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闭气法/林书立

谈闭气法/林书立

 

来源:网络收集

  闭气法是道家气功的一个重要功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苏轼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中曾说,“闭息最是道家要妙处”。本文拟对其特点、利弊和具体修炼方法,作些探讨。 

       一、闭气法概述 

       闭气法出现很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即有闭气法的记载:“肾有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但对后代更有影响的,是东晋葛洪《抱朴子·释滞》一文对闭气法的介绍和推重。葛洪是道教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作了系统总结,为道教构建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他在《释滞》一文中提出,内修之“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而其行气主要就是指闭气法,葛洪称之为 “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葛洪高度肯定了此法的卓越功能,这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南北朝至隋唐宋,是闭气法比较流行的时期。南北朝陶弘景的 《养性延命录》、隋巢元方的《养生方导引法》、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及宋张君房的 《云笈七签》等要籍,均有闭气法的记载。闭气法也从最初的单纯型闭气,演变成后来的结合意念存想等多种炼功手段的复合型闭气。宋以后,可能因为修习闭气不易掌控,易出偏差,故鲜有倡导者。 

       闭气法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种功法。赞之者说它能令人“身心俱,五脏安”,“耳目聪明,举身无病”(《养性延命录》);说它乃“长生之根本”,“功用不可量”(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宋代内丹南宗开山祖师张伯瑞称之为内丹以外的最佳功法。反对者则 说它“藏拥闭畜损正气”,是“烦劳形神,无所裨益”(《胎息精微论》),认为“大都不得闭气,若闭气则疾生” (《王说山人服气新诀》);当代台湾著名养生家萧天石甚至提出:“余均可学,唯闭气不可学,稍一不慎,即可至吐血而死。”“口鼻既不通,则畜损肺脏,有何益哉?”(《道家养生学概要》)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闭气法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闭气法的特点 

       闭气法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1.闭气无息。在一定时限内,气息不入不出,完全处于停闭状态。这里的“一定时限”,短的可以是十几秒,长的可以是半分钟、一分钟,乃至更长一些。这要根据个人的修炼进程和承受能力而定。一般说,在不感觉到憋气不适的情况下,适当延长闭气时限是有好处的,但也不是越长越好,要掌握好这个 “度”。

       2.闭气是深吸气的延续。离开深吸气的闭气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通过缓慢、深长的吸气,让肺泡中充满清新之气,然后再进行闭气,这样吸入的清新之气便会贯布全身。《摄生要义》说,习闭气“以鼻吸入,渐渐腹满,乃闭之”。这里的“渐渐腹满”,就是强调深吸气的重要。 

       3.闭气在心理松静态的基础上,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奋和紧张。闭气时一方面维持了深吸气时的态势,让肋间肌和膈肌保持较强的张力,另一方面又要适当用力忍住气;而吸气是伴随交感神经兴奋的,忍气和肋间肌、膈肌的收缩又会增加这种兴奋。所以闭气时要尽量保持松静的心态,掌握好闭气同肌体放松的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功境的优质化和提高功效。          4.闭气同吸气、呼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过程。深吸气,闭气(或再吸气、再闭气),然后是缓慢的深呼气,它们之间紧相联系。深吸气是闭气的基础,闭气是深吸气的延续和进一步的扩展,而深呼气则可加强闭气作用的发挥。《千金要方·调气法》说,吸气要“引气从鼻入腹”,要“细细引入”,其间“足则停止,有力更取(吸)”;闭气要“久住”,呼气要“细细吐出尽”。这是一个紧相联系的过程。因为只有深吸气,才能吸入更多的清新之气,只有通过一定时限的闭气,才能使清新之气布满全身;只有通过缓慢的深呼气,才能促使体内的邪气、浊气从四肢和全身的毛细孔散发出去。所以闭气结束时一定要缓缓地、细细地呼出,不应急促地呼完。

       三、闭气法的利弊 

       修炼闭气法,有如下几点明显功效: 

       1.可以吸进大量清气(氧气),从而活化全身细胞,增强机体活力,并激发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经过一次或多次的深吸气,这时大量的氧气进入肺泡,使全身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而一定时限的闭气,则可加大内压力,从而提高血液中氧分压的含量,这更有利于组织的代谢功能。从医学角度说,氧的吸入绝大部分是与血红蛋白结合,运输到全身组织和细胞,而小部分是以物理性溶解形式溶于血中,但这小部分却具有主要的生物学意义。就是说,在肺或组织中进行交换的一个氧分子,必须通过物理溶解状态。这部分溶解性的氧称之为氧分压。氧在组织中的弥散半径,既不是取决于氧气的浓度,也不是血氧饱和度,而是取决于氧分压的大小。深吸气之后的闭气,因为加大了内压力,可以提高氧分压的含量,增强氧的穿透力,所以能活化全身的细胞,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类经》说:“所闭之气在中如火,蒸润肺经,一纵则身如蛇(之驰),神在身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状。”这大概就是深吸气之后,通过闭气提高了氧分压的含量,从而增加了氧在全身组织中的弥散度而获得的一种特殊感受。 

       2.能加强胸腹部诸肌群的收缩力,改善胸腹腔的血液循环,实现对腹腔诸器官的按摩作用,从而增强胃肠蠕动,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加强周身器官的营养供应,提高了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我们知道,平静吸气时,是由吸气肌作功,膈肌则是被动移位,腹壁肌运动不明显;平静呼气时,不需要呼气肌作功,其动力来自吸气时胸廓、肺和腹腔内脏移位后所产生的势能,实际上为被动过程。而修习闭气法, 深吸气时则是以膈肌收缩为主要动力,同时吸气肌(肋间外肌、胸锁乳突肌等)也明显参与作功;深呼气时变被动过程为主动过程,这时腹壁肌收缩,压迫膈肌穹窿部上移,同时肋间内肌也收缩。这样便大大加强了胸腹诸肌群的收缩 力,疏通了胸腹腔的积血,改善了胸腹腔的循环,并对腹腔诸器官起了按摩作用。 

       3.结合意念引导,还可发挥直接治病的作用。《气法要妙至诀》:“闭气,心存所疾之处,以气攻之。良久,渐开口时都祛出恶气。如此,六息、七息为一度。炼气必令归疾处散之,及吐之时,使耳不自闻,则可以长久。”《鸡峰普济方》:“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瘥。”此外像《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和《云笈七签》等均有类似记载。这是古人炼功经验的总结。因为闭气时血液中氧分压的含量增多,这时运用意念,将内气引注患处,并再运用意念向疾患进攻,于是病患处的血液循环便得到改善,而氧分压的含量也会进一步增多。这样,就可调动和提高患病细胞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修炼闭气法,容易产生明显的甚至严重的副作用。主要原因一在于修习时心理的松静态不易控制好,二在于过度的忍气、憋气。因为闭气时是在延续深吸气时吸气肌和膈肌收缩的态势,此时主体的肌群和心理都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如果未能充分做到松静,又一味追求时限的延长,强行忍气、憋气,那将会大大加重这种紧张状态。这样,不但肌群的过度收缩会挤压血管,使动脉血流的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同时,主体心理的紧张度和兴奋度也会随之提高,而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会引起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紊乱,这就进一步累及血液循环,促使血管收缩,血流受阻。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影响,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萧天石先生说闭气稍一不慎,即可致吐血而死,正是针对这一点而说的。《类经》说,“闭气如降龙伏虎,须要达其神理”,“若气有结滞不得宣流,觉之,便当用吐法除之,……不然则泉源壅遏,疥疡中满之患作矣”。《圣济总录》说,闭气要“令体中和平安稳,乃可为之,不尔则轻夭人命”。这都是十分中肯的警告。 

       四、如何修习闭气法 

       闭气法实乃修为上法,只要对其功法原理有所了解,掌握好修习原则,并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偏颇,是可以发挥其明显的强身祛疾作用的。

闭气法的具体修炼方法很多。从运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看,有顺呼吸闭气法和逆呼吸闭气法。前者吸气时膈肌下降,腹肌外凸,闭气时维持这种态势;后者吸气时膈肌上升,腹肌内凹,向脊背收紧,闭气时维持这种态势。从用鼻或用口呼气看,有闭气鼻呼法和鼻气口呼法。用口呼气又有不同,《抱朴子》是主张“以口微吐之”,而《太无先生服气诀》则主张用口唸字呼气,相对说,这就是稍用力呼气了。从是否结合其他炼功手段看,有单纯闭气法,还有复合闭气法,即闭气时或结合意念存想活动,或结合咽气,或结合导引动作等。一般来说,顺呼吸闭气法比较容易掌握,逆呼吸闭气法因为不习惯,会难一些,但能吸入更多的氧气,功效会更显著。闭气之后用鼻缓缓呼气,有利于维持平静的心态,而用口呼气则可以加大排邪作用。单纯型闭气,习炼时较易掌握,复合型闭气可增加闭气的功效,但必须在有较好的修炼基础上进行,否则反而有损无益。 

修炼闭气法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做到安和自然,并能及时调整心态。功前要静心息虑,气息顺和。闭气时也要尽量做到心态平静,肌体放松。要慢慢找到闭息和机体松静的契合点,做到既能较长时间闭气,又能基本保持松静的心态。在每次呼气之后,应自然换气一二次,以调整心态。不要在不适感未消除的情况下,便开始新一轮闭气,否则容易产生副作用。 

2.要把好吸气这一关。吸气是闭气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好这一关,高效地吸入更多的氧气,闭气才能发挥其激发体内气机的作用。这里应注意几点:

(1)要最大限度地深吸气,要让吸气肌、膈肌和腹壁肌充分作功,以便吸入更多的氧气。

(2)吸气要轻、缓、匀、长,切忌粗、急、短。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不欲令己闻其气出入之声”,《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诀》说,“切在徐徐鼻中出入”,他们都强调行闭气法时吸气和吐气都要轻微、缓慢。因为这样才能吸入更多的氧气,并且可以减缓因吸气肌尽力收缩而产生的兴奋。

(3)要逐渐从闭气前的一次性吸气,变为多次性吸气。初习时因为受呼吸习惯的影响,深吸一口气后马上转入闭气,但修炼一段时间后,应逐渐变为多次性吸气后再闭气,即吸气、闭气,再吸气、再闭气。在个人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多次吸闭,然后进入较长时限的闭气。《千金要方·调气法》 所谓“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这“有力更取”,便是指一次吸气停顿之后,如有能力,可以再次吸气,然后才长久闭气。这样不但有利 于吸入更多的氧,还可促使氧在全身血液中的弥散。 3.要控制好闭气时限,不要急于和过于延长闭气的时限。一般来说,初始习炼闭气法,闭息时间应从数秒开始,逐渐递增,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修习,一次闭气能达到30~40秒而未感到不适,那就不错了。从保健角度说,一次闭气时限控制在1分钟以内为好。不少气功著作均认为,闭气时限越长越好,长甚至可以引发异能, 《抱朴子·释滞》一文就有类似记述,这不科学。因为闭气时限过长会引起人体细胞组织严重缺氧,且持续闭气产生的内压力,也会对血管安全构成威胁。《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曾就此提出批评:“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闭数之,贵其息长,不亦谬乎?”所以苏轼郑重告诫:“不可强闭多时,使气错乱,奔突而出,反为害也。慎之,慎之。”

4.要掌握好闭气时的意念活动。闭气是主动性的阻断气息进出,这时主体既要维持吸气肌等的收缩态势,又要停闭呼吸,这都是要用意念来掌握。因此,闭气时的心理强度远比一般静功要强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进行意念存想活动,心态便不易掌握。对于初习者来说,先以不结合意念存想为好。如果功夫有了一定积累,《圣济总录》介绍的意念运用,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圣济总录》说,闭气时“以意推排,令气周布四肢,遍行一身,意得之者,手足皆热,常出汗”,“此为行气中之最妙之者也”。“彭祖闭气法”也有类似说法。总之,如结合意念活动,一定要轻微,要在模糊、朦胧中舒缓地进行,即使是围攻病灶,仍要缓缓而行,顺势以求,不可强自为之。 

5.要持之以恒,以久为功。《摄生要义》说得好:“此道(指闭气)以多为贵,以久为功,但能于日夜间得此一两度,久久耳目聪明,精神完固,百病消灭矣。”苏轼说自己修习闭气,“其效初亦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其妙处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上张安道养生诀论》)所以修习闭气法,一定要持之以恒,以久为功。如果能够每日早晚各修炼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那么日积月累,当有显效。 

由于闭气法本身的特点和修习时存在的掌控难度,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不宜修炼此法。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功运气法
道教:真人深藏古法养生,不常见的呼吸方法,健康长寿之法
本草纲目笔记(三)
奇门绝技(二)
中国民间魔术、秘术、巫术.奇门绝技真相大揭密(七)
民间魔术、秘术、巫术大揭密(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