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由心善向心智荀子养生

荀子:由心善向心智 荀子养生

 

  外用儒术济世,内以黄老修心,今日管理者,不可不看荀子 
   
  道教讲究,老子的长生久视,理想中所追求的是长生不死长生不老神仙境界。荀子虽然属于儒家,可是,他也认可这个长生的主张。他自己的修持也不错,相传活了120左右岁。 
  有人要问,真的活了那么长吗?这个问题让很多人纠结过,司马迁、刘向、汪中都想过这个问题。近代的梁启超也想过这个问题的真伪。晚年的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讲学的时候,曾经把这个问题,讲给了自己的胞弟梁启雄。从25岁起,梁启雄用去了大半生的时间考证《荀子》,写了《荀子简释》,在年谱里,他确定了荀子的高寿。据梁启雄考证,荀子同时代的人里,120左右的老人,当时,全国大概有3000位,数字可不小。 
  战国时,上寿120,中寿100,下寿80。后来,人们把标准向下调低了20岁,可见,长生的梦想是越来越远了。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家们,他们的思想都有个核心,孔子的核心是个,孟子的核心是个,庄子的核心是个,荀子的核心则是个。为什么,荀子看起来更加的保守呢?其实不然。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如何恢复人间正常的秩序呢?孔子想到了做减法,回归郁郁乎的周礼,结果,他老人家失败了。 
  孟子与庄子虽然主张不同,但是,都是理想主义者,一个要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王国,一个要出世间建立理想的王国,结果都是失败了。 
  荀子则很成功,是个讲求实操的入世者。 
  要说,荀子早年间,15岁的时候,游历齐国,跟当红的孟子有过数面之缘,估计也有过几句机锋闪电,可惜,他级别不够,没有能人孟老夫子的法眼。随后的22年中,荀子不得志,在野读书,做了那个时代的看客。他的经验告诉他,单纯的好思想是不够的,要相信理智,著名学者徐复观总结,荀子是在回归经验主义,人间需要的约束。 
  近代谭嗣同讽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都是荀子的乡愿,这是过激了。要知道,荀子不只影响了中国人,也影响日本的现代企业管理,正是他的经验主义。在现代的商业竞争中,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智慧。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首富堤义明,曾经拥有日本六分之一的土地,他就是《荀子》的信徒,一生精度《荀子》,成就了他的企业家梦想。 
  由心善向心智,这是荀子对于追求财富者最有益的教诲。 
  要了解荀子,必须知道他的性格。他的一切言论主张,皆立足于感官所能得到的经验范丽之内。为感官经验所不及的,他便不寄与信任。《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看《论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很重视知识,可是没有在见和闻上分轻重,荀子则不然。他以为闻不如见,在经验认识上,荀子更深入更偏执更彻底。他接着还说,行之,明也,更加明了,他很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态度,这也足以说明他经验主义的性格。 
  外用儒术济世,内以黄老修心,今日,富贵之家,管理者们,不可不看《荀子》。



中医养生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来源:中医养生 地址:http://www.shzxy.com/html/20100724/24642.html

===================================================

荀子养生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赵国人,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所著《荀子》一书,全书共三十二篇。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也表现在养生观上,他发对天命,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这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尊“天命”的迷信思想。荀子则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万物的生长是得于自然界的和养之气,并不是天的意志。因此,他反对向天祈祷,主张“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人类对于自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荀子的这一思想,对养生学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只有认识到人的生死非“天命”注定,而在人为,人们才有可能积极养生,努力进取,争取“度百岁乃去”。

  荀子还有一个颇富养生意蕴的观点:“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备,既指营养充足,也指养生有道。动时,既指勤劳,又指经常注意运动。只有“养备而动时”才能更好的延年益寿。首先要求注意物质养护,满足人体的正当欲求:“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礼论》)物质保障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衣暖而食充,居安而游乐”(《君道》)。荀子提出颇有深意的概念“天养”:“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充沛的物质条件,人类要善于利用与各类资源,来供养人类,此为“天养”。在保证物质之时,还应“动时”。动是运动、活动之意,时为“应时”“合时”“适时”之意,亦有“时时”“经常”之义,饮食得当,动静有常,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养形同时,荀子亦强调要“美意延年”,即提高道德修养可以延长寿命。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养心”,因为“心”是天君,是形体与精神的主导,故此对它的呵护极为重要。荀子在《修身》篇提到了“治气养心”之术: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修身》)所谓“治气养心之术”主要指培护精神,使之和谐,即“以礼修身”:莫径由礼,即认为遵循礼义养生旨趣是治气养心的最佳捷径。“莫要得师”,即强调良师的指点;“莫神一好”,即强调始终如一、专一的重要性,此种思想在《不苟》篇中也有提及:“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

      关于养心,荀子还提出了“虚一而静”的理想状态:“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解蔽》)虚一而静即心作为思维器官,做判断时不被外界所干扰的状态。

      荀子比喻:“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解蔽》)即言人心如同盘里的水,如果不受干扰,那么水中的混浊物是沉在盘底的,上面的水清澈地可以当作镜子用,一旦受到干扰,水立刻就会混浊。故此,荀子要求对于心要“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荀子认为只要能做到“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物质养形,同时虚一养心,便可达到“其养曲适合,其生不伤”的养生效果。节制以养心。人都是有愿望,有欲念的。荀子提倡以“礼”来作为行动的规范,以“道”和“理”来作为节制的依据,鼓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积极进取,也要求人们不要想入非非,要合乎情理,要有节制。现在不少长寿老人谈到他们的长寿经验时,也提到“节制”对健康长寿有重要意义。

 

荀子养生_心在山水间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f2bb5d0101kvxw.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子养生
学术新刊 | 彭国翔:“治气”与“养心”:荀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简书 《性自命出》 中 “道四术” 探析
三说“修身”
梁涛: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论《修身》、《解蔽》、《不苟》的治心、养心说
子居:清华简八《心是谓中》解析 | 中国先秦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