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太极与混沌理论对修炼内功的指导作用


试论太极与混沌理论对修炼内功的指导作用  

原作者: 蔡岳河

 

    “方规圆矩圣凡共蹈,内功外行性命双修”,这句话概括了我国古代先贤,不管是社会上层人物或下层人士,都懂得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和法则,懂得修炼内养之功,成为长寿福康之体,必须与陶冶道德情操结合起来。“性命双修”和 “内功外行”是互为因果关系。我国的儒释道各家功法,都特别强调“修心养性”,“练养结合”。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心念”能够产生信息流、电子流和电磁波等无形物质,具有很大的能量。善念与恶念都会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形成不同的后果。所以,人的“心念 ”修炼尤其重要,所谓“以心行气”,“境随心转”,“病由心生”,不但有中医的理论依据,而且有很多奥秘的科学道理。现代的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和弦论等前沿科学,发现和研究了电子、质子、光子、量子、夸克等无形物质的运动规律,这些都对人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佛学经典早己明示人的心与念关系: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生灭;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个细念组成一念。这种心念的真相,八地以上的佛菩萨就看得很清楚。可见,心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超微物质粒子,具有很高的能量。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理论和古代很多经典,再反思我们修炼的功理、功法和德行,笔者认为可以得到很多很好的启示和感悟。本文尝试用太极与混沌理论,探索和指导修炼“内功外行性命双修”,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 、太极与混沌理论的概念和关系

什么是太极?据现代科学家考证,地球是在宇宙大爆炸时诞生的,地球在没有生命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到七千多年前,伏羲氏才发现了宇宙是由一个整体的物质世界所组成,所以用“一”画代表天阳,用“二”画代表地阴,表示宇宙的一切物质,从一个整体的物质可以产生阴阳二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后人根据伏羲阴阳八卦画出一张阴阳图。

几千年前中国的《易经》提出万物生于一个“奇点”,该“奇点”就是太极,这个太极就是现在科学刚刚认识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个无限小的点。这个无限小而高能量的点是以爆炸的方式启动的,在急剧降温的过程中,物质才显出模样。无形的宇宙变成了有形的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宙就是时空。可见,太极是由一个无限小变成一个无限大的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研读《易经》,领悟天地阴阳八卦,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太极一词,揭示了宇宙阴阳物质无限大,也无限小,宇宙万物万象都由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共同基因所构成。从此,孔子以后的历代先贤,把伏羲阴阳八卦图改称为太极图。

太极图虽然是一张阴阳和谐的静态图像,但内面却揭示了很多深奥的科学道理。一是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质的原子结构由阴离子与阳离子结合而成为一个统一体。物质的粒子在原子的分解中,才开始出现阴阳分离的现象。原子可以按照不同的序数排列组合,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有形物质。所以,只有具备阴阳统一体特征的物质才能成为有形物质之原子。这同太极图阴阳对立统一相一致。二是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形状看,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对相等,互相依存,明显形成一个对立和谐的整体。在物质原子结构形状中,原子核中有多少数量的正电荷,原子核外的负离子层就有多少相等数量的负电荷与之相对应。因此,原子结构内部的正负电子数量对称形状,与太极图中阴阳形状对称完全一致。  

可见太极图既是宏观世界物质阴阳状态的缩影,也是微观世界阴阳结构的缩影。宇宙一切有形物质形态,均成就和变化于阴阳五行之中,物质的分解和组成,都是由阴阳二气之交感和分离而起变化作用。在各层次的无极和太极的时空中,一切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在悄无声息接受阴阳二气的作用,在大自然中依照自然规律成就属于自己的,自然的生生不息和无限循环。

十九世纪的原子理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科学的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和弦论等科学,无一不与太极原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原理与万事万物运动基本规律相一致。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物质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物质只有在内部阴阳相对等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对立统一的平衡状态,形成物质相对的稳定性。

二是物质具有自动调控规律。太极图中间用S线分开,与外圆组成阴阳双鱼的图形,其中阳中含有一点阴,阴中含有一点阳,表示阴阳相互交合作用,阳交阴合,阴交阳合,使阴阳互相包容,合二为一,和谐形成阴阳统一体,形成不离不弃的稳定状态。这由阴阳二气的互动作用力,产生物质内部自动调控力,形成不断的自动旋转。旋转方向按照S线的两端为气口,太极左旋呈外气内收状态,增强物质内部活力,右旋呈内气外射状态,消耗散发物质内部能量。

三是物质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规律。太极在旋转运动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三种状态,阴阳平衡,阴盛阳虚,阳盛阴虚,这都是阴阳数量互变产生了质的变化过程,也就是所谓物极必反,形成了质量互变,循环往复,无始无终。

四是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着互动作用的规律。宇宙中任何物质,包括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都具有互动作用,存在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无阴则无阳,无左则无右,无正则无反,所有物质都在对立统一中成就了自己,物质运动的动力源就是物质本身,来源于自身物质原子中相同数量的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万事万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壮大,盛衰,灭绝,在不断相互作用中形成生生不息,无限循环往复。

总之,物质与物质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存在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宇宙物质的质量与能量存在正比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大质量和大能量,可以影响小质量小能量的物质,宏观变化规律必然影响微观变化规律,必然左右和决定自然界事物的生成与存在。所以,任何事物必须服从和适应宇宙物质运动总规律和大的存在环境为基本前提。根据这种原因,存在的事物必然与物质运动总规律和大环境保持客观同步一致性。如月球一方面是自转,另一方面围绕地球作同步旋转互动。地球对太阳也一样。地球和月亮都受制于太阳,但分别在受制中获得太阳的巨大能量,因获取能量而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宇宙一切事物都在自然规律运动中形成自控的良性互动,在不断互动作用中补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一切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宇宙一切事物的生成,存在,变化和发展。这些基本规律形成由此及彼的复杂因果关系,有甲才有乙,有乙才有丙,有丙才有丁……在事物相互关联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而存在,相互作用而发展,相互制约而消长。

老子在几千年前的《道德经》也揭示了宇宙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的“一”是指宇宙混沌之气,是最原始、阴阳未分的最初形态,也就是“无极生太极”中的“无极 ”,这个 “无极”并不是真无,而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这个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了具体生动的混沌之气。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资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有为阳,无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图是道的图解,也是周易的图解,是日月运动的象,也是自然的法则。太极图的时空合一表示地球本身有序的转动,自转造成明暗交迭的两面,形成日夜交替,同时地球又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循环,这些自然的现象产生了宇宙阴阳消长。

太阳的热核聚变辐射了大量的光热,光电,光磁等能量,使宇宙形成大气场和大磁场,这是所有生物的能源和生存的大环境。人类不仅接受宇宙的大气场和大磁场的能量,而且放出电磁波和排出人体废气,与自然环境不断交换能量,物质,信息。例如阳光强弱的信息可以通过人的眼球传到视交叉神经,在松果体产生刺激变化,转化为视觉神经化学激素,经脑垂体的激素和各种酶的调节,将天地阴阳同化为人体阴阳,可见人的气血运行和神经网络系统变化与日月运行密切联系,遥相呼应。

近代测出人体生理某些重要物质的调节数据,疾病的多发季节,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高峰等都与天体日月年节律均有同步的变化,呈S形双向余弦曲线,且能找到阴阳转化的对应点。现代数学证实事物间相互都有微妙的数量关系,如人体精气神的关系都是非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利用S形曲线模拟生命节律的变化,求出余弦函数参数,并利用这些参数分析节律的特征用于治病健身。

人体的精气神并不是孤立存在于人体之中,而与整个宇宙紧密联系。宇宙万物有形就有灵气,一物为一太极。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处处有太极。因此,“一”可以理解为一个混沌的形态,这个混沌形态由无数个小小太极所集合,每个小小太极实际是一粒一粒肉眼看不见的超微物质,这些超微物质依赖自性的运动规律而运动,从而形成整个混沌形态的非线性运动。

人类来源于天地自然,由天地阴阳二气所化生,《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曰人”,“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可见天地的变化,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互相联系,又互相制,有序而不停地发展,这些都与人密切联系,息息相关。

由此看来,人体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宇宙又是一个放大了的人体。天地运行周而复始,人的气血周流不休,天地有阴阳五行,人也有阴阳五行,天有日月,人有二目,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天有三百六十周天,人周身有三百六十骨节,天有八万四千星宿,人有八万四千毫毛孔窍,天地有正负电流和电磁,人也有生物电流和电磁力等对应关系。人体同样能够储存许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属于生物体本身的,也有外界的信息。人体也有发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功能,不过,这些功能受外界和后天识神的干扰而消退。我们祖先将大天体对小天体的影响总结为“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现代科学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与天地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自然之气与人体精气神变化规律极其相似,都具有非线性系统运动的通有规律,即展现该系统运动的非周期的有序性,称之“混沌序”,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科学理论。

什么是混沌理论?混沌理论是二十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属于非线性科学范畴内的核心学科。它是研究非线性系统运动的通有规律,所谓混沌并非日常用语所指的杂乱无章的混乱,而是嵌在无序中的有序。

混沌理论的提出,最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说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中间过程的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其巨大的差别。这揭示了一些小事不能糊涂,小事如经系统级级放大,则对一个系统,一个人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会产生极大的质变。

我们常常将一些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的客体组成的集合称为一个系统。这些客体,既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质,如气体,液体,固体,化合物,生物的各部分或整体,也可以是国家,组织,群体,经济结构或抽象事物。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是混沌运动的本质特征。如上述所谓“蝴蝶效应”,在中国,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是同一个道理。

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器官活动规律都是呈现混沌规律形态,人的神经网络系统,人体的精气神,人体生物电和电磁波等都具有混沌形态的特征。它的微小信号和病因,都有可能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侵害。因此,对作用到人体的良性信号调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要对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器官的功能进行良好的调节,就需要输入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能接受的,起到良好调节作用的信号,促使人体系统从无序的混沌态转化为有序的混沌态。

中国古代修炼家,不但非常重视内功修炼,而且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细微处强化人体“精气神”的修炼,重点抓住“意守丹田”这一中心。古代修炼家将“丹田”作为“炼丹”的鼎炉,把“坎离”比喻为“炼丹”的药物,控制进火与退符的火候,强调金水相等的药物剂量,使修炼从筑基到还虚合道。

古代修炼家懂得人体“精气神”的损耗是人类衰老,死亡的主因,所以在《周易参同契》中提出了“抱一勿舍,可以长存”的养生观点。抱一勿舍是道家养生的精髓,“一”指的便是混沌未开,阴阳相抱的太极状态。在修炼丹法时,要想回归太极状态,就是要排除各种杂念,让心神宁静恢复到恍之惚之的元神状态,然后意念轻守于下丹田处,调息入定,气随意至,绵绵不绝,若有若无,当后天之气与先天之元气,元精混沌一气时,丹田便会出现融融热感。

可见识神的恬淡虚无,方能使元神充分发挥作用,人体的健康才能得以增强,甚至出现超验的感觉,感知一些在常态下所不能感知的东西,也即所谓元神的出现。

恬淡虚无不是消极颓废,离世绝俗,逃避现实世界,而是使人变得更有深刻的生活艺术,它能使人重新获得身心平衡,让人们从极强的外部依赖性和顺从性中解脱出来,帮助找回自我,建立起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可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刺激,使心安而不惧,精神内守。所谓静,并不是要求人心如死水一潭,或同死灰槁木。对此,古人已经讲得很透彻,如《庄子刻意》论“养神之道”,认为心神须静,亦须动,他把心神的动静比之于水,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所以心神须“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同时必“动而以天行”。人为地过分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有损健康。

“方规圆矩圣凡共蹈,内功外行性命双修”,这句话概括了我国古代先贤,不管是社会上层人物或下层人士,都懂得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和法则,懂得修炼内养之功,成为长寿福康之体,必须与陶冶道德情操结合起来。“性命双修”和 “内功外行”是互为因果关系。我国的儒释道各家功法,都特别强调“修心养性”,“练养结合”。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心念”能够产生信息流、电子流和电磁波等无形物质,具有很大的能量。善念与恶念都会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形成不同的后果。所以,人的“心念 ”修炼尤其重要,所谓“以心行气”,“境随心转”,“病由心生”,不但有中医的理论依据,而且有很多奥秘的科学道理。现代的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和弦论等前沿科学,发现和研究了电子、质子、光子、量子、夸克等无形物质的运动规律,这些都对人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佛学经典早己明示人的心与念关系: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生灭;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个细念组成一念。这种心念的真相,八地以上的佛菩萨就看得很清楚。可见,心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超微物质粒子,具有很高的能量。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理论和古代很多经典,再反思我们修炼的功理、功法和德行,笔者认为可以得到很多很好的启示和感悟。本文尝试用太极与混沌理论,探索和指导修炼“内功外行性命双修”,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 、太极与混沌理论的概念和关系

什么是太极?据现代科学家考证,地球是在宇宙大爆炸时诞生的,地球在没有生命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到七千多年前,伏羲氏才发现了宇宙是由一个整体的物质世界所组成,所以用“一”画代表天阳,用“二”画代表地阴,表示宇宙的一切物质,从一个整体的物质可以产生阴阳二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后人根据伏羲阴阳八卦画出一张阴阳图。

几千年前中国的《易经》提出万物生于一个“奇点”,该“奇点”就是太极,这个太极就是现在科学刚刚认识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个无限小的点。这个无限小而高能量的点是以爆炸的方式启动的,在急剧降温的过程中,物质才显出模样。无形的宇宙变成了有形的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宙就是时空。可见,太极是由一个无限小变成一个无限大的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研读《易经》,领悟天地阴阳八卦,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太极一词,揭示了宇宙阴阳物质无限大,也无限小,宇宙万物万象都由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共同基因所构成。从此,孔子以后的历代先贤,把伏羲阴阳八卦图改称为太极图。

太极图虽然是一张阴阳和谐的静态图像,但内面却揭示了很多深奥的科学道理。一是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质的原子结构由阴离子与阳离子结合而成为一个统一体。物质的粒子在原子的分解中,才开始出现阴阳分离的现象。原子可以按照不同的序数排列组合,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有形物质。所以,只有具备阴阳统一体特征的物质才能成为有形物质之原子。这同太极图阴阳对立统一相一致。二是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形状看,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对相等,互相依存,明显形成一个对立和谐的整体。在物质原子结构形状中,原子核中有多少数量的正电荷,原子核外的负离子层就有多少相等数量的负电荷与之相对应。因此,原子结构内部的正负电子数量对称形状,与太极图中阴阳形状对称完全一致。  

可见太极图既是宏观世界物质阴阳状态的缩影,也是微观世界阴阳结构的缩影。宇宙一切有形物质形态,均成就和变化于阴阳五行之中,物质的分解和组成,都是由阴阳二气之交感和分离而起变化作用。在各层次的无极和太极的时空中,一切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在悄无声息接受阴阳二气的作用,在大自然中依照自然规律成就属于自己的,自然的生生不息和无限循环。

十九世纪的原子理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科学的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和弦论等科学,无一不与太极原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原理与万事万物运动基本规律相一致。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物质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物质只有在内部阴阳相对等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对立统一的平衡状态,形成物质相对的稳定性。

二是物质具有自动调控规律。太极图中间用S线分开,与外圆组成阴阳双鱼的图形,其中阳中含有一点阴,阴中含有一点阳,表示阴阳相互交合作用,阳交阴合,阴交阳合,使阴阳互相包容,合二为一,和谐形成阴阳统一体,形成不离不弃的稳定状态。这由阴阳二气的互动作用力,产生物质内部自动调控力,形成不断的自动旋转。旋转方向按照S线的两端为气口,太极左旋呈外气内收状态,增强物质内部活力,右旋呈内气外射状态,消耗散发物质内部能量。

三是物质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规律。太极在旋转运动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三种状态,阴阳平衡,阴盛阳虚,阳盛阴虚,这都是阴阳数量互变产生了质的变化过程,也就是所谓物极必反,形成了质量互变,循环往复,无始无终。

四是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着互动作用的规律。宇宙中任何物质,包括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都具有互动作用,存在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无阴则无阳,无左则无右,无正则无反,所有物质都在对立统一中成就了自己,物质运动的动力源就是物质本身,来源于自身物质原子中相同数量的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万事万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壮大,盛衰,灭绝,在不断相互作用中形成生生不息,无限循环往复。

总之,物质与物质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存在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宇宙物质的质量与能量存在正比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大质量和大能量,可以影响小质量小能量的物质,宏观变化规律必然影响微观变化规律,必然左右和决定自然界事物的生成与存在。所以,任何事物必须服从和适应宇宙物质运动总规律和大的存在环境为基本前提。根据这种原因,存在的事物必然与物质运动总规律和大环境保持客观同步一致性。如月球一方面是自转,另一方面围绕地球作同步旋转互动。地球对太阳也一样。地球和月亮都受制于太阳,但分别在受制中获得太阳的巨大能量,因获取能量而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宇宙一切事物都在自然规律运动中形成自控的良性互动,在不断互动作用中补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一切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宇宙一切事物的生成,存在,变化和发展。这些基本规律形成由此及彼的复杂因果关系,有甲才有乙,有乙才有丙,有丙才有丁……在事物相互关联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而存在,相互作用而发展,相互制约而消长。

老子在几千年前的《道德经》也揭示了宇宙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的“一”是指宇宙混沌之气,是最原始、阴阳未分的最初形态,也就是“无极生太极”中的“无极 ”,这个 “无极”并不是真无,而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这个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了具体生动的混沌之气。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资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有为阳,无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图是道的图解,也是周易的图解,是日月运动的象,也是自然的法则。太极图的时空合一表示地球本身有序的转动,自转造成明暗交迭的两面,形成日夜交替,同时地球又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循环,这些自然的现象产生了宇宙阴阳消长。

太阳的热核聚变辐射了大量的光热,光电,光磁等能量,使宇宙形成大气场和大磁场,这是所有生物的能源和生存的大环境。人类不仅接受宇宙的大气场和大磁场的能量,而且放出电磁波和排出人体废气,与自然环境不断交换能量,物质,信息。例如阳光强弱的信息可以通过人的眼球传到视交叉神经,在松果体产生刺激变化,转化为视觉神经化学激素,经脑垂体的激素和各种酶的调节,将天地阴阳同化为人体阴阳,可见人的气血运行和神经网络系统变化与日月运行密切联系,遥相呼应。

近代测出人体生理某些重要物质的调节数据,疾病的多发季节,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高峰等都与天体日月年节律均有同步的变化,呈S形双向余弦曲线,且能找到阴阳转化的对应点。现代数学证实事物间相互都有微妙的数量关系,如人体精气神的关系都是非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利用S形曲线模拟生命节律的变化,求出余弦函数参数,并利用这些参数分析节律的特征用于治病健身。

人体的精气神并不是孤立存在于人体之中,而与整个宇宙紧密联系。宇宙万物有形就有灵气,一物为一太极。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处处有太极。因此,“一”可以理解为一个混沌的形态,这个混沌形态由无数个小小太极所集合,每个小小太极实际是一粒一粒肉眼看不见的超微物质,这些超微物质依赖自性的运动规律而运动,从而形成整个混沌形态的非线性运动。

人类来源于天地自然,由天地阴阳二气所化生,《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曰人”,“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可见天地的变化,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互相联系,又互相制,有序而不停地发展,这些都与人密切联系,息息相关。

由此看来,人体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宇宙又是一个放大了的人体。天地运行周而复始,人的气血周流不休,天地有阴阳五行,人也有阴阳五行,天有日月,人有二目,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天有三百六十周天,人周身有三百六十骨节,天有八万四千星宿,人有八万四千毫毛孔窍,天地有正负电流和电磁,人也有生物电流和电磁力等对应关系。人体同样能够储存许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属于生物体本身的,也有外界的信息。人体也有发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功能,不过,这些功能受外界和后天识神的干扰而消退。我们祖先将大天体对小天体的影响总结为“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现代科学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与天地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自然之气与人体精气神变化规律极其相似,都具有非线性系统运动的通有规律,即展现该系统运动的非周期的有序性,称之“混沌序”,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科学理论。

什么是混沌理论?混沌理论是二十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属于非线性科学范畴内的核心学科。它是研究非线性系统运动的通有规律,所谓混沌并非日常用语所指的杂乱无章的混乱,而是嵌在无序中的有序。

混沌理论的提出,最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说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中间过程的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其巨大的差别。这揭示了一些小事不能糊涂,小事如经系统级级放大,则对一个系统,一个人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会产生极大的质变。

我们常常将一些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的客体组成的集合称为一个系统。这些客体,既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质,如气体,液体,固体,化合物,生物的各部分或整体,也可以是国家,组织,群体,经济结构或抽象事物。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是混沌运动的本质特征。如上述所谓“蝴蝶效应”,在中国,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是同一个道理。

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器官活动规律都是呈现混沌规律形态,人的神经网络系统,人体的精气神,人体生物电和电磁波等都具有混沌形态的特征。它的微小信号和病因,都有可能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侵害。因此,对作用到人体的良性信号调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要对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器官的功能进行良好的调节,就需要输入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能接受的,起到良好调节作用的信号,促使人体系统从无序的混沌态转化为有序的混沌态。

中国古代修炼家,不但非常重视内功修炼,而且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细微处强化人体“精气神”的修炼,重点抓住“意守丹田”这一中心。古代修炼家将“丹田”作为“炼丹”的鼎炉,把“坎离”比喻为“炼丹”的药物,控制进火与退符的火候,强调金水相等的药物剂量,使修炼从筑基到还虚合道。

古代修炼家懂得人体“精气神”的损耗是人类衰老,死亡的主因,所以在《周易参同契》中提出了“抱一勿舍,可以长存”的养生观点。抱一勿舍是道家养生的精髓,“一”指的便是混沌未开,阴阳相抱的太极状态。在修炼丹法时,要想回归太极状态,就是要排除各种杂念,让心神宁静恢复到恍之惚之的元神状态,然后意念轻守于下丹田处,调息入定,气随意至,绵绵不绝,若有若无,当后天之气与先天之元气,元精混沌一气时,丹田便会出现融融热感。

可见识神的恬淡虚无,方能使元神充分发挥作用,人体的健康才能得以增强,甚至出现超验的感觉,感知一些在常态下所不能感知的东西,也即所谓元神的出现。

恬淡虚无不是消极颓废,离世绝俗,逃避现实世界,而是使人变得更有深刻的生活艺术,它能使人重新获得身心平衡,让人们从极强的外部依赖性和顺从性中解脱出来,帮助找回自我,建立起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可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刺激,使心安而不惧,精神内守。所谓静,并不是要求人心如死水一潭,或同死灰槁木。对此,古人已经讲得很透彻,如《庄子刻意》论“养神之道”,认为心神须静,亦须动,他把心神的动静比之于水,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所以心神须“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同时必“动而以天行”。人为地过分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有损健康。

“方规圆矩圣凡共蹈,内功外行性命双修”,这句话概括了我国古代先贤,不管是社会上层人物或下层人士,都懂得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和法则,懂得修炼内养之功,成为长寿福康之体,必须与陶冶道德情操结合起来。“性命双修”和 “内功外行”是互为因果关系。我国的儒释道各家功法,都特别强调“修心养性”,“练养结合”。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心念”能够产生信息流、电子流和电磁波等无形物质,具有很大的能量。善念与恶念都会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形成不同的后果。所以,人的“心念 ”修炼尤其重要,所谓“以心行气”,“境随心转”,“病由心生”,不但有中医的理论依据,而且有很多奥秘的科学道理。现代的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和弦论等前沿科学,发现和研究了电子、质子、光子、量子、夸克等无形物质的运动规律,这些都对人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佛学经典早己明示人的心与念关系: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生灭;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个细念组成一念。这种心念的真相,八地以上的佛菩萨就看得很清楚。可见,心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超微物质粒子,具有很高的能量。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理论和古代很多经典,再反思我们修炼的功理、功法和德行,笔者认为可以得到很多很好的启示和感悟。本文尝试用太极与混沌理论,探索和指导修炼“内功外行性命双修”,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

一 、太极与混沌理论的概念和关系

什么是太极?据现代科学家考证,地球是在宇宙大爆炸时诞生的,地球在没有生命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到七千多年前,伏羲氏才发现了宇宙是由一个整体的物质世界所组成,所以用“一”画代表天阳,用“二”画代表地阴,表示宇宙的一切物质,从一个整体的物质可以产生阴阳二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后人根据伏羲阴阳八卦画出一张阴阳图。

几千年前中国的《易经》提出万物生于一个“奇点”,该“奇点”就是太极,这个太极就是现在科学刚刚认识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个无限小的点。这个无限小而高能量的点是以爆炸的方式启动的,在急剧降温的过程中,物质才显出模样。无形的宇宙变成了有形的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宙就是时空。可见,太极是由一个无限小变成一个无限大的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研读《易经》,领悟天地阴阳八卦,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太极一词,揭示了宇宙阴阳物质无限大,也无限小,宇宙万物万象都由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共同基因所构成。从此,孔子以后的历代先贤,把伏羲阴阳八卦图改称为太极图。

太极图虽然是一张阴阳和谐的静态图像,但内面却揭示了很多深奥的科学道理。一是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质的原子结构由阴离子与阳离子结合而成为一个统一体。物质的粒子在原子的分解中,才开始出现阴阳分离的现象。原子可以按照不同的序数排列组合,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有形物质。所以,只有具备阴阳统一体特征的物质才能成为有形物质之原子。这同太极图阴阳对立统一相一致。二是从物质的内部结构形状看,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对相等,互相依存,明显形成一个对立和谐的整体。在物质原子结构形状中,原子核中有多少数量的正电荷,原子核外的负离子层就有多少相等数量的负电荷与之相对应。因此,原子结构内部的正负电子数量对称形状,与太极图中阴阳形状对称完全一致。  

可见太极图既是宏观世界物质阴阳状态的缩影,也是微观世界阴阳结构的缩影。宇宙一切有形物质形态,均成就和变化于阴阳五行之中,物质的分解和组成,都是由阴阳二气之交感和分离而起变化作用。在各层次的无极和太极的时空中,一切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在悄无声息接受阴阳二气的作用,在大自然中依照自然规律成就属于自己的,自然的生生不息和无限循环。

十九世纪的原子理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科学的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和弦论等科学,无一不与太极原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原理与万事万物运动基本规律相一致。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物质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物质只有在内部阴阳相对等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对立统一的平衡状态,形成物质相对的稳定性。

二是物质具有自动调控规律。太极图中间用S线分开,与外圆组成阴阳双鱼的图形,其中阳中含有一点阴,阴中含有一点阳,表示阴阳相互交合作用,阳交阴合,阴交阳合,使阴阳互相包容,合二为一,和谐形成阴阳统一体,形成不离不弃的稳定状态。这由阴阳二气的互动作用力,产生物质内部自动调控力,形成不断的自动旋转。旋转方向按照S线的两端为气口,太极左旋呈外气内收状态,增强物质内部活力,右旋呈内气外射状态,消耗散发物质内部能量。

三是物质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规律。太极在旋转运动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三种状态,阴阳平衡,阴盛阳虚,阳盛阴虚,这都是阴阳数量互变产生了质的变化过程,也就是所谓物极必反,形成了质量互变,循环往复,无始无终。

四是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着互动作用的规律。宇宙中任何物质,包括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都具有互动作用,存在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无阴则无阳,无左则无右,无正则无反,所有物质都在对立统一中成就了自己,物质运动的动力源就是物质本身,来源于自身物质原子中相同数量的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万事万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壮大,盛衰,灭绝,在不断相互作用中形成生生不息,无限循环往复。

总之,物质与物质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存在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宇宙物质的质量与能量存在正比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大质量和大能量,可以影响小质量小能量的物质,宏观变化规律必然影响微观变化规律,必然左右和决定自然界事物的生成与存在。所以,任何事物必须服从和适应宇宙物质运动总规律和大的存在环境为基本前提。根据这种原因,存在的事物必然与物质运动总规律和大环境保持客观同步一致性。如月球一方面是自转,另一方面围绕地球作同步旋转互动。地球对太阳也一样。地球和月亮都受制于太阳,但分别在受制中获得太阳的巨大能量,因获取能量而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宇宙一切事物都在自然规律运动中形成自控的良性互动,在不断互动作用中补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一切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宇宙一切事物的生成,存在,变化和发展。这些基本规律形成由此及彼的复杂因果关系,有甲才有乙,有乙才有丙,有丙才有丁……在事物相互关联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而存在,相互作用而发展,相互制约而消长。

老子在几千年前的《道德经》也揭示了宇宙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的“一”是指宇宙混沌之气,是最原始、阴阳未分的最初形态,也就是“无极生太极”中的“无极 ”,这个 “无极”并不是真无,而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这个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了具体生动的混沌之气。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资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有为阳,无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图是道的图解,也是周易的图解,是日月运动的象,也是自然的法则。太极图的时空合一表示地球本身有序的转动,自转造成明暗交迭的两面,形成日夜交替,同时地球又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循环,这些自然的现象产生了宇宙阴阳消长。

太阳的热核聚变辐射了大量的光热,光电,光磁等能量,使宇宙形成大气场和大磁场,这是所有生物的能源和生存的大环境。人类不仅接受宇宙的大气场和大磁场的能量,而且放出电磁波和排出人体废气,与自然环境不断交换能量,物质,信息。例如阳光强弱的信息可以通过人的眼球传到视交叉神经,在松果体产生刺激变化,转化为视觉神经化学激素,经脑垂体的激素和各种酶的调节,将天地阴阳同化为人体阴阳,可见人的气血运行和神经网络系统变化与日月运行密切联系,遥相呼应。

近代测出人体生理某些重要物质的调节数据,疾病的多发季节,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高峰等都与天体日月年节律均有同步的变化,呈S形双向余弦曲线,且能找到阴阳转化的对应点。现代数学证实事物间相互都有微妙的数量关系,如人体精气神的关系都是非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利用S形曲线模拟生命节律的变化,求出余弦函数参数,并利用这些参数分析节律的特征用于治病健身。

人体的精气神并不是孤立存在于人体之中,而与整个宇宙紧密联系。宇宙万物有形就有灵气,一物为一太极。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处处有太极。因此,“一”可以理解为一个混沌的形态,这个混沌形态由无数个小小太极所集合,每个小小太极实际是一粒一粒肉眼看不见的超微物质,这些超微物质依赖自性的运动规律而运动,从而形成整个混沌形态的非线性运动。

人类来源于天地自然,由天地阴阳二气所化生,《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曰人”,“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可见天地的变化,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互相联系,又互相制,有序而不停地发展,这些都与人密切联系,息息相关。

由此看来,人体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宇宙又是一个放大了的人体。天地运行周而复始,人的气血周流不休,天地有阴阳五行,人也有阴阳五行,天有日月,人有二目,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天有三百六十周天,人周身有三百六十骨节,天有八万四千星宿,人有八万四千毫毛孔窍,天地有正负电流和电磁,人也有生物电流和电磁力等对应关系。人体同样能够储存许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属于生物体本身的,也有外界的信息。人体也有发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功能,不过,这些功能受外界和后天识神的干扰而消退。我们祖先将大天体对小天体的影响总结为“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现代科学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与天地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自然之气与人体精气神变化规律极其相似,都具有非线性系统运动的通有规律,即展现该系统运动的非周期的有序性,称之“混沌序”,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现代科学理论。

什么是混沌理论?混沌理论是二十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属于非线性科学范畴内的核心学科。它是研究非线性系统运动的通有规律,所谓混沌并非日常用语所指的杂乱无章的混乱,而是嵌在无序中的有序。

混沌理论的提出,最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说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中间过程的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其巨大的差别。这揭示了一些小事不能糊涂,小事如经系统级级放大,则对一个系统,一个人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会产生极大的质变。

我们常常将一些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的客体组成的集合称为一个系统。这些客体,既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质,如气体,液体,固体,化合物,生物的各部分或整体,也可以是国家,组织,群体,经济结构或抽象事物。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是混沌运动的本质特征。如上述所谓“蝴蝶效应”,在中国,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是同一个道理。

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器官活动规律都是呈现混沌规律形态,人的神经网络系统,人体的精气神,人体生物电和电磁波等都具有混沌形态的特征。它的微小信号和病因,都有可能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侵害。因此,对作用到人体的良性信号调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要对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器官的功能进行良好的调节,就需要输入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能接受的,起到良好调节作用的信号,促使人体系统从无序的混沌态转化为有序的混沌态。

中国古代修炼家,不但非常重视内功修炼,而且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细微处强化人体“精气神”的修炼,重点抓住“意守丹田”这一中心。古代修炼家将“丹田”作为“炼丹”的鼎炉,把“坎离”比喻为“炼丹”的药物,控制进火与退符的火候,强调金水相等的药物剂量,使修炼从筑基到还虚合道。

古代修炼家懂得人体“精气神”的损耗是人类衰老,死亡的主因,所以在《周易参同契》中提出了“抱一勿舍,可以长存”的养生观点。抱一勿舍是道家养生的精髓,“一”指的便是混沌未开,阴阳相抱的太极状态。在修炼丹法时,要想回归太极状态,就是要排除各种杂念,让心神宁静恢复到恍之惚之的元神状态,然后意念轻守于下丹田处,调息入定,气随意至,绵绵不绝,若有若无,当后天之气与先天之元气,元精混沌一气时,丹田便会出现融融热感。

可见识神的恬淡虚无,方能使元神充分发挥作用,人体的健康才能得以增强,甚至出现超验的感觉,感知一些在常态下所不能感知的东西,也即所谓元神的出现。

恬淡虚无不是消极颓废,离世绝俗,逃避现实世界,而是使人变得更有深刻的生活艺术,它能使人重新获得身心平衡,让人们从极强的外部依赖性和顺从性中解脱出来,帮助找回自我,建立起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可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刺激,使心安而不惧,精神内守。所谓静,并不是要求人心如死水一潭,或同死灰槁木。对此,古人已经讲得很透彻,如《庄子刻意》论“养神之道”,认为心神须静,亦须动,他把心神的动静比之于水,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所以心神须“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同时必“动而以天行”。人为地过分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有损健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运动与人体层次系统
太极图说的奥秘
《易经》与气功
人体的太极图在哪里(原创)
太极图昭示自然规律与自然关系
太极图浅解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