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证

实证


§对一位禅修遇到难关的弟子的谈话录音。

一旦心确立在呼吸上,接着你要尝试把心从它的所缘中──也就是呼吸中──分离出来。要这样看呼吸是一种元素,是风元素的一部分。对呼吸的觉知是另一种东西。因此,你有合在一起的两件东西。等到你能够把它们分开时──也就是,透过意识到呼吸[]的本质是一种元素时──心就能够独立出来。毕竟,呼吸[]不是你,你不是呼吸。当你能够把事物这么分开时,心就获得了力量。它从呼吸上被释放出来,对呼吸的每一个侧面都有了智慧。念住充足时,它对呼吸的所有侧面都有智慧,能够把自己从它们当中分离出来。

假若你正在这么修时,你的心有力量,你的念住敏锐,那就是洞见升起的时候。知见在那时会升起来,让你知道你真的放开了。不过,如果你的念住仍然薄弱,就放不开。只有当你的念住真正有韧性时,才会有念住与洞见的同时升起。

这件事,你一有机会就得观。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的所缘上分离出来时,它就从它的一切重负当中获得了自由。因此,把你的注意力就往下放,放在心的部位。使它连续集中在那里,然后观察呼吸[],观察是什么在觉知呼吸。要尽你所能详细观察,最后你会看见,它们相互是分开的。当它们分开之后,就给了你朝内进一步探索的机会。一旦你观察了这一个元素,你会发现,你所了解的,适用于其它一切。

观呼吸时,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生灵、不是一个人──那么有什么可攀附的呢你不能把它当作你的自我来抓住,因为它自行其道。观呼吸时,你会看见,它没有身──没有头、没有腿、没有手、没有脚,什么也没有。看见这一点时,你就如实把它放开了。

经文中说Cago patinissaggo mutti analayo──舍离、弃绝、解脱、放开。你从呼吸[]中搬出。你撤走对它的关注。你不再把它当作你的家──因为它不是你的。你如实把它放开。你把它交还。不管它有什么,你把它还给自然。所有的元素──地、水、风、火、空间──你还给自然。你让它们回到来处。当你观察所有这五件东西时,会发现,它们不是一个生灵、不是一个人,不是我们、不是他们。你让它们全部彻底回归原来的属性。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心,就是觉知这五种元素的那个东西。它现在要和什么住在一起把你的观察力放在觉知这个元素上,如今它独立凸显,什么也不剩下了。检查它,看什么是什么,那时候另一层洞见将会升起。

如果你想要能够如实放开一切事物的洞见,就必须有一种从放开的动作中升起的特别领悟。如果没有这个领悟,你的放开只是一般的、俗定的标签或辨识。它是世间明辨。不过,当这个特殊的领悟在放开的动作中升起时──你一放开,果报即刻对你回现,证实、确证发生的是真事──你知道,已经放开了。接下来你体验到内在的清净。

这就称为出世的明辨。当领悟在内心升起,证实你的所知、所为时,那就称为出世明辨。只要这个领悟没有升起,你的明辨仍然是世间的。因此,你就继续观察,直到所有因缘成熟起来。等到它们成熟时,你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因为出世明辨一升起,就彻底穿透了事物。它一点不像世间明辨。

因此,我们的修行路,就是仔细观察、探索事物。不停地用心观察,直到你达到某个关键点。当心达到这个地步时,它自己就放开了。之所以这样,是它达到了圆满──内在的佛法达到圆满──它就放开了。一旦放开,果报立即显现。

因此,继续修练。没什么可怕的。你一定会得到果报,毫无疑问。你一直在收获果报。好比现在,你在这里坐禅时你知道,呼吸与心相互舒适。那就是修练的果报。虽然你还没有达到道路的终点,你在禅修中仍然得到一种舒适与自在的感觉。心与出入息平静相处。只要心与呼吸[]不能分离,它们就得继续相互帮助。心帮助呼吸,呼吸帮助心,一直到它们彻底熟悉。一旦心彻底熟悉了,它就能够放开。当它觉知时,就放开了。只要它不真正地觉知,就不能真正地放开。

这里的意思是,你必须与呼吸亲近、与它在一起、逐渐了解它。随着心对它越来越熟悉,它将能够解开它对色、受、想、行、识的执取。它的身见[自我观念]──会褪去。这就是通往自由之道。这个出世明辨一升起,你就自由了。你将能够把自己从那些所谓‘人’、‘我’、‘男人’、‘女人’、‘我们’、‘他们’等等一切世间的俗定真理当中脱离出来。

但是,只要你还不能放开,那么还得依靠这些东西。它们是你的停靠处,不是你的归依。你们只是一路相互倚靠、相互帮助,使你能够进步。你不能扔弃这些东西,因为它们就是你的修行道。只要你坚持修,就不会退步。但是你一松懈,它会立即开始后退。你会被疑抓住,怀疑这个法究竟是不是真的。

你必须连续对心──也就是知性本身──仔细观察。它的本性是觉知。你就看着它。它是对一切的觉知──它觉知,但还放不开它执持为真的那些俗定认知。因此,你必须把观察集中在它上面。朝内专注,直到心与它的所缘相互分离。只要继续观。你这样坚持下去,不松懈,疑会逐渐消褪、消褪,最后你将在内心达到真正的归依,称为“佛陀”的、明察洞穿一切的基本觉知。这就是作为你的终极归依,在内心显现出来的佛、法、僧。

这个时候,你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内在、什么是真正的外在、什么是真正的停靠处、什么是你的真正依止。你将能够把这些事物区分开来。

外在的事物只是停靠处。好比色身它是一个停靠处。在地、水、风、火平衡汇集的短暂时间里,你可以在色身停歇。至于真正的归依,你已经看见了。它就是心的内部、这个基本的觉知本身。你对呼吸的觉知,是一个层次的归依。当它与呼吸分离时,它是另一个层次的归依。至于你的真正归依──“佛陀”──那是位于内部更深处的觉知。一旦你达到这一步,就是这么多了。它就是至高主宰。它的觉知明察、真实、全方位。那就是你内在的真正依止。

至于外在的事物,它们只是暂时的支撑,好比一根拐杖,你可以靠一阵。只要还有呼吸[]使它们继续活着,你可以利用它们。呼吸不复存在时,就结束了。物质元素分离开来,不再相互依靠,于是心回到它的真正依止。那是在哪里那个“佛陀”觉知到底在哪里当我们修练心,使它自作依止,那时在禅定之心中,将无忧无虑。

佛陀自己的探索正是为了这个依止。他教导所有的弟子以自己为依止,因为我们依靠他人只能是短暂的。别人只是对我们指出这条道。但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正真实、良善的东西,你必须依靠自己──教导自己、训练自己、在各方面依靠自己。你的苦终究来自你。你的幸福终究来自你。好比吃东西你不吃,怎么能饱让别人来吃,你是不可能饱起来的。要想得到饱,你必须自己吃。修行也一样。

你不能让自己执持外在的事物。外在事物是无常的。不持久、不可靠。对你如此,对人人如此。你不在活着的时候与它们分离,就在死的时候分离。你随着每一次出入息,与事物分离。你不能把你的人生意义建筑在这些事物上──而且也不必要。你就对自己说这些东西在世间到处都这样。世间给予的东西没有什么是长久的。我们不要事情那样,它们就是那样。根本不受任何人的控制。不仅外在事物如此,你体内的事物也一样。你想要这个色身继续活着,你不要它死,但是它会死。你不要它变,它却不停地变。

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按照佛陀教导的修练技能,训练你的心,使它有力量作自己的依止。你不必对修行存疑,因为你在修行中需要培育的所有素质在你的内心已经存在。一切形式的善与恶,都在你的内心。你已经知道,哪条是善道、那条是假道,你只要抓住那条善道。现在,停下来看看自己你是走在正道上么凡是错的,不要执持。放开它。过去、未来、别的,放开它,只剩当下。使心随时在当下保持开放、自在,接下来,开始观。

你已经知道,外在的事物不是你,不是你的,但你的内在,还有许多层次你必须审视。许多层次你必须审视。即使心也不真正是你的。它的内部还有无常、苦的事物。有时它想做这、有时想做那,它并不真正是你的。因此不要太执取它。

[行蕴,思维构造蕴]是个大问题。有时它形成善念,有时形成恶念,哪怕你知道那是不对的。你不要想那些事,尽管如此,它们却继续在心里出现。因此,你必须把它们当成不是你的。审视它们。它们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它们不长久。它们是非我的事件,因此放开它们,让它们随顺自己的本性。

那里究竟有什么是持久、牢固、可靠、真实的继续朝内看。念住呼吸,就在那里问你自己。最后你会看见内心里什么是什么。任何时候你对修行有疑惑,或者有困难,就往下专注呼吸,就在那里问这个心,领悟将会升起,放松你的妄见,助你通过难关。

不过,即使这个领悟也是无常、苦、非我。 Sabbe dhamma anatta: 诸法非我。佛陀说,升起的一切,都是无常、非我。即使心里升起的那些领悟也不恒常。有时它们升起、有时不升起。因此,不要太执持。在它们升起时,留意它们,接着把它们放开。让你的见变成正见恰好、不过头。如果你的见过了头,对它们紧抓不放,那时它们就对你转成了错,因为你已经忽视了自己正在做的事。  

 

总而言之,你的修行中越有念住越好。随着你的念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圆满,它就变成一件出世的东西。我们前面提到的出世明辨,就是从你的越来越圆满的念力当中升起的。  

因此,继续训练你的念住,直到它成为大念住。

 

解脱

 

§“我们的修持是逆水、逆流而行。我们去哪里去水流的来源。那就是修行之‘因’的那一面。‘果’的那一面是,我们能放开,得到彻底自在。”

 

§“修行的进阶……实际上不同的进阶不会自报名称的。是我们给它们造起名字来。只要你还卡在这些造作的名字上,永远不会得到自由。”

 

§“教导人们时,你必须依照他们的心性与能力教,不过最终他们都来到同一点放开。”

 

§“涅槃是精细的,需要许多明辨。它不是靠愿力就能达到的。如果我们藉着愿力能达到,世界上人人早就达到了。”

 

§“有些人谈论‘暂时涅槃,暂时涅槃’,涅槃怎么可能是暂时的如果它是涅槃,必须是恒常的。如果它无常,就不是涅槃。”

 

§“他们说涅槃是空性时,意思是,空无杂染。”

 

§“就在那没有人苦、没有人死的地方。就在那里。在每一个人那里。就好像你的手心朝下,你把它翻转过来──但只有明辨之人才能够做到。如果你不聪明,就看不见,你不会逮着它,你不会超越生死。”

 

§“解脱时的心,好比空中的火元素。当火熄灭时,它并没有消失在任何地方。它仍然弥漫在虚空,只不过它不攀附任何火引,因此不显现出来。”

 

§“当心从杂染中‘熄灭'时,它仍然在那里,但是当新的火引来时,不再抓取火,不再附着──甚至它自己。那就是所谓的解脱。”

 

词汇表

Abhidhamma: 阿毗达摩,巴利三藏中的第三部分,以佛陀教导中提取的分类归纳为基础所作的系统论述。

Ajaan: 导师,师尊。

Apadana (Avadana): 譬喻经,巴利经典中一部后期记载,讲述佛陀与其弟子供养前一位佛陀,并把布施的功德回向给某种觉悟,藉此走上修行之道的故事。

Arahant: 阿罗汉应供尊贵者清净者──即心已无有杂染之漏,故不再重生者。这是对佛陀及证得最高果位之诸圣弟子的称号。

Brahma: 梵天色界、无色界等高等天界的居住者。此处是藉着培育戒德与禅那、以及无量的慈悲喜舍之心修成,但非是永恒。

Buddho: 觉醒──佛陀名号之一。

Chedi: 尖顶纪念塔其中收藏着佛陀或其弟子的舍利、与他们有关的物品、或者佛经。

Dhamma (dharma): 佛陀的教导 对那些教导的修持 以及作为修行果报的苦的解脱。

Jataka: 本生经,佛教经典中记载的,据言与佛陀前生有关的故事。

Jhana: 禅那,对一个单一身感[]或心理概念[无色]的专注。

Karma (kamma): 业,有意的动作──意、语、行──根据该动机的质量,行动者对其后果负责。

Khandha: 蕴,聚集体。五蕴乃是感识体验的构成单元,是“自我”感的基础。它们是包括色蕴(指体感或其素材)、受蕴[指苦、乐、不苦不乐之感受]、想蕴 (指辨识与心理标籖)、行蕴(思维造作)、识蕴(指感官意识,其中心算作第六种识)

Nibbana (nirvana): 涅槃。内心贪、嗔、痴的熄灭,导致从苦中的彻底解脱。

Pali: 巴利圣典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典之名称。亦指书写这套经典的语言。

Parami: 波罗密为趋向觉醒需要培育的十种素养布施、戒德、出离、明辨、精进、忍、真实、决意、慈、舍。

Sangha: 僧伽。跟随佛陀的弟子团体。常规意义上,指佛教僧侣。理想意义上,指无论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中至少已修练成就解脱的第一种出世品质[初果]者。佛、法、僧共称三宝。归依三宝—把它们作为人生的终极指南—即成为佛教徒的要素。

Sumeru: 须弥山,神话中耸立于喜马拉雅山北的宇宙中心的高山。

Than Phaw: 尊敬的父亲师父,泰国东南部对高年资比丘的敬爱之称。

Vessantara: 毗桑塔罗为佛陀最后一世的前一生,在其中他圆满修行布施波罗密,放弃他的王国、连同他最爱的妻儿。

Wat: 寺院。

附录七步骤

──来自阿姜李《念住呼吸》

有七个基本步骤:

一、起始作三次或七次长呼吸,随着入息、默想『佛』,随着出息、默想『陀』。保持禅定用词的音节与呼吸等长。

二、对每一次出入息有清晰的觉知。

三、随着出息、入息,观察它舒适与否、是窄是宽、是顺畅还是堵塞、是快是慢、是长是短、是暖是凉。呼吸若不舒顺,便作调节、直至舒顺为止。例如,长入息、长出息自感不适,则尝试短入息、短出息。

一旦呼吸有舒顺之感,则要让这股舒顺的呼吸感传到身体的其它部位。起始,从后脑根部[base of the skull]吸入气息感,让它沿脊柱下传一直到底。接下来,你若是男性,则让它沿右腿下传至足底,至趾尖而外出。再一次,从后脑根部吸入气息感,让它沿脊柱下传,沿左腿下传,至趾尖而外出(女性则从左侧开始,因男女经络有别)

接下来,让来自后脑根部的呼吸[]下传到双肩,经双肘、双腕,至指尖而外出。

让气息自喉根进入,沿着身前的中央经络下传,穿过肺部、肝部,一路下传至膀胱与直肠。

从前胸正中央吸气,让它一路下传至肠道。

让所有这些气息感传播开来,让它们融会贯通、一齐流动,你的安宁感将大有增进。

四、学会四种调息法:

(1)长入息、长出息,

(2)长入息、短出息,

(3)短入息、长出息,

(4)短入息、短出息。

选择最舒适的方式呼吸。学会以四种方式舒适地呼吸更佳,因为你的身体状态与呼吸时常变动。

五、对心的本位[bases]或者说聚焦点──那是呼吸[]的停靠点resting spots]──熟悉起来,其中哪个部位感觉最舒适,就把你的觉知定驻在那里。这些本位当中有以下几个:

(1)鼻端;

(2)头部中央;

(3)上颚;

(4)喉根;

(5)胸骨下端;

(6)脐部(或略上於脐部

如果你常患头痛症或神经官能症,便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喉底以上的任何部位。不要强力呼吸,也不要使自己进入呆滞或催眠的状态。流畅自然地呼吸。让心对呼吸有自在感,但不要耽於舒适而走神。

六、扩展你的觉知──即你的觉受意识,使之遍及全身。

七、使全身各处的气感融会贯通,让它们一齐舒畅流动,同时使觉知保持儘可能宽广。你对身体的某些呼吸层次已有所了解,一旦对它们有了全面的觉知,你会开始了解其它的诸种层次。呼吸[]在本质上有多种层面有沿着经络流动的呼吸感[气感],有围绕经络流动的呼吸感,也有从经络向每个毛孔传行的呼吸感。有益与有害的呼吸感本质上相互混杂。

总结起来(1)为了改善色身各处现存的能量,助你克服疾病与苦痛(2)为了澄清内心已有的知见,以它为基础,培育趋向解脱与心清净的技能──你应当把这七个步骤常记在心,因为它们对呼吸禅定的每一个层次都是绝对基本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连载六:禅悦:快乐呼吸十六法
释迦佛的十大弟子
[转载]阿姜放:觉知之心
《法句经》的要义
法句经【白话译文】(14)·明哲品
手机佛教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