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处世

儒家注重社会、世俗 儒家重秩序、规则 儒家重进取 儒家胜在刚 道家更注意自我精 道家讲自然、自由 道家讲谦退 道家胜在柔等等。老子少私寡欲的道德观 ;以柔克刚的处世观 ;报怨以德的处世境界和 ;责身自养的价值观。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

明末的大哲学家王夫之说老子是“机械变诈徽幸之祖”,即:研究阴谋诈术本质规律的祖师爷。老子的确是一个大谋略家,他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中外历史上有无数智者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处世智慧的技巧和原理。

在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用了老子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所以才有了闻名历史的贞观之治。

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精髓是“无为而治”,汉朝典籍《淮南子》里解释“无为而治”时说:一个大力士拉着牛尾巴牵牛,即使拉断了牛尾巴,也不可能牵走它。而一个十岁的牧童,用桑条穿着牛鼻子轻轻一拉,却能牵着它走。

老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一定顺着事物的本质规律去做,只要抓住了本质,再难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不得要领。看问题必须看其本质,把表面现像只作为入门的向导,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本质。

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博大精深,丰富异常,仅举几例说明: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示人以柔弱,胜人以阴谋;知足不辱;曲则全,枉则直;祸莫大于轻敌;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一)上善若水

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地方。老子告诉我们: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样渊深沉静;待人,要像水那样真诚友爱;说话,要像水那样诚实可靠;为政,要像水那样长于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二)以柔克刚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认为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认识到了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样貌弱而实强。这是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要争先、争强,决不能软弱,因为软弱就会被欺负。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然而越是争强越不可能强,反而真正的强者都是不争,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温顺无比,却是最有力量。

(三)示人以柔弱,胜人以阴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把至柔的意识渗进我们的人生观,并不会使我们软弱;怀有守雌的思想,决不会使我们无能。因为至柔守雌的理念,是将韧性、耐性和智谋融合贯通后而形成的一种既超脱又适用的生存法则和处世哲学,它是一种变相的进取和强大,而且这种进取和强大是时间意义上的最终胜利者。

(四)知足不辱

老子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他告诉我们应该有个适可而止的人生观。知道满足的人,所以才能够避免灾祸,才能够保住为人的根本,才能够得到永久的快乐。

(五)曲则全,枉则直

生存竞争是极为残酷的,老子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为了一时的尊严而自误。在自己处于不利境地时,重要的是生存下来,哪怕有所屈辱也别气馁。保住了这个根本性的东西,我们就有了发展壮大的种苗。

(六)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者与犀牛作战时,肯定会用面包做的盾牌迎敌。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他把犀牛角想象成是火腿做的。轻敌者其实是在客观上帮助了对手,配合对手来打击和消灭自己,所以说轻敌是自取灭亡,轻敌就等于轻生。

(七)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如果你想擒虎于山,不妨故意放它走远。欲擒故纵的关键是“纵”字,不要舍不得看似即将到手的东西,时候不对,出手太急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的情况。只有耐心一些,准确把握局势,巧妙地“纵”才会达到牢固地“擒”。学不会“纵”的人,“擒”了半天也不会长久。

综上所述,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

 
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夫唯不争(柔),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刚)”。
 
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老子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潜心研究对策和计谋,不要跟对手硬碰硬。要以巧取胜,这样才能以弱胜强。
 
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已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老子智慧的原理,对我们为人处世非常实用。它教导我们,创业时强手如林,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潜心研究对策和计策,不要跟对手硬碰硬。要以巧取胜,这样才能以弱胜强。

读了老子的智慧,会使你成为一个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精于世故的智者。

水是万物生存之本。而水的特性,构成了老子处世之道的核心,水有两大特性:

其一是柔弱胜刚强。世上再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了,但它却有无坚不摧的能力。这种强势,世上也没有其它东西可以与之相比。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老子看来,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击坚强,却又没有能够胜过水的东西。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又如民间谚语所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然界确实有这样神奇的现象,点点滴滴的泉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而洪水泛滥时,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法则。

 

其二是安于卑下。世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并不居功自傲争地位。他总是向低处流。总是呆在其他东西不愿意呆的低凹的地方。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水能赐予万物以利益,而从不与万物争利益。“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是利他的事,它就毫不犹豫地去做。其它的东西总是争着处上,水却甘居卑下的地位。水的这种“不争”、“处下”的品德,正是老子所赞赏的。

 

有道德的人,会像水一样,温良谦让,施恩于人却不求报答。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像水一样,就会“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功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这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地要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而深沉渊默;行为要像水一样无私仁爱;说话要像水一样平而有信;为政要像水一样公正平衡;做事要像水一样无所不及而又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动。再加上水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精神——不争,与物不争,与事不争,那便会永远没有忧患,而安然顺利。

 

纪晓岚有八字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魏源:老子,救世之书也; 严复: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 位真正的哲学家

鲁迅说:不读《老子》,不懂中国的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托尔斯泰;孔子对我的影响很大,老子对我的影响巨大。

 

老子在近代被世界各国学者称之为东方的巨人、赞誉为是 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 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这些盛誉,他当之无愧。

 

林语堂说得更有意思,他说:我觉得任 何一个人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 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 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 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 如此。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 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 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聃 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 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周太史儋(dān)见秦 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 知其然否。

 

关于老子之称有二说:一说是尊称, 老子犹后人所谓老先生之意。 一说是姓氏,当时称的如孔子、 墨子、曾子、孟子、惠子等,都是在姓氏下加 字,如此,老聃当是姓老。 古有姓而无姓,老子姓李名耳之 说始自汉代,或许是由老聃两字转出亦未 可知。古音同, 字义相应,《说文解字》曰:耳长大之意。老 聃之为李耳,正犹荀况之为孙卿。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其地在今 河南鹿邑县东,毗邻安徽毫县。苦县原属 陈国,公元前479年,陈国为楚国所灭,其 地遂属楚国,所以司马迁才说老子是楚人。 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掌管图书文 献档案,所以现在人们多说这个官职相当 于国家图书档案馆的馆长。守藏史 征藏史柱下史,属于周王朝 的史官。

 

《汉书?艺文志》曰:道家者流,盖出于 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 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中出现七十余处 共有三个意思: 一是的意思 二是道路 三是老子的专门用语。它是老子思想和哲 学的核心

 

道有形而上的特性。 首先,道不可言说。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众妙之门。

 

玄,众妙之门。 其次,道是混一和自足的。 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之为物,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恍、 惚,都是不清楚的意思,指没有固定的形 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兮恍兮,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形象),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暗昧不清 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之意),其中有精 其中有精(指精气)。其精甚真, 其精甚真,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都是真实之意)。

 

其中有信 再次,道不属于形器世界,没有确切的形 体,没有确切的称谓,人们也无法用感官 来感知它,是一种超现实的存在。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十四章)

 

是万物本源和归宿。 它生于天地之先,是一种绝对的、恒常的 状态:(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浑然 一体),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分指无声、 无形),独立而不改(不依外力存在),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 章)。 它产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是万物循行的规律。 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 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以它自己 的样子为法则)。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 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 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 关于人生态度,是贵柔尚弱,谦下不争。如三 十六章说柔弱胜刚强。四十三章说: 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八章: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 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37章) 六十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认为 成功的因素: 志: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 当时积弱积贫的状况, 力:《宋史》说他属文动笔如飞 议论高奇 物:宋神宗、欧阳修、司马光等人支持

 

失败原因就在于急进 他有一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法,人言不足恤。 拗相公

 

英国的李约瑟对于无为这个问题有着深刻 的见解,他说:“‘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 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 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 功能;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经能够看到 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 单地听其自然倒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就不 去勉强从事。”“无为,则是遵循事物的内在 法则,根据客观的实际条件而采取适宜的行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找准道路 抓住机遇 专心一意 心态平和 脚踏实地 功成身退

 

六十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堆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十一:大器晚成。 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减少个人私欲 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外表单 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外表单 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 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枚乘《七发》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 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 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 江雪 ·柳宗元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蓑笠翁, 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十六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 之足,常足矣。 之足,常足矣。 第九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更重要)?得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更重要)?得 )? 与亡孰病(害处)?是故甚爱(吝啬) )?是故甚爱 与亡孰病(害处)?是故甚爱(吝啬)必 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可以长久。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 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七十八:天下莫柔弱于水, 七十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 之能胜。

 

十六章:柔弱胜刚强。 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 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 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 者死之徒(类),柔弱者生之徒。 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 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语译:(最高的善象水一样,水关于帮助万物而不 与万物相战争,它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 以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象水一样安于 卑下,存心要象水那样深沉,交友要象水一样相亲, 言语要象水一样真诚,为政要象水那样有条有理, 办事要象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象水那样待机而 动。正因为它与物不相争,因此才不犯过失。)

 

第一,水有选择的智慧。 第一,水有选择的智慧。它不违反自己柔 的天性。苏辙解释说: 避高趋下, 的天性。苏辙解释说:避高趋下,未尝 有所逆,善地也 吕惠卿曰: 有所逆,善地也。吕惠卿曰:江海所以 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居善地也。

 

第二,它有深沉之性、包容之心,苏解曰: 第二,它有深沉之性、包容之心,苏解曰: 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它 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它 没有浅薄者的喧闹和躁动不安, 没有浅薄者的喧闹和躁动不安,而是冲虚 淡然,深不可测。

 

老子第五十六章: 淡然,深不可测。老子第五十六章:知者 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这样一种高深莫测。 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这样一种高深莫测 第三,它有施恩不图报的仁厚。 第三,它有施恩不图报的仁厚。利泽万 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第四, 它诚实不欺。 圆必旋,方必折, 第四, 它诚实不欺。圆必旋,方必折, 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 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 第五,它正直,公平。 洗涤群秽, 第五,它正直,公平。洗涤群秽,平准 高下,善治也。

 

高下,善治也。 第六,它随机应变,适应各种条件。 第六,它随机应变,适应各种条件。 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 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它可以 说是一种为政能力,也是一种见人说人话, 说是一种为政能力,也是一种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的圆滑。 见鬼说鬼话的圆滑。 第七,它善于等待,应时而动。 第七,它善于等待,应时而动。冬凝春 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老子的处世采取,贵柔处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少私寡欲、为而不争的方式来保身成事。

 

鲁迅曾感叹:“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

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出了系统深刻的人生哲学,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道《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理。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道家的始祖老子,据《史记》载,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曾为周室史官, ”老子身为史官,而其时正值王道日衰,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历经宦争,通晓古今,于是对成败存亡祸福颇多感悟。老子用对立发展的眼光审视世界,创造了和儒家思想互相对立、又互为补充的道家思想。在为人处世的问题上,他主张贵柔守雌,虚静无为。提出了贵柔处弱、为而不争、不为天下先等处世原则。

 

老子处世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贵柔处弱老子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采取“弱者道之用”的原则,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哲学。老子认为,守柔、处下是保全生命,同时也是保全地位的重要法宝。

 

1.守柔曰强。老子认识到在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其生命的初期,虽然看似柔弱,却在一天天走向壮大,等壮大了,却又一天天趋向死亡,柔弱一类的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坚硬刚强的一类事物往往更容易被毁坏。他举出若干实例以说明这一道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第六十三章在社会生活中,强暴之人往往没有好的下场,“强梁者不得其死。”第三十六章相反, “柔胜刚,弱胜强”第三十一章 老子又是喜欢用水作比喻,表达了自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己“贵柔”的理想人格追求。他说: ”第三十六章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第六十五章老子认为世间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为柔弱,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它。水滴可以石穿,所以,,是因为它具有随圆而老子说柔弱可以胜过刚强。并且老子认为水接近于“道”圆、随方而方的自然而然的性质,因此才能利万物而不居功。水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性质呈现在外的却是“柔弱”的形象,它生动地告诉了人们是 “柔弱” “道”的体现。可见,表面上的坚硬刚强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强者,柔弱才是真正的强者。因此,老子说:“守柔日强。”第四十五章要持守柔弱这种真正的、实质上的坚强,而要戒除表面上的刚强。

 

2.谦下。 。谦下即谦恭处下。这不《庄子天下》篇说老子“以濡弱谦下为表”仅是避免祸患、保全自己的手段,也是消解社会纷争的有效方法。谦下的具体要求是:不自我表现“不自见”,不自以为是“不自是”,不自我夸耀“不自伐”,不自我骄矜“不自矜”。谦下的反面是骄矜。骄矜足以导致失败,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矜,必须戒除。老子曰:故长。二十二章“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三十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不能 、 、、谦下的表现,老子告诫人们“勿种矜”“勿伐”“勿骄”“勿强”,以免“自遗其咎”。谦下不骄是老子处世之道的重要内容。据《史记》记载,当孔子向老子请教时,老子对他的唯一告诫.就是让他去掉身上的“骄气”。

 

(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认为,不知止、不知足是人生的祸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便是“知足”。在老子的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他看来,世界上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是相对立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存在的,,什么多少、好坏,永远不会有一方的绝对存在。如果一味地贪求所谓的高、大、全,永远不会达到目的,只会陷人欲望的无底洞,强行争斗,损及他人,撕裂自己。所以老子推崇知足,知止,只有知足,才能常足只有知止,才是长生久视之道: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二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章凡身外之物的名和利都是相对之物, ”多多少少、高高下下是没有穷尽的,而且得到名利与保全生命是矛盾的,有得必有失,甚至得之越多,则失之越多。一味地追求名誉的提高,财富的积聚,必然遭致困辱,危及生存。实际上知足、知止是理性的表现,是善的表现。人类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无休止地追求名利,结果必然是招致物质和精神上的严重损失。只有知足而止,才能“不辱”、“不殆”,才是长久的、真正的富足。如果更多的人能拥有这样的品德,那么就会避免许多无谓的敌视和战争。

 

(三)少私寡欲,淡泊名利

欲望本是人的自然之性。老子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八十章的主张。老子的这一主张肯定了人对衣食住行的欲求,说明人的自然之欲即食色之欲是合理的。但是,老子也看到,在自然之欲之外还有人为之欲,这主要是指人追求声色犬马之欲、财货之欲以及对权势、名望、地位等的欲求。例如《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第十二章“金玉满堂,莫之爽,驰骋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九章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其实,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为“腹”和为“目”。为“腹”即求建立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纵情于声色之欲,贪求于财货之满足,其后果是祸患无穷。基于此,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他又说:“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即无私的意思。天地创造万物却毫无私心,因此永恒而长久。老子将其引申为一种处世之道。即在社会生活中衍化为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处世心态。因而提倡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即做到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而回到婴儿似的单纯质朴状态。对于功名利禄把他摆在什么位置上名与身孰亲老子又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只有少私寡欲,淡泊名利我们才能知足知止,才能不辱不殆,做到功遂身退。

 

(四)为而不争,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反对人世间的纷争认为只有具有“不争”的美德才能没有怨咎。老子认为,水的存在只是为万物造福而来,以其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及万物,甘于处于卑下的地位,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从来也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最高尚的品德就犹如最平凡的流水。因此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用水来比喻“不争”之理想人格和处世原则。 “天之道利而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润万物,厚德载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处卑下地位而不亢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老子以水“利万物而不争” 做到 。的品格来教育人们要效仿水的不争精神, “为而不争” 他要求人们去“为”,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利万物”,但所得的成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

 

老子不争之为的具体做法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是教导人们谦下、不争、守柔,做事情要审时度势,要有耐心,绝不能狭隘地认为是。“枪打出头鸟” “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因其不与人争功名利禄、争地位、争是非,便具备了不争之德。这不仅是人生道德修养的方法,更是老子为人处世之道的精髓之所在,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不敢”是老子的法宝,是他的经验,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也就是不争的处世态度。

 

处下,即不争上、不争尊居后,即不争先、不争前。”这种“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和忽略这虽然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精神它在主观上虽不索取,但在客观上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丰厚的利益回报。也就是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由于水以善行恩惠于广袤土地上的花草树木。造就了万物共生的优美自然环境,使天空能够及时地降雨汇聚到河流、湖泊之中,从而弥补了因空气蒸发和土地渗透而流失的水分,才使得江河之水不会变成沙漠和戈壁上的“内陆河”,甚至干涸、枯竭。利他即是利己,奉献即是索取。这也证实了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因此,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就会“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无为之心去做事,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敢为天下先,反而成就伟大。

 

(五)报怨以德大圣人孔子告诉我们要以直报怨善待友善之人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教导我们要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知恩图报老子又告诉世人: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老子认为:善良的人我就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诚实对待他于是整个时代的品德归于诚实了。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善良的人要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们这样就能得到人们的好感。诚实的人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人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能得到人们的信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第六十任就可以化不善为善使虚伪者成为诚实的人。三章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去报答怨恨。老子主张善待他人,即便是那些有意或无意伤害了我们的人,我们也应善待他,用恩德去报答怨恨,化干戈为。老玉帛。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如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子的报怨以德正是此意,章机械地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余留的怨恨这哪里算得上好办法呢老子主张:德可以彻底化解矛盾。从另一个角度看,报怨以德乃上善,要有如此之胸襟和德行势必要做到清心寡欲,为而不争。如果人人皆怀如是心也,将没有纷争,人人都可以不战而胜。

 

老子的处世哲学都是饱经人生沧桑之后得出的结论,时代发展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所担负的历史任务、所面临的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都和古人迥然不同。我们自然应该有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新的处世原则和方法。但新的理论、观念、原则、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以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料作为出发点,作为参考和借鉴虽然老子距离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他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人生实践中有极大的实用功效。

 

二、老子处世哲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律己修身,宽厚仁慈的品德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大小多少以德报怨以老子说: , ,德”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告诉我们做人要心存善心,为而不争,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人们做到这既使社会安定祥和,又使我们自身真正成为四有新人的有道德之人,同时这也是安心立命和修身养性之本。

 

2.有助于形成清心寡欲的秉性

老子主张“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知足知止” ,告诫人们不要为身外之物所役使,以保持“虚静”的自然心态。私欲是障蔽心灵、损害自然真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人的私欲往往是无止境的,所谓欲空难填是也。人们无休止地追逐声色名利,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同时也害了自己真的自然之性和自然之德。就人的心灵而言,若是嗜欲充盈,则何“虚”之有何“静”之有故而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寡欲、无欲能使人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并在恬静的心境中悟道、守道。无欲可以返朴,也就是说,无欲可使人修有敦厚、质直、朴素等纯朴之德性。通、过寡欲、无欲、守静而修有纯朴之德的圣人,不仅自身做到“自正”“自朴”、“自化”,而且还以清静无欲之道治理天下。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益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神安体健。自知者明”,是明智的。生活不需要无谓的执著,学会知足、知止,保持淡泊的心态,生活会更容易,生命会更有保障。清心寡欲,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3. 有助于养成谦虚柔和的心态。 “弱者道之用”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主张贵柔处弱。而这柔弱,并不是真的懦弱、 无能,他是一种韬光养晦,谦下和柔韧的运用。满招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损,谦受益。老子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故而,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 ”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能虚静谦柔,不敢为天下先,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则将无所不通。

 

生活中我们若保持柔和的心态和处事方法,追求内在的柔韧,而不是外在的刚强,可以妥善解决很多突发事件。一个女孩听见有人敲门,一开门,发现一个持刀男子凶狠的在门前。不好,遇到劫匪了,但他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 ”接着便让男子进屋,递给他饮笑,你是来推销菜刀的吧?我喜欢,我要一把。 “你很像我一个热心的邻居,见到你真高兴。料,还热情的说: ”原来满脸凶气的男子竟结巴的说谢谢,谢谢。女孩买了那把菜刀,男子拿了钱在转身的一刹那对女孩说:“你将改变我的一生”。

 

工作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不恃才傲物,成功中不忘形,就是对不如自己的人也保持谦恭之态,必然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同,从而工作更为出色,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修身养性之则。

 

4.有助于树立“贵身自养”、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尊崇老子的教导,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他还告诉我们要有“贵身自养”的价 “值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老子说:名誉与生命那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因此过分吝惜必定招致更多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就会招致惨重的损失。名利与身体哪一个更重财富与生命哪一个更宝贵当然身体最重要生命更宝贵因为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过度地追求名利会危害自身如果为了获得名利而丧身那就是舍本逐未了。怎样贵身自养呢要摒弃物欲享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即金玉满堂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自己招灾。“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烂“金玉满堂”也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甚至掠夺难以终保其身反而招来各种祸患。老子“的贵身”思想在当今竞争激烈、追名逐利的现实社会里给人以很多启迪。要热爱生命珍惜身体淡泊名利少私寡欲,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当前我们正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物质利益原则日益凸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日盛。老子贵身自养的价值观对全体社会成员完善自我心灵提高道德境界实现身心自由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上善若水“,处下不争,老子还劝导我们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地为万物众生服务,毫无私欲可言,从不求取回报,竞争得失,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人类个体的生命诚然有限,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老子的人生经验,就可以减少人生旅途中的失误,避免“虚生之忧”,创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二)有助于缓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根据老子的观点,他不是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欲的生活。今天,人们却为了财、官、色、味失去了自我,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为了功名利禄,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怀疑、欺诈、争斗,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人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人人都想活的轻松一点,快乐一点,潇洒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快乐不了。因为我们勾心斗角,不思满足,贪慕虚荣,导致心被奴役了,心力交瘁,自己给自己垒砌了厚厚的压力。因而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做人要少私寡欲,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 80 章。不过分追求声色犬淡泊名利,马之欲、财货之欲以及对权势、名望、地位等的欲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尊从老子的教诲,我们以淡泊超脱的心情去化解矛盾和痛苦,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情与人交往,必然得到心灵的轻松与快乐。这样我们不仅会得到心灵的释然,还能避免一些麻烦。 “物壮则老”,柔则全,刚则断,树大招风,如果我们不择手段的爬到了高处,壮大了自己,每个人都追名逐利,你争我夺,势必会招来“杀身之祸”,成为大家攻击和赶超的对象。也如佛祖告诫世人说:“财色之取,譬如 ”如果我们耍诡计,利益熏小儿贪刀之饴,甜不足一食之羹,然有截舌之患也。心,以怨报怨,恐怕最后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我们要用老子的处世之道来武装自己,内化于心。否则“种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念方灰”。

 

(三)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贫富分化、物欲横流、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老子的处世哲学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控制世俗的欲望,止息无谓的斗争, “贵柔、守慈、以柔克刚”可以让我们正确的衡量自己,保持一种较平静的心态,从而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面的人际关系的和谐。

 

老子的处世哲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老子认为人和人相处时要“上德若谷” 、“为而不争” 、“以德报怨” ,就是要人们采取虚怀若谷,玄远博大的宽容态度,将自己的胸怀敞开,化育万物,包容一切,老子的处世哲学实质上就是一种调和哲学,他强调的是人们之间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对待矛盾采取以德报怨的态度。

 

做事智慧
曲则全者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祸莫大于轻敌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为而不争
道可道,非常道
反者道之动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
曲则全,枉则直
 
处世智慧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知止可以不殆
 
德行智慧
处其厚不居其薄
重积德则无不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信言不美
为而不恃
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上德若谷
美行可以加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善者不辩
知者不博
 
修身智慧
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致虚极,守静笃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不失其所者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之足,常足矣
圣人被褐而怀玉
故物,或损之而益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做人智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大巧若拙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希言自然
知其雄,守其雌
见小日明,守柔日强
 
智谋智慧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以静为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物壮则老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智慧出,有大伪
无为而无不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太上,下知有之
悠兮其贵言
 
从政智慧
功成身退,天之道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外其身而身存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执大象,天下往
治大国若烹小鲜
清静为天下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及当代启示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学道入门,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老子《道德经》的几个主要观点
《道德经》32句名言,领略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