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恰当地获得了菩萨的称号

他恰当地获得了菩萨的称号


根据上座部佛教,菩提或觉悟有三种:一、正等正觉或三藐三菩提;二、辟支菩提;三、弟子菩提或声闻菩提。

 

弟子菩提又可再分为三种:上首弟子菩提,这就有如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的菩提;大弟子菩提,这就有如大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的菩提;以及普通弟子菩提。

 

在佛陀时代,包括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在内,一共有八十位大弟子。现在已经不再有上首弟子与大弟子,而只有普通弟子。想要解脱的人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修习至证悟三种菩提的任何一种,以达到他的目标。

 

什么是波罗蜜?波罗蜜是与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相应,而又没有受到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的高尚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等。

 

为何称它们为波罗蜜?伟大的诸菩萨是至上的,因为他们基于他们的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素质的卓越,而成为诸有情当中最为超然者。

 

他们拥有无比的戒清净,禅定力既深且强、智慧既高且广。他们那以禅定为基础的智慧,能够如实地彻知诸法。他们能以智慧之光照见过去世与未来世,他们能照见这世界及其它世界的状况。

 

由于这些波罗蜜,他们最终得以体证涅盘而成佛,脱离了生死轮回。然后,他们教导趣向涅盘、趣向解脱轮回的八圣道。

 

所以,诸波罗蜜即是他们的性格或行为。菩萨是成就与保护这些波罗蜜的人,而波罗蜜则是属于这些至上者的高尚素质。

 

有多少个波罗蜜?有一次,舍利弗尊者问佛陀道:“世尊!导向成佛之法有多少个?”佛陀答道:“舍利弗!导向成佛之法有十个。是那十个?

 

舍利弗!布施是导向成佛之法。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舍,是导向成佛之法。”

 

它们的次序如何?在此,次序是指教导的次序。这次序是源自开始实践波罗蜜的次序,而这又是源自省思它们的次序,先受到省思与实践的素质即先教导。

 

提到有实践波罗蜜的次序,并不是意味着菩萨在实践某个波罗蜜时,并没有实践其它的波罗蜜。而只是指他在一世当中,会专修其中的一个波罗蜜。关于这点,在《小部.本生经》里就可以看到许多的事例。

 

举例而言,当我们的菩萨身为大生王子的那一世,他专修精进波罗蜜,但他也修习持戒、出离等其它波罗蜜。例如,他在年纪大时,舍弃了皇后、子女、众大臣及王位而出家,精进地禅修。

 

一般上,当每一个波罗蜜,以下一个波罗蜜为根基时,它就会带来更大的果报与利益。所以,具备戒行的布施,具备智慧的出离,有更大的福报等等。

 

以下,是另一种解释波罗蜜次序方法的摘要:最先举出的是布施:一、因为它是一切有情共有的素质,原因是,即使最普通的人也能够修布施;二、因为它的福报最小;三、因为它最易于实践。

 

在布施之后,即举出持戒:一、因为持戒净化了施者与受者双方;二、为了显示布施能够利益他人,而持戒则防止伤害他人;三、为了在显示获得财富之因之后,再显示能在未来世,获得投生到善趣之因。

 

因为根据业报的法则,布施能够带来财富,而持戒则能导致投生到善趣,即天界或人间。持戒清净者的布施,能够圆满其愿。

 

在持戒之后,即举出出离:一、因为出离能圆满持戒的成就;二、为了在教导善身语行之后,就即刻教导善意行;三、因为持戒清净者,能够轻易地成就禅修、证得禅那;

 

四、为了在举出舍离身语的违犯之后,即举出舍离意的困扰。出离,并不只是指舍离外在的物质,而是也包括舍离内心的烦恼。

 

佛教把烦恼分为三个层次:一、潜伏性的烦恼,即潜伏在名相续流(心流)里的烦恼。二、困扰性的烦恼,即浮现在心里的烦恼。三、违犯性的烦恼,即已导致造作不善的身行或语行的烦恼。

 

持戒能够制止违犯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身行及语行。止禅则能镇伏困扰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心中,尤其是在禅那或安止定的阶段。智慧或观智,则能根除潜伏性的烦恼。

 

在出离之后,即举出智慧:一、因为智慧能够圆满与净化出离;二、为了显示没有禅定即不会有智慧,因为禅定是智慧的近因,而智慧则是禅定的现起;三、为了显示利益他人的方法善巧智,是出自倾向于他人福利而修的禅定。

 

在智慧之后,即举出精进:一、因为通过激起精进才能圆满智慧的作用;二、为了显示菩萨在观照众生为空之后,又为众生的福利而实行艰巨的工作;三、为了举出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才激起精进,符合以下的格言:深思熟虑者所做的事能够带来极殊胜的果报。

 

在精进之后,即举出忍辱:一、因为精进圆满了忍辱,就有如所说的:精进者通过激起精进,而克服了诸有情与诸行带给他的痛苦。二、为了显示精进者的毅力;因为有耐心的人不会烦躁,反之能够持恒于自己的工作;

 

三、为了显示勤于为他人福利奋斗的菩萨是不会渴求回报的,因为在他如实地照见诸法时是不会有渴爱的;四、为了显示菩萨必须无嗔地忍受,他人毫无道理地加诸其身的痛苦,即使是他尽了全力为他人的福利奋斗时。

 

在忍辱之后,即举出真实:一、因为只有具备了真实才会有持久修习忍辱的决心;二、在举出无嗔地忍受他人加诸其身的痛苦之后,再举出自己说想协助他人之言是绝对真实不虚的;三、为了显示菩萨通过忍辱而不会在遭受他人辱骂及虐待时心有动摇,以及通过真实语而不会舍弃跟他敌对的人。

 

在真实之后,即举出决意或决心:一、因为决意圆满了真实。这是因为决心不会受到动摇的人,才能圆满地舍离妄语;二、为了在显示言语毫不虚假之后,再显示不受动摇地依言实行,因为献身于真实的菩萨能够毫不犹豫地实践自己布施等之愿。

 

在决意之后,即举出慈:一、因为慈圆满了欲致力于他人福利的决意;二、为了在举出欲致力于他人福利的决意之后,再举出真正应当实行之事,因为决意累积菩提资粮者常住于慈心;三、因为只有决心不受动摇者,才能持恒地致力于为他人的福利奋斗。

 

在慈之后,即举出舍:一、因为舍净化了慈;二、为了显示在提供他人的福利时,若遭受他人的折磨也须以舍心对待他们;三、为了显示菩萨对祝愿他幸福的人也保持平等心的殊胜品德。如是,当依上述的解释理解诸波罗蜜的次序。

 

什么是它们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整体来说,一切波罗蜜都拥有利益他人的特相、协助他人或不犹豫的作用、现起为希望他人幸福或愿证得佛果、及近因是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什么是它们的基本条件?简略地说,诸波罗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至上愿;二、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三、四佛地;四、十六种内心倾向;五、对布施等利益及不布施等过患的省察智。六、十五种行、五神通及获得它们之因。

 

诸波罗蜜的第一个条件是至上愿:能度者我当度之;能解脱者我当解脱之;能驯服者我当驯服之;能平息者我当平息之;能得舒适者我当令其舒适;能证悟涅盘者我当引导他至证悟涅盘;能清净者我当清净之;能觉悟者我当令其觉悟。

 

这是一切波罗蜜必须具备的条件,而发至上愿又必须具备八个先决条件:一、人身;二、男性;三、因;四、得见佛陀;五、出家;六、德成就;七、增上行;八、想要成佛的极强之欲。

 

(一)人身:只有得人身者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龙、金翅鸟等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其它的身体,与必定以人身证得佛果的佛陀不相符。

 

诸位,如果你们有足够强的愿或善欲想要成佛,你们可能会在未来成佛。但应当记得有这么一句格言:“若愿望就是马儿,乞丐就可以骑马。”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是发个愿就能够获得想要的东西,那么穷人很快就会变成富翁了。

 

所以,只凭发愿是不可能证得佛果的。你们必须通过舍弃一切财富、肢体与生命去圆满十波罗蜜。如果这么做,你们就有可能会在未来成佛。

 

(二)男性:对于已得人身者,只有男人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女人、黄门、无性人及阴阳人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必定是男性的。就有如佛陀所说的:“诸比丘,这是不可能的,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即女人能够成为正等正觉的佛陀……”

 

(三)因:这是指已证得所需的助缘。即使是男人,他所发的至上愿必须在具足所需的助缘之下才有效,意思是他必须具足所需的基础,否则即无效。

 

此因是指,他必须有能力在听佛陀开示一首有关四圣谛的偈的当时,或刚听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他之前必须拥有足够的波罗蜜,才能具备如此证悟阿罗汉果的条件。

 

在还没有被佛授记为菩萨之前,他应该如何累积这些波罗蜜呢?《中部注疏》提到:一、他在佛陀座下出家;二、他清净自己的戒;三、他学习佛陀的教法;

 

四、他修止禅直至证得八定;五、他修观禅直至证悟行舍智。这些是所需的助缘。但在波罗蜜圆满之前,他并没有致力于证悟道果,因为那会断了他所修的菩萨道。

 

(四)见师;遇见佛陀:这是指遇到佛陀本人。只有在一位活着的佛陀面前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当世尊证般涅盘之后,在佛塔前、菩提树下、佛像前、辟支佛前或佛弟子前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对象缺少了确定该愿的能力。

 

(五)出家:只有出家为佛教比丘或相信业因与业能生报的沙门,在佛陀面前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在家人所发出的至上愿并无效。为什么呢?因为在家身体与佛陀的出家身体并不相符。

 

在最后一世时,伟大的菩萨必须在出家之后,才会证悟佛果,而不会还是一个在家人时即证悟。所以在发那至上愿时,只有具足了所需素质的出家人所发的愿才会有效,而证悟佛果所需的特别素质只能存在于出家人。

 

(六)德成就:即证得神通等圣洁的品德。因为只有拥有八定与五神通的出家人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八定是四色界禅与四无色界禅。五神通是神变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

 

没有这些素质的人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伟大的菩萨必须具备所需的助缘与五神通,以便在发至上愿之后,有能力独自无师自通地省察应实践的诸波罗蜜。

 

(七)增上行:这是指完全地奉献。只有具足了上述的素质,而且能够完全地奉献自己的生命给佛陀的人,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

 

(八)极强之欲:即想要成佛的极强之善欲。拥有上述各种素质的人,必须也拥有极强之善欲想要证得佛果。只有如此他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不然则无效。

 

以下的譬喻形容了,那想要成佛之欲必须强到什么程度。如果,他听人说:‘只有能够单凭双臂之力,游过整个充满水的宇宙而到达彼岸的人,才能够证得佛果’,他也不会认为那是什么难事。他会充满想要实行该项任务之欲,而绝不会退缩。

 

如果,他听人说:‘只有能够单凭双足之力,走过整个充满无火无烟但烧得火红的火炭的宇宙,而到达彼端的人,才能够证得佛果’;‘只有能够单凭双足之力,走过布满尖锐锋利之剑的宇宙而到达彼端的人,才能够证得佛果’;

 

‘只有能够单凭双臂之力,在一整个长满有尖刺之藤的宇宙斩出一条道路而走到彼端的人,才能够证得佛果’;‘只有在地狱里,被折磨了四阿僧袛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够证得佛果’,他也不会认为那是什么难事。他会充满想要实行该项任务之欲,而绝不会退缩。

 

具足上述八项条件的人所发的至上愿,是具备这八项条件而生起的心。它的特相是决意要证得正等正觉;作用是渴望:‘愿我能够证得正等正觉,以及带给一切众生幸福快乐’;现起是作为菩提资粮的基因;近因是大悲心。

 

由于至上愿的目标,是不可思议的佛境及整个宇宙无量众生的福利,所以应视它为最优越、最殊胜的福业,具备了无量的潜能,是一切导向成就佛果之法的基因。

 

在此心生起的那一刻,那伟人即已步入了大菩提乘之行道,他的终点已定且无法改变。所以,他恰当地获得了菩萨的称号。其心已完全投入于成就正等正觉,而其圆满一切菩提资粮的能力已具足。

 

当所发的至上愿已经成效时,伟大的菩萨得以单凭自己的能力,引发出正确地探索诸波罗蜜的‘波罗蜜思择智’,而此智则是他未来证得一切知智的先兆。他实践其行道,顺次地圆满诸波罗蜜,就有如须弥陀在发了至上愿之后所做的一般。

摘自《菩提资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有一法可得,无有一法可缚
蓝毗尼园
王骧陆居士:金刚经分段贯释
西游探真:《西游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您对此法一念净信,书写受持读诵广说,功德与十方一切诸佛无差异!
(20)陈世忠教授: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