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机网瘾?抑郁症?换种思维,你会发现问题不再是问题
userphoto

2022.08.21 湖南

关注

话痨九段陪你唠唠“心理话”

很多时候,我们为解决问题付出的努力,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维持”了问题。

——瓦茨拉维克

昨晚,是我在“抑郁症公益心理推广月”的第一次直播。

参与语音连线的是一位妈妈,她说起了女儿的抑郁症。

孩子今年上初四,因去年11月出现躯体化症状,休学就医,诊断有抑郁症。目前在用药,并接受心理咨询。

家庭中,父亲忙于工作,妈妈管孩子较多。目前,母子关系沟通不畅,孩子情绪容易激惹。

这段时间,女儿晚睡晚起。每天的内容就是睡觉、吃饭、玩游戏。妈妈已了解抑郁症,所以不敢管孩子。

“每天不敢和孩子沟通,也不知道说啥,只能被动地回答,战战兢兢的。她会拒绝你善意的关心,说不用管。”

孩子整天玩手机,让妈妈对孩子未来产生了很大的焦虑。

妈妈说:石老师,我想问问,这游戏打到什么时候是头啊?什么时候干预?她还能干点什么呢。

听到这里,我心里感叹,“孩子玩手机”,是许多家长最大的心头病啊。

所以,今天我们聊聊“玩手机”。

孩子为什么那么爱玩手机?

想破局,家长应该做点什么?

以下的文字,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理解通了,会帮你思维升级,一通百通,解决很多问题。 

话痨九段石虫语

以下:2078字

阅读:5分钟

1、玩手机是个问题吗? 

很多人觉得“孩子爱玩手机”是一个严重问题。

许多时候,我们的大脑,判断某件事是不是一个“问题”,靠的是“自动化思维”。

自动化思维,支配着我们80%以上的行为。(见《心理学的魔力:控制情绪、告别自卑、减肥成功。。我竟然都做到了!》)

“自动”的意思有两层,一个意思是“快”,另一个意思是“这是个直觉的、反应性的判断,跳过了思考过程”。

这种思维习惯,经常误导我们。

假如看到孩子低头玩手机,不回应我们的问话;假如看到孩子,因为不能玩手机而哭闹,我们会有什么想法? 

我们往往会联想到“网瘾”。因为很多人把爱玩手机,定义为“网瘾”,还有人把游戏称为“电子海洛因”。

家长能联想出N个“玩物丧志”的版本,那种焦虑像个将被吹爆的气球,不停膨胀。

其实“玩手机”和“玩手机上瘾”是两个概念,毕竟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叫“瘾”。

但我们不会仔细思考,“自动化思维”直接把一个公式,塞到大脑里:

爱玩手机=网瘾=学习荒废=人生崩溃

所以,很多家长一谈“手机”就色变,不愿孩子接近手机游戏。

2、换个角度,问题不再是问题 

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很难直接解决。只要我们把它称为“问题”,它就会一直存在。

除非我们给它换一个“标签”,它就有了不一样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我们把“紧张”说成是一个问题,我们对将要登台表演的人说,不要紧张。

可是,你越这样说,他就会越紧张,呼吸急促,手心冒汗。

因为大家把“紧张”定义为“问题”。他越想解决问题,就会越紧张。单纯的“紧张”,只是情绪而已,而“对紧张的紧张”,会让这种情绪无限递归。

认知心理学认为,“对焦虑的焦虑”,“对担心的担心”,才是焦虑障碍的核心认知。

一个焦虑的人允许了自己的焦虑,他才有可能真正放松下来。

所以,我们尝试给“紧张”换一个标签:紧张,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过程,是我们通往“放松”的必要过程。

按这个思路,我来给即将登台的紧张演员,做一个心理疏导:

你觉得紧张了?太好了!说明你开始放松了。

非常好,请继续保持你的紧张。

紧张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能力。你紧张了,那说明你上心了。所以你要坚持住,要再紧张一点,再紧张一点。

这样的鼓励之下,人紧张一段时间,反而就会放松了。

也许你会说,这个“把问题看成是好事”的思路,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如果你这样说,证明在你的认知里,还是把它看成“问题”,并没有真的相信“它是一种优势,一种能力”,那么你期待的改变,就会很难发生。

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

不要小看这种方法,它背后是有心理原理支撑的。把“紧张”看成一种优势,一种能力,去解决“紧张”,叫做“悖论放松”。

借鉴这个思路,我们能不能把“玩手机”看成一种优势,一种能力呢?

也许,它只是孩子的一个兴趣爱好,是孩子获得成就感、归属感的方式。也可能是一种体育竞技,让孩子的天赋得以发挥,甚至成为职业。

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可以不再严防死管,而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

读到这里,很多人会疑问:不再严防死守,任下去,孩子不就毁了?

别急,继续往下看。

3、孩子为什么离不开手机  

我们总感叹孩子对手机游戏的痴迷。

英国曾做过一个心理学调研,调查孩子痴迷手机的原因,结果让人非常意外。

排在第一位的原因,不是“游戏设计有趣”,也不是“游戏中的成就感”,居然是“家长的管制”。

正应了那句话:禁止是最好的宣传

美国心理学家瓦茨拉维克,写过一本书《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曾轰动了美国。 

书里有个观点:

很多时候,我们为解决问题付出的努力,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维持”了问题。

孩子喜欢玩手机,是他当下的一个兴趣爱好,像打球、游泳一样的爱好。

爱好,会随着时间,自然改变。因为孩子每天都在接触新鲜的东西,他未必会把一个原来的爱好,一辈子保持下去。

当家长把“玩手机”看成是学习的第一大敌,孩子也会产生这种心理暗示。

禁忌,催生了好奇。管制,引发了逆反。

你越追,他就越跑。这种情况下,孩子玩手机的心理需求大增。每次玩手机时,他“突破限制”的心理满足感,也成倍增加。

从这个角度讲,家长的管制,“维持”着孩子玩手机的热情。

4、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维  

当我们把孩子“玩手机”看成一个严重问题。在焦虑中,我们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平复焦虑。

我们并不相信,孩子自己就能茁壮成长。而事实是,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只是他的成长,不能让我们迅速看到,所以我们就出手了。

你看看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像不像成语“拔苗助长”?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我管制孩子玩手机,怎么成了“拔苗助长”了呢?

其实“用他律代替自律”,就是一种拔苗助长。

孩子和禾苗花木,是一样的,都在不断成长。

孩子玩手机的兴趣,被家长的严防死守,“维持”的多年不变。

禾苗花木草的形态,被园林工人的修剪,“维持”的多年不变。

所以,想破局,我们需要“改堵为疏”,改变“严防死守”的旧手段,换成“开放接纳”的新手段。

可能有人会说:

我要是不管,孩子就能慢慢不玩手机了吗?

答案是“不一定”。

玩手机,是孩子的一个爱好,他有可能保持这个兴趣,也可能会转移兴趣。

但至少,这个方法能帮到,那部分“本来玩手机不上瘾,但被家长逼上瘾”的孩子。这部分的孩子比重并不小。

以上观点,您可能很难接受。可以理解,因为抵抗焦虑、改变认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我们聊这个话题,更大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维”。

如果一个问题反复出现,说明我们一定参与到了问题的循环当中。

不要使蛮力,如果在现有的框架当中,始终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停下来,看一看,说不定这个框架本身就是问题。

如果不打破,就不能突破。

文止于此。欢迎加入“石虫语学友群”,这里有更多干货分享,方法见后图。

如果你正在黑暗中,希望你可以在我这里看到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玩手机的孩子有多可怕?做家长的千万要注意
你还在为孩子爱玩游戏而烦恼吗?
孩子爱玩手机?聪明家长这样“顺”着孩子,让他彻底摆脱游戏控
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家长怎么解决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亲子对话】孩子在房间不出门,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 渡过
宝宝四岁了不会说话 医生询问后大声斥责家长 都是他们害了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