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伯润|周抡园|胡佩衡|山水画

清末画家|杨伯润山水画赏析(80幅)

杨伯润

(1837~1911年)清代书画家,海上画派名家之一。字佩夫,一作佩甫,号茶禅,别号茶禅居士、南湖,一作南湖外史(按海上墨林作名伯润,字佩甫非是,盖佩甫画用字行),室名南湖草堂、语石斋。浙江嘉兴人。工诗,善书、画。曾任豫园书画善会会长。著有《南湖草堂集》、《语石齐画》。

杨伯润幼承家学,其父亲杨韵,山水画亦高妙。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幼年即喜爱书画,山水临摹董其昌,书法近颜、米,骨秀天成,尤工行草。 咸丰时期,他在上海卖画养母。

杨伯润的画四十岁以后开始有了自己的风貌,喜用长锋紫须,点缀烟树,故出笔锋锐,气韵清邈。王韬在《瀛壖杂志》中云:“佩甫于今杨补之,画专山水重当时。”作品后被杭州锦翰书画院收藏。

杨伯润于1911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杨伯润作品欣赏



周抡园|苦难岁月里勇攀艺术高峰(85幅)

他是把山水画迈向现实主义第一步的开拓者,成功地创作了高峻浓郁的川西山地,莽莽的原始森林,绚丽的草地,晶莹的雪山,宏伟的成阿公路,艰险的林场设施,藏族同胞,牦牛,伐木工人,汽车,帐篷等内容的作品,为传统山水画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周抡园

(1899-1988年)是河北大名府人,山水画家。为首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成都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成都画院画师 。作品《杜甫诗意画》、《巫峡》、《秋山行旅》均藏中国美术馆 。著述有《山水基本画法》,出版《周抡园画辑》等 。

|书香世家

周抡园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染翰临池 。祖父为清代举人,父谓亭午,门墙桃李,称慕乡里。母叶氏。同胞共五人,长兄震元,读书务农;次兄平元,为教师;有姊二。周抡园为第三子,父亲取名抡元,意为高中状元。

1916年,周抡园入河北邢台师范学校,后留校任美术教师 。192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国立北平艺专(后改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萧谦中,萧厔泉二位先生习国画山水,此间刻苦并大量临摹故宫藏画,假期常去太行山中写生,体验生活。与之同学的有:刘开渠,王雪涛,李苦禅,赵望云,李有行等。

曾加入李大钊先生组织的“新燕社”的活动。

|名满京华

因埋头苦学和研究山水画,昼夜用功,进步极大。一穷学生,在北平读书,非常艰苦,经人介绍,寒暑假去到香山慈幼院(熊希龄创办)代课,挣取生活学习费用。

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应蔡元培先生之聘留校任教。同时在校任教的有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这几年,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大量清新高雅的的作品发表于晨报《星期画刊》。《湖社》和《艺林》杂志时常有介绍先生的文章和作品登载。出版有《周抡园画辑》,由二位萧先生作序和题写封面。此时他已名满京华。

卢沟桥事变发生,绝不当亡国奴,历尽艰辛,携妻子逃难来到四川。在涪陵乡辗转来到成都时,途经嘉定(今乐山),惨遭日寇飞机大轰炸,行囊尽毁于战火。妻因国患家难而精神失常,子女幼小,举目无亲,秋风萧瑟而身尚单衣,流离之苦无言可表。此时仍有作品问世。并积极参与入川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活动,还将五十幅作品捐于河北水灾赈灾。

|再迎艺术高峰

解放后定居成都,先后在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南虹艺专科学校、成都工艺美术学样任教和从事国画创作,多次赴灌县和青城山写生,作品反映了新中国大好河山的风貌。《青城》,《都江堰》为此时之代表作。

1956年由四川省文联公费到川西林区米亚罗写生,为时一个多月。此次米亚罗之行,为先生艺术的重大转折点。写生归来,思想为之豁然开朗,作品面貌焕然一新。

1957年12月,参加由四川省长李大章带队的宝成铁路通车典礼参观团,沿途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描绘了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奇迹:峰峦横云,铁道蜿蜒,桥隧相连,火车吐着白雾出没其间,犹如蛟龙时隐时现。作品完美地解决了自然景物与画面主题的关系,创作出一大批歌颂现实生活的新山水画。

命运的变故

文化大革命中,先生倍受迫害,其辛酸的经历无法言表,但他很坚强,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直到1973年,才有机会去昆明写生。1974年赴灌县写生,同行者有美校的学生和其他一些青年画家。

1977年,在时隔四十年后第一次回到北京,与昔时同窗好友刘开渠,王雪涛,李苦禅等多时多次长谈,作画交流艺术感想,抚今追昔都成了白发的老人。并与首都美术界多有交流。先住好友刘开渠家,后住中央美院一月有余。

|与时间赛跑

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创作了许多精品,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美术作品展览,并被选送英国、法国、美国、西德等国展出,并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

1988年,前两个月每日翰墨临池,还画了一些画。三月初,突感身体不适,住进了华西医院,十二日下午不幸逝世,走完了他九十岁的人生道路。

周抡园作品欣赏



胡佩衡|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95幅)

他的成就,远不止于山水画创作。他博识多能,精鉴赏,擅诗文,多著述,在美术教育和编辑出版领域也卓有贡献。1924年,他提出“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的绘画主张。

胡佩衡

(1892.6—1962.3),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外号胡涂克图,以字行,蒙古族。历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评议,华北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

|勤于用功

胡佩衡原籍河北省涿县,因祖辈做粮商,迁居北京。他的父亲是个文人,能书善画,家中亦有书画收藏,受其薰陶,胡佩衡自幼喜爱绘画,10余岁始学山水画,勤于用功,进步较快。15岁后得西陵山水画家李静斋指点,由临摹明清画家作品入手,继之涉猎宋元山水,于吴镇、王蒙、石涛、王翚等人用功尤深,使他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功底。同时又与姜颖生、林纾等人往来,交流作品,切磋画艺,进而以传统技法对景写生,练习创作,画艺大进。20岁后开始与北京名画家如姜颖生、林琴南、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萧谦中、汤定之、贺履之相往来,并得到他们的指导。

|绘画主张

1918年,胡佩衡加入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从比利时画家盖大士学西画。19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受蔡元培嘱托,著《山水入门》,主编《绘学杂志》。这期间他还随比利时画家盖大士学习素描、油画、水彩 画和图案等,并逐渐将其吸收融入山水画创作中,由此他提出用传统方法写生,由写生而创作的主张。同时,著文对以“四王”为代表的因循 守旧的画风,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1920年北大画法研究会更名为“造型美术研究所”,年轻的胡佩衡被聘为导师。同一年,金城、周肇祥等在北京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胡佩衡成为第一批研究员(学员),在金城等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传统绘画,两年后,相继升为该会助教、评议。1924年著《冷庵画诣》,提出“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的绘画主张。

|办学授业

1927年与金荫湖、徐燕荪、陈东湖、惠孝同等发起湖社画会,编辑《湖社月刊》。约1927年前后,胡佩衡的画风渐趋成熟,在继续钻研传统的同时,独立创作增多,艺术个性也呈现出来。1928年出版《王石谷画法抉微》,同年解囊为齐白石出版《齐白石画册第一集》。1934年出版《画箑丛谈》。其间曾连续出版《胡佩衡画存》,并在北京的一些大学中任教,同时开办个人国画函授学校,大力倡导、教授中国画。

|衰年变法

新中国建立后,胡佩衡谋求山水画的新风格,先后到丰沙铁路沿线(1953年)、广西桂林和湖南韶山(1956年)写生。其中桂林写生,此次旅行写生使他的画风为之一变,以浓重热烈为宗,成为晚年风格的转折点。

胡佩衡对自己的“衰年变法”也很满意,有诗曰:“万寿菊黄又一年,衰年变法气冲天。夕阳无限春常在,树茂山崇晚更妍。”

1957年北京画院成立,即被选为院务委员,任画师。同年出版《我怎样画山水画》 一书,总结他50余年创作山水画的经验体会。 该书内容翔实,技法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极受读者欢迎。

1958年又出版《王石谷》。1959 年与其子胡橐合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同年12月出版《山水画技法研究》。1960年合作选订出版《芥子园画传》。

1962年3月16日,胡佩衡于北京逝世。

1962年出版《胡佩衡桂 林写生画选》,同年4月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了胡佩衡遗作展览会。

胡佩衡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佩衡|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95幅)
他年画苑三千辈 个个无忘念此翁 ——被遗忘的大家画家胡佩衡
河北涿县.胡佩衡的山水画欣赏(8)
胡佩衡:我怎样画山水画
胡佩衡山水画作欣赏
胡佩衡:怎样搜集写生素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