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行——为何?如何?有何结果?》(四)

《修行——为何?如何?有何结果?》(四)




《修行——为何?如何?有何结果?》


隆波帕默尊者开示

泰国国家电网

2013年5月8日

 

(四)

 

   修行需要到达的第一阶段,就是看见“我”不存在。

   色法、名法存在,但不是“我”。

如何做,才能如此照见?

如何让心洞见“我”不存在?

必须具备两个工具:

第一个是,觉性。觉性能够及时知道身心的变化。

第二个是,正确的禅定,即正定。

禅定有几种,大家修习的绝大部分属于邪定,心只是往外送,宁静在单一的所缘

上,心并未安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

如果查字典——“禅定”的定义是安住。

而我们想到禅定,只会想到宁静。宁静与安住是两回事。

安住包含宁静,宁静并不一定包含安住。

心跑去停在呼吸上的时候,并未安住成为观者。如果心安住,就会看见呼吸的身

体是一个部分,观者的心是另一个部分。

而绝大部分的修行人,都是让心跳进去:觉知呼吸,心就跑去抓住呼吸;观腹部

起伏,心就跑去黏着腹部;经行时,心跑去跟脚在一起;做手部动作,心抓住手。要不

就干脆跑去想其它事了。心跑去想其它事,是散乱。

心跑去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属于修习奢摩他。紧盯专注而后静如止水,并不会

生起智慧。

能令智慧生起的禅定是另一种,心一定要能够抽身出来成为观者。

三四十年以前,隆波去高僧大德的寺庙游学参访。无论去到哪里,他们都会讲到

知者的心”。知者的心——为什么心会成为知者?

我们原本应该让心成为知者,结果却一味的让心成为思想者、造作者。心从未成

为知者。因此佛陀特别强调,要训练禅定直至心成为知者。

   一旦心成为知者,也就是心安住成为观者,那么觉知色法的时候,就会马上照见

色法不是心,色法也不是“我”,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

   如果心安住成为知者,觉知名法,觉知苦、乐、好、坏、贪、嗔、痴,智慧就会生起,照见——所有的苦、乐、好、坏,都不是“我”,也不是心。它们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而不是“我”,只是来了就走、来了就走的现象。

在开发智慧之前,需要具备两个工具:

觉性,以及正定——正确的禅定。

若要精确的定义,还不能称其为“正定”,正定只在圣道生起的时候生起。此处的“正定”只是近似的说法。

若要精准的称呼,“正定”是要通过训练得到观禅,是能够看见名色三法印的禅定。而不是止禅——心宁静地紧盯在单一的所缘上。

绝大部分修行人会粘着于单一的所缘:观腹部起伏,就紧盯腹部;观呼吸就紧盯呼吸;经行就紧盯全身或者脚。大部分人都会进入这个误区。我们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修习的禅定不正确,智慧也未能生起。

因此,必须得到正确的觉性和禅定,它们是通过训练才生起的,要训练至驾轻就熟。

觉性要如何训练?禅定要如何训练?

如果已经通过训练获得了两者,则无需担心没有智慧。智慧就是照见名色(身心)的三法印,它将自动生起。

首先要训练觉性。

在平常状态下,心总是忘记自己,走神去想那个或这个。从醒来到睡着,事实上,是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觉知身心的时间是微乎其微的,而忘记身心、走神迷失的时间却多到不计其数。从早到晚,我们觉知身心有过几次?有过多久?迷失去想其它事情,有多少次?多到什么程度?

分心走神,是心的平常状态。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心快乐不知道,心痛苦也不知道。心好不知道,贪、嗔、痴生起,也不知道。忘记身、忘记心,称之为“缺乏觉性”。

我们要努力训练,有觉性的觉知身、觉知心,就只是感觉。别紧盯,就只是感觉。

何时忘记身、忘记心,这个力度就太松了;若因害怕忘记身心而紧盯专注于身心,则又太紧了。太松和太紧均非中道。中道——就只是感觉。

有身存在,就只是感觉身,别忘记,也别紧盯;有心,就只是感觉心——心有快乐,只是感觉它有快乐,就只是知道,别紧盯。

如果心走神,就会快乐生起不知道,痛苦生起也不知道,善和不善生起,都不知道。

如果紧盯专注了,虽在觉知,却是僵硬、迟钝、沉重、昏沉的。

忘记身心的极端之路不可行,紧盯打压的极端之路亦然。忘记身心属于欲贪行,随顺了烦恼习气。而紧盯着身心,则是让身心受苦的苦行。身体僵硬,心也僵硬,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我们要训练——就只是感觉。

身体移动,感觉;心跑动,感觉。要的只是感觉。

试着点头,就只是感觉。如果紧盯,就会是这样(隆波演示)。如果心走神,比如那些打电话的人,打电话时,几乎是百分之百缺乏觉性的。仔细观察过吗?能够体会到吗?

别走到两个极端:第一个是忘记身心,这个太松;另一个是紧盯着身心,这个太紧。

中道,就只是感觉。

我们一定要训练。

先修习某一种禅法:谁曾念佛,就念佛;谁曾觉知呼吸,就觉知呼吸;谁曾观腹部起伏,就观腹部起伏;谁曾练习隆波田手部动作,就做手部动作。

修习任何一种禅法,然后去及时的知道心。

修行——就只是感觉。

若做手部动作,就只是感觉,看见身体移动,就只是知道。假设练习手部动作时,只是感觉——动了,就感觉。那么当心走神了,只要身体移动,就会毫无刻意的感觉到它,没有任何刻意就能够感觉到。

或者训练观呼吸,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没有紧盯,就只是觉知,而且不走神。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行住坐卧觉知自己。就只是觉知自己,不断的觉知。接下来,一旦失去觉性而走神,比如生气了,由于走神而未能及时知道生气,一旦生气,呼吸立即改变节奏;或者贪欲生起,令呼吸改变节奏;或是烦恼习气强烈时,呼吸会急促起来。每当呼吸的节奏发生一丁点变化,觉性就能极快的捕捉到。因为曾经觉知过呼吸,所以只要呼吸稍许改变节奏,觉性就会自行运转。

或者我们训练在动中觉知。运动了,觉知;运动了,觉知。假如心走神了,只要身体一移动,就能即刻觉知到,觉性生起了,就能觉知身心。

因此,可以修习任何一种禅法,然后不断觉知。

觉知呼吸,就看身体呼吸,不断的觉知,别分心走神,也别紧盯着它,就只是感觉;观腹部起伏,就看腹部起伏,觉知到升起的腹部,觉知到下降的腹部;经行,就去感觉走动的身体;如果心偷跑去想,则知道当下的心跑去想了。

常常训练,觉性就会生起。一旦有什么现象生起,身体稍有动静,呼吸微微变化一点儿,觉性都会自行出现,毫无刻意为之。苦乐在心里稍一露头角,觉性就自行生起。烦恼习气现身,贪嗔痴一生起,觉性也会即刻运作,知道生气了、贪了、迷了、高兴了、难过了。

觉性并不会无缘无故的自动生起,需要训练它。需要不断的感觉身、感觉心。

别紧盯着身、心,也别忘记了身、心。两者皆非中道。

忘记身心,太松;紧盯身心,太紧。

我们要训练不断的觉知。接下来,身体移动,就能自行觉知。心跑动,觉性也将毫无刻意的生起。要训练至毫无刻意的知道才行。如果还刻意想去知道,就太紧了,变成了紧盯。

要让觉知变成自动自发的。听起来似乎很难,可有些人训练一个月就做到了。

简单的表达就是:觉知自己,别走神,也别紧盯专注。

就只是感觉,就只是感觉。

请记住这句话:只是感觉,别分心走神,也别紧盯。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行——为何?如何?有何结果?(四)
法谈摘录系列︱《奢摩他》篇
《唯一路》|第一篇:唯一路(全文版)
《唯一路》|第三篇:修行的死胡同(全文版)
「唯一路」系列第一册︱《唯一路》之叁
最好的心,是平常心!第一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