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铁泉 |糜耕云|谢伯子|山水人物画赏析



开拓与创新|刘铁泉 工笔山水人物画

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先生对恩师刘铁泉绘画风格及视觉表现评价:刘铁泉笔下的山野、丘壑雄奇错综,植被丰茂多变。其格局取法宋元,墨法精微,构图“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

刘铁泉

1952年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辽宁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中山画院副院长,盘锦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河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代工笔画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铁泉先生自幼受哥哥的影响酷爱绘画,苦练写生、素描、速写和水彩画基本功,临摹了大量的名家作品。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他克服繁重的农活劳动困难,在田间地头、山林荒野,一直坚持写生积累素材,朝朝暮暮、没有停歇地向绘画艺术迈出坚实的脚步。画山林,画牛马,画房屋,画人物,这段岁月的观察和积累,对他日后的创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975年,刘铁泉先生调入辽宁省铁岭县文化馆工作,农村岁月里积累的激情与灵感在这一时段开始爆发。他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作品,用线条的灵动去讲述他观察到的世间万物之美。1985年,刘铁泉先生调入铁岭市文联,负责全市美术人才的管理与培养,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在一次次艺术火花的碰撞中,先生逐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画之路,以中国画的传统笔意笔法为意境,融入西方绘画的素描和色彩,以或实或虚的线条为骨架,以世间万物入画,体现中国画的意境和神韵。他与白国文、张策、王久兴、金明惠等共同创立了“铁岭画派”,为中国现代美术界注入了一股清流。

刘铁泉先生讲自己置身于中华文化的环境背景之中,在领悟和精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之后,他思考最多的是中国画的前途。

2003年后,刘铁泉先生调入辽宁省盘锦市辽河画院,开始了专职画家的生涯。摆脱了职务的忙碌,将全部精力投入潜心研究中国画创作中,先生在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拓与创新,以现实题材为主,展现时代的风采,并于2004年创作了中国画《离离原上草》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得银奖。

此后刘铁泉先生虽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但工作的重心却转移到对青年美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了。2009年,他应邀成为了现代工笔画院教授,除了日常教学外,每年都多次带领学员外出写生采风。

2001年国画作品(老钟)入选中国共产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朮作品展;2004年作品(离离原上草)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2009年作品(情系山峦)2011年作品(秋高气爽)2014年作品(山乡喜事)分别入选全国第十一届、十二届、美术作品展。

多幅作品先后在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展并被收藏。在韩国汉城出版社出版《一千个人物》、《中国画技法——花鸟画》等大型画册,在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画集。

刘铁泉作品欣赏



大风堂门人|糜耕云山水人物画赏析(80幅)

糜耕云

(1910—1998.10.8)别名朝旭,别署阿弥。江苏无锡人。早年专学山水画,后为张大千入室弟子,苦学张氏笔墨,艺事大进,技法全面,功力深厚。作品多次发表。生前为上海美协会员、上海书协会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糜耕云祖上曾在江苏昆山一带做官。祖父是位国画家,擅长画山水。糜耕云少时学画山水、人物,悟性很高。10岁时画作被陈列校园画廊。13岁在无锡读书,16岁中学毕业进入先祖父亲戚与人合办的无锡庆丰纺织厂。后到上海总公司任襄理,第二年入中国画会,当时会长汪亚尘。也就在这时他认识了吴湖帆、冯超然等人,在画圈里小有名气。他山水取法石涛、石溪诸家,均为名山胜水记游所得。

1946年,张大千客居上海石门路李秋君家,糜耕云找李秋君呈上临绘的“四王”册页请她评阅,并恳请她介绍当大千先生弟子。大千先生看画后大为赞赏,后在李府按传统仪式备酒拜师。

糜耕云学张氏笔墨艺事大进,作画技法更为全面。大千先生一边挥毫作画一边大摆“龙门阵”,论古论今,海阔天空,从不介意作画时有人学习观摩,旁观者越多谈兴越浓,落笔越加形神兼备。糜耕云目睹大千先生用笔布局,大开眼界。领悟老师画的意境与神韵,笔性就更接近老师了,其工细描绘与疏略放笔中均内涵着高雅的文人气息。大风堂同仁都说糜耕云学大千画得真像,所画人物是大千先生的“翻版”,所绘青绿山水,几可乱真。

1948年春天大千先生在上海办画展,画展订购红纸条“满堂红”。随后他跟从张大千、谢稚柳等赴京搜购散失民间的古画,师生同宿北京颐和园养心轩。白天老师带他在长廊和沿湖的荷花丛中看荷,传授如何勾画出笔。盘桓数日,糜耕云对画荷心领神会。

张大千很重师生情,到美国赠糜《墨荷》,在台北又赠《红叶小鸟图》。1982年糜耕云准备开个人画展,张大千又书展题:“大风堂门人糜耕云画展”。张大千将15幅画送大风堂学生,也是通过糜耕云转交的。

1984年大千逝世一周年,上海博物馆举办“大风堂师生画展”,糜耕云参展中有三幅是画荷花。刘海粟见其1964年作的墨荷十分欣赏,题款:“石涛之墨,八大之笔,缶老之骨,大千之髓,耕云此幅可以当此众美。”

1989年,北京天安门管理处来函,为布置天安门城楼和编印天安门藏画集征稿,糜耕云由学生钱凡陪同去北京作画,他以毕生之力绘就一幅《桃源图》,长3.84米,宽1.8米,均为大千式的泼墨泼彩。据学生说,糜师性格狷介,画得不好的作品宁肯撕毁也不外流。《红叶小鸟》与《李白像》两幅画分别作于1977年和1979年,可能在大千送他《红叶小鸟图》之后。画面意趣古厚,笔致清隽,有大千神韵又有自己心得,实属少见。

1998年10月8日,糜耕云以88岁高龄谢世。

糜耕云作品欣赏


谢伯子|自幼失聪 创造奇迹蜚声画坛(90幅)

5岁学画, 12岁投在大师张大千门下,19岁加入上海中国画会,23岁举办个人画展……而当这一切发生在一位聋哑人身上时,只能用“奇迹”来形容。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画家谢伯子。

谢伯子

1923年5月生于江苏常州,名宝树,画家。词人谢玉岑长子,张大千、郑午昌弟子。1942年加入上海国画会。1946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年鉴(一九四八年版)》。1956年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并为国家购藏。1986年传略载入台湾商务印务馆《民国书画家汇传》。1992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回顾展。1995年传略载入美国传记学会编《世界杰出人物名人录(第五版)》。1999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型《谢伯子画集》。

|自幼失聪 受姑母影响爱上绘画

谢伯子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外公就是江南大儒钱名山,叔叔谢稚柳、姑妈谢月眉都是书画大家,幼小的谢伯子常常在月眉姑母身旁,站在她的画桌边,伸头看她作画。她的右手指中握有两支画笔,她先伸出其中的一支画笔来勾出线条,后又伸出另一支画笔来渲染颜料。她的手指转动得十分灵敏,让谢伯子禁不住凝神注目,对花鸟画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因谢伯子自幼失聪,这让他的绘画之路走得比别人更艰辛,无法与别人交流沟通,使他的心灵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沉重。而父亲又经常离家为生计而奔波,使谢伯子难有天伦之乐。有一次,外公钱名山到他家探望,见到外孙一人孤苦伶仃,顿生怜悯之心,马上带他回东门白家桥钱寓,每晚教他识字,并动手写讲稿,亲自教诲。后来因为忙,就送他到东门寄园私塾,由他三舅钱叔平讲课授教。在外公那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使他的画艺大进。

而每逢叔父谢稚柳从外地回来,也是他学习的好机会,谢伯子也随着他见习花鸟画,并且开始临摹、写生,不断地下工夫,逐渐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当时谢月眉画的是工笔花鸟,谢稚柳画的是写意花鸟,画法不同,风格各异。作画时,他们虽然根本没空打出手势来指点他,但这种无形无声的启蒙教育,却都给他以微妙的美感,为他的花鸟绘画打下初步基础。

|父亲临危托儿,张大千倾力相授

然而,对他感受最深的却是拜师在张大千门下。他父亲谢玉岑与张大千是挚友,他经常在浙江、上海授课,四处奔波,劳累过度生了重病。张大千得知好友生病,赶来探望,谢伯子也凑到生病父亲的身边,细看大千握笔作画,他悄悄地喜爱上了张大千的画。后来谢玉岑病危,他把儿子托付给张大千,“大千兄,长子先天失聪,我担心他将来生活无着,想托付你教他一技之长,与翰墨相伴……”心领神会的谢伯子当即跪倒在张大千面前,拜他为师。从此,谢伯子便成为张大千的正式弟子。

谢伯子拜师之际,正是中华民族经历内忧外患之时,大千常常奔赴苏州、上海、北平、成都之间。谢伯子由于年幼,加上聋哑,一直未能跟随大师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师徒俩总是聚少离多。但每次相见,大师都会铺开宣纸教弟子作画。分别后,谢伯子总是将大师留给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用心观察,日夜临摹,从大师的画里,一点一滴吸收着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营养。

谢伯子印象中的老师张大千很慈祥,但是也很严肃,不满意的时候就会沉着脸,不断地催促:快画,好好画。更多的时候,大师给他的指点几乎全是无形、无声之指点。这是“无教之教”,使他受到莫大启迪。以后,张大千从漫游海外到定居台湾期间,还一直惦念着这位弟子,寄赠给他画集,让他学习、临摹,使他进一步得其神髓。谢伯子感激地说:“我仿佛觉得大千师悄悄地在身后指点和鼓励着我,给我无限力量。”

|以画自立,上海画坛崭露头角

谢伯子汲取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再加上张大千、郑午昌等名家的精心指导,画艺大长,23岁时他就在上海青年会首次举办了画展,大获成功。晚清进士、常州大儒外祖父钱名山题诗:“六法天开别有门,谢家玉树茁灵根。生平不解师松雪,却有王蒙是外孙。”由于谢伯子有大师的遗风和墨韵,且能画、能文、能诗,画路宽博:山水、人物、仕女、花鸟、走兽无所不能,很快就在名家云集的上海画坛崭露头角,以画自立。他还曾在常州公园(现人民公园)里的群艺馆里开办扇画展览,一售而空。

从年届花甲到近80岁时,他又有意识地远足旅游,采风写生。他经常在白天边走边游,展纸速写,一天积存可近千页。每到一地采风,出发之前,他已阅读了大量有关风景名胜旅游的书,并从与亲朋、游友、门人、子女等人的笔谈手语中有所了解。虽然他听不见,说不出,却能了如指掌。他还开动脑筋,反复沉思,琢磨音节,尝试着感受“道”的真正境界。从游山玩水到爬山观水过程,他也总能从感悟中上升到理性认识。

2008年,他突然双目失明,家人及时请来上海、北京两地专家为他治疗,他才侥幸又恢复了视力,且比以前更清晰,因而能够继续奋笔落纸。

2014年4月20日凌晨一时谢伯子在常州病逝,享年91岁。

谢伯子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山水,养生!
才华蓬勃·笔开古今 | 画家刘铁泉
他学大千画最像,所画人物、青绿山水,几可乱真
糜耕云国画作品
中国画的题材种类有几种?一人简说
糜耕云山水人物画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