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元时期察合台汗国钱币

    察合台汗国名称的由来,是因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而得名。成吉思汗在晚年时将所征服的辽阔疆土分封给四个儿子,察合台得到东从畏兀儿(今新疆吐鲁番)、罗布泊,西至阿姆河(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北至塔尔巴合台山,南至阿富汗。其版图是蒙古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 中较大的一个,对新疆历史影响也最大。然而,城郭及农业地区仍由蒙古大汗直接派官管辖,察合台汗国还不能算是一个能够自行其是的政权。成吉思汗死后,察合台汗国同窝阔台对抗,并占领窝阔台汗国封地,察合台后王也先不花汗在位时不但侵犯元朝还和伊儿汗国交战。于1347年,察合台汗国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又过了半个世纪,西部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东部包括天山南北地区仍以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境内)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后迁都别失把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内)。于1514年东察合台汗国亡于叶尔羌汗国。 

  汗国钱币出土概述 
  有关察合台汗国流通货币,在当时文人笔下曾留下某些踪迹。据金人耶律楚材在《河中府记事诗》中写有:“强策浑心竹,难穿无眼钱,食饭称斤卖”的诗句。自注云:“其地有浑心竹,其金铜牙钱无孔廓,百物皆称之。”另一使者常德1259年在《西域记》中写道:“孛罗城(今新疆博乐)迤西,金银铜为钱,有文而无孔方。”“无眼钱、无孔方”即指当时流行于新疆及中亚地区的圆形无孔察合台钱币。 

 
  观察合台汗国留存下来的钱币,自19至20世纪初,一些外国所谓的“探险家们”在中国新疆各地掠去一些察合台钱币。如日本人大谷光瑞在吐鲁番、喀什、和田等地将所获察合台钱币带回日本,但有8枚银币留在中国旅顺博物馆。 
 

  大量重要的发现还是我们自己,著名考古学者黄文弼1928~1929年在吐鲁番获得5枚察合台银币和2枚铜币。他在《元阿力城考》(1 963年第10期《考古》)一文说:“在阿力城,农民锄地亦不断出土金、银、铜钱。” 
 

  更多的发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疆各地如昌吉、奇台、阜康、木垒、霍城、博乐、塔城、库车、喀什、和田、吐鲁番、疏附等地相继有出土发现。其中1977年昌吉县在基建施工时出土银币1364枚;1990年博乐达勒特古城遗址出土铜币1600多枚;2001年8月,疏附县一村民在自家菜园挖出陶罐窖藏银币1 800余枚。据各地不完全统计共出土察合台钱币至少6400枚,其中金币80枚,银币3570枚,铜币2500枚以上。此外还有一些零星出土钱币未公开披露,具体数字难以统计。 

  钱币形制及其特征 
  察合台汗国立国450年里,几乎每一位汗王在位时都发行过自己王名的货币。因王位更迭频繁,所制造的货币更是五花八门。从钱币的材质、形制、大小、重量,版式、文字、徽记、纹饰等各具有不同特点。 

  1 币材及形制:察合台汗国制造的金、银、铜币保持中亚阿拉伯伊斯兰钱币式样。金币称“迪纳尔”,是通行中西亚地区法定重量(4.25 克)标准的一种金币。汗国金币重量为3.4~10.5克之间,直径15~32毫米,厚1.5~2.7毫米,含金量60%~70%。银币称“迪尔汗”,迪尔汗也有法定重量,乃金币的7/10,所以,银币的法定重量2.97克。汗国各地银币的纯度都很高,但重量不太规则,一般在1.4~3.8克不等,大多数在 2~3克;直径17~24毫米,厚1毫米左右。铜币称“菲尔斯”,赤铜质地,也有少数黄铜币。重量为1.7—3.9克,直径20~24毫米,厚1~1.5 毫米。这是一种辅币,只是在一些小规模的简单交易中派上用途。 

  按理说,察合台汗国时期打制了大量金、银、铜货币,应该有较完备的货币制度,但为什么钱币形制、重量不统一?笔者认为:汗国过于庞大,因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矿源的多寡有别,所以,各地方的造币在质量、形制上也就存在着差别。 

  2 钱币铭文及纹饰:钱币上铭文以科斐体阿拉伯文为主,但也有回鹘文、八思巴文。由于伊斯兰教只崇信独一无二的真主,反对一切形式的偶像崇拜,包括帝王的偶像。因此察合台钱币正、背面主要是文字、组字花押及各种图案纹饰,文字繁杂,常为古兰经文及颂扬君主的内容。如正面多以“除了安拉别无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使者”或“安拉是唯一的”。背面常出现“公正的、伟大的”或“王权属于安拉、宇宙属于安拉”等词语后加印汗王名、年份、地名。 

  3 钱币制造方法:察合台汗国的金属货币采用了中亚各地打压造币法,按照这种方法先将金属加工捶打成薄片,然后将薄片夹在钱模之间捶打而成。故同一种钱币的厚薄、大小、轻重都不甚相同,字笔画深浅不等,边缘粗糙极不规整,中心没有方孔。 

  4 打造地点及时间:察合台汗国钱币打造地点众多,从数量较多的标明造币地点上看,一是在中亚地区的城市有忽毡(今塔吉克斯坦境内)、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塔拉斯(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等地。二是在新疆境内打造的钱币,有阿力麻里、普刺(今博乐)、喀什、库车、和田等地,其中有一部分钱币没标明产地,但只标明“最大斡尔多”的字样,应是造币地方。“斡尔多”意为“宫帐”,阿力麻里始终是汗国政治、金融中心所在地,因此“最大斡尔多”实指汗国管理机关,也是汗国中央发行钱币机构,由此可见阿力麻里是造币最多的地方。根据钱币上铭文回历纪年数字的识别,可知汗国钱币造于13世纪20年代至14世纪上半叶期间。 

  几点启示 
  察合台汗国钱币在新疆各地出土发现,结合文献和有关考古资料进行初探,从中得到几点认识。 
  1 钱币出土地点多达15处,遍及天山南北,主要在天山北麓沿线各古遗址中,这应与汗国政治中心在伊犁地区的历史状况有关,但南疆的喀什、东疆的吐鲁番等地也有出土,这正是察合台汗国所辖地区范围。同时也反映新疆境内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2 从数千枚钱币标明造币地点涉及到有9处以上,而且更多是在中国新疆境内,可见当时新疆地区流通货币主要是本地制造,本地流通使用。其中也有部分中亚地区的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所造,这也说明汗国东、西部货币形制相同,可以相互流通。 

  3 从汗国钱币出土数量上看,以银币所占比例最大,总数在3500枚以上,表明银币是汗国主要流通货币,铜币为辅币。

  4 察合台钱币是新疆历代阿拉伯式钱币中形制最为精美的钱币,比伊斯兰国家和前代黑汗王朝的钱币上的铭文和图案纹饰要丰富多彩,宗教色彩比较浓。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察合台钱币对时间、地点的交代比中原汉文钱币更为精确。 

  总之,蒙元时期的察合台汗国钱币,是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传人中国,并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见证。今天,通过对察合台钱币的收藏与研究,可以看出远在元朝时新疆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域文明》(24)新疆古代货币
银币银元是清代最具有历史纪念价值
四川省造币碟一组
罕见的西域钱币种类盘点
西域钱币的范畴
元朝和伊利汗国的“钱缘”与“前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