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人没出息的七种表现,现在知道还不晚

年底了,一忙起来人就有些心绪不宁。

在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被这样一句话刺痛:

“钟书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大概是说,如果一个人20多岁时不狂,是没出息;

到了30多岁还狂,也是没出息。

细细想来,大概很多人都在走这条“没出息”的路。

年纪轻轻时,觉得什么差不多就行,追求“佛系”;

偏偏人到三十,觉得还有太多事没做过,还有太多不甘,难免因为心痒冲动,也因为没了试错的机会而后悔。

生活中有七种迹象,也许就在暗示:一个人正逐渐丧失对人生“狂妄”的底气。

1

总被拖延症搞垮

踩着截止线做好的都是“垃圾”

“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

四六级没过,告诉自己“算了,下次再考”;

没去上课,宽慰自己“反正不点名”;

接到面试,对自己说“随便准备下就好,反正还有其他通知,总有一个能过……”

过着佛系的生活,做着暴富的美梦,把希望寄托于转发锦鲤……

转了一整年,也没见哪条真的起了作用。

想做的事情很多,却不肯付出一点时间精力。

知酱在大学的时候,就对这种事体会颇深。

学期一开始老师就把论文的题目定下了,学生们心中也有这回事,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需要写论文。

明明有一学期的时间准备,但最后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挂?

大多数人的论文都是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一晚赶出来的。

平时总觉得时间还多,接近截止日期时,发现浪费的时间都会让你付出代价,手忙脚乱交上去的东西,有多少水分大概也只有自己才知道。

有多少个借口逃避现实,就有多少压力被攒下,让一个人的生活失去控制。

但正如心理学家 William James 所说:

“你对生活撒的谎,生活一定会还给你,没有侥幸。”

一到期末,5点钟起床排队才能占到图书馆的好座位

如果说拖延是在短时间内让人的生活变得一团乱麻,持续逃避现实的状态,就是让人最终变得堕落的原因。

美国学者 Nancy Napier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我们需要对新的经验、信息和不一样的遭遇,保持开放和好奇心。

如果我认为我的世界足够大,我已经认识够了我想认识的人,或者我真的不需要做不一样的事情,我们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还有更多珍贵的东西。

努力是幸运的基础。

人们期待“如有神助”——那个神,是我们自己。

别总想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下一句可是:“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多少人在黑夜偷了点时间,没成想白天都给成倍地挥霍了 

2

被纠结、犹豫耗光精力

越来越焦虑

“成千上万的人虽在能力上出类拔萃,却因为犹豫不决的习惯错失良机,而沦为平庸之辈”。

因为害怕犯错,做决定时往往会反复权衡利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偏偏,机会总是稍纵即逝。

犹豫会磨光一个人的冲劲,因为感情与理性的较劲,往往不会有结果。

比如,也许现在的工作让你感觉很不爽。

每一周都过得十分崩溃,没有一天不想着逃离。

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边不敢离开,一边想着如果离开了就能获得怎样的自由。

仔细想想,纠结之前,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

如果想不清楚,大概换一个地方,也会是和自己的内心纠缠、继续犹豫会不会有更好的选择,直到退休为止……


虽然在决定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未知不等于无法预估。

下一次犹豫不决时,可以先去列出每一个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例如:

  • 崩溃的状况是否可以改变,改变需要多久?

  • 离职可能带来一段时间的失业,能否负担失业期间的生活,能否尽快找到工作?

  • 之前找工作时做了哪些准备,是否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做准备?

  • 如果继续工作,我要做些什么去改变现状?如果离职,我要做些什么……

每一个决定都会带来与之相应的结果,都会有其相应的路径去执行。

与其纠结“怎样选择是对的”,不如理清思路,倾听自己的内心:

“怎样的结果是我可以接受的?”

总是迟疑犹豫,只会让增加自己的焦虑、痛苦。

“而果断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3

“老好人”大包大揽

在穷忙中浪费时间的价值

《武林外传》里,李大嘴有一句口头禅:

“这事儿就包我身上了。”

有一集里,镇上的钱掌柜来店里定做月饼,要求是“天下独一份”。

佟掌柜问李大嘴有没有问题。

大嘴回答:“没问题,包我身上啦。”

其实,大嘴并不明白“天下独一份”的月饼应该是什么样子,接连做了几分月饼都不过关。

最后,害得钱掌柜被教训不说,还差点耽误了大事。

李大嘴式“你放心” / 《武林外传》

觉得“十拿九稳”的事越来越多,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而无知会带来盲目的自信。

这种现象,尤其爱发生在那些急于证明自己的人身上。

知酱高中时候的班长,是一个特别乐于助人的人。

他的“无私奉献”到了某种令人发指的程度:他被其他老师们说“能顶半个班主任”,对同学们从来有求必应。

有时候宁可自己写不完作业,也要先把班级资料弄好。

从没听人说他的不好。

但三年下来,结果是他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大家工作后再聚会,比起同学们,他明显更加憔悴。说公司杂事太多,什么都得做。

同事们离不开他,他觉得被需要没什么不好,但就是身体有时候吃不消。

同学们看着他,有想说又说不出的话。

他为了完成同事们的请求,学了一身技能,却唯独耽搁了自己的 KPI ——就好像在高中时候一样,什么都放不下,唯独放下了最该专注的主要业务。

现实很骨感。虽然班长是个好人,但因为他总是低估真正重要事物的价值,才会一次次坑了自己。

觉得自己做得来、想当然地出手,其实才是害了自己。

康奈尔大学的 Justin Kruger 和 David Dunning 教授把这个现象称为达克效应(D-K effect)。

当一个人能力越不足,越会高估自己。

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不足以让他们辨别出自己的错误。

没谁能自有底气地说“见够了世面”

这种心理放在自我提升方面也是一样。

如作家陈丹青在一场分享会上所说:

“我是个没有思想的人。越读书,越发现自己无知。”

他提到,我们现在活在一个“伪经验”的时代。

媒介过于发达,人们对于想要的信息触手可及。

一次次因为获得“伪经验”,对于自己的真正需求退而求其次,也就不知道自己想干嘛了。

以为什么都懂了,其实你所了解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识。

“身在宇宙之中,要时常检视自己的渺小。”

探索得越多,也就越会发现,人类在“渺小”这点上是如此深刻

4

把三分钟热度当“热爱”

做什么都浅尝辄止

报了钢琴班,因为五线谱太麻烦就不学了,是你;

办了健身卡想要练出马甲线,可一年只去了一次健身房,是你;

决定早起背单词练口语,几天后觉得早起傻一天就放弃了,还是你;


到最后,羡慕别人多才多艺的,也是你……

对三分钟热度,我们似乎可以用生理特性来解释:

开始接触一个新习惯时,身体会相应地对“培养新习惯”的变化作出反应——自发抵抗新变化来维持现状。

大部分人做事,新鲜感一过,就会选择懈怠甚至置之不理。

可那些令人羡慕的人,往往就是多坚持了那么一下。

在《向往的生活》一期节目中,擅长小提琴的刘宪华说,自己特别感谢父母小时候对自己的“逼迫”,才让自己能坚持下来:

图片来源:综艺《向往的生活》

“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在你身上”。

你不逼自己,也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多高。

心理学家 James O. Prochaska 说:

我们热情最高的时候,往往也是决心最脆弱的节骨眼。一旦遇到任何外界阻力,之前的雄心壮志都会崩溃。

所以,做成一件事的秘诀,不仅在于开始时的“大踏步前进”,更在于过程中的“小碎步快跑”。

正如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铺》中写的:

“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浙江的一个考研爷爷,算上今年,已经是第六次考研了 

5

自我设限

没开始过,就觉得自己不行

听过一个著名的跳蚤实验:

没有任何限制时,跳蚤可以跳至到身高100倍以上的高度。

实验人员把它们罩在玻璃罩内,跳蚤渐渐改变了起跳高度来适应“环境”,每次跳起的高度总在罩顶以下。

不断调整玻璃罩的高度,跳蚤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

一段时间后,即使把玻璃罩揭开,跳蚤的跳跃轨迹仍然保持在玻璃罩以内的范围里。

很多时候,人就像跳不出玻璃罩的跳蚤。

习惯了一个“固定”的环境后,就在潜意识给自己设下“屏障”,于是拒绝再次尝试。

殊不知每一句“我不行”,都是“自我谋杀”。

更恐怖的是这种“自我谋杀”其实很难察觉:

在一个安全平稳的环境里待久了,身边的一切都与这个环境息息相关,工作、朋友、社交……你很难接触到新鲜的东西

某种程度上,就会变成坐井观天的青蛙:

看不到外界的剧变,杀死了其他的出路,在变化来临时,只能措手不及。

如果看过一个名为《你注定要去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的演讲,你一定要会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有一群牛在破烂牛舍里面住惯了,突然被放到精致、宽敞的牛舍。

它们不敢吃不敢喝,甚至不敢躺下。

过了很长一段适应时间,这群牛才缓过来,开始享受新生活。

每个人,也都是这样的牛。

害怕环境改变,会对新环境感到不适。

但最终能否成为在更好的牛舍里适应新生活环境的牛,就取决于脑海里的理解程度是不是更高、能不能尽快“跳出井口”。

“你注定要做一件只有你自己能做的事”,也就是说,要不断尝试,不因为一件事的成败判断自己是谁。

“你什么都害怕,就什么也得不到。”

6

安慰自己“差不多”就行

事后羡慕做得好的人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凡事差不多就好。”

“佛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也总有人喜欢如此形容自己:看淡一切,随遇而安。

可为什么还是焦虑?

大概是为了佛系而佛系,掉落在标准之下的能力撑不起野心。

要知道,他们↑也是竞争上岗的

柴静曾说:

“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地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时间和更多力气,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

达不到精确的日子里,大家开始习惯了不痛不痒,过着不如意的生活,却下意识安慰自己,差不多就行了。

经过深思熟虑准备考研。

听到有人说“考完研不还得找工作吗?工资和本科生也差不了多少”,就觉得那就这样吧,为什么非得累死累活地复习呢?

或者,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工作应付着完成,日子过得差不多就好。想着要再拼命一把,却被家人“这么大年纪了,别瞎折腾”的“劝告”就说服……

若是真的想开了,能做到自洽,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可看到别人继续进修时又很羡慕;

看到同事不断晋升,觉得又觉得是命运不公。

“害怕冒险,一点错也没有,但你更应害怕无力改变悲惨现状的自己。

不要拒绝竞争和改变,悲惨地待在原地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无力改变悲惨的现状,比未知的将来更可怕 /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 Jordan Peterson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蔡康永的这段话,听了很多次,能真正懂得、也记在心里、落到行动中的,又有多少?

追求完美和得过且过,一开始真的差的不多。

但习惯了将就,也难再有力争上游的冲劲。

电影《遇见你之前》片段

7

破罐子破摔

担不了后果,陷入死循环

饮食研究人员 Janet Polivy 和 C.Peter Herman 发现,当一个人意志力不足,去做了某些为了满足即时快感的事情时,他会对自己感到失望。

这时,大脑就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来平衡消极心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破罐子破摔”。

比起面对事情产生的不良后果,他们更愿意通过放纵来忽视自己的后悔、不安。

想要减肥,没忍住吃了一口蛋糕,于是安慰自己:反正都吃了,一口两口也没什么区别;

期末复习,刷了两个小时微博后觉得“都已经玩这么长时间了,今天也学不了多少了“,于是放弃;

想要攒钱给自己买个“大件”,却总管不住天天“剁手”,于是自我开解:花都花了,现在也来不及了,下个月再开始攒吧……

更严重的,就是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变得冷漠、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都一同破碎……

会计学上有一个词叫“沉没成本”。

很多时候,明知一件事没有回报,我们也会去做,理由是:“都已经付出这么多了,现在收手就亏了。

于是停步在烂事上,毫无进展,到最后干脆自暴自弃:

“反正已经失败了,拯救也好不到哪去……”

生活将我们磨圆,不是让我们滚得更远,而是为了更能适应意外环境。

一再地自暴自弃,只会让人陷入更焦虑的情境中。

你可以自怨自艾,永远消沉;也可以伤心,然后重新振作,一切都是在于你的选择 / Neil Pasricha《美妙生活的三个秘诀》TED演讲

可怕的是,陷在痛苦中,自以为受了委屈,一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就也变得扭曲。

期待有人来拯救,就是不接受救命绳在自己手里的事实……

做一个没出息的人有多容易?

如果不主动地做出任何改变就行了。

人性的弱点能把人的心气消耗殆尽,却也应该能让人在受到刺激后变得清醒:

欢迎来到现实世界。

“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活得毫不费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变人生的七大定律,改变无数人!
惊人的5大成功定律
五大成功定律
糊涂的生活不怕挫折
科学实验=跳蚤跳的高度
【哲理小故事】跳高冠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