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洪式太极拳观点谈十三势的涵义


从洪式太极拳观点谈十三势的涵义

鞠传德

 

  通过洪式太极拳的理论及其传承,以及个人多年在太极拳拳架的练习与推手中实际运用的体验,笔者认为从人身各器官肌体的运动、作用、功能来看,是否应该把十三势分四大部分来思考、理解:一是负责观察审视外界情况,接收外界信息和指挥全身运动的眼法部分;二是负责整体身法主宰运动定力的躯干部分(即腰裆);三是负责全身整体的前进、后退和左右转折的步法部分;四是领先接触敌手带动全身整体弸钻进退变化的手法部分(也叫方法)。从上面这四大部分的形体运动和相互整体配合的劲路变化来看,又可分为缠丝劲的顺缠和逆缠部分与整体配合变化部分要相应的一致;接触点斜面角度变化与整体配合变化部分要相应的一致;腰裆的定力主宰与整体各配合部分要相应的一致;四梢的公转自转与躯干螺旋整体配合部分的变化要相应的一致;指趾领劲的钻弸(掤)与整体配合部分的变化要相应的一致;局部速度的快慢与整体速度配合变化部分要相应的一致;各局部部位松紧的适度与整体松紧配合部分的变化要相应的一致等等。

     接下来就洪老在《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概论里面分眼法,身法,步法,手法基本的四大部分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身法即指人身的躯干部分,它是主宰稳定重心——主枢中正定力的主干肌体。人们所说整体运动的定弸劲力,就是由它来主宰完成的。身法是带动步法进退和手脚的曲伸钻弸缠绕,公转与自转角度变化的进取利用,而因敌弸化得主干枢纽。在缠丝劲的螺旋缠绕角度来看,主干的身法是只有左右的旋转而无上下的转换,身法的上下转换主要依靠膝和腰裆的提升和曲降来配合完成。因为身法是处在整体躯干的中轴核心部位,身法哪怕是很微小的角度变转(有胯膝的升降配合,身

  一、眼法部分

 眼是负责观察外界情况,接收和搜索、审视外界信息的器官——凡是触觉和听觉以外的信息和情况,都是由眼睛这个器官来负责完成的。眼也是负责指挥全身整体的行动、劲力来因敌变化的。因为它从对方(外界)所观察、审视得到的情况、信息,都要及时的传送给大脑的中枢,以便指挥全身整体各部的动作,以应对对方(外界)的各种情况变化。因此,眼法在日常拳架练功时的眼神是否集中专注,精神是否饱满,在推手时是否圆活浑厚而专注一方,在对抗时是否反映迅捷而矢速,这些在期望效果上都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眼法在整体上以及与身、步、手的相互配合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眼法在王宗岳的原著十三势里面只提到顾、盼两字或把这两字解释为左顾、右盼,再没有更进一步的解释。正如前面所说,这就给社会进步科学文化发达,理论实施具体的现代人来讲,留下了更为费解的问题(当然按那个时代的文化习惯,加上传统的保守意识,也只能这样留笔,不可拿今天的要求来看待和难为王老先生)。正是这样,致使后来(至今)的有心人及大多的太极拳习练者根据个人的实际理解和看法,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各自的说法,智者见智。譬如有的把顾、盼归属于步法的范畴,说成是五步。其理由我猜想是步法也有向左向右和停止的动作,因此左顾、右盼前进、后退中定合为五步

    这样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左为顾,右就为盼?恐怕没有正当理由可以说明。”“因为人的脚上是没有长眼的,步法不适合用顾盼的字样。我们的传承观点和实验体会是:前进、后退是属步法的规律,在前进和后退中也必然有左旋右转的情况,但左旋右转也是为了实现前面的目标而出现的步形,这都是在眼法指挥下步法进退动作的需要,是正常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规律。所以说,眼法是指挥肢体应敌变化的器官,它的注意方向经常是前进而无后退的,它观察所及的范围角度为150度左右,而且在这个范围内注意的点即目标外,还自然有面。俗话说的眼观六路应当是一目了然,而不可能把眼球转向六个方向。故此,对十三势中的左顾、右盼理解为左顾的同时应当有右盼。反之右顾的同时也必然有左盼。顾处是视力的集中点,是眼法的实处,盼处是除集中点之外视力所及范围的面,是眼法的虚处。’”因此眼法是观注索定的目标外,而注意顾盼左右的敌情变化,以指挥步法、身法和手法相互整体配合的行动。总之左顾、右盼肯定是教人用眼怎样看的方法,肯定不是教人用步怎么走的。不能把眼法混淆的说成步法。至于中定我们的观点是归于身法中正的定力运动范畴。

  二、身法部分

    身法即指人身的躯干部分,它是主宰稳定重心——主枢中正定力的主干肌体。人们所说整体运动的定弸劲力,就是由它来主宰完成的。身法是带动步法进退和手脚的曲伸钻弸缠绕,公转与自转角度变化的进取利用,而因敌弸化得主干枢纽。在缠丝劲的螺旋缠绕角度来看,主干的身法是只有左右的旋转而无上下的转换,身法的上下转换主要依靠膝和腰裆的提升和曲降来配合完成。因为身法是处在整体躯干的中轴核心部位,身法哪怕是很微小的角度变转(有胯膝的升降配合,身法就变成立体螺旋运动),都要牵动整体稳定的成败结果。所以都把身法称作整体运动定力的主宰——中轴的枢纽——定弸力的寓意所在。有关身法,在王宗岳的原著虽没有提到我上面这些文字的罗列,只把身法解释为中定。王之所以用中定二字来作表述。主要是根据身法在运动中的轴枢中定特征而这样落笔的。中定二字是很明白的在运动过程中中正定力特征的定语。身法是带动步法在运动中主宰着随遇平衡的中正运动状态。

     洪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实际试验的体会是身法:负责带动步、手而因敌变(弸)化。它的规律是在运动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即以螺旋为主,所以身法也同样应当是立体螺旋的。只要眼看固定的方向,则身向左右旋转时,自然形成立体螺旋之状。但应注意,在一般拳式中的旋转方向,经常是45°,而躯干旋转上下配合,又经常是胸以下可以随裆劲的下塌转得略多于45°。当然在步法进退时,身法可以随势加大角度。而身体旋转中,肩部可以一边略高,一边略低的倾斜,才能形成螺旋主体。但不可走得太过,使腰劲折断。

  三、步法部分

     步法的前进与后退或是左右折转,都是为配合身法的整体动作,来调节身体平衡的下肢肌体运动。所说的步随身转就是这个道理。步法是与手法指趾领劲的钻弸折转、进退、而因敌变(弸)化的。在精神指意的角度讲,步法是在眼法的指挥下多是只有前进而无后退的。因为步法的后撤或是折转都是为了目标的点而服务,才向后撤步的。都是为整体身法与四肢的曲伸而触到目标点的发力或目的而撤步而折转的。俗话说:撤步回旋就是为了前进的目标。可见撤步或左右折转是为了前进在技法上巧妙的调节特色。

     步法除负责进退还要配合身法的中止定力,也就是静止时的主宰力,都要步法的及时配合。除此,还有步法与手法上下一致的配合,一般在手法控制的配合下有它自己特色的技法要求。步法的腿脚使用一般为:踢、蹬、踹、摆、扫、跺、套、插(衬)。套插两法在推手进退的转换时,经常是相互连用的,套是在对方的膝、脚外侧,插是在对方的膝、脚内侧。推手说的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牵动法,不是用手,而是以套或插(衬)的步法,从对方的下盘斜转弸击或碾拨他腿的内侧或外侧,来牵动他的重心。重心一被牵动破坏,便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然还得上下相随 配合的协调才行。步法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推手或散手时,负责管住对方的腿或脚,如果发现对方有腿或脚的进击迹象,立即起膝或脚来弸接,或配合手加以还击之。

  四、手法部分

手是人身的上肢,在眼法的指挥下,它是首先接手迎敌而因敌变(弸)化的前哨肢体。一般情况,与它相配合的中枢、躯干、步法就是手法的力助后盾。当然,在手法控制的情况下,又是其余部位的制胜优势。故此,王宗岳把手法定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个作用的方法。用王的诠释这为八卦,旨意是八个方向的意思(即周围全方位)。可见,手法在十三势整体内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下面,就分别按手的八种使用方法各自的独立作用,而又与眼法、身法、步法三方面紧密联系配合的内容,分别的谈谈看法:

  1、弸法

    字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里各解释为:(1)拉满的弓;(2)充满。我把它用作太极拳的弸劲

可以这么说,太极拳在推手时,只要与对方一搭手,就开始了整体弸劲的使用和部位弸劲的进攻、引化的配合技法。太极拳在拳架练功时,只要一起势、一抬手就开始了整体弸势和肢体局部各大关节钻弸侧转弸势动作的练习。

     在洪式太极拳里,弸有两义。一是指它的,即通过长期不丢不顶松弸的螺旋运动(斜面)和顺逆互变的持久锻炼,自然地就产生一种似松非松内充外撑的缠丝劲,也叫内劲。这种劲始终贯穿于八种手法中其余七法的一切拳势和动作之中。譬如在捋法里面就叫作捋弸,在挤法里面就叫挤弸,在采法里面就叫采弸,在挒法里面就叫挒弸,等等。在任意的一个动作、手法中,如果里面没有弸劲的存在,那这一动作或手法,将是不起作用的动作或手法——无效的手法。譬如捋势的动作,如果是捋势里面没有弸劲的内充作后盾,其捋势(劲)是难以达到目的或无效的捋势。再如平常所说运动中的定弸劲就更是这样。

第二是指八法之一本身独立劲力的弸法。也就是平常推手所使用弸发劲的弸法。譬如常看到有的人在炫耀自己我一个弸劲把他打出去了,就是弸劲本身独立使用的一种劲法。因为弸法是用来迎接对方来手的着法。由于推手或散手中对方的手是来自于四面八方,所以弸法有正弸,反弸,或其它方向的弸法。如第一捣碓的太极起势为正弸法;第一拦擦衣的第一动为下弸法;六封四闭第一动为指趾领劲的钻弸法等等,弸劲是在不丢不顶,又可引化、发放的内充而富有傾变(斜面)的一种劲力。因此弸劲在手法里为八法之首,但是也得有上下相随的配合才行,如指趾领劲的钻弸配合等,都是弸劲至关重要的内涵。

     接着,我还要说一下前面为什么把缠丝劲称为弸劲的问题。缠丝劲是洪式太极的核心劲路,读者在缠丝劲的理解上不能看成是连着多个圆圈的去理解缠丝劲。缠丝劲的实质应该是斜面螺旋的缠丝,它的圆圈是有进退、上下交合变化的圆。如手臂的斜转有时配上裆膝一定的起落或斜转,就成为上下、左右立体交叉配合的一种整体的螺旋缠丝劲。这就是人们生产活动中看到或使用的螺丝扣,它是只能左右旋转的前进、后退而不能压扁的。人体在经过长期的,螺旋绞拉斜面的而又左右、上下不断变化角度,螺旋缠拉运动的锻炼,自然就产生一种不丢不顶、内充外撑的充涨劲力。这种劲就是我们所求取的弸劲缠丝劲,也叫内劲。还有一点就是在日常推手和练拳架时,在各种动作中所转角度的大小,即缠丝劲的角度变化,所转的角度不能超过45°(前面已提到),只能小于45°的斜面。超过了就要犯的毛病,易被对方所乘;这实质就是在运动中斜面牵动的利用问题。因为缠丝的圆,应该理解成多个斜面相加组成的圆。在整体上下相随的配合里,也叫作公转与自转上下的配合。有关斜面角度变化的大小,在实际运用时还有个速度快慢的问题。推手、散手在引化或进攻的变劲时所运用的角度变化,要看其具体速度的快慢而因敌变化。在一般的情况是速度越快,其变化的角度越小,反之就越大。在运动中的进取或引化时,各部位(大关节)角度的变化,其实质就是弸劲巧妙的利用,炫一点说就是斜面四两拨千斤的利用,也就是弸劲在斜面牵动的运用方法。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螺旋缠丝劲——弸劲在太极拳推手走拳架时的运用,也是弸劲的关键所在。因弸劲、缠丝劲与内劲这一劲三名,为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弄懂,故此多赘几笔。

  2、捋法

     按捋的手法在自身所走劲路的方向看,应该说捋、挒、采是同一手法。因为这三个手法都是向自身左右引进对方来力使之落空的着法。但手法自转与公转的配合,在胸前位置的高低,走得过程分力与合力的分合时机,圈子角度变化的大与小,就各有不同的走法了。

     这里主要先说捋(劲)法:捋法在太极拳里又分左右和上下捋劲的走法。捋法是两手用顺缠的走势,在胸前通常是向左侧或右侧的后下方滑斜地走劲。这里先以左侧的捋法为例来做表述:如对方以左手左脚在前向我胸或腹部来劲(或袭),我以左手顺缠接拿其左腕,顺其来力向左下角顺缠引进,右手同时以掌腕搭在其左肘臂外侧,以顺缠配合腰裆的下塌外碾,向左下斜塌地捋去,当双手与对方的合力走到我右肘尖贴近右肋时,双手立即从合力(顺力)变为双顺缠的分力,合力在这里即是捋的走劲,捋劲即是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分力,在这里即是挒的劲路,也就是在捋劲引进后必须变为分力的挒劲。这即是在走捋法的同时必须要有挒劲(分力)存在的配合,没有挒劲分力的捋势,易被对方跟步以挤进劲打出去;这即是在走捋法的同时必须有其它劲路(手法)的相互配合才行。如不是这样单纯以顺势地去走捋法是很危险的。

    关于采、捋、挒圈子的大、中、小走法上的要求是:捋法在圈子角度的大小上属中等的圈子(采最大挒最小),捋势的合力(即顺力)当走到40?角时即变为挒劲的分力,将来力向左前斜挒着拨出;采法的圈子角度最大,当合力(顺力)走到60°角时即变挒劲的分力,向左或右的上方抖着采出;挒的角度圈子最小,只在接手的合力约走10°即变分力将来力干脆地反挒出去,因此,挒法实际就是反关节的走手方法。这是走采、挒与捋法的不同点,也是捋法在走合力变分力的时机与采、挒不同的示例走法。

     在此捋法示例走势的前提下,可根据对方来势变化的劲路情况,又要作其他捋势的变化。譬如对方的来势甚猛就要变后腿撤步的退步捋法(也叫大捋),对方如用左手向我胸、面以上袭来,即可抬手顺其左臂向上弸撑以顺缠上步走捋挤的发劲。在用捋法的过程中,如对方突然向上变劲挤来,我即随其势配合裆膝的下塌,加大双手分力挒势的上托捋弸,会使对方有脚跟失控离地之感,等等。在拳架里,六封四闭的第二动就是典型的捋势走法。总之,捋法(势)是顺对方的来力向我两侧走合力的引进,再伺机因敌变化地变分力,而使其来力落空失效,接着可变其余七法或其它劲力的走法。

  3、挤法

     挤法是在身法、步法的整体配合下,用手背(侧)、小臂和大臂(步)等部位向前或外挤劲的一种手法。因为挤法是进攻性的技击手法,往往又需要另一只手在后面助力或控制对方的某一部位来协助进挤。挤法有单手挤、双手挤和左右挤之分。由于挤法是向前向外攻挤的手法,因而一般的情况,在施用挤法之前都必须要有借力或是牵动对方的重心方可使用挤劲的技法。譬如自己的某一前进手法被对方捋化而被动前倾,即可顺势进身、进步,就其势而挤之(或靠)将其发出,常可收到顺势借力迫挤千斤之效。再如对方被我用捋势的合力而引进落空,由于对方遭分力的外挒,致使重心被牵动,趁其脚跟未稳之机两手陡地变双逆缠的合力挤步,即可借机前挤而发之,常可收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除此还有局部挤法的一些例证:如向上弸引对方的来势,以指趾领臂作自转变劲的斜转钻弸,接着趁机前挤。这不单是收到局部前挤的效果,还常可给后面的进肘带来极佳的条件。这也是局部挤法与其它局部的走劲,在整体上相互宜彰的配合关系。

     下面,继续举例说明在练拳架(含单式)走挤劲时要注意的地方。一般在练拳架(含单式)走挤劲时,特别要注意的是身、手、步的整体配合。挤劲之所以其名为,其义即已距对方比较近,因此不但有步的进挤配合,而且所走得步型还不能太大,步型一大就会使身法散烂而挤劲无力。在上肢走前挤劲时,两手更不能离自己的身躯太远,手伸的太远也会使挤势无力而达不到挤劲的效果,更不能伸着手,要撑着手来走挤的势子。在拳架里,如不注意这些挤势的走法,时间一长,在架子上就成为定型的习惯,就会把定型的习惯带到推手里面,其患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练拳架时一定要注意各局部所在的位置、角度与整体相互配合的关系。因为太极拳每个单式的运作,都要与十三势的各个势子相互配合才起作用的,都不是哪个孤立单势的动作或劲力所能奏效的。这是练拳架时特别要注意的——动作过程中每个具体细节劲路变化的走势。挤劲在一路拳里,如闪通背第二动的前挤就是典型挤劲的拳架例势,当我左手接住对方左腕臂向后撤步走捋捩接着前挤的发劲;向前的挤步只挤约一肩宽(或更小)就够了。手型不出前怀不过膝,步型大了就造成身法的散烂,因为这是借力发劲的挤法。

  4、按法

     按法,在手型上看它与挤法正是相反。挤法多是手的背、臂向外的挤弸,按法则多是手心向下、前或外侧的推按。按法从劲路的用法上也有两义。一是按法是抑制柔化、按止对方来力的手法,二是按法在得机得势的时刻即可变为攻按的发力。

  在这里,先说按法在这两个方面劲势的走法与其在各环节的变化。因为走按劲即是抑限、按捺对方向我的各种来力的手法,所以必须是在腰裆劲力的配合向下或左右抑制性的或陡发性地手心向下或向外的按击方法,一旦得法,可迫使对方的来力被遏制住或陷于前空之俯。从柔与刚的角度来讲,就是根据对方来力的速度和力度的大小,而因敌的变化而换劲。譬如对方是沉稳、试探的来力,即可用抑柔、捺制的劲力而按之,使其来力向下(或左右)抑减、转化,软使来力终止;如对方来力的速度较快而猛,则干脆以腰裆膝的沉塌劲力带动手臂,向下陡地(或左右)顿按,致使来力被竖击而向下变转或斜分,迫使其重心失去平衡而前栽(亦可向后捋出但不及闪按干脆)。

    二是按劲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可以变成向前方按出的发力(左右)。但这种前按的发力,必须要有捋弸采挒或其它向后引化牵动劲路的借力,方可奏效。特别是捋、弸劲路的向后下、后上方向的引化来势,借机弸着变前按最有效。另外,按法在洪式太极拳里,借变化之机用于前发力的还有个顺逆缠丝的变化问题。譬如双顺缠向后(左右)的捋弸引化可以翻掌心变逆缠转成向前按的发力。按劲在缠法上还常与挤法的顺逆互变相配合而发,用洪老的话说即须知顺逆缠法的互变,挤按只在一翻掌之间。这些都是按法与其它手法、劲路相互配合的关系。按法与其它劲路在引进落空合即出配合上的典型势子,就是六封四闭第三动的双按发力,由第二动双顺缠捋势的向后引进使其落空,立即翻掌变双逆缠发前按力。

    再是,按法也有配合另一只手而辅劲助力的手法,给主力手争造有利的进劲条件。如左侧云手的左手向左进挤,右手则随后按劲助势(或按其肘肋),又如白鹤亮翅的右手挤身上采,左手则向对方的肋或腹部下按来给右手的上采助力,等等。

    在十三势的八种手法中,上面已经说了四种,这四种手法即弸捋挤按的四正手法,所谓四正即四个主要基本的手法。因此,王宗岳在《打手歌》里把这四正手法的作用詮为:弸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由此可见,弸、捋、挤、按这四个手法及其作用在十三势的八种手法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是可想而知的。

  5、采法

    采法与捋、挒都是接对方的来力,向自身左右引进同一方向走法的机理性,在前面捋法里已详述。这里只讲在圈子分合角度的大、中、小上面,采法是最大的,圈子在高与低的走法上也有上、中、下(左右)之分。当然,在每个环节都有顺逆的缠法和弸劲的存在。

在走采法时的劲路,打个比方就如从树上摘果子用力时,有果子下来咯噔地冷沉劲方为得采的劲力滋味,要有钓鱼时如鱼吃饵咯噔地抖坠劲——接着即被相随不丢的鱼线牵拉地沉长续拉力,致使对方的来力被牵而向我身侧(后)失去平衡。

采法有单手采和双手采之分。单手采即在瞬间一手顺缠接其腕(左右),立变逆缠向侧后抖坠而采之,迫其重心在瞬间被牵动而失衡,遂即可变其余七种手法或别的劲路而发之;双手的采法(以右侧为例)是顺缠接其腕,立变逆缠向右侧采去,左手同时辅在其肘关节上侧以顺缠与右手同一方向助劲,当手与右手的合力走到左肘齐乳下时(约60°角),左手由合力变为顺缠的分力,即与右手形成双分的挒势,迫使对方的臂身来力被挒采的牵动而腾起,遂即可变其余七种手法或别的劲路而发之。如第一捣碓的第二动,即是双手采挒分的例势。但也常有双手采的左手在后不与右手走双分的挒劲,只辅在对方的臂部与右手走顺向的助力,这种走法可以辅助右手单手采劲的突出实现,但易被对方所乘挤。

     另外,在采法的劲路上也有两种走法。一种走法是地一抖,遂即变别种手法,不再有继续的采牵力。另一种走法是,一个抖坠地冷采劲后,接着又继续走一段续力的牵拉。这两种劲的走法都各有各的特点。第一种的特点是给对方一个抖重的采劲,使其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陡遭突然——致使脖颈都有闪折之感。接着可变其余七种手法或是别的劲路。第二种采法走劲的特点是,给对方一个抖坠冷沉劲的霎那,借对方正在醒神的瞬间,又意外遭沉续力的引牵,致使脚跟拔起有向前栽俯之感。总而言之,不管采劲怎么走,其作用都是给对方一个突然的冷劲,达到给其余七种手法和别的劲路创造发力条件。采法在范围讲它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梢节手法。因此,采劲走的再好也发不出人去;它只能给后续的肘、肩、膝或是其余的七种手法或别的劲路的进击,起到采辟道路的作用。采法还有一点要注意,在走采法之前,都要给对方一个平缓松弛的感觉或是借其一段顺向力的走势,才能发挥采势的意外性和突然性的独特效果。

  6、挒法

     挒字即两手向两面用分力将一物撕开的意思,而被太极拳所用作的一种技击手法。

前面已讲,挒法与捋、采这三个手法,从劲路方向的属性上应该是同一方向,是一个劲路走向的三个手法。但在走法上圈子角度的大小、顺逆缠丝的自转与公转、合力与分力变化的时机上就各有不同了。因为挒法同捋、采相比来看,挒法是属于圈子最小而分力角度也是最小的(但挒力大)一种手法。挒法在双手一搭手,同对方来力只有很短的同方向合力(约10 °角),马上即变双顺缠的分挒力——即捩挒力,实际就是反关节的挒法。在推手中只要某臂遭突然的挒力,都会使之感到比捋、采更为难受、更易致伤。其原因就是捋、采走的圈子比挒法大而且同方向的合力多,使人感到比较顺缓一些。因此在日常的推手中很少有用捩挒独具的挒法。因为这种分挒极强的反关节技法,会使腕、肘等关节造成重的伤害。因此一般都是走采、捋或施用发力较缓一些的辅挒手法。如捋势里面所变化的挒劲,就比独具分力的挒法要顺缓的多。所以,这也是捋法及其配顺挒力的其它手法,在推手中较常用的主要原因,也是像这种易造成伤害的挒法,在现实体育锻炼为主的太极武术运动中,很少有人实用的原因所在。如一路拳再收里的第二动就是独具反挒关节的挒法。像这样易造成伤害的势子,就只能在拳架中练练、发发而已。

    除反挒关节独具的挒法外,在其它走劲的手法中带有挒劲走法的势子也很多。如走捋法里面从合力变有分力挒劲的叫捋挒,走采法里面从采的合力变有分力挒劲的叫采挒,走按法如在第三捣碓第三动的右手反折挒按对方的右腕叫按挒,等等。总之,只要是在关节处,从合力变反折关节分力的都可称为挒劲。但是,挒劲又绝对不是挒法,挒劲只能是配合其余七种手法或别的走劲里面,带有配合挒劲变化的一种劲路,它不能称为独具的挒法。挒法是独具挒劲的由极短的合力遂即变双分力挒折对方某一关节的独立手法,这两者在认定上必须清楚。

再者,不管是哪个手法或哪种劲路的走法,都要有整体或与其它手法相互的配合,挒法也不例外。挒法在上面说的头头是道,但如果是没有腰裆的主宰配合,尽管在手上把挒法或挒劲走的再好,在实际运用上恐怕也是难能实现的。所以,在腰裆身法的主宰力与下盘步法进退的助势,都要与手上走挒法的劲势相配合一致方可走出满意的挒法劲力。

  7、肘法

     肘字是人体臂部大关节及其周围的一个位置,被武术界作为动作使用而成为一个动词。

     在太极拳里,臂部三节的中节称为肘,在使用上称为肘法。与梢节的手相比它属第二道防线。因为它的位置是在臂部的中间,所以在拳架动作和推手时,它又离不开梢节的手和根节肩的变化来配合着发挥肘法(劲)的独特作用。一般地说,凡是去接对方的来手或是去击打对方并触上对方某点后,手的作用力或方法用尽了但又回不来的情况,就要挤步变肘来补手的不及,以发挥肘法的独具作用,比如在推手时,一搭上手,以手、腕挤其面、胸而被对方向右(或左)采出手又不及变化时,即可挤步进肘击其胸、腹,这即是由手变肘,以发挥肘法的优势作用走法;再一种是由根节的肩变肘的情况,比如在推手进肩靠击时,遭对方退步按劲的引陷而肩靠落空时,即可就势以趾领劲前钻,肘臂对其腹、胸以立圆右转身向右上旋挤发肘,用外旋的肘法将其发出。这即是与梢节相反而由根节的肩变化出的肘法。

   上面举例这些肘的走法都是在整体身、步的配合下,肘与梢节的手和根节肩的失陷被动落空情况下的变化,而借机发挥肘法独特的作用。除此,在拳架里肘与其余七法配合变化的动作就更多了。如单鞭的第三动向左的肩靠遂变左撑肘击的肘法,第一掩手肱捶的第一动进左步的蹚挤顶肘等都是走拳架动作过程中瞬间突出肘的体现。

    因肘法是接拦对方劲路而发的一种手法,所以在拳架的式名上有顺拦肘,拗拦肘之称。发肘的方向与步的方向一致的称为顺拦肘。发肘方向与步的方向相反的为拗拦肘。但应注意,因发肘时都是步法进到一定步位,双方身体已经接近时,才能因敌的变化,从其它七法和劲路的走势中,变肘而发挥肘的作用。所以,顺拦肘多是用逆缠劲而发的肘法,手心向里正对心口,肘尖略出肋部;而拗拦肘则系左引右发的肘法,多用顺缠的下塌外碾劲,引挒而发。肘要离胸数寸,手不能超出胸前。也正是发肘时已与对方贴近。所以,凡是运用肘法的发劲时,都离不开腰裆与身法、步法作挤劲与靠劲的支持,没有整体挤劲和靠劲支持的肘法,即使走的再好也是没有作用的肘法。

  8、靠法

    靠字即依倚他物而靠之。但用于太极拳的八种手法里,一般是指乘对方之隙顺势进身而靠击,使其重心移位而失去平衡。另一种情况,就是进肘时自己被对方引进而失控时,遂挤步使用靠法。再就是用靠法去牵动对方的下盘使其重心失去平衡,遂变其它走法或劲路而发之。

    靠的走法有数种:有肩靠,胯靠,臀靠,膝靠等。肩靠与胯靠均于步法进到对方腿部的内或外侧,与对方的躯干十分接近时,足尖一钻碾、旋塌,即行发击靠法;在方向上是偏于左右两侧的,身体在发劲时,只作左右的碾转,不许探着以身找人。臀靠是向下坠塌裆劲,垂压对方的前腿。如穿地龙第二动作是解决背后有人搂住腰部,我即垂臀下坐,靠压其插入我后裆的腿膝,就是臀靠的着法。”“膝靠,既是正面进膝攻靠对方裆部的着法。即钻步插或套进对方的腿侧,以脚跟为力点,足尖一踏靠击其腿膝(内外),迫使其下盘被牵动而重心失去平衡,并趁机变其余七法或别的劲力将其发出。下盘既然被牵动破坏,炫呼着说就可拨千斤了。这就是膝靠作用的一个着法。

     因为靠法需要贴近对方躯干部位,一般最忌在远距离去用靠法。最好与对方接近的瞬间就是用靠法的最佳时机,所以,靠法要求下盘一定要沉塌稳重,要注意脚步的到位和整体中正的身法定力。在发靠法时要短促,并整体快速有力,在顺势借力的时机用靠法,最为有效。

    上面把太极拳十三势里的弸、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手法走劲的作用,及进、退、顾、盼、定的眼、身、步、手这四方面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和整体性都作了一些的叙述。望学习者在推手实践中多加自己的体会。在太极拳架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练和用的一体化,对每个势子的技法和劲路,都要注意在运用时实际力的作用体会,就是要把拳架的练功带到实际运用上去体会着练功。再找机会在推手实验中检验拳架走的是否与实用一致。拳架的练功最忌讳追求一些与实用无关的气势与动作。我想王宗岳老先生当年定则太极拳这十三个字的意旨是否就在于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洪师教我学推手之二——採、挒、肘、靠
详解太极拳中内劲 贯穿太极拳法始终
【原创】太极拳的“建筑原料” —— 手部八法(下篇)
体悟陈王廷《拳经总歌》
陈发科怎样教拳及推手——洪均生
“十八在诀”是太极拳的技术核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