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水居士说拳
  
  这是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的论述,文中“近人又有气又要卸到足底”之说,是顾留馨先生对叶大密老师“气宜沉至地下”一说的不点名批评。还说“前辈名家并无气又要卸到足底之说”云云。下图则是顾留馨十分推崇的前辈拳论,陈鑫先生《太极拳图说》中的文字图解了。可见“前辈名家并无气又要卸到足底之说”,纯系他的少见多怪了。
  
  陈鑫先生“胸隔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也当卸至丹田”一说,明确指出“胸隔横气卸到脚底”。而“卸至丹田”在他看来只是权宜之计。
  二水以为,“卸至丹田”与“胸隔横气卸到脚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练法,在身法上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和训练程序。意思是,“卸至丹田”不可能成为“胸隔横气卸到脚底”的权宜之计。
  体现在具体的身法要求上,陈鑫的练法是有上而下的。似乎胸腔打开了,慢慢得胯腹也能打开,乃至卸气于地。
  而在实际练拳的过程中,这是行不通的。身法上的要求,却是由下而上的。胯开不了,两腿内侧不可能松沉,肩也自然不可能打开,胸腔也难以涵空。下面的砖头没有拆掉,上面的砖头不可能一块一块的掉下来。最后只能是“气蓄丹田”,形成大腹便便的尊形!

 


  此图的胸部是俯视截面图。从此图看来,古人对于含胸,要求极高。
  郝少如先生所谓“将胸扒开”,金仁霖老师说:“究其实,胸背之理,内胎贴外胎也。”其理一也。
  当年唐豪先生极力反对“含胸”说,以为:含胸后,胸腔受压,肺活量减少,不利于身体健康。二水以为,此为唐豪露底之言。足以说明,唐豪其人,不懂内家拳。吴文翰先生虽注意了含胸截面图旁的“运动”两字,限于他自身拳术的水准,也没有准确把握此中精髓。太极拳在注重“先在身,后在手”的运动过程中,其实是靠“运动”胸腔,来带动手的传动。胸腔的运动,犹如反复不停的人工呼吸,不但增加了肺活量,而且在实战中,才能真正作到“守身如处子”。平时在训练含胸时,必须注意开胯。真正含胸的感觉,类似菜场里剖汪刺鱼,熟练的人,两指掐在鱼腮处,另一手一把将鱼胸带肚子一起撕掉。

 

  胡生问“含胸拔背”意,陶老师答:如听筒探胸。
  求医问病,医生取听筒入内衣,病者受听筒冷激,胸口自然收束,此是含胸。能含胸自能拔背矣。
  二水讲拳,有问“含胸拔背”,答曰:狭巷过客,贴壁避让状。两喻可相发明。


 

  迈步如猫行喻,重在一个“灵”字。猫行四足,原本稳健,然猫的前足在前行时,却常带有“探”意,倘若步涉险地,犹有回退之意。因而,猫一般而言,不太会象马一般的失足前蹄。而心意拳中的“野马奔槽”,则不同,明知前程有槽拦,意诚所致,金石为开,势无可挡者。

  太极拳论》开篇就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明了己身的阴阳,方能明了对手的阴阳。阴阳其实是古人动态状况下,对某种形势的一种量化考量。明了了己身阴阳变化和对手的阴阳变化,才能去把握动静之机。就象一杆杆秤,阴阳便是杆秤上的准星,认识了准星,你才方能随意的去称任何物品,才能与人交流和贸易。倘若一个人连杆秤都不认识,试想,在古代他如何在生意上混饭?
  你将“意守丹田”,理解为“意收丹田”,用一个“收”字,我能理解你想说的一种感受。这种收,是类似一个弹簧,一端被固定,一端被压缩的感觉。其实当你理解了人体一个太极阴阳球后,你会发现,这种“收”是阴阳球的由大变小。而在变小过程中,有一点似乎是固定的。这一固定点,在初学这种变化时,比较容易体现在下丹田所在的位置,所谓脐下一寸半之体内三寸处。久而久之,当你掌握了这种变化,你会发现,这一点其实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点。会自然在身上随着不同拳式的变化,在身上各处体现。有人将这点称作劲源点。这一点有点象是四轮刹车线的总调控机关,象是拉网时的“总纲”,所谓“纲举目张”。
 
  古拳谱没有“意守丹田”说,“意守”是气功导引的一种让人入静的方式。因而,“意守丹田”多见诸气功古谱。武术讲究的是动中求静,因此,无须依赖意守来入静。王宗岳《太极拳论》有“气沉丹田”一说,但是,由于“丹田”历来是一个模糊概念,这一要求历来有不同论争。于是老一辈拳家有明确提出“气卸至脚底”的说法。陈鑫在气卸至脚底与气沉丹田之间提出了折中意见,以为“即便不能(卸至脚底),亦应沉至丹田”的说法。其实,“气卸至脚底”与沉至丹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身法要求,不可能折中的,可见陈鑫只是一个太极秀才而已。
  叶大密老师明确指出“气卸至脚底”,而顾留馨先生为此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则不点名的批评叶大密老师的观点,说是古人只有“气沉丹田”说,没有“气卸至脚底”的说法,陈鑫虽是秀才,也知道“气应卸至脚底”说,《娥眉拳谱》有“气沉脚根,入地三分”一说,可为“气卸至脚底”找到注解。

 

  问:我师兄练了20年的太极拳,肩和胯肯定是开了。他平常推手时两臂非常轻,不跟人顶牛。可是肚子仍然很大,他也百思不得其解。
  
  二水:肚子大或肥胖,有各种因素造成的.
  二水先前肚子大,却与练法有关.之前二水练了十来年,自己也觉得开了胯,自我感觉也不错,推手时也松,后来遇到金老师,发现自己压根不知怎样叫开胯.之后发现孙禄堂先生拳意述真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拳意述真》引李奎元论形意拳云:“或有练者,手足动作亦整齐,内外之气亦合的住,以旁人观之,周身之力量,看着亦极大无穷,自觉亦复如是,惟是与人相较,放在人家之身上,不觉有力,知者云:是被拘魔所捆也。因两肩根、两胯里根不舒展,不知内开外合之故也,如此虽练一生,身体不能如羽毛之轻灵也。”语重心长。可见,开胯不只是基本功法.
  
  问:二水兄这么一说,我更糊涂了。如果都能做到劲整了,肩胯还没有开,那么肩胯开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二水:二水对开胯问题也迷惑了十来年。才这一年多时间里有所感悟。二水见许多名家也一直迷惑在这一问题上。这么说,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开胯绝对不是一个初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内功拳与其他拳种的本质分野问题。
  从养生角度而言,开了胯,才能真正的开肩,才能真正做好含胸拔背。真正做好了含胸拔背,才能通过含胸拔背来带动原本由植物神经调控的内脏器官的运动。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养生的效果。
  从技击角度而言,开了胯,周身才能形成太极阴阳球。
  所谓太极阴阳球,二水体悟到以下几个特点:1、身形所形成的势,是一个球体;2、这个球体有阴阳两半,阴的一半虽是无形的,却可以感知;3、阴阳球有自生息功能,推手时对方一旦压迫自己的阴阳球任何一部分,就会自然引起自身阴阳球的变化,换言之,原本阴阳平衡的球体,一旦受到平衡态的遭受破坏的威胁,就会自动产生自组织功能,重新让阴阳球处于平衡态,这种自组织功能,在老拳论里有描述,称之为“随感斯应”;
  4、这个阴阳球在外力作用下的前后左右的运动轨迹,就是所谓的四正劲,在四斜角方向的运动轨迹,就是四隅劲,阴阳球全方位的运动轨迹,有赖于进退顾盼中五行前提下的四正四隅变化,可见十三势只是这个阴阳球的基本运动轨迹;5、这个阴阳球随着胯和肩的开合练习,能够达到随大随小的变化,逐渐达到大小变化的随心所欲。太极拳中,有拳家描述的“吸劲“,其实就是太极阴阳球由大变小的过程,相反,”吐劲“便是太极阴阳球由小变大的变化;6、太极拳理想拳功,就象太极理论所说的”至大无边,至小无内“,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境界。
  这些观点不一定成熟,但确实是二水一年来开了胯后的真切体悟。
 
  问:
  本人初学太极,是从摆架走架开始,因而筑基功夫、理论是少之又少。拳是打了一遍又一遍,除了流汗啥也没有。原来按照真太极先生教述的站低马步桩以开跨,但此桩步极累,而一旦疲劳我肝部位很不舒服,因此只好停练,所以问二水有什么好的开跨开肩练法。
  
  二水居士:
  有关开胯\开肩,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而在实际训练中,只要你摸着老师开胯\开肩时的感觉,就容易在自己身上找到感觉.
  不过,二水近来在教瓶山上的一群老头老太时,发现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他们一致以为简单易学,你不妨试试:
  站川字步中站式(类式戚继光拳经中之中四平步),意念先想象两肩处背着一个大的呼啦圈,尽量用你的背以及手臂去贴住这个幻想的呼啦圈,既而,用意念去幻想两胯处背着一个呼啦圈,命门以及两腰尽量去贴住这个幻想的呼啦圈,既而,在两脚踝处也贴着一个呼啦圈,也尽量将这个呼啦圈贴住.
  这样训练的原因,只是从上面幻想比较容易,下面的呼啦圈较难幻想.而一旦练就这三个无形的呼啦圈,你会发现,这呼啦圈原本不是由上往下的,而且,太极拳也压根不是什么呼啦圈.
 
  问:
  二水先生可以详细谈谈“实”或“虚”抱丹田的区别吗,怎样才能做到“气血卸到脚底”。有无文献详证您的观点。我练拳半年多了,希望练拳不走偏。
  
  二水居士:
  练拳走弯路,其实很正常,有人说,太极拳是一种不断改错的拳.
  丹田实抱或者丹田虚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练法,一条走的是轻灵活趣的路,一条走的是稳实雄厚的路.说不得哪种对,哪种错.不同的老师,自有不同的主张.即便是同一老师下的学生,也有分野的.
  但二水主张轻灵活趣的练法.因为二水先前也从稳实雄厚的路中改道而来.
  主张轻灵活趣的练法,必须是丹田虚抱的,意思是不能让内气积蓄在丹田处,而是应该将内气卸到脚底.有关文献,你不妨可以找找陈鑫太极拳图解一书中有关"单鞭"一节.这一节,二水记得是以幅"单鞭"图,从胸口画出一线注有"气血应卸到脚底即便不能也应卸到丹田"字样.可见,陈鑫的观点是,气"卸到丹田"是气"卸到脚底"的权宜之计,或说是初级阶段.
  但二水以为,陈鑫的观点反而显露了他对拳术的不精.其一,他气"卸到丹田"这种权宜之计,其实说明他自己还没有练到气"卸到脚底"的境界.其二,气"卸到丹田"不可能成为气"卸到脚底"的过度性阶段.如果练拳者习惯了气"卸到丹田"的练法,势必将气蓄于丹田间,日久肚子渐渐大了起来,肚子部位变得坚实雄厚,推手喜欢用整劲视人,触其身坚如磐石.有了这样的练法,两胯\两肩势必越来越夹紧.这样势必堵住气"卸到脚底"的路线.
  二水的意思是,倘若一个人主张气"卸到脚底"的练法,不可能先走气"卸到丹田"之路来作为初级训练,而是一开始就必须为气"卸到脚底"而去将两胯\两肩最大限度的极力打开.
  太极拳学的入门之路,在二水看来,打开两胯\两肩是一个关键.肩胯开了,我们的身体,才能从一个一根柱子变成一座太极房子.有了太极这座空灵的房子,才能去体会引进入空,迎来送往的太极拳艺之境.

 

  松和空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具体的练功要求。倘若以松和空作为练功要求,很可能变成松懈。譬如,一个气球,松空是气球气充盈后的一种状态,倘若没有冲气时,就强调松和空,那么就无法冲气.匾的气球就是懈。 
  相对于一个气球,冲气就是练功要求了。
  松和空,初期要求胸腹的掏空,但胸腹的掏空,是一项艰苦的活,不是想空就空,想松就能松的.是靠苦练的。这个苦练过程,是伸筋拔骨的过程,不是想想就能达到的
 
  1.太极拳是被动的拳。一定不能主动,主动就不对了。象是有球从小腹向上滚的过程,腹胸是被动内贴,而不是主动吸气。
  
  2.球到下颌的时候,头一抬,再一"透",就打人了。 
  
  3.内劲是什么,就是末梢节节拔长,从上臂到肘到前臂,甚至手指的各个关节都要拔长,同时背后靠,前胸后贴,象有内外胎的轮胎,内胎打足气,贴住外胎的状态,然后身体整体移过去,东西就出来了,也就能打人了。 
  
  4.太极拳讲究的中正安舒,安舒是首要的。 
  
  5.沉,是由身体自重引起的,是两髋外拉,导致上身躯干阴侧下沉,但是身高不变。 
  
  6.与人接手,接触的肌肤保持不动,打人时,动的是里面的筋骨。就像自行车的刹车线,刹车时,外面的皮管不动,里面的钢丝在抽动,一样的道理。
  
  (以上文字,由不愿署名的某某整理:)) 感谢他的无私奉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真传一句话精选
太极拳真传撷珍
太极拳起式收式的意函与实践要求
太极杂说44
太极拳科班出身必须规格之要则、体悟和探求
《二水居士太极体悟录》?全书(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