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酬刘柴桑》赏析 陶渊明

《酬刘柴桑》赏析 陶渊明  

 

  酬刘柴桑

  (晋)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南朝宋建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等。

  【说明】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辞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他与周续之、刘遗民被时人并称为“浔阳三隐”。刘遗民(名程之)与陶渊明声气相投、交往甚密,这一点可以从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找到痕迹。刘程之多次赠诗给陶渊明,虽然这些诗多已失传,但从陶渊明的酬和之作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他们之间那种“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境界。

  在这首酬对奉和的诗中,陶渊明近乎琐碎地描述着他清贫、淡雅的日常生活。用词平和质朴,行文不急不缓,既表达了他甘于清贫寥落生活的志向,也透露出他在田园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趣。对于刘程之多次诚恳地邀请他人莲社的殷切情意,他也婉转地作了答复。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意境与人生哲理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注释】

  酬:本意是“劝酒”,指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引申为酬谢。后又引申为应付和赠答,此处即是回应、酬答之意。

  居:本意是“住”,引申为“住所”,生活的环境,此处为生活的境况。

  人用:此处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交生活。

  运周:按照一定的规律回环运转,循环演变。《后汉书·律历志下》:“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而西,日违天而东,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

  榈庭:榈是指榈木,一种材质坚硬、花纹美丽的木材,即今之花榈木、花梨木。庭指庭院,正屋台阶前的院子。

  慨然:感慨的样子。《荀子·宥坐》:“孔子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

  葵:植物名。指“冬葵”,古代主要的蔬菜。《说文》:“葵,菜也。”

  郁:树木丛生,草木茂密。《说文》:“郁,木丛生也。”

  牖: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吕氏春秋通i全·审分览·君守》:“故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牖而知天道。”

  嘉穗:又作“嘉穢”。茁壮饱满的禾穗。葛洪《抱朴子·勖学》:“五刑厝而颂声作,和气洽而嘉璲生,不亦休哉!”

  畴:形声字,从田,从寿。“寿”意为“长时间的”。“田”与“寿”联合起来表示“长期归属农家耕作的田地”。本义是指终生口粮田。古代政府一次性授予农民的终生口粮田,农夫死后由政府收回,此类田名之为“畴”。

  不:音fǒu,同“否”。

  室:屋子,房间,亦指家。古人以“室”代指妻。妻?,继?。

  良日:吉日;好日子。《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此处指天气晴好的日子。

  登:向上、升高。此处是登山的简说。

  【白话释】

  隐居偏远少应酬,常忘四季何节候。

  空旷庭院多落叶,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饱满在南畴。

  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

  教妻带上小儿女,趁此良辰去远游。

  (此白话释文采自孟二冬教授《陶渊明集译注》一书,特此声明并感谢。二冬教授的释文在“信雅达”三方面都不错,唯将“概然”释为“悲概”,似乎不够豁达,对五柳先生的境界有些错会,亦与前文安适、逸然的格调不符。)?

  【赏析】

  说到陶渊明,常常联想到梵高。陶渊明与梵高,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相似之处。一是对大自然与田园农耕生活的钟情;二是超常的艺术表现能力;三是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四是对酒的嗜好;五是生时落寞、死后荣显的人生境遇。当然,作为艺术家,他们之间的一个最大共同点就是,他们善于用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美化人生苦难。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一片麦田中,面对着灿烂的阳光,对着自己扣动了扳机……那一枪,没有把梵高打死。他苦熬了两天,但他未喊叫一声。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苦难永不会终结。

  陶渊明先生的晚年,生活贫困,病饿交加。老友颜延之赴任时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但是与梵高不同,在陶渊明的笔下,却将这种困顿不堪的生活描绘得情趣盎然,所谓生花妙笔,用来比喻陶渊明的文学技巧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首《酬刘柴桑》诗中,只是寥寥几笔,便将落满黄叶的庭院、郁郁葱葱的菜园、谷穗饱满的稻田描摹得生机一片,跃然纸上。尤其是“郁北牖”、“养南畴”二句的汉字搭配,令人不禁击节称好。在诗人的笔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然而,这种美好的意境往往只是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酒精的作用下,催生出的幻境。就像在大雪天冻得瑟瑟发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火焰熄了,温暖和幸福的景象也就消失了。对于陶渊明来说,有酒有诗,这种幻境便可存在,无酒无诗时,这幻境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据颜延之记载,424年时,江州刺史檀道济造访陶渊明,这段时间陶渊明无钱饮酒,病饿在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的回答仍是风骨清高:“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临走时给陶渊明馈赠了一些美味佳肴,却被他挥而去之。其刚硬执著至此,令人不禁唏嘘。

  我辈凡夫,因心性中的三毒炽盛,方感得此业报之身,众苦煎迫,已是必然的结局。大悲世尊哀悯我等在三界流浪的众生,示现八相成道,开演无上妙法,就是要唤醒我们这些在幻境中迷离沉沦的众生;初转法轮,宣说四圣谛,就是要我们知苦,对三界生起厌离心。可惜许许多多的众生,都像陶渊明一样,虽有缘遭遇佛法,却无善根信受,“攒眉而去”(《莲社高贤传》记载,“时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与解脱大法擦肩而过,耽著于六尘境界,枉生枉死,现生困苦潦倒,来世怕也是前路迷茫。

  从陶渊明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淡泊名利、旷达放逸的思想境界,颇具出世情怀,这也是远公、刘程之等莲社高贤对其高看一眼的主要原因。而陶渊明之所以未能走上佛法修习、解脱六道轮回之苦的关键之处是其在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上与佛法有矛盾,也就是说,在哲学层面,他是不接受远公力倡的“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的。正如在这首诗中,他对刘程之的直言:“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正是在这种断灭论思想的指导下,面对人生的苦难,陶渊明才在诗酒的麻醉中寻求逃避。也正是这种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的思想营造了陶渊明的独特人格和文风,为后世众多困于现世之苦,不思解脱之途的人提供了一道精美的麻醉物。此乃后人之幸还是后人之不幸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2c1e870101fgzz.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柳先生陶渊明
爱看
陶渊明的诗
古文观止:魏晋《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原文朗读·赏析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诗词曲《陶渊明诗全集》酬刘柴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