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意”说“气”

  谈“意”说“气”/ 张东宝

  ——张东宝

  众所周知,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者,在于人是有思想意识的高等动物。在中国,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将人的思想意识统归于“心”。“心”是“意识”的代称(战国中期的孟子则有“心之官则思”之说),“意”则以“心”的形态出现。故言“心”即是道“意”,如:“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等。周代的《行气玉铭》,则有“行气吞则蓄,蓄则神,神则下,下则定”之说。先秦的《管子》则有“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之说。而形与神之论,最早乃源于道家。由于道家讲养生之道,故而贵在保形安神,所谓“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所谓“形全者神全”(《庄子·天地》);均表明形、神不离可以长生,形全、神全则可以进入“道”的境界。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有“独立守神”、“积精全神”之说。但在形与神之间,西汉时的《淮南子·诠言》)则明确地表示:“神贵于形”。西汉的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曾云:“精神者生之内充也”。而养生之道,在于静神养气,因为“意劳则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则难久矣。故君子闭欲止恶以平意,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总之,气充神旺则生命力强。所以,董氏画龙点睛地指出:“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后汉时的《太平经》则提出:“古今要道,皆言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的“守一”说,强调了修炼者之“意念”的重要性,应使神不离形,常守体内,所谓“子能守一万事毕”也(《黄庭外景经》)。上世纪20年代初,意拳宗师王芗斋在天津传授形意拳时,因发现不少人,偏重外形招法,轻略精神意念,故及时地提出了“但求神意足,何须形骸似”的习拳要领,遂将自己所传更改为“意拳”。其实,在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史上,“意”既有心理学的概念(董仲舒云:“心之所之谓意”。朱熹则说:“意者,心之所发”),也有生理学的概念(从古至今的修炼家、拳学家有“意者,气也力也”之说;传统医学家也有“医者,意也”之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意”的内涵亦逐渐丰富起来。“意”,不但受到道、儒、佛、医、武的注重,还进入了哲学与文学艺术的殿堂(如意味、意象、意境等)。

  近年来,人的“意识”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重。2004年,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转载了法国《科学与生活》11月号的一篇文章——《挑战科学的七个实验》。文章说:意念对身体能产生无可辩驳的作用,这是人们从一些令人惊讶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科学家们通过严格的实验发现,意念或精神活动不但能对身体产生作用,而且能治疗疾病。许多经过科学证明的现象表明,精神能对物质产生令人难以理解的作用,精神和物质的确是不可分的。这是对科学的真正挑战!先不说国外,就说国内吧,2004721日的《卫生与生活》报道:南京有一位退休工人患癌症,经权威医院的医生确诊,此翁只能再活半年。然而,时隔15年,这位老人仍然愉快地活着,更可喜的是,癌症已基本消失。据老人介绍,他健康的法宝就是“意念暗示”,也叫“愉快引导”,如:多回忆过去愉快的事情,使自己保持平静的心情;其次是每天默念“今天感觉特别好”,吃饭前默念“这饭又香又好吃”,睡觉前默念“今晚一觉睡得香”,吃药时默念“这药治病特别有效”等。此外,还意念白细胞将癌细胞打得落花流水,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治病是这样,体育运动也是如此。美国蓝球巨星乔丹上中学时,在一次比赛时做了一个完美的扣篮动作,震惊了全场。事后有人问他:“以前也没怎么看你练过扣篮呀,怎么做得那么好呢?”乔丹说:“虽然我没怎么练过,可是我每天都在心里想着扣篮的全部动作,每个细节都能想到,就这样在心里一遍遍地练着,所以在球场上才会表现得很好。”人们很是吃惊,难道只是在心里“想”也能练好篮球?其实,练拳比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搭手就成力的转换,你便掌握了进击的主动权和控制权。而力的转换又不如意的转换(因为一闪念的意更快),所以未动形,先动意,每一临战,便我非我,而似龙卷之风、海啸之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虽千万人,吾往矣!要有长板坡赵子龙再生的念头(笔者注:凡事有利必有弊。杀气重的意念于其本人也有伤害)。

    还是在2004年,日本科学家马如田博士从水的实验中,证明了人的思想及情感可以改变水分子的结构,这是首次由科学实验证明思想的力量(笔者注:即“意念力”)可以改变我们的体内与周围的世界。马如田博士曾在实验中,把写有字的纸贴在一个装有水的干净玻璃容器上,再观察容器内的水分子是否会发生变化。如写了“爱”、“谢谢”之类的话,则每次看到的都是美丽细致的结晶形态;而写了“你使我不快,我会杀了你”之类的话,则每次看到的都是受惊而扭曲的形态。这就是“心存善念,水也有情”(见2004年第11期《知识窗》)。由此可见,“意”不但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不但是信息的,也是能量的;不但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导言中说:“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运动,而且是光和磁的应力,化学的化合与分解生命,并且最后是意识。”可见,恩格斯早已把“意识”归入“物质”运动之中。古人早就意识到精、气、神“此三者,共一位也”(《太平经钞》)。也就是说,三者都是“气”。在先秦哲学中,“气”有两种基本不同的概念,或指构成世界的精微物质,如《庄子·知北游》所云:“通天下一气耳”;或指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如《孟子·公孙丑》所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从“气”的内容特征看,庄子的“纯气”(《庄子·达生》),是虚静、无我的宇宙精神;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充实、自觉的道德精神。汉代的王充认为,气是人的生命基础(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断气就意味着死亡。人的生命长则百十岁,短则呼吸之间。或长或短或强或弱,都离不开人体的内外之“气”)。他还进一步指出,“气”实际上是一种力,所谓“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儒增篇》)。古人所说的人体之“气”与人体之“意”一样,也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就生理而言,乃“精气”、“血气”也;就心理而言,乃“意气”、“志气”也。王充认为,从气力消耗来看,文人的“涌胸中之思”与武人的“举鼎”是相同的,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举鼎是体力与气的消耗,驰思撰文,也是体力和气的消耗。而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超过自己的负荷能力,勉强撰文创作,则难免“遂至气绝”(据报道: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新闻记者提前10年进入亚健康状态)。这是不可不注意的!《黄帝内经》说得好:“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古人之言,怎可忘却!汉魏之际的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学说(《典论·论文》)。从此,“气”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范畴,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理论。一个作品的好坏,首先要看其有没有“气”,有则生,无则死。有则感心动耳,荡气回肠;无则乏气文劣,淡然寡味。精通武术的国画大师陈子庄(他从小随寺僧习武,精技击之术)说得妙:“中国一切艺术都讲‘气’。‘气’是什么?气是‘神’,是看不见而又起作用的东西。我们考虑事情的第一念,与事情的结果往往相符,那就是‘神’”。“中国的诗歌、音乐、绘画、舞蹈都讲气化,有一种气氛在感染着你。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应当首先从‘气’上去体会”(《陈子庄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可见,习武练功,养生健身,中医疗疾,更离不开“意”、“气”二字。“意气”者,精华也!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气”为核心的“气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意守丹田 何意守丹田?
怎样组好场、带好功、长好功(以场助功显神通)
浅谈太极拳的“松”与“静”
一分钟脐密功
自发五禽戏动功
习练太极 三调合一,至高境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