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去野采吧!详细介绍几种好看的中国原生鱼
userphoto

2018.08.05

关注

养鱼,我们是认真的!

原创: 水族圈

此篇介绍的,全是河里可以抓到的,可能有些人抓到是把他们变成了盘中餐,但是,他们也有着绚丽的外表,放在鱼缸里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热爱养鱼,但是又怕花了钱养不好,可以抓写些练练手,非常适合新手饲养。

鳑鲏鱼

鲤形目鲤科鳑鲏亚科的通称。为小型淡水鱼类,最大不过180毫米;体呈卵圆形或菱形;头短,口小;须1对或无;臀鳍始于背鳍基下方,背、臀鳍颇长,有或无硬刺;腹鳍腹位;尾鳍叉状;侧线鳞完全或不完全。

生活习性鳑鲏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杂食性,食物为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枝角类等。多数种类性成熟年龄1龄,最长寿命为4-5龄。产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产卵。

中华鰟鮍鱼身体极侧扁而高,卵圆形。头小,眼大,口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鳃耙短小,外侧枚。下咽齿1行,背鳍,超点在体中部。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至胸鳍基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距离。臀鳍基底长度大于尾柄长度。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臀鳍起点正上方后黑色纵纹更为显著。尾部上的纵纹比雄鱼为细。

中华鰟鮍体色鲜艳,尤其是每当生殖季节,性成熟期的雄鱼体色鲜艳,臀鳍呈红色,有的边缘呈黑色,身体在眼光照耀下呈现出美丽的色彩,所以也是大家喜欢的原生观赏鱼。

中华鰟鮍鱼分布于海河、黄河、长江、瓯江、闽江、九龙江、晋江、珠江和西江等水系,尤其喜欢生活在淡水湖沼中的浅水处,有水草的地方,聚堆群居,摄食硅藻及其他藻类、碎屑,少量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到了产卵季节,雄鱼颤抖着展示自己的艳丽以吸引雌鱼。两条鱼会结伴同游,互相追嬉,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它的繁殖习性十分奇特,必须要有河蚌才可以繁殖。中华鳑鲏鱼和河蚌称得上是至爱亲朋,双方互为其后代的养母。中华鳑鲏鱼1龄性成熟,绝对生殖力203—312粒。繁殖期的中华鰟鮍鱼有领地观念,会互相追逐争夺河蚌,但不会大鱼吃小鱼。一旦发现河蚌,雌鱼腹部垂下长长的产卵管,将卵产入蚌腮或外套膜内,中华鳑鲏鱼的受精卵在蚌壳内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直到孵化成幼鱼。

河蚌在收养中华鳑鲏鱼后代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了中华鳑鲏鱼抚养。当中华鳑鲏鱼从河蚌身旁游过时,由于水的振动刺激了蚌,它就把大量的钩介幼虫从出水孔排出来,钩附在鱼体的鳃或鳍上。鱼体由于受到钩介幼虫的刺激,便很快形成一个个被囊,把幼虫包裹起来。于是这个幼虫便开始它的寄生生活,直到能独立谋生为止。

繁殖期为春季到夏季。卵产于蚌壳中。到了产卵季节,鳑鲏常常雌雄相伴,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一旦发现河蚌,雌鱼就伸出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孔中,把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里。鳑鲏鱼的受精卵在蚌壳内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直到1个月后孵化成幼鱼。

饲养时要注意水温不要太热,最好不要超过30度。它的食性很广,可以刮食藻类、水草,以及人工饲喂的米饭、面条、蛋黄、面包屑也吃;最有营养的吃食当然是鲜活的红虫、小蚯蚓、面包虫(撕开后获取虫浆)。单独的一只中华鰟鮍鱼置入鱼缸,它会感到孤单恐惧,乱闯乱撞,但成群的则胆大的多,可以来回巡游。它们性格温顺,能够和各种鱼混养。中华鳑鲏鱼的繁殖是饲养其最棘手的问题,由于其特殊的生殖习性,必须在其生殖期间要养一只河蚌在缸中。

中国斗鱼

中国斗鱼,又名:叉尾斗鱼、兔子鱼、天堂鱼等等,龙岩人叫“呯朋”,也叫“三斑”。以前在我国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沟、稻田到处可见,因为它的分布地带属于亚热带地区,因而中国斗鱼可以0℃以上的低水温环境中良好生存,在14℃以上的水温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长,是著名的观赏鱼品种。

中国野生斗鱼有四种

1.叉尾斗鱼(中国斗鱼、天堂鱼、唐金皮、丝线拖、旁皮闪) Macropodus opercularis (L.), 1758 - 广布于华南(包括香港)、台湾、越南,一般称之为普叉。

2.圆尾斗鱼(中国斗鱼) Macropodus ocellatus Cantor, 1842 - 分布于华北(上海及长江以北省区)

3.越南黑叉尾斗鱼(越黑) Macropodus spechti Schreitmuller, 1936- 分布于越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

4.香港黑叉尾斗鱼(HK)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Freyhof & Herder, 2002 - 分布于香港、福建、广东省、广西东部

体型习性鱼体长可达5~10厘米。叉尾斗鱼对水质要求不严,在水温20~25度的脏水中,生长良好。喜食昆虫幼体和鱼虫,也食干饵料。性好斗,不仅互斗,又能吞食别的热带鱼小鱼,不宜混养。养时在水中多植水草和多放些石块,为其设置藏身隐蔽之处。要用大型水族箱饲养,环境光线要暗些。不能与别的鱼混养。属夜行性鱼类,白天也摄食,夜间比较活跃,能跃出水面。

饲养水质斗鱼对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4~31℃之内都能成活,水温处于24~27℃时最适宜其生长;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水为宜,pH值为6.5~7.2;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控制水质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残留氯0mg/l、亚硝酸盐0mg/l、硝酸盐5mg/l、氨0mg/l、磷酸盐0mg/l为标准来检验您的饲养水质是否符合鱼只的需要,并做及时的调整,为斗鱼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

饲养管理由于斗鱼是一种比较耐粗养的观赏鱼,使许多人饲养过程中疏于管理,即使斗鱼能顽强的生存,也会以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来回报您,要想让鱼儿生活的悠游自在,同时给您的生活增添快乐,还得尽点主人的爱心。

饲养斗鱼的容器,大至混养型水族箱,小到玻璃缸,并无特殊限制,但因其好斗的本质,为了避免它们大打出手,一般不采取混养别的鱼,首先在鱼缸底部要铺入一层清洗干净的薄薄的底砂或彩砂,一方面可以稳固栽培水草的根部,另一方面可为微生物提供附着,水与底砂的比例以5:1为宜。为了保持缸中充足的氧气和提供鱼躲藏的外所,应适当的植入金鱼藻、黑藻等对CO2需求量低的水草。此外为了提供充足的光照,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小型玻璃缸中最好能配置一盏小型光线柔和的灯具。

饲养斗鱼不仅设备轻巧简单,饲养起来也毫不费力,只需每3~7天利用一塑胶软管通过虹吸法清除缸底粪便污物,并抽去约1/3的污水,注入除氯的自来水即可创造清洁的水质环境;在小型水族箱中由于无动力设备带动水循环,因此要随时注意除去因残饵、粪便形成的水面油膜,可以用竹筷夹一吸水纸,轻轻在水面拖动即可,此外还应适时根据水质情况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斗鱼是属于杂食偏肉食性的鱼种,因此可搭配喂食多种饵料,尽量不要让斗鱼的食谱过于单调。通常人工干燥饵料营养成份齐全且干净卫生,是大多数人饲喂斗鱼的必备饵料;为适应斗鱼水上层活动的习性,最好选浮水性饲料,若能间隔投喂新鲜的活饵,如丰年虫、孑孓、丝蚯蚓、水蚤等,;可使斗鱼体色更加鲜艳,同时让您在喂鱼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鱼儿摄食的乐趣,但由于这类饵料大多带细菌而易于给鱼只染病只能做为斗鱼口味的调剂品,投喂时一定要经过漂洗,每次投喂量能在5分钟内吃完为度,每天投喂一次即可。

繁殖方式斗鱼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延续种族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泡沫筑巢的繁殖方式和口中孵化的方式。繁殖缸的准备:在繁殖前要提前准备好繁殖缸,以30cm×10cm×15cm左右的玻璃缸为宜,在底层铺入一层干净的矽砂,并密密植入牛毛颤、鹿角苔、莫丝、小香菇等水草,以便刚开始交配时为胆怯的雌鱼提供躲避的场所。将曝气处理过的水加入繁殖缸中,保持水温26~27℃,pH值6.8~7。

泡沫筑巢:属于这种繁殖方式的有泰国斗鱼、盖斑斗鱼、中国斗鱼等。一般斗鱼在4~8月龄性成熟,可选择6厘米以上的斗鱼种鱼,雌鱼要选腹部臌大成熟抱卵的鱼只,否则放入繁殖缸会受到雄鱼的猛烈攻击和伤害。泡巢型繁殖的斗鱼雌雄鱼同时发情,可将亲鱼同时放入繁殖缸。雄鱼会利用浮水植物做为据点,持续不断地吞食空气,并将鳃中的气体从口中吐在浮游植物周围制成圆形的泡沫巢。筑好浮巢后雄鱼便在雌鱼周围翩翩起舞,来展现自己绚丽的色彩博取雌鱼的青睐,渐渐雌鱼在雄鱼的诱导下,游向新建的泡巢。它们在浮巢下方开始交配,雄鱼将整个身体弯曲至“U”型,并紧紧拥裹雌鱼,雌鱼每次产卵在400~1000粒左右。待排出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卵慢慢浮上水面后,便可移出雌鱼,以免雄鱼护幼心切而不停地啄赶雌鱼,使其受伤甚至死亡。

雄鱼会将水中漂散的卵粒含入口中,并一粒粒送回泡巢里使鱼卵堆叠在一起,犹如小山般漂浮在水面。此时的它们会一改平时的霸气,开始耐心细致的照顾鱼卵,既要不断修补浮巢,用鳍搅动水流为卵粒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要不断辩别剔除已死的受精卵。经过48小时后,小鱼从卵中孵化出来,拖着尾巴尖挂于泡沫下面漂浮在水面,此时的稚鱼靠吸收卵黄囊生存,而雄鱼会一直守护稚鱼,并不停的用嘴将掉下的幼鱼苗带回泡沫中,直到3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稚鱼独立游动了,才可捞出雄鱼,进行稚鱼的饲喂。

口中孵化:即在口腔中哺育幼鱼的方式。属于此类型的斗鱼有战狗斗鱼、弗西斗鱼。口孵型斗鱼公鱼一般要比母鱼发情早,待交配完成后,雌鱼会帮雄鱼收集沉于水底的卵粒,雄鱼则会不时地蠕动嘴巴,以重新排列、调整含在口腔下颚的卵的顺序,使口腔能最大限度的融下所有的卵粒,等到雄鱼将所有的卵含入口中后,就要及时将雌鱼移出繁殖缸,经过10~14天后,仔鱼便孵化出来。口孵式繁殖孵化率高,但雄鱼体力消耗大,孵化过程中应确保适宜的水质和安静的环境,以免雄鱼吞入嘴中的受精卵。

黄肚鱼

黄肚鱼,塘鳢科

Hypseleotris swinhonis(Gunther)

体短小。口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均具细齿。眼径大于眼间距。

体被[木节]鳞。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

尾鳍圆形。栖息于水体底层,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体

长40毫米以下。数量较多,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水系。

子陵吻鰕虎鱼

子陵吻鰕虎鱼(学名:Rhinogobius giurinus)为鰕虎鱼科吻鰕虎鱼属的鱼类,俗名栉虾虎、子陵栉鰕虎鱼、朝天眼、吻鰕虎鱼、极乐吻鰕虎、狗甘仔、苦甘仔。属于回游性鱼类,但也可在完全封闭的水系中繁衍。

鉴别特征体小,全长约30~100mm,长筒型。头宽大,吻圆钝、口前位。体被栉鳞,无侧线,背鳍两个,腹鳍愈合成长吸盘状。 体延长略呈圆柱状;眼大,腹鳍愈合成吸盘。本属鱼极难以肉眼分辨种类,或灰褐色,体侧中央具一列不规则的圆形斑块,腹部色淡;特征是头部具蠕虫状黑褐斑纹。尾鳍圆形

原产地原产于除西北、青藏、云贵高原以外的各大水系的江河湖泊

浙江原缨口鳅

中文名称 原缨口鳅 地方名称 菩萨鱼、石扁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原缨口鳅属

拉丁属名 Vanmanenia Hora,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2~5。侧线孔90~98。脊椎骨38。

体长为体高的4.80~5.70倍,为头长的4.70~5.OO倍,为尾柄长的8.30~9.10倍,为尾柄高的6.90~7.70倍。头长为吻长的1.58~1.92倍,为眼径的5.10~6.80倍,为眼间距的2.40~2.7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O.78~0.82倍。

体延长,腹部平,背部稍隆起。吻较短,吻褶分为3叶。具吻沟。口下位,较小,下唇褶分为4叶。后唇沟不连续。吻须2对,颌须工对。鼻孔2个,位于眼前。眼小,上侧位。褶孔仲达头部腹面。

背鳍小,位于体中央,起点在胸鳍与腹鳍中点。胸鳍和腹鳍平展。肛门近臀鳍。尾鳍浅叉形。头及体表有许多斑纹。

生活习性

溪涧性鱼类,以着生藻类、水生昆虫为食。

青鳉鱼

青鳉鱼是国际医学用鱼,对水质、环青鳉鱼境变化特别敏感。原产于日本的青鳉鱼被很多家庭当成宠物鱼或观赏鱼来养。

生活环境

食物:青鳉鱼属于杂食性鱼类,据观察,如孑孓、红虫、线虫、水蚤、绿藻都是它的食物,但对腐尸却不感兴趣,对自己本种小鱼会追食。

习性:青鳉鱼活动力强,喜成群浮於浅水区的中上层。在发情期雄鱼有强烈地域观,会独自固守一方水域底层,通常以3至5棵水草,方圆约30至50公分为地盘,雄鱼之间争斗明显。

环境:青鳉鱼喜栖於水生植物浓密,水质清澈的静水或缓流之中上层,如水塘、沟渠、沼泽、海拔不高小溪流源头,却不见於开阔无水草之水域,可见得水生植物对此种鱼类相当重要,除提供觅食产卵外,还可让青鳉鱼藏身其中躲避天敌。

繁殖

青鳉鱼繁殖力强,几乎一年四季都可繁殖,每次产卵约10至20粒,产卵量依雌鱼体型大小不同,在食物充足的水域,2至3天产卵一次,仔鱼孵化约8至14日,快慢跟水温有关。卵软而黏,属体外受精,出生卵直径约0.1公分,仔鱼孵化出来约为0.3公分,一星期可达0.5公分,一个月长到1公分,约半年就成熟达3公分,最大约4公分左右,寿命约3至4年。

雄鱼发情时腹鳍明显变黑,头顶两眼中有一明显黑线,会占地盘,未怀卵雌鱼或其他雄鱼进入会立即上前趋赶,怀卵之雌鱼进入会立即上前交配。青鳉鱼若有适当环境非常容易繁殖,不过授精卵应迅速移开到安全环境,否则会被成鱼吃掉。青鳉鱼是濒临绝种的鱼类,几乎已无此种鱼类优良栖地,主要原因是外来种鱼类、农药和水土保持不当,破坏了青鳉鱼的生存空间。

分类中国有4种青鳉的分布,分别是青鳉 、中国青鳉 、小青鳉、弓背青鳉。

塘鳢鱼

鲈形目塘鳢鱼科的通称。约有40属150余种 。体延长或粗壮,稍侧扁,一般长60~100毫米,大的可达150~200毫米。头平扁或侧扁。眼中等大或小,不突出于头的背面,无游离眼睑;眼上方有时具骨质嵴。口大或中等大,下颌常突出。上下颌具细牙,腭骨常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棘或无棘。体被栉鳞。无侧线。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具6~8鳍棘。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胸鳍大,基部不呈肌柄状。腹鳍胸位,左右两腹鳍相互靠近,彼此分离。尾鳍圆形或稍尖。为暖水性海水或淡水小型鱼类,广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及亚热带,温带沿海较少。主要密集于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和大西洋中美洲沿岸。

生活于海水的种类大多栖息于沿岸浅滩、石砾、海藻或珊瑚丛中,也有的穴居于洞穴内;生活于淡水的种类则栖息于湖沼、河溪的底层及泥沙、碎石、杂草相混杂的岸边浅水处。主要摄食虾类、小鱼和底栖动物,生活在淡水的种类也食水生昆虫。春季产卵,有些种类有筑巢和护卵习性。中国塘鳢鱼科鱼类约有16属30种 。分布于沿海及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常见的属有乌塘鳢鱼属、塘鳢鱼属、沙塘鳢鱼属

点纹银鮈鱼

识别特征

背鳍 iii—7;臀鳍iii—6;胸鳍i—13-15;腹鳍i—7。侧线鳞33-35;背鳍前鳞l0—11;围民柄鳞12。第一鳃弓外侧鳃耙6—8。下咽齿2行,3.5—5.3。脊椎骨 4十32—34。体长为体高的3.9—4.7倍,为头长的3.9—4.6倍,为尾柄长的5. 5—6.5倍,为尾柄高的10.4—11. 8倍。头长为吻长的2.8一3. 6倍,为眼径的3.0一3.7倍,为眼间距的3.3—4.0倍,为尾柄长的1.3一1.5倍,为尾柄高的2.5—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0倍。体长,略侧扁,头后背部斜向隆起,胸腹部圆。头中等大,其长等于或略大于体高。吻短,稍尖,近锥形,长度常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无角质缘。唇薄,简单,上下唇均较狭窄。唇后沟中断。须1对,位口角,较长,其长与眼径相等或稍长,末端超过眼中央的垂直下方。眼较大,眼间平坦。体鳞较大,胸、腹部具鳞。侧线完全,较平直。背鳍短,其起点至吻端约等于至臀鳍末端的垂直距离。胸鳍末端尖,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较短,末端几及肛门。肛门靠近臀鳍,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臀鳍亦短。尾鳍分叉较探,上下叶等长,末端尖。主行下咽齿稍侧扁,末端尖,略钩曲;外行齿细小。鳃耙短小,排列稀疏。肠短,长度不及体长,约为其0.8一0.9倍。鳔2室,较大,前室略圆,后室长圆,为前室长的1.3一1.8倍。腹膜灰白色。体银灰色,背部和体侧上半部多数鳞片边缘色深,组成暗褐色的网纹,腹部灰白色。体侧中轴之上方有1黑条纹,其上具有1列暗斑,侧线每个鳞片均具1黑点,一般比较明显,黑点中间被侧线管分割为横“八”字形,上下各半。背、尾鳍色较深,臀鳍和偶 鳍均为灰白色。

生 境中下层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不超过100mm。分布于滦河以南的东部各水系。

地理分布分布甚广,珠江、闽江、富春江、长江、黄河等水系均有

中华棘鳅

中华刺鳅(学名:Sinobdella sinensis)是刺鳅科鱼类,是刺鳅属中唯一的物种,分布于中国和越南的亚热带地区.

分类这一属的分类学地位一直是有争议的,目前其被放在棘鳅科中,作为这一科里其他类群的姐妹群。这一物种曾被分类到鳗鳅科中,但证据表明与中华刺鳅的关系不大。

形态特征体细长而呈圆柱状,头部膨大,颊部隆起。吻短而扁平;口开于吻端,斜裂;上下颌均具齿。眼甚小,隐于皮下。鳃裂在腹侧,左右鳃膜愈合。没有胸鳍与腹鳍;背鳍与臀鳍也都退化成皮褶,而与尾鳍相连。体裸露无鳞片,富黏液;侧线完全,沿体侧中央直走。体背为黄褐色,腹部颜色较淡,全身并有不规则黑斑纹。

栖所生态棘鳅多见于江南水乡流域,分布广泛,又称为刀鳅,贪吃,垂钓时极易上钩。本种原系台北、桃园台地各沟渠、池沼间尚称普遍的小鱼,但是近年来已极罕见,恐怕已濒临绝种或已自大部份地区绝迹了。

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KIZ)鱼类标本库和西南林业大学(SWFC)。腹纹刺鳅与三叶刺鳅、大刺鳅的区别在于:背鳍、臀鳍与尾鳍基部大部愈合,但具缺刻相区分;体侧前部具4~5条褐色纵条纹,最下1条常断续,全部纵纹至肛门前方渐成网格交叉或断续;腹面亦具1条明显褐色纵纹,有时分歧形成小网格。三叶刺鳅区别于腹纹刺鳅及大刺鳅的主要特征包括:背鳍条、臀鳍条和尾鳍条数目均少;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在基部相连,在端部分开,能明显区分;除背部的黑色大斑块外,体无六角状环纹或锯齿状纹,腹面亦无斑纹;头长为头宽3.5倍以下,为吻长2.8倍以下。云斑刺鳅以下面组合特征区别于三叶刺鳅和腹纹刺鳅:背鳍条,臀鳍条数目均少,尾鳍条数目相对较多;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基部愈合;体侧具云状斑,背部具14~15个褐色斑块,腹面无纵纹或网眼斑;头长为头宽4.0倍以上,为吻长3.0倍以上。

责任编辑:小雷 18322597060 【个人问题咨询、商品购买可与我联系】

以鱼会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一)
国画技法4:昂刺鱼的画法
鱼鳍有几种?各有什么功能?
吐血整理,100种热带观赏鱼大全!(上)
鱊亚科鱼类图名对照
几种鱼简单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