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识人的本质和价值,追求和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认识人的本质和价值,追求和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作者:duflwj 时间:2011/3/30 10:39:32 字数统计11519

 认识人的本质和价值,追求和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本质:本来的品质或质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由事物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

本质与现象相对。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相互区别:本质比现象深刻、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易变。两者又相互统一:本质决定现象,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现象总是这样那样地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总是从属于本质。现象有真相和假相之分。假相是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

价值: 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事物满足人们某种用途或需要的客观属性。就是事物的有用性和意义。

人生的三个层面:俗务、事业、审美观

一、人的本质

1、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关于人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语: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人的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人的食欲、性欲的本能,避危求安、驱寒就暖等本能。

社会属性

人猿相揖别,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构成了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近而构成了人类社会。

 

2、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动物都在做动物,只有人才不在“做人”,从一生下来,社会就要求他变成另外一种生物。

横向的、空间的关系: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血缘关系、同事关  系、同学关系、夫妻关系等。

纵向的、时间关的系:

世世代代的继承关系、文化的传承、 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

二、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与一般的价值有所不同,人的价值是表示个人与社会关系范畴,是表示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概念。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只有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才具有价值。          

人生价值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人生价值的客观性。

人生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什么人,一生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从事着物质的和精神的劳动,为社会为他人和为自己所创造的大小不同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2、 人生价值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劳动。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能有目的地从事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活动。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活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如:大连的变迁  青泥洼――北方明珠

上海的变迁  十里洋场――东方明珠

沧海桑田   谈谈你家乡的变化

3、人生既是价值物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物的享受者。

三、介绍几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1、 弘毅进取的儒家人生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经过2500年的继承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种主要精神传统之一。儒学包含了一些具有永恒性、显示东方特色的文化价值。儒家所推崇的刚健有为的精神,重视气节,讲究礼仪,崇尚仁爱,所有这些都是引导人们去创造一个美好多彩的人生。

第一,  终极价值。

  “仁爱”,是儒家人生哲学思想的基石。仁是众德之首,众德之纲。“仁”包括礼智义信勇,温良恭俭让,忠孝节义等。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即“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的更为深层的含义是如孟子所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的亲亲就是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仁民”就是爱民,利民,惠民,养民,富民,安民,教民。“爱物”就是把人生来就有的相亲相爱的自然之情推及到宇宙的一切事物。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万物一体”的博爱观。由此看来,儒家的人生的终极价值思想就是一种主客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无差别无矛盾的天地境界。

第二,  浩然之气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代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只有寥寥4句,却令千百年来的读者击节叹赏,持续不断地拨动无数人的心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首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表达了人类对于人生悲剧的体验,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朔风怒号,四顾茫然,宇宙是何其的辽阔,历史是何其的久远;相比之下,个人是何等的渺小,何等的孤独和寂寞。诗中表达了诗人感悟到宇宙无限久远和自身生命如此暂短所产生的一种深入肺腑的伤感,是对功业未成、老之将至的无法遣怀的哀愁。

对人生的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共有的人生体验,这一共同的体验源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如何解脱这些困扰人的灵魂的烦恼和恐惧之情,从有限超越到无限?佛家叫人割断尘根,道家叫人修炼成仙,而儒家孟子要人们跳出狭窄的时空限制,沟通有限与无限,与天地合流,个体在瞬息万变、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中追求超越时空的真善美,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

孟子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因此,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展现在人们视野里的就不再是狭隘的生活视野和短暂的生命流程,而是永恒的、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流和宏伟、绚丽的人生大舞台。这样,人生就能和天地合一,趋于无限和永恒。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理想的人生境界呢?就是“养我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实际上就是一种锻炼人的意志和身体素质的方法,它是人的某种意志和信念的高度的集中和凝聚。使人养成一种顽强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

“浩然之气”是一种超越情怀。是对渺小自身的超越,是对个体的意志懦弱的超越。

“浩然之气”是要人们树立起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支柱。当人们通过修炼、集义、悟道培养出“浩然之气”时,就能使人的精神意志实现“至大至刚”,从而超越人的形体和生存空间的有限性,就能越过世间种种精神的和物质的障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片,就能与宇宙同呼吸,与人类共命运,变成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顶天立地之人。

“浩然之气”是一种人格美。“浩然之气”是一种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有浩然之气者,就能堂堂立于天地间。就能做到不淫、不移、不屈,这是儒家人格美的显示。

“养我浩然之气”,“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等等“大我”之言,充分显示了儒家人生豪迈的情怀。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不胜古人,不足为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等豪迈诗篇,就是这种“浩然之气”的真实写照。

第三、    乐天知命(略)

第四、    儒者风流

儒者风流是儒家人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儒着风流就是近似于现代人所说的心灵美和行为美。《论语》中有一段文字非常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儒者的风流。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对话,让他们每个人都谈一下自己的志向,当问到曾点(字曾皙)时: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yi山东境内的一条河),风乎舞雩(yu

古代求雨的祭祀舞蹈),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话一开始,曾点给人的印象似乎有些清高:孔子与其他几个学生在谈话,曾子却漫不经心地在一旁弹琴。好像没有听到他们的谈话似的,其实不然,他什么都听到了。当孔子问他话时,将手指在琴弦上猛的一拢,瑟弦发出铿锵的音响,然后离开了弹瑟的位置,站起毕恭毕敬地对老师说:老师您是在问我呀,我的想法和我的那几位师兄不太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大家畅所欲言,随便谈自己的看法吧!于是曾子说:当春天来临,山花烂漫时,农活不忙时,冬衣一换,穿上舒适的春装,偕同成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到沂水河里去游泳。然后大家欢天喜地地唱啊跳啊。玩够之后,大家踏着歌声连蹦带跳地回家吃晚饭。孔子听后,颇有感慨地说,我的想法和曾点一样。

这个对话里有两点儒着风流的思想:第一,曾点的恬淡,宁静性格,具有很高的修养,具有大将风度。那一边在谈天说地,这边在抚琴弹瑟,好像是没有听到什么,其实什么都听到了。这里给我们一个提示,一个人能在处世之间最忙乱的当中同时应付几件事,这就需要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和很高的宁静功夫。在现实生活当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人,遇事不慌,沉着冷静。一边听汇报情况,一边批改文件,一边吩咐报告人该如何如何处理某一事情。这不是所谓的“一心不二用”,而是一种修养和本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一天忙的不亦乐乎,忙啊忙啊就是忙,这样的人其实不见得就是日理万机之人,还是修养和水平功夫不到。《三国演义》中的庞统,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刘备看走了眼,开始仅给他一个小县令作,后来由于他的实际能力,升任了副军师。现在,有些同学在学习中,把时间安排得很合理,不但学习好,还能参加许多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是文体活动和校园文化的积极分子,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就有些儒者风流的味道了。而有些同学就是一天忙得不可开交,丢三拉四,按起葫芦漂起瓢。这就需要加强修养功夫了。第二,儒者风流就前面我们提到的所谓心灵美和行为美了。孔夫子认为美在“里仁”,即你的行为要践履仁德。仁是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这种自觉是在自然而然的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才是儒家的风流潇洒,这才是性天风月。如果达不到率性而动,直道而行,天然地合乎仁,就不算是真风流,是人为的造作。毛泽东,周总理,宋庆龄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第五、     忧患意识

儒家不仅讲“乐”,更重视“忧”。把“忧患意识”和“乐天知命”连为一体,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显著特色。儒者之乐不同于俗人之乐,儒者之忧当然更不同于俗人之忧。孔子是提炼升华忧患意识的第一人。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衰变十分忧虑:他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的衰退;他乐的是个人生活的平淡,知足常乐;忧的是天下苍生,世道日下。他心怀忧患,往往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所以,“居安思危”又是孔子忧患意识的题中之义。  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对人生、对历史全面总结后得出的结论。

范仲淹把孔孟的忧患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显示出儒家理想人格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生动写照。

2、 通脱飘逸的道家人生

    道,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范畴。虽然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与儒家对立的,但又是互补的。因此,儒道的结合和互补才是中国人生哲学的全部内涵。在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道德、力量、信心和勇气,在道家人生哲学中我们可以得到精神自由、智慧、忍耐和美的愉悦。

第一,  返朴归真

古往今来,人类大概都免不了“回头看我”的瞬间。老子在建构自己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时,特钟情于婴儿赤子,他把婴儿赤子状态和赤子之心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

    婴儿赤子之所以令人羡慕,就在于他们的纯真和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和无事无非。无利害、无荣辱,哭笑一切率性而动,随感而发。

事实上,一个人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在肉体上是不可能恢复到婴儿婴儿状态的,其实老子也没有蠢到那种程度。他只不过是希望人们要保持象婴儿那样纯真无邪和不为世事烦恼所扰的一种恬静的精神境界,不为功名利禄的诱惑所保持的内心平静的一种精神状态。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实际上是给在世俗生活状忙禄和在逆境中挣扎的芸芸众生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在客观上,老庄的人生哲学思想培养、熏陶了无数中国人旷达超迈的心胸和乐观精神。魏晋风度,唐诗宋词,无不烙有老庄人生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的印痕。

第二,  自然无为

闲花野草,岁岁枯荣;日月星辰,四时代序;滴水穿石,潮涨潮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奇妙无穷。妙就妙在自然有道;妙就妙在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无非是道所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自然界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道的支配下周而复始。大千世界,因为没有人的干预才得以自由的运动和变化,人想干预也必须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如此,万物才显出派勃勃的生机。所以,老庄称羡自然的无为自由状态,并将之运用到人生的法则:人生在世,也应该效法天道,对世事的一切淡然处之,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  任性逍遥

人最可宝贵的天性就是人的自由的创造。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老庄是酷爱自由的人,这两位哲人在2000多年前就为人类描绘了一幅自由浪漫的人生画卷即任性逍遥的人生哲学思想。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与大道同在,与天地为一。忘掉利害,忘掉生死,游乎四海之外。要达到这种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提出了修行的办法即无己、无功、无名。

无己:指人在主观上要忘掉自己的存在,进入物我齐一的境界,这样就可以摆脱生老病死、息怒哀乐等给人的情绪所带来的波动,主观情感上就能达到逍遥自得的境界。中国的传统美学就从这一思想得到启发,提出了“无我之境”的美学原则。

无功:指不追求功名利禄。在庄子看来,功名利禄使人趣味低下,阻碍人的精神向最高理想境界发展,只有超之,人的精神才可能作“逍遥游”。

无名:指忘掉荣辱毁誉等虚名,摆脱由此带来的一切烦恼和苦闷,这样才能摆脱小我的束缚,与大道同一,进入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

第四、    长生久视

你说老庄均为无情之人吗?可不是,庄子的妻子病逝,庄子还鼓盆而歌,从表面上看,太不近人情了。其实,在他们貌似无情冰冷的面孔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颗炽热的心。正因为他们对生命有着异常的热爱,所以才有恢复到赤子之心和婴儿状态的美妙设想。才有浪漫、神奇、超凡、脱俗的逍遥之游。并由此提出了“长生久视”的人生哲学思想。

所谓的长生久视,就是维持人生的长久。为此,庄子提出了虚静、坐忘和心斋的养生之道。

虚静:这是老子的发明,庄子加以发挥和完善。所谓虚静,就是虚其心,静其心。静就是排除杂念,无思无虑,心灵空明,思绪澄静。

坐忘:指端坐而达浑然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庄子在《大宗师》中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谓之坐忘。”就是要求人们忘掉肉体的存在,忘掉智慧的存在,不受形体和知识的束缚,达到与大道同一,万物齐同的境界。

心斋:庄子在谈到心斋时,在《庄子·人间世》中,假托孔子与其学生颜回的对话,提出了心斋的含义:颜回问孔子“敢问心斋。”孔子回答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一志”,就是意志专一,情绪平和,波澜不惊;“心听”,就是不用外界刺激而是用意念去体会、感悟事物;“气听”,就是以体内萌动的真气代替意念活动,感受事物微妙的变化。从耳听到心听到气听,走的是一条淡化外部事物对人体发生作用的途径。是使意念的方向从外到内,力度由显到微,内涵从有到无、从实到虚、由浅到深。一旦达到了虚,就实现了心斋,进入了道的境界。后世由心斋说发展出了中国独特的气功理论和实践。虚静、坐忘、心斋,就是要人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使心态处在一种平和恬静的状态,这样,不仅能医治人们心灵上的创伤,长期锻炼还能发掘人的潜在的能力和智慧。

第五、回归自然

人们做事,要合乎真善美的统一性,要合乎自然的规律。庄子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以说明他的“回归自然”的理念:古时候有三位管辖海洋的神仙,主管南海的叫倏,主管北海的叫忽,主管南海和北海之间水域的混沌。倏和忽经常到混沌家去作客。每次都受到主人的款待。倏和忽合计用什么方式来报答一下混沌的盛情。混沌没有鼻眼等七窍,倏和忽决定给混沌凿上鼻眼等七窍。他们给混沌日凿一窍,待七窍凿完,混沌也就呜呼哀哉了。

这里,混沌是大自然的象征,违背自然规律去开发大自然到头来会毁了大自然。老庄十分热爱大自然,曾多方面揭示回归大自然的精神意义和文化意义。在老庄看来,大自然是道之所在,回归大自然就是与道同一。只有回归大自然,人才能达到与天地合一的致高精神境界,实现天人合一和宇宙的最高和谐。回归大自然代表了道家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特征,它是道家所崇尚的各种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体现了道家人生独有的情趣、神韵和风貌。

3、解脱生死烦恼的佛家人生(略)

第一,  无明陷苦海

第二,  智慧识机缘

第三,  见性能成佛

第四,  佛性在人间

    4、崇尚自由的欧美个人主义人生

第一,  个体意识的形成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言必称希腊,就是这个意思。希腊是由散布在爱琴海周围的岛屿与半岛所组成。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地域条件,成为个体意识形成的温床。

西方文明中这种独特的个体意识的源泉可以在体现西方精神的核心的《圣经》中找到答案。由于古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异族的不断侵入,希伯来人长期处在极度不安和恐慌之中,他们力求解释他们所遭遇的一切,按那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就把周围的一切事物拟人化:高山、树木、河流、风雨、雷电、一株草、一枝花,等等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把自然的一切看作都是有一中异己的力量在操纵——神,他们给这种无法解释的超人力量一个名称。诸神的联系,也像人间一样,充满着明争暗斗,同样存在着战争和侵略,像人间一样,到处充满了罪恶和黑暗。因此,那时的人们就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到了极致,对世界进行描述和说明。古希腊时期的荷马神话中的拟人化特征是最好的例证。《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共同源泉,也是西方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基石。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独有的文化和性格,最终他们摆脱了奴役的生活达到了自由之地——如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故事。因此,他们显示了一种伟大的凝聚力。激发他们精神和力量的不是国王和僧侣,而是受到灵感启发的称之为“先知” 的人。这种人是神灵的代表,如耶和华、摩西和耶稣。《圣经》肯定了人具有某种神性,某种个体的创造性,它要求个体在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确定、自我塑造和追求达到幸福的彼岸。

这时,希伯来宗教中出现了他们信奉的唯一的神——耶和华——万能的、无形的、非现实化的。在信奉耶和华的全知全能和无限伟大的表面,其文化底蕴和精神核心是在激发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一个具有道德意义的动态过程中,人通过自我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中可以达到永恒的、与神的创造相一致的理想境地。

所以,在自由广阔的个人发展之中,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地,是《圣经》思想、希腊文化的精义和西方的精神核心之所在,也是西方个人主义萌芽的肇始。

第二、古希腊民主

出上述地缘和神话的原因外,西方个人主义的产生也是和古希腊民主政制分不开的。据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雅典原来也是贵族当政,按门第和财富来委任执政官。经过梭伦等政治改革,雅典民主制度进入了全新时期。这些改革限制了旧的贵族会议的职权,保证每一公民都能自由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和事业。著名改革家伯里克利斯在一次演讲中大声疾呼:“你们要下定决心: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在这样历史背景下,雅典社会出现了繁荣活泼、欣欣向荣的景象。

民主制度下个体地位的提高促使学者们关注个人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地位问题。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著名格言;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格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格言试图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人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人是在一个不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把握自己的。人发展和认识的真正动力是在这种不断认为自己有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人的思想的出发点应立足于内,而不是诉诸于外,不是外在力量强加与人的。这样,个人的自由有了自己的理论依据。

第三、    个人是生活的最高目的

但丁向世界庄严宣告: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历史的车轮从此由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人再不是教会和神的奴仆,人成为人自己,成为青春和生命的本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资本主义潮流引导的正是个体发现自我。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个人主义核心是把个人当作是一切的出发点。这一时期的个人主义者特别强调个人的特殊价值,完全地撇开至少是暂时地撇


开种族、民族、家族、党派和社团的利益,以突出个人的地位,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有的个人主义者干脆把自己抬高到社会、民族和国家之上,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蒙台涅就毫无掩饰地说:“我们为他人生活已经过多了;让我们至少在余生中为自己生活吧。让我们的思虑和注意返向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安乐吧。”

第四、    无数个人的利益合成集体的利益

    如果说个人主义在反对教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思想的束缚以及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这种人生哲学如果单纯地理解为主张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逻辑上的推理结果就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为了避免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西方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的人生价值观。

第五、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第六、    竞争意识

    所谓竞争性,是一种面对挑战,大胆追求,崇尚力量,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

尚力尚武:如古希腊人自古尚力尚武,崇拜阳刚。古希腊人崇尚力之美,以人体健美有力为讴歌对象。古已有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对力和竞争的考验。后来发展到“骑士精神”。

激情奔放:西方人以挑战和竞争为美德,很少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激情奔放,大胆坦露,对某一事情的热烈追求溢于言表。他们追求事业、表示爱情,往往直抒胸臆,表现出某种狂热。这与中国人的所谓“柔中蕴刚,棉里藏针”的性格大相径庭。

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在思维方式上,西方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宁失全面保守,也要片面掘进。西方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往往是抓住一点真理,也要尽情推论和发挥下去,势如破竹,形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一个学说、一个学派、一个主义。

第七、    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西方人格所具有的对内对外交流的主动性和兼容并蓄的吸收精神。

第八、    外向性

    人,要获得自由,应该走什么路,历来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外向超越”,即向自身以外的事物进军,认为只有征服外部世界,人才能获得自由。征服得越多,超越得越多,人越自由。西方人就是这样。另一条路是“内向超越”,即向人自身进军。认为只有征服自身的邪念和欲望,人才能惑得自由,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老庄精神都是这样。

第九、    纯粹理性

    西方人比较重视纯粹理性。西方学者和科学家有一个传统,即力图穷究底蕴,挖掘出客观事物的最终机理。

5、提倡奉献的贡献的共产主义人生

第一、  共产主义是切实可行的理想

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政治学、伦理学等。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如日中天,以其摧枯拉朽、不可抗拒之势横扫各个领域的封建主义残余势力;以一个不可一世的征服者的姿态,占据一个又一个新的阵地。马克思恩格斯两位思想巨人,以其无比深邃的智慧和敏锐的目光,看穿了貌似强大的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危机和反人道的本质。人的异化。

第二、  全面发展的精神显现为多彩的人生

觉悟

追求真理

思想和创造

道德修养

情操

纪律

三、正确认识人的需要

1、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第一,  自然需要

第二,  社会需要

2、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个人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据和要求,表现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社会需要是指特定的社会为了整体利益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需要。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交代一下:

第一,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间的差异

个人需要是局部领域里对现实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预想,主要支配个人的活动,具有偶然性。社会需要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对社会现实广阔和深刻的反映,是整个社会实践的设想,指导全体社会成员的实践,具有较大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个人的需要较为具体和直观,较少概括和综合;社会需要具有抽象思维形式,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第二、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

第三、  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可以互相转化

四、人生价值的评价

人生价值的评价,是指用什么尺度和如何来衡量人生价值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

第二、坚持社会整体利益原则,争取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

第三、坚持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五、“新新人类”即第五代青年的特点――传统与后现代之间的舞蹈。

第一、  从政治代际来划分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和人生定位。新中国曾有五代人一起生活。他们是:出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们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第二代出生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他们是属于迎接解放的一代,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第三代出生在20世纪的40——50年代,被称为是红卫兵的一代,如在座的父母等;第四代出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被称为改革开放时期成长的一代,他们是现在已在各个不同岗位上的30左右的准中坚力量;第五代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被称为是独生子女或“新新人类”的一代。

第二、  非主流的一代

     第五代人是在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的文化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和历史负累,自他们懂事时起,就生活在靠自己奋斗的社会,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也承受着谋生就业的风险和压力。新新人类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进人社会主流的欲望,但在追求时尚方面并不落后。他们很愿意与人不同而引人注目,如在穿着打扮方面,然法就是明显例证。他们成长在一个社会加速发展的时代,虽然对社会没有什麽贡献,却充分地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对社会的看法还是积极的,没有更大的权力欲,比较现实,喜欢比较简单的人际关系。

第三、  “后物质主义”的一代

    由于物质生活的充裕,第五代人对经济保障强调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归属感、自我尊重和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的物质主义的价值目标虽仍然存在,但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言论自由等更强烈一些。据1995年的“全球价值观变迁前景”的调查资料显示,就长期价值观变迁来讲,“后物质主义” 偏好的形成与代际更替有关,年轻一代比老一代更容易接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后物质主义的偏好已经成为中国独生子女的一中价值取向,崇尚金钱但不崇拜金钱的价值观已具有世界意识。

第四、  对社会和文化反哺的一代

    从老年本位文化向青年本位文化转型,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文化现象。从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与价值扩张角度来看;从服饰时尚到流行歌曲;从对明星的追逐到闲暇生活;从职业岗位到社会地位的影响力,青年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青年经济。由于当今世界的新知识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呈几何增长,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承,总是首先在在青年中进行或得到最快最广泛的响应。面对社会多方位的变革,青年获得各种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成本比以往要低的多。所以,他们将成为参与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的积极的社会力量。“年轻化”,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由年轻人向老年传授一定知识和信息的文化反哺时代。

第五、  需要正确引导的一代

历史实践证明,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共同遵守和认同的主导文化或核心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盘散沙,就不会形成一个拳头,在国际上的国力竞争中就要面临尴尬局面。所以,在肯定青年上述优势时,不能放弃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社会的统治者都是企图利用各种教育来向未来的接班人灌输一种特定的价值观。但在21世纪的今天,价值教育要想维持其有效性,必须伴以相应的物质承担。以往我们以思想教育替代价值教育的结果,使教育丧失了自身的价值取向,结果是收效甚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观、信息观、效益观、竞争观、民主观等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其原因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导向与上述价值导向相一致。所以,在对“新新人类”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必须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价值教育如果不与社会生活接轨,就无法落实价值教育的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陈力生:中华文化精神对人生修养的启发
道家人生哲学的历史作用
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
论人生哲学的本质是什么
从庄子到禅宗对中国人生哲学的建构
有关一技之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