不少成果问世,如王永宽《中国戏曲通鉴》、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明清传奇杂剧编年史》、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编年史》等,都编录了相当部分的宫廷戏曲史料,显示了编年这种撰述方式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文学编年史研究的基础在于史料的充分发掘和整理,研究旨归在于完善现有研究格局。就明代宫廷戏曲研究而言,还有许多尚待开拓的领域和可以调整的格局,而这种状况实则与缺乏对宫廷戏曲史料的系统整理有关。就此而言,史料发掘整理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如今“国学大数据时代”和“故宫学”的大背景下,明代宫廷戏曲史料发掘整理的预期前景十分广阔。而如何合理地使用大量史料来完整呈现明代宫廷戏曲的演进全貌,全方位展现明代宫廷戏曲的原生态特征,恐怕只有采取古人常用的编年体方式更具可行性。
 本书采用编年史的撰述体例,将明代宫廷戏曲置于戏曲史、制度史、文化史等视域中进行史料的整理,一方面,从戏曲文献学的角度而言,本书将有助于进一步夯实戏曲史研究的文献基础,填补明代宫廷戏曲史料的空缺。相对于戏曲史和戏曲理论而言,戏曲文献是最基础的层次,“论”从“史”出,“史”从“文献”出,戏曲文献是我们从事一切真正戏曲研究所不可逾越的起步。本书回归到文献本身,通过将明代宫廷戏曲相关各种散见史料进行系统的编排整理,以准确把握明代宫廷戏曲的发展脉动,全方位展现其原生态特征,有助于填补明代宫廷戏曲史料的空缺,进一步夯实戏曲史研究的文献基础,为“戏曲文献学”“戏曲史料学”提供新的内涵。
另一方面,从戏曲史的角度而言,本书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宫廷戏曲史“细节”和“原貌”的认知,拓展明代戏曲研究的新空间。通过全面辑录明代宫廷表演机构的沿革、制度的变迁以及创作、表演等方方面面资料,并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将明代宫廷戏曲甚至明代戏曲的演进轨迹和特征呈现得更为具化。多方面资料的融会贯通,客观上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明代宫廷戏曲发展演变的史性特征,有助于重新构建起一个真实可信的宫廷戏曲史的逻辑和秩序,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宫廷戏曲研究格局。
 第三,回归戏曲作为一门融文学剧本、舞台表演、观众接受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样式,给宫廷戏曲的研究提供融通的视野和博的资料,从而推进明代宫廷戏曲研究的深入。
《明代宫廷戏曲编年史》以明代宫廷戏曲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戏曲文本、礼乐制度、舞台艺术、作家、演员、观众接受、改编流变等诸要素。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从整体上梳理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吴王元年(1367年)至南明弘光灭亡(1645年)近三百年间宫廷演剧活动资料,将明代重大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学事件与宫廷戏曲史料一同系年,将宫廷戏曲放在大的社会背景和戏曲史长河中进行定位,直观地展示宫廷戏曲发展的盛衰变化,尽可能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现明代宫廷戏曲的整体样貌和丰富形态。
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研究准则重“述”轻“作”:传统的戏曲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中心集中探析,钩玄提要,在阐释和评价的过程中显示研究者的观点与学识。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研究者疏于在各种文学现象之间建立整体的历史联系,难以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也不能很好地展示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史实昭示出的戏曲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容易出现理论先行的弊端。本书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恰好可以纠正这一偏向,回归到文献本身,通过将原本纷繁复杂的史料进行系统的编排整理,呈现出清晰可辨的发展脉络,有助于重新构建起一个真实可信的戏曲史的逻辑和秩序。
第二,研究视域存“旧”纳“新”:传统戏曲史研究重视文本,强调戏曲史撰述的系统性、条理性和规律性,而忽略了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的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本书在系统梳理固有史料基础上,突出宫廷戏曲的特殊性,一方面,在传统的戏曲史框架下,重点关注宫廷戏曲与宫廷礼乐的沟通和影响,以及宫廷与民间戏曲文化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除常规史料外,对于宫廷戏曲发展密切相关的文本创作、改编流变、演出习俗、舞台表演、演员情况等作综合著录与考察。拓展研究视域,弥补研究缺陷,将明代宫廷戏曲的演进轨迹呈现得更为具态化与密集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宫廷戏曲研究格局。
第三,研究方法“纲”举“目”张:现有的明代宫廷戏曲研究视角局限,多带有个体化探索的意味,难以全面顾及其他史料。本书以史学思维为纲,以演剧系统为目,通过对文献的钩考辑佚,强化史料陈叙与辨析,淡化主观阐释与裁度,以史代论,客观上可呈现出明代宫廷戏曲发展演变的史性特征。

书名:明代宫廷戏曲编年史     

作者:郑莉编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舞蹈
中国音乐史核心笔记
【文化阅读】霓裳羽衣--中国古典舞蹈发展历程
王昊:明代过锦戏的种属、形态与规模辨析
梨园开始只是一个皇家果园,为何会在唐玄宗时成为“艺术中心”?
肖伊绯:2017书缘小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