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双一流”高校评价体系改革解析 | 评价专题

712-14日,由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举办的面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评价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价的领军人物齐聚清华大学,共同探讨高等教育评价的未来,助推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


围绕此次会议,从今天起,一读EDU特推出“评价专题”。


首先,让我们欣赏下史静寰教授于关于双一流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的专题报告。



“双一流”建设院校即将迎来中期评估检查,在此大背景下,可能很多人都比较关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改革问题。


此前,教育部专门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安排了这一“命题作文”研究。


最终,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以高分表现,拿下了这个攻关项目。


近日,史静寰在一次学术论坛上,就“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


今天,一读君(微信id:edu_yidu)就将带你详解该报告,了解“双一流”高校评价体系改革动态,探索未来高等教育评价的思路与趋势。


01

我国近年来有哪些提升高教质量的途径?


史静寰从总体建设重点建设两方面梳理了目前我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两大途径。


  • 从总体建设方面来看,在全面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大背景下,我国先后开展了教育振兴计划(1998-2002、2003-2007)、高教质量提升工程(2005)等,全力推进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整体质量提升,并已取得卓越成效。


  • 而在在重点建设方面,由于存在庞大的高教系统与有限资源之间根本矛盾,国家制定了“重点高校,重点支持,引领发展”的目标,先后开展了“211工程“建设计划、“985工程”建设计划、“双一流”建设计划等重点建设工程。


关于有限资源和重点建设的话题,本次会议上存在中外思维的碰撞。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在会上提及了我国的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


两个“双万计划”是指:到2022年,教育部将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将建设1万门国家级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开放。


对于这种大规模建设计划,与会外国嘉宾特别惊讶和感慨。但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即使完成“双万”计划,也不过惠及国内高校专业总量的20%左右。


目前,政府可以提供的资源不可能照顾到所有高校,但高校又要力争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在这一过程中,优先支持重点院校,以带动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教系统的质量提升,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史静寰在会上发言(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官网)


02

双一流建设院校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思路


在前文所述的国际与国内背景基础上,史静寰结合自身课题,详细阐述了双一流建设院校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多层评价指标体系(MMIS)——的构建思路与原则。


  • 所谓多维,就是从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去评价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成效;


  • 所谓多层,就是将高校根据目标和功能的定位不同,分为不同类别,针对不同院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评价。


史静寰在会上强调,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首先要凸显中国特色,目标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有世界水平的大学


同时,考虑到“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概念,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具有多维、多层性质,所以当我们对其展开评价时,也就要建立更具广度、深度和多元的评价体系。


具体到“双一流”建设院校评价体系上,史静寰也提出,要建立“多维多层”评价指标体系(MMIS)兼顾院校的综合功能和个性特色


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指数(EI)、学术生产指数(AI)、院校发展指数(IDI)、社会贡献指数(SCI)和国际化指数(II)


在会上,史静寰重点对其中的人才培养指数进行了分析。


她谈到,当今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普遍重视科研,而轻视人才培养,过程缺失,例如软科所建立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在学生相关指标上只包含了学生的入学成绩与就业率,一进一出之间,少了教育的真实过程。


而他们计划搭建的人才培养指数框架则立足于整个教育过程,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体验、成长与发展、教学质量和院校支持4个方面,这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研发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CCSS)项目在主动学习、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 学习体验包括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教育经验丰富度两个方面,分别考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丰富性。


  • 成长与发展包括成长与收获、满意度、毕业去向三个方面,这一指标尤其关注学生的收获与满意度,体现出十分明显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 教学质量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激励性教学两个方面,其中较为特别的是激励性教学,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行动中对学生进行激励,体现了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起到的积极作用。


  • 院校支持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和支持性校园环境两个方面,其中支持性校园环境指的是高校环境对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起到的支持作用。


至于其余四个指数,虽然未在本次会议上得到更详细的阐释,但我们仍可从同专题嘉宾的演讲中,略知其发展趋势。


会议嘉宾、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Dirk VAN DAMME在会上提出,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评估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院校表现和全球标准之间的平衡;院校在实现学习成果和技能输出上的表现;院校在弥补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专业或技能缺口上的表现。


而这可能就是未来高等教育评价过程中在搭建院校发展与社会贡献两个指数时,尤其需要重视的几个参考因素。


会议合影留念(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官网)


03

双一流建设院校的分类评价思路


史静寰认为,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大学是不合适的。


在报告中,她分享了建立“多层”体系的初步思路,即如何将“双一流”建设院校先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再进行分类评价。


以下是她提及的三种现有分类思路:


一是可根据大学排行榜位次,即根据各所大学在全球排名的最好成绩进行分类,可分成全球排行榜前0-100名、101-200名、201-500名。具体而言,可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归为第一类;将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归为第二类;将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归为第三类。


二是可以根据“两维”功能或“三维”功能进行分类。“两维”分类指的是按大学在知识生产的深度(学位授予的层次)与广度(学科的综合性或专门性)进行分类,而“三维”分类指的是按学科覆盖率(综合性-非综合性)、博士生比重(研究型-非研究型),服务面向(行业/区域类-非行业/区域类)等特征进行分类。


三是可根据院校办学定位进行分类。在双一流院校建设方案中,各高校确定的自身办学定位各有侧重,如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开放式、国际化、特色强等。这些院校自身定位可以成为评价者进行院校分类的根据。


实例


中国人民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特色鲜明的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以民族为题为标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科优势突出、航天特色鲜明、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全国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04

双一流建设院校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操作原则


最后,史静寰阐述了双一流院校评价体系构建的操作原则,主要可概括为6个要点,即目标对象(Target)结构体系(Structure)可比较(Comparable)可获得(Accessible)相关性(Relevance)独特性(Differentiating)。以这6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为代表,可简称为TSCARD。


其中,目标对象(T)指的是,评价目标对象必须清晰。我们要知道,评价学校和评价专项项目等彼此之间是非常不同的。


结构体系(S)指的是,整个评价体系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避免碎片化。评价要直指这个学校的结构,能够使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比较(C)指的是,评价体系要注意国际比较、国内比较、同类院校比较,在可比的基础上要突出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应该具有的特点,比如新建院校的成长性,老牌院校的引领性等。


可获得(A)指的是,构建评价体系时需要注意院校公开信息、信息的客观可得性,必要时通过专题调查的形式来获取相关信息。


相关性(R)指的是,指标体系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尤其重要的是目标和途径、资源和支撑及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此同时,评价也需要与国家发展的重大需要相结合


独特性(D)指的是,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需要体现区分度,表现出院校的独特性质和不可替代性。


清华大学举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改革研究”开题评审会(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藏作品](7655)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淡化身份色彩,允许高校“自由发挥”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2021年度)》近日公布,专家认为——我国已形成明显的研究型大学...
最全方法论!建设高校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评价体系夯实“双一流”建设根基
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即将发布,完整评价指标体系抢先看!
全面发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导向功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