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思想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对子思思想有所继承和发挥。孟子克服了子思思想中所包含的可能否定儒学的思想成分,从理论上论证了仁义的绝对性,使儒学从孔子创立始,第一次具有了完备的理论形态,有力地抵抗了墨、道两家思想对儒学思想的侵蚀和冲击,孟子也因其对儒学理论发展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之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子思以人性问题为基础展开哲学思考的方法,并从人的统一性出发,论证了人性问题存在的真实性。“故凡同类者,举相近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也。易牙,先得我口之一所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一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耻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如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焉。至于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尽管孟子也承认人性问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但是孟子却不同意子思的“天命之谓性”的说法,认为天、命和性的概念是不能画等号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既然天、命和性是不同的,那么人性是什么呢?孟子认为,所谓的人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共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继承了老子“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和“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的思想,并进一步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人性之善,是可以从人存在本身得到证实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以性善说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四心说”,全面论证了儒学提出的“仁义礼智”。
孟子全面论证了仁义礼乐对人而言的内在性和固有性之后,又以“不忍人之心”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仁政”学说,从而完成了儒学从“内圣”到“外王”的理论过度。“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并通过与齐宣王的对话完整地论述了“仁政”的现实可能性。孟子仁政说完成了儒学内、外的理论统一,但另一方面却将儒学消极的一方面从理论上固定下来了。
孔子对儒学政治理念有一个经典的论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孔子看来政治的基础是“德”,孔子之政是德政。“为政以德”是不能替换为“为政以仁”的,因为孔子所说的“德”是不能替换为“仁”的。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德”与“仁”并不是一个概念。在孔子看来,仁和利是有机统一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心行仁,有智慧的人看到了为仁之利而行仁。孔子尽管强调仁,但是孔子认为如果不强调仁就会出现“放于利而行,多怨。”的结果,孔子对仁的强调实际上是以肯定利为前提的对仁的强调,孟子对仁的强调则演化成了对仁义的无条件服从,孟子这种思想受到了与他同时代的庄子的猛烈批判。“仁”实际上是标志人的系统规定的范畴,将仁绝对化也就意味着将人的系统规定绝对化,以孟子心性儒学为基础的儒学,后来发展成为扼杀人欲的思想工具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
孟子看到了人性和天、命是不同的,但孟子对什么是天、命没有进一步展开论述。孟子提出天、命与性的不同和对人性问题的强调,客观上造成了对天、命脱离人发展过程理解的可能。孟子尽管并不否认天、命是可知的,把“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延伸为“尽心”、“知性”进而“知天”,但“天”、“命”则被孟子幻化成了可以明鉴人事并掌握人类终极命运的、外在于人的东西,认为“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万章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孟子通过强调天、命与人性的不同,使天、命脱离人具体的发展过程而成为高高在上的存在;随着天、命成为高高在上的存在,老子所强调的从系统和要素之间的矛盾作用来认识要素的一般方法也就被孟子高高搁置起来,儒家从要素与要素的矛盾作用认识、处理人的群形态矛盾的一般方法则得到了突显和强调,有力地抵抗了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孟子强调天、命与性的不同,一方面受到了来自庄子的攻击和否定,另一方面成为荀子强调天、人之分的理论先驱;子思所提出的天(命)、性问题经过孟子的理论过度,至荀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天、人关系问题而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秦时期儒家对孔子人道观的发展(苏文帅)
(1)心性论
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孟子》主要思想
【孔门】孟子孟林:弘扬孔学,得封亚圣(上)
孟子之本心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