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elibacy{1}

Celibacy独身主义{1}

   

在某种意义上,独身主义与泛性主义一样,曾经遭遇很大的歧视和不解,在血缘伦理,家庭制度牢牢主导生命传递的历史时代,任何的反叛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或者是一种变态。但随着社会的包容和开放,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理论,生物工程的进展,人们认识在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完善,独身主义越来越逐渐地认可,形成了一社会现象。广义的独身主义是指所有没有组建家庭或者不和家属在一起生活居住的人。狭义的独身主义是指他(她)们在生活能力上,在生理上完全可以结婚,但由于不愿意承担家庭的负担或感情上对爱情产生绝望或者厌弃,而自愿地保持单身。这是纯粹意义上的独身主义。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一个中国的民间思想者进一步写出一个《独身主义宣言》,在网络上产生深远影响。

独身主义者行为规范:自愿选择一辈子不要恋爱、不要婚姻、不要生育,不追求异性或同性。

伪独身

    早期现实生活中已有形形色色的独身与禁欲,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身主义产生,其中不乏虚伪与卖弄、蒙昧与邪气,这必须与今天提出的独身主义区别开来。

有这种人,他们出于滥交的需要而提出纵欲式的所谓独身主义(以那些浪漫的所谓人文主义者、有钱有势的二世主们为主),这种独身仅仅是不要家庭的束缚,不要家庭的伦理约束,目的是获得广泛的、更充分的性自由性满足,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独身主义,这是与独身主义是没共同点的享乐主义。当然,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掀起的性“革命”浪潮在客观上使传统家庭观念和性道德受到了巨大打击。

性别,不过是一种由DNA设定的生理机制;家庭,不过是一种生养后代的社会制度模式,我们完全可以用新的制度取而代之;爱情,不过是对性的迷信。所以,独身主义不能是由于缺陷或变态。

矜持,是一种美德

古希腊原子论的创始人之一德谟克里特不赞同恋爱。在他看来,如果恋爱就意味着意识被欢乐所颠覆。初闻此话,于吾心有戚戚焉。试想,在爱情里,确是没有谁能保持客观的理性。而非理性、反理性状态下的任何行为,大多时候铸就的就是错误,就是伤害与被伤害!人说失败为成功之母,错误也是前车之鉴,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根据个人心性的不同,在有些人心里,这错误之后,心灵就进入良知的炼狱,不能自拔,应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之名句。

人贵有私,私化欲,欲生情,情致万物。情是欲的升华,威力之大自然也被西贤视为洪水猛兽,各个学派大张旗鼓而禁之、止之,从创建斯巴达或拉西第蒙人的司法制度者莱库格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但莫不效果泛泛。看老德的观点,老德是脆弱的!尽管他禁欲如此,一刀不挥,其功效却和自宫有一比。但老德仍然是脆弱的,否则他断不会用此话给予后世幸福之人以口实。

按照佛洛伊德的说法,正是因为人类禁止情欲,才使得性力在其他、诸如科学、艺术有了蓬勃的发展。老德禁欲,那么性力也必须在哲学以外有所宣泄。老德很重视友谊,原因已经无从考证,但或许可以牵强的理解这是因为老德深陷爱情之后的大彻大悟。老德作的是哲学的学问,是现实主义者看起来最虚无缥缈但却能给世界后世之文明发展以启示的学问,这是大善,忧国忧民之意识背后蕴藏着深深的对世界万物的情感。如此,老德将情感中理性的一面给哲学,将现实的一面奉献给朋友,于情于理,欲望都得到了较好的宣泄。老德的行为似乎有些道理,若是将爱情和友情二者相比较其中得失。相信能使人丧失独立思考和意识,唯有爱情。再者应该可以确定的是,理性主义者的友谊或许是那种淡淡如水,倡导神交,而不至于颠覆人的独立意志。德谟克里特,恐怕也算是独身主义者的鼻祖了吧。

不久前看一篇文章,作者情深意切地阐述了独身的理由,仔细看来不外乎因为不能承担婚姻之重,对责任尚未准备好承担,深怕爱之深、伤之重,宁负己莫负人,而选择独身。看罢之后,到是对独身主义有了新的理解。原来这独身主义并非尽是贪婪;原来在某些看似离经叛道的独身主义者的心里,爱情远比“不肖有三,无后为大”者更值得敬佩。不为一己之私欲,而祸害未来三个家庭的安宁,这难道不值得敬重么?更有如康德者,将一生奉献给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爱情是人类所有情感中的极致。本是两性情感中最为质朴的一段生命历程,但在这个“为目不为腹”的年代,一切因欲与望的结合而扭曲。爱情成为获取快感的最佳工具,爱情也成为人们因势利导解决物质需求的完美手段。

马斯洛说若是一个人的任何行为受挫,我们都应该把他看成病人。难道客观环境真的就可以主导一个人的主观思维?若是一个人在生理需求之后的安全、爱与归属都寻觅不到的天空下,对金碧辉煌的当代文明倒也真是个莫大的讽刺!那么可以尝试着推论人类主流、非主流的每一种病态行为都是对当前社会的一种潜意识的对抗,是先天良知与后世文明的一次对抗。独身主义者亦如是。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矜持,是一种美德。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因儒教伦理的官方地位和农耕社会的家庭构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主流。一个人除非出家为僧道或者遁世隐逸山林,那么在条件成熟时必须婚配组建家庭以延续祖宗香火。在中国古代,正常男女如果不婚不育会被视为不孝而受到社会的指责和批评。因而在中国千年哲学发展史上,从未产生独身至上的思潮。

1、林逋(9671028),北宋著名词人,名言:“梅妻鹤子”。

林逋(967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词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一生隐逸山林,遁世逍遥,“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2、吴仪(1938-),中国当代女政治家。

吴仪,中国当代女政治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卫生部部长等职,被称为“中国的铁娘子”。2008年吴仪以69岁高龄全身“裸退”,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并表示“希望完全把我忘记”。她的淡然、超脱与从容,一如她最喜欢的那句《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中国社会看,由于竞争激烈、社会褔利相对滞后、个性化自由思想的普及等因素,独身和独身主义会有一个趋多的过程。当今时代,婚姻对大多数年轻人不仅不是幸福,反而是压力和包袱。我作过一次情感调查,80%以上的年轻人认为婚姻是他们难以承受的高消费。许多年轻人甚至说:在竞争劳累下勉强结婚,婚姻肯定不稳定,背叛随时都会因诱惑而出现,既如此还不如独身。

勉强结婚的确不如独身更理性,因为勉强结婚害处很多,最大的害处就是容易污染人的爱。爱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元素,如果一旦扭曲,心灵就会变得恐怖。独身对灵魂的护养比不幸婚姻要好得多,因为独身可以更多更好更人性地去选择爱。

从本质上说,独身是人类在复杂的社会发展中对爱的原生态保护一点也不为过。在两性问题上,打肿脸充胖子勉强配对绝不是好事,社会应给予独身人更多理解和帮助。

我有很多选择独身的读者朋友,其中有个男读者各种条件都不错,他一直独身,情感生活也很丰富。他经常参与慈善活动,其状态非常向上和健康。他对独身有很准确的评论,他说:美满婚姻确是人生极大幸事,但低质婚姻却是人生最大悲剧;独身是对生命质量的珍惜,是爱自己和爱社会的理智行为。

对现代人而言,结婚或独身都只是一种生命形态的选择,能给你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爱自己、爱和理解别人是为人的责任。因此,无论我们面对是否独身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和面对。

                                                

 

 

                                                              CollectionNiut weiya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龄未婚女性的心理分析
世界上最好的情人是
揭开“恐婚”女性的心理面纱
我们谈论剩女,一百年前的他们却在谈论独身
人生哲理:独身是对美好婚姻的冷漠期待
日本第一批坚持不婚的人,开始后悔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