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渔村第二讲 对联六要素之基础要素

渔村第二讲 对联六要素之基础要素  

渔村第二讲  对联六要素之基础要素--主讲青山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联亦如此,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更为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其核心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今天我们来讲基础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先看什么叫“字数相等”
0000
0000
大家看,这上下联的字数是相等的,像这类上下联各四个字的,称四言联
 00000
 00000
这类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以此类推,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这个就是对联中“字数相等”的含义。另外,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例如:0000+0000000=11个字
      000+00000000=11个字
虽然上下联的字数总和相等,但因每个分句的字数不等,也是不符合“字数相等”要求的,
应为:
      0000+0000000=11个字
      0000+0000000=11个字
建议大家平时以这种上下相对的格式发对联,视觉上会更直观,就不用说“我查了,没少字”之类的话了,再一个也利于自己查看上下联相对的字,是否对得合理。
        下面我们谈“内容相关”。
(一)“内容相关”,并非内容都相同
上下联内容相关,但并不要求都相同,且多数对联上下联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相关。
1、内容相同的上下联是围绕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去阐述,而不是上下联的重合
如: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141岁生日联)

南宋状元宰相;
西京孝子忠臣。
(广东文丞相祠联)
这些对联,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关”,而且“内容相同”,所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的两个(几个)方面。
第一联祝颂同一个人一百四十一岁高寿,但上下联的数学算式不同而已。
第二联以“状元宰相”赞扬其官位之高,以“孝子忠臣”赞扬其道德之美,所颂扬的则是同一个人(文丞相)。

上下联内容相同的对联,如果思路狭窄,又大量运用同义词,表达不得法的话,就很可能要犯“合掌”的错误。
请看: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同,而且是内容相重,并大量运用同义词相对,“布谷”与“子规”属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相对,是典型的“合掌”病联
当然,内容合掌,主要看语意,并非一律排斥个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关于“合掌”问题我们以后专题讲。
2、上下联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
如:
五亩自栽池上竹;
三人同作月中游。
(黎泉集句联)
一写“池上竹”,一写“月中游”。上下联所述事件各异,但反映了苏轼的生活经历(均集苏轼诗句),内容不能说不关联。总之,上下联“内容相关”并非内容相同;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

(二)“内容相关”看主题
对联同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有内容,而且有主题。
总是内容表现主题,以主题统帅内容。上下联常常是在一个主题统帅下的两个方面。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撰题)

从内容看,上联颂“七十二健儿”,下联述“四百兆国子”,但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沉痛悼念广州起义的死难烈士,热情歌颂辛亥革命战士的英雄壮举,反映全国人民反对清王朝的共同愿望。

良工造物维其巧;
大匠诲人必以规。
(竹木业联)

表面看,上联说“造物”,下联写“诲人”,内容各异其实,下联是上联的类比和引申
对联不仅宣传了按规矩制出竹木产品的精巧,而且进一步说明教育人也必须按一定的道德标准、一定的法规和一定的文化水准进行,这便是此联的主题。

“大匠诲人”语出《孟子/告子章句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所谓“大匠”是指在学艺上有重大成就而为众所敬仰的人。

缺乏主题(中心)的对联,上下联内容也必然难以关联。

(三)“内容相关”看“正”“反”

这里先说几个对联术语:正对、反对、流水对
正 对
正对,也称并列对,即上下联内容基本相同,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
如陈素风诗句联: 
  千门竹影联春色
  一段和风彻翠微 
上下联句均是写宜人春色,说的是一种事物,上下联句只是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 

反 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意思截然相反,或相对称,这种对仗对比对比鲜明,会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例如杭州岳飞墓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联是说此山(栖霞岭)能埋岳飞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很大的荣幸,下联是说白铁本来无罪,可是人们却用它铸造秦桧的千古罪人像,实在是一件倒霉的事。上下两句,一正一反,相反相成。 
流水对
流水对,也称串对、走马对,即上下联内容相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叙述。
如宁波名医范文甫自题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再有: 
  三思方举步
  百折不回头 

这种流水对的联句都是由上下两句合成一句话,做这种联时要注意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或条件等关系,如形成上下独立,就不成为流水对了。正对、反对、串对的类别就是根据对联内容来划分的。不管哪一种“对”,都必须上下联“内容相关”。正对的内容相关,而“反对”是否“内容相关”呢?

请看: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 
(广州四烈士墓联)
有好儿孙当是福;
无多田地不为贫。 
(佚名)
但以诗书教子弟;
莫将成败论英雄。 
(江苏项羽庙联)

第一联说生与死的意义,是人生的两极关系,旨在颂扬烈士死的意义。
第二联从“有好儿孙”和“无多田地”对“福”与“贫”的看法,上下联是辩证关系。
第三联“教子弟”与“论英雄”旨在下联,上下联是衬托关系。
此三联的上下联内容均一正一反,但彼此的内涵及逻辑关系都是很紧密的。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相反或对立面的角度写的,使之互相映衬,鲜明对照,相反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中心。但相反的事物(道理)必须互为关联。或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下面一联,上下联意思虽相反,但无逻辑关系,彼此内容也不关联,故不成对联:
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重教尊师”与“贪污受贿”虽是一正一反,但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没有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将“重教尊师”改成“勤政爱民”会好得多。

流水对,是把一件完整的事或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作两步表达,即把一句话分作两句来说,组成上下联,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因此,上下联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上下联的关系有递进、转折、选择、假设、条件、因果、顺承等等。这些关系在下面会详细讲到,现在就不必赘述。

(四)“内容相关”看技法

有些对联,由于用了某种巧妙的技法,便把迥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组成相互关联的对联。技法很多,这里只谈两种,衬托技巧:为了突出某一事物,便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放在一起作陪衬,这就是衬托法。
如: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早读书。

凛列风霜知劲草;
艰难岁月识英雄。
此二联的上联讲的是自然界的“鸟”与“风霜”、“劲草”,下联写的是人。上下联正是用了衬托法才使之关联
即用“鸟欲高飞”衬托“人求上进”,“知劲草”衬托“识英雄”。两联的主旨都在下联,即用上联衬托下联,上联是衬体,下联才是本体(主体)。

答问技巧: 答问有设问、反问两种方式。其中有本联答问和上下联答问等不同形式。
为了阐述上下联的关系,这里只谈上下联答问式。
如:
桃花尽日随流水;
江月何年初照人? 
(只设问,不答)
泪挥湘竹斑多少?
魂断苍梧梦几何?

第一联是唐诗集句联,下联设问,不必回答,也难以回答。与上联虽无答问关系,但有类比关系。
第二联上下联各自设问,都无须回答,谁也回答不了。
故意分别设问统一于一个主题:湘妃悼念与思念舜的殷切。双重设问是为了强化感情。
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 “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的对仗在小类工值度上要求更为严谨,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的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下面具体说说上下句结构的几个逻辑关系
一、并列关系
也就是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
联语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
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
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
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
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
再如: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以上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
如一发廊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
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除了无情对以外的其它形式对联,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的应对技巧
学会这些,你也可以轻松地写春联!
写对联的六要素——简明扼要,一学就会!
对联四要素
工对七要素
【诗词微塾】对联四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