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走上中道》法谈部分完整版



 

   大家已经找到座位。接下来,让心回来找到自己鲜活的生命。

   修行没有更多的内容。第一步,心一定要和自己在一起。心走神了、跑掉了,就会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那是无法修行的。

因此我们先要频繁练习的是——学会觉知自己。真是奇怪,世人都不太觉知自己。星期五的时候,隆波拉玛医院讲法,有位医生终于学会觉知自己。他分享说,自己努力修行了多年,涉猎范围广泛,直到学会觉知自己,才意识到世间的确没有多少人会觉知自己,有的只是迷失。他终于明白隆波为何总是感叹:在此世间,懂得觉知自己的人仅是凤毛麟角。

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法。隆波将佛陀的法,毫无保留的详尽而细腻教导大家。知道了方法,能够觉知自己的人就多了起来。

学会觉知自己之后,紧接着就要开发智慧——觉性的观身心的运作变化。但是要以跟自己鲜活生命在一起的心去观照,也就是要有正定。若正确的禅定,心没有觉知鲜活的生命,那样修行不是真的。对此,需要慢慢体会。

修习若是正确,便会走上中道。这并不难,只是世人不认识这条路——中道。它很难找,也很难理解。

   常人往往趋向于极端之路。极端只有两种情况:太松与太紧。

太松,容易随顺烦恼而迷失于世间。

太紧,则会打压身、改造心,导致身心俱苦。

   有些人把修行挂在嘴,实际却懈怠与懒惰,每天迷失在世间,这就是太松。有些人过于紧绷,紧绷着发展觉性,紧绷着持戒,紧绷着打坐,紧绷着开发智慧,做什么都绷得紧紧的——有的只是打压身、改造心。

   太松,容易忘记自己——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很难提升。太紧,强迫身不动、心不动,导致身心不自在,这样无法看见身心的自然运作与变化。

   事实上,修行真的非常简单。在开发智慧的阶段:观身时,身体移动了,就只是感觉,别盯着身体,也别忽略。盯,就太紧;走神太松。观心时,心的种种运动与变化,也只是感觉——快乐生起,只是感觉;痛苦生起,只是感觉;贪、嗔、痴生起,也只是感觉。它们来了就走、方生方灭,统统只是去感觉。

苦、乐、善、恶生起的时候如果毫无察觉,这样即是太松。强迫心快乐、宁静、积极正面,压制改造它,这样是太紧。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隆波对于各位的禅修报告提问所回应的答案,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协助大家走上中道。几乎所有问题的原由不是因为太松就是由于太紧。我们对此要慢慢的体会与消化。 

   以持戒来说,心若走神了,忘了活生生的自己,这样就太松了,根本无法持戒。但是因为担心破戒而强力压制自己,做什么都束手束脚、紧张兮兮,这又太紧了。有些宗教戒律特别严苛,走路必须携带扫帚,边走边扫以免踩到小动物。扫啊扫,哪怕把小动物的手脚扫断了也没关系。佛教徒走路则会留心些,尽量避开它们,但不必带着扫帚。

持戒到紧张兮兮,做什么都怕破戒,就会太紧;若是随顺烦恼,犯戒也无所谓,这样又太松。想让持戒走上中道,恰到好处,就要有觉性地及时知道心。及时知道烦恼升起,烦恼就无法控住心。烦恼若未控制心,自然不会犯戒。就是这么简单!

   依赖觉性及时地知道心,持戒就不会松,而恰好适中。因为及时知道烦恼升起,烦恼便无法控制心,就不会犯戒。这样一定不会太松。有人喜欢求戒、持戒却没有觉性以致于很快犯戒,这便太松。也有人特别苛责自己打压身心,因此修行无法进步。

持戒一定要有快乐。戒是定的基础,想要产生禅定,一定要有快乐。持戒是为了让心轻松、自在、快乐。如果想伤害别人、盗取财物、与人通奸、欺骗他人,其心是毫无快乐可言的,更谈不上祥和与宁静。

   我们兢兢业业的持戒,只是希望获得快乐与祥和。因此,不要将戒持到紧张和郁闷的程度,不好用的。若持戒繁多,自认高人一等,这也是错的。持戒就要让它真正步上中道。

   同样的,修习禅定也要步上中道。禅定分几类。修定如果心太散乱,追着境界跑,就是太松,并非中道。如果紧盯与专注于所缘,强迫令心不动,身心僵硬,这样又太紧。

   恰到好处的定,要依靠觉性才可以产生;以觉性及时知道心的散乱。心跑来跑去时,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通常喜欢去想,若能及时知道,心便安住游移。跑来跑去的心,正是受到烦恼驱使。若以觉性及时知道自心,何时觉性,何时烦恼自动灭去。只要觉性及时知道心的跑动,无须灭除烦恼,它自行灭去。心跑了,知道,心便会自然安住而掺杂丝毫的刻意。

放任让心跑掉,太松;有意识的让心安住,又太紧。

   大家修定感到紧吗?谁依然感到紧绷?几乎全啊!(笑)还以为是别人呢,其实是我们自己。经行时,心会比平时紧绷,体会到吗?修定时,心的紧绷程度超过平时。哪怕仅仅想到观呼吸,心就开始紧了。

   观呼吸试试,有觉性地呼吸,谁觉得心是自然的、跟平常一样?谁觉得心比平常僵硬?前面好几位举手,现在又举手了啊。(笑)

一开始修定,心就发紧,还以为和平常一样呢。这是不行的。看到了吗?一想到修行,就容易踏上太紧这条路。不修行又走到太松那条路,心便彻底迷失

开发智慧的阶段也要走上中道。因为害怕愚痴而努力思维与推理,就是太紧;只是觉知自己,以为智慧将会自动生起,这是太松。

   修行一定要努力走上中道,而走上中道必须依靠觉性。慢慢地体会与观察自己的心。时走神了,即是太松;时控制身打压心,即是太紧,就会感到紧绷、沉重、僵硬、昏沉、迟钝。

   普通人往往太松,始终随顺烦恼而动修行人又太紧,控制身打压心。发生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只是需要及时地知道。

   刚起步时,稍紧一点没有关系,要有意识的让觉性先生起。太松了就会没有觉性,太紧了又会强迫自己有觉性。

   觉性是自然生起的,身体移动了,知道;心移动了,也知道,毫无刻意,这样的觉性是没有强迫的,刚好处于中道。强迫,就会紧绷;太松,又会没有觉性。我们要慢慢体会,最后一定要走上中道。

   要走上中道,无需做什么,只要不断训练让觉性多起来。依靠觉性作为工具!觉性源自于心牢记了种种状况,所以要来观察自己的心。没有觉性会迷失,太过用力则会紧盯专注。

   如果迷失在松的边,心会下堕;太紧,心又会上升。隆波已经讲过很多次天神请教佛陀的故事:

天神问:世尊,您是如何超越如海般的烦恼的?

   佛陀答:超越烦恼的大海,依靠的是既不懈怠,也不精进。

   不懈怠也不精进?天神听了感到迷惑。不懈怠还好理解,可是为什么要不精进呢?不精进如何跨越烦恼成为阿罗汉?天神以为自己已经是阿罗汉,来问佛陀只是想切磋一下。当佛陀说,跨越烦恼大海是因为既不懈怠也不精进,他马上放下姿态,请佛陀解惑。

佛陀解释说:懈怠,就会下堕;精进,则会上升。懈怠就是放任心随顺于烦恼,疏于修行。下堕到哪呢?恶道。心的自然特性就是一直下堕!为什么?因为烦恼总是开始香甜,结局苦辣。谁都喜欢香甜吧?尤其是眼前的利益,捡到篮里都是菜,捡了再说,完全随顺于烦恼。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喜爱快乐、舒服,贪图漂亮、美好,所以很自然会随顺烦恼而堕入低处。

   修行越迟,下堕越多;修行越早,下堕越少。年龄越大,修行越难,这样说并不是要打击年龄大的人。年龄大而修行好的不乏其人,但是要心意坚决、敢打敢拼!小孩修行更单纯,没负累。

佛陀教导说,如果懈怠,持续地放任心去随顺烦恼,就会下堕到恶道,依据烦恼的力量下堕至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如果精进,则会上升,上升去哪?升至善道成为人、天神、梵天。但是到不了涅槃。

   下堕与上升是相对的,只要还有下堕和上升,还黏着在相对的事物之上,就不可能抵达涅槃。因为涅槃刚好在中道上。下堕会构建出低劣的生命形态上升会构建高等的生命形态,两者同样不圆满

   天神听完佛陀的开示见法证果了。现在我们听了同样的法,却没有悟道,是因为我们的波罗密与天神的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多听法,多看实相,持续去看。

   修行没有更多的内容了。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仅此而已。无论什么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核心原则,要牢牢掌握它

   修行的方法不计其数,核心原则仅有一个:有觉性的,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无论方法有多少,核心原则仅此一个。有人先修禅定后开发智慧也有人先开发智慧后产生禅定。开发智慧阶段必须有定,至少要有刹那定,没有定,是行不通的。

   老一辈修行认为,一定要先能够入定,无法入定就无法开发智慧。他们以为佛陀如此教导。说得对,只是佛陀教导的不只如此。佛陀是法王,教导浩如烟海,而非只是——人人必须先修禅定才能开发智慧。

有人适合先开发智慧,细腻的禅定会后续生起。有人娴熟于修定又精通观心,便可以禅定与智慧同步,但必须两方面都在行。只精通于观身是无法在定中开发智慧的因为在定中开发智慧,看到的是禅支的生灭。

   解脱之道有三条,核心原则只有一个: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有一类人适合先修禅定,心安住且中立以后,能够长时间维持且定力强。达到二禅之后,觉者独立凸显甚至持续数日之久。一旦觉者独立凸显,就无法再透过观心来开发智慧因为心已经静止不动,毫无可观之处。这时要选择观身或观受,最好是观身。

   如何以观身来开发智慧呢?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的实相!安住且中立的心,就是具足禅定的心。

   如果是先开发智慧达成禅定的,必须以基础禅定刹那定作为起步。训练此类禅定的方法是——比如,念诵佛陀,而后及时知道心跑掉了,可能是去思维去紧盯着佛号或空。又或者观呼吸时,心跑掉了,要及时知道;跑去盯着呼吸,也要及时知道。如果观腹部起伏,心跑了,及时知道;紧盯着腹部,也要及时知道。如果是练习隆波田的手部动作,心去想了,要知道;心紧盯着手,也要知道。经行时,心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脚上了,也知道。

   明白了吗?任何方法均可,核心原则一样不可能脱离它觉性及时知道“心跑掉”的瞬间,“跑掉”就会熄灭,心自动具备禅定,只一刹那,然后很快又再跑掉。再跑了,再知道,又再次安住。跑掉了,知道,跑掉了,知道,觉知的频率越来越高,就会生起一种感觉:貌似可以一直“知道”,仿佛有延续感。但是事实上,“知道”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刚一跑,立即知道,刚一跑,立即知道。就会感到一整天都在“知道”。

   依靠觉知自己,心便可以安住和自己在一起,既未迷失,也未控制或强迫。强迫让心安住,心会僵硬,就太紧了。心跑了,知道,依赖觉性及时的知道“跑掉”,毫无强迫的自然安住,如此的安住刚好中道。安住之后,依然用原来的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方法修习禅定,就会既觉知身也觉知心。身体移动,知道;心移动,也知道。哪个所缘更清楚,就知道那个所缘

大家跟随隆波学习感觉到吗?身体移动,知道;心移动,也知道。我们走的是一条使用刹那定的路,利用当下的一瞬间、一瞬间。当觉性生起,瞬间知道身,而心安住,就会看见身非我;当觉性生起,瞬间看见苦、乐,心安住成为观者,就会看见苦乐非我;当觉性生起,瞬间看见烦恼,心安住成为观者,就会看到烦恼非我。总之,会清楚的照见身心。   

训练得足够频繁,即便睡着的时候翻身,也能够清楚的。谁睡觉的时候也生起觉知?不是一整夜,只是某个片刻即可。有的话请举手。这说明修行很用功。就平平常常的训练,睡觉时就去睡觉,觉性会自行运作。

   如果习到睡着以后觉性也能生起的程度,死亡就没什么好怕了。必定会死时吉祥。为什么呢?因为临终出现画面类似于梦境,或许看到即将生的情境,看到将要上刀树、下油锅,心便会恐惧。此时如果觉性自动生起,恐惧瞬间消失地狱的景象将因觉性的生起而逝去。觉性生起时,不善法不可能同时生起。因为心已是善的了。

有些人不断造作恶业,比如每天杀鸡,临终时看到鸡被割喉,而自己正经历同样的痛苦。此时,如果觉性已经炉火纯青,就会看见心正在受惊。觉性生起的瞬间,心会安住,不堕入地狱,因为没有随境流转。又或者临终看到作恶的工具,也许曾拿武器去伤人,这时,难过、愤怒、恐惧都会生起,推我们趋向地狱。诸如此类种种临终的预兆可能是看到将要投生的处所,也可能看到曾造业或是造业的工具。看到这些就会跳进去抓取若是好的,就投生善道。若是坏的,就投生恶道。

   经过足够的训练,觉性可以在噩梦发生的时候立刻生起,就不必再担惊怕。但绝对禁止为非作歹,否则禅定会退失,优良品德也会退化,那样当噩梦又生起,心还是会深陷其中。

   当我们将觉性训练做梦时依然可以运作的程度,几乎就不用怕堕入地狱等恶道了,因此要努力,一旦达到这种程度,即便未证初果,也能往生善处。

   经典提及的小须陀洹果,即证得遍知智或思维智(十六观智的第三观智),明白身是无常的,身体以前是一种状况,现在是另一种状况;也明白心是无常的,每天的心都不相同。他并非照见当下的实况,而是经由对比获得的领悟,故此称之为“思维智”。

   一旦觉性能够未经刻意而自动生起,保证下一世不堕恶道。请诸位多多用功!每当有不好的境界产生,觉性会瞬间生起这是可以过训练的。

   谁还会做噩梦?请举手。谁做了噩梦之后能够生起觉知?请举手。很好,人数不少,隆波感到欣慰。如果在噩梦之后大汗淋漓惊醒,以为还在被追杀,这样觉性太弱了。要持续训练,就会一点点好起来。

   隆波在讲什么?怎么讲来讲去讲到。很感兴趣,对吗?(笑)

   多多训练,直至不刻意也能“身移动,知道;心移动,知道”。让心成为观者,需要反复训练。选择一种禅法,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紧盯住所缘了,也知道。就是如此练习。

   解脱的第三条路是——禅定和智慧同步。禅定与智慧同步,便会直接进入“一心”。

如果先训练禅定,出再开发智慧,就选择观身。如果修习刹那定,觉知自己以后就开发智慧,深度禅定会在后期出现,此类人既可以观身也可以观心。正如绝大部分人所训练的一会儿觉知身,一会儿觉知心。

   而在禅定中开发智慧的行者,需要具备“出神入化”的水平。“出神入化”包括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条,都无法在定中开发智慧。

   第一个条件是精通入定。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入定?不能超过一次屏息的时间。如果只能这样(隆波示范屏息动作),别想在禅定里开发智慧,因为这根本无法“出神入化”的入定。

   一定要能够迅速入定且娴熟于维持禅定,不能入定了立刻退出大家观察一下自己打坐的时候,是否心刚一集中就立刻出来?一集中就出来,是无法维持禅定的。不能维持禅定,何谈中开发智慧?都已经掉出来了。

   一定要精通于入定、维持禅定与出定,不能入定了却无法出定。倘若有人说,你家里失火啦,难以出定,这是不行的。(笑)

   “出神入化”的前三是:精通于进入禅定、维持禅定、退出禅定。最后一是——精通于在禅定中开发智慧。看到了吗?必须具备“出神入化”的程度,才能够毫无刻意的开发智慧。有刻意,就不是真的有刻意,就有贪心。

如果走第三条路,修习禅定之后就会看到禅支的变化。刚才的心有喜悦,现在没了。刚才的心有去抓取,有寻有伺,心与所缘打成一片。一旦及时知道“寻”与“伺”,就会看到它们生灭。心有“喜”,觉性知道,“喜”立即灭去,生起特别清晰的“乐”。觉性知道“乐”,“乐”也迅速灭去,生起特别清晰的“舍”。

   如果更加深入,身体会彻底消失进入无色界在无色界开发智慧,进一步看见内在的变化,有时心抓住“空”,有时候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心抓住“空”,称为“空无边处定”;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称为“识无边处定”;心既不抓“空”也不抓“知者”什么都不抓,称为“无所有处定”。如果具备足够的觉性、禅定和智慧,照见心的变化,就可以在禅定甚至无色界定中修习毗钵奢那,但要具备“出神入化”的水平

   经典记载,最高的无色界定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其几乎没有想蕴没有感觉,惟有精通于观心的圣者们才能在“非想非非想处定”开发智慧。若只是精通于禅定与观心,但是尚非圣者,那么只能在一至七定开发智慧,无法在第八定进行。因为后者太过微细了。

   无论是禅定引领智慧、智慧引领禅定,还是禅定与智慧同步,都无法脱离同一核心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比如,出定后,心安住成为观者,看见身在工作,有觉性的照见身的实相,知道身“我”。安住且中立的心并非刻意安住,而是自己安住。及时知道“心跑掉”,心自然安住。修习至二禅之后,心会独立凸显只要想到“知者”,心即刻安住,非常容易。但需要反复修习,否则这种安住会退化。

因此,无论是智慧引领禅定,禅定引领智慧,还是禅定与智慧同步,都离不开隆波所讲的原则——要有觉性。觉性知道身也行、知道心也可以。但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也就是具备禅定的心去知道。因此,大家要持续努力,慢慢体会。      

现在总结如下:第一步持守五戒。每天持戒,心就会渐渐快乐。想到持戒,心会舒适、满足、容易静下来接着开始修习禅定。如果心太散乱,就先训练让心休息的禅定。

   禅定有两种,既能训练宁静又能训练安住的禅定是最圆满的。隆布特长老宁静型的禅定为“禅”,也就是“能所合一”的禅定;而安住型的禅定,心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隆布特长老称之为“定”,也就是“能所分离”的禅定。这两种方式都能达到四禅八定,差异在于一种是心与所缘在一起,另一种是心安住于心本身

   如果训练让心安住,同时又需要休息,不妨先抓住所缘,比如“佛陀、佛陀”,心跑了,知道,然后心和“佛陀”在一起。如果是观呼吸,心跑了,知道,跑去抓住呼吸,也知道,让它和呼吸在一起,呼吸会越来越浅,最后变成光,让心和光在一起。心与所缘在一起,以此获得休息。

   如果做不到可又想休息,就使用隆布特长老的窍门,只是小技巧,不是原则,但能让心迅速宁静。长老说,特别散乱时,试试屏住呼吸。屏住之后,抓住那个静止不动的地方,不用屏气太久,不然会断气的。稍试一下,屏住呼吸,抓住那个静止不动的地方,憋不住了,就继续呼吸。好了,睁开眼睛,不用继续了,否则会黏着于其上的。

   无论是工作疲累或感到紧张,或是危机时,都可以尝试这个方法。比如被上司叫去训斥,可依赖深呼吸先稳定情绪。还有个技巧是做完之后再修习慈悲观: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或许你本来是被叫去训斥的,结果却说要给你加薪,这样的情况也是有发生过的。

上述情况均属于禅定,训练它们不是为了催眠别人的心,因为被催眠的心是无法修行的,觉性会非常柔弱所以,绝对禁止催眠别人的心。如果修习慈悲观的力量非常强大,一旦有人受催眠就会被控制。有些人很厉害,能够大面积进行催眠,法师和居士都要小心。怕被人催眠,就要有觉性。有觉性,就没有人能催眠我们。

   看见了吗?觉性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宁静,就让心守住一个所缘。如果是应急,比如车祸要死的时候,屏息的刹那,心能够安住去抓住那个感觉空空的地方,这是小窍门。要抓住核心,就要按照次第训练禅定。刚才的只是应急之策。

   如果无法修习禅定,那么礼佛念经之后可以持续修习慈悲观:愿一切众生快乐,彼此没有怨恨,愿一切众生分享我们的功德,这样重复的思维,心会清凉而生起禅定,这种禅定是宁静型的,可以用于休息,后就会积极、健康、愉悦。如果修错了,强迫心去宁静,就会紧绷甚至发疯。因此要轻松自在,才可以让心得到休息。

另一种用于开发智慧的禅定,是心安住于心本身譬如,修习种禅法时,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持续地练习:心去想了,知道;跑去紧盯住所缘了,也知道便会获得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禅定。

大家要用功!在持戒之后训练心生起禅定,能获得两种禅定是最好的。一种用来休息,让心有力量活在世间。另一种心安住于心的禅定用来开发智慧。看见身我,苦、乐、好、坏我,它们也不是心,而是完全分开。五蕴散开成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不再是我。

   是如此训练直至心只是知者、观者。

   最后的阶段是开发智慧。适合哪条路,就走哪条路。精通禅定的可以出定之后观身。活在红尘的人,只要“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既可以观身也可以观心。身体明显,就觉知身体,心明显,就觉知心。我们无法选择,是觉性自己做出选择。如果禅定与智慧同步,就在定中单纯地观心,无法观身,因为观身的瞬间,心会从禅定退出。

   以上情况都离不开隆波讲过的核心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

   若想让心宁静,就带它和一个让它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前提是这个所缘不诱发烦恼习气,如此就会获得禅定,此即窍门。奢摩他有四十种方法,秘诀就是这句话!引领心去跟一个让它感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

修习毗钵奢那则有三条路:禅定引领智慧,智慧引领禅定,禅定与智慧同步。或者,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但依然离不开隆波所说的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没有学习和听闻过,便无法如实照见。要么太紧,比如观腹部起伏,心会紧绷;经行时,心会紧绷;打坐时,心也紧绷。这样没有做到如实观照,太紧了。忘了身心又会太松。心沉闷,就太紧,及时的知道它,就会慢慢松开。

大家跟得上吗?应该已经明白了。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脸是发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禅修之旅
《如何走上中道》问答部分完整版
法谈摘录系列︱《奢摩他》篇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之问答篇(一)
心的四圣谛 下
《苦从何来;如何离苦》第二部分之 问答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