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本中的鲁迅经典励志名句

语文课本中的鲁迅经典励志名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名言

   【赏析】鲁迅一生只活到了55岁,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50多万字的作品,他往往善于在繁忙的时候挤出时间,来看书,写作.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人生不能虚度光阴,生命的精彩与否,是由我们自己把握的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把握时间就是把握人生.要让人生如花朵般发出诱人的清香就必须分秒必争

    2、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赏析】《狂人日记》揭示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凡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记得这样一个情节:狂人在翻开历史的时候,见到每页都写满“仁义道德”几个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到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中国人从一出生时起就要接受所谓的“仁义道德”的教育的,其实,不过是在教授着如何吃人罢了。然而,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鲁迅通过狂人的嘴巴喊出了:“救救孩子!”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纪念刘和珍君》

   【赏析】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为他遇害的学生写了一篇悼念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在这句句是血,字字带泪的千古名文中,鲁迅歌颂牲者为“真的猛士”,而蔑称自己是“苟活者”。鲁迅称他们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即为自己的民族的贫弱而哀痛;幸福者,即为自己能够献身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幸福。鲁迅的这篇文章,保存了那个时代一幅全新的妇女的影像。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赏析】一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大屠杀已经令人惨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们还要撰文对手无寸铁的请愿者进行无端诬蔑。鲁迅为此激愤的说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然而鲁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预言:沉默过后,不是爆发就是灭亡。鲁迅的预言其实也是忠告。可是,专制制度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制度,多少人明白了鲁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鲁迅的忠告。
    所以,民众在政府门前喋血的事总在不断发生。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赏析】这是高度概括鲁迅一生的诗句。柏杨说鲁迅只有战斗性,而缺乏包容性,该罚他背诵这句诗一万遍。其实战斗性和包容性并不矛盾,只是实施对象不同罢了。一个人只知爱,不知恨,那是没有是非的滥爱;一个人只有恨,没有爱,那就已经走上了反人类的邪路了。鲜明的爱憎,正是鲁迅丰富性的体现。
    据说现在青少年学生最恨的就是鲁迅,冤哉,鲁迅最爱的就是你们啊!

    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赏析】《故乡》中,“我”希望将来宏儿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闰土那样相互隔膜起来。然而这希望又是那样的茫远。但是,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希望,是不是也会变成现实呢?鲁迅在文末用路来作比喻告诉我们答案。
    其实地上本没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

    7、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死》

   【赏析】鲁迅死前,希望爱人“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儿子长大后“莫做空头文学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但是对于怨敌,鲁迅则强硬的指出:“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呵呵,鲁迅最为“正人君子”所诟病的正是这句话。其实,我发现所有人都没有明白这句话中的“也”字的含义。鲁迅的潜在意思是说,如果我死了,他们就没有怨恨了,那么我也可以宽恕他们。但鲁迅对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后怨敌必然鞭尸不断。如果现在表示了宽恕他们,死后他们就心安理得的鞭尸了。不如,给他们留点骨鲠,让他们鞭尸时不那么舒服自在。果然,鲁迅死后,怨敌们提到他时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尸,又想立一座客观公正的牌坊,搞得浑身不自在,正是这句话的威力。
    死诸葛吓跑活司马,鲁迅辈也!

    8、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赏析】很多人说,鲁迅老是把中国人骂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国人是低等民族一样。其实实在是冤枉。鲁迅是民族的精神医生,当然主要的任务是指出我们民族的精神出什么了毛病。如果我患了癌症去看医生,医生却告诉我我的手还能活动,脚还能走路,嘴巴还可以吃饭,没事,回家睡觉去吧。砰!这样的医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给枪毙掉。鲁迅是不是认为我们中国人一文不值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很好的答案。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9、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

   【赏析】其实这是一句很平常的句子,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提起。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把鲁迅拉下神坛成为一种潮流时,好像首先是一位语文老师发难,拿出这句作为例子,说明鲁迅的文章也有病句。从此,关于这句是否病句就一直争论不断,而这么一句很平常的句子,也摇身一变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名句。
    鲁迅在九泉之下窃笑:在我的身后,可以看见两个争论不休的傻子,一个不知道我写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知道我写了什么。

    10、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赏析】鲁迅不是哲学家,鲁迅带有一定哲理的句子其实都不算很深奥,这句也是。但是因为比喻得很恰当,很贴切,所以流传很广,引用很多。鲁迅说这句话,原是批评汉字难写难学,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但联想到鲁迅一生,他确实也深受浪费时间之害。很多青年作家热爱鲁迅,经常把稿子寄给他。但是有些人总是写得很潦草,让他看着吃力;有些把初稿给他,让他改得吃力;有些要求把稿子发表出去,鲁迅不仅要帮他改稿,还要把稿子誊抄好。鲁迅为了扶持青年作家,常常不顾有病在身,默默的忍受了。
    其实,浪费别人时间的人,虽然谋了别人的财害了别人的命,自己却往往一无所获。

    11、(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赏析】千百年来,无数的的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穷尽一生苦苦探索人类历史的规律,答案可以说五花八门。然而鲁迅独辟蹊径,指出了人类历史其实只存在三个时代,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没有奴隶的时代。而过去的中国实际上只有前面两个时代,第三样时代则需要现代的青年去努力奋斗。鲁迅对历史的这一概括,可以称得上是简单明了的天才创造。那么今天,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呢?我们青年人都在做些什么呢?

    12、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无声的中国》

   【赏析】号召青年人要大胆的站出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要被过时的教育所限制而不敢说。

    鲁迅作品经典导读:

    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不要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不要忘记那些远远没有克服的劣根性。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就是让我们以最虔诚的心态反省自己,以最大的“恶意”来怀疑我们的社会。在这里,最坏的恶意也成了最大的善意。当年鲁迅的“最坏的恶意”,鞭策了一大批民族的栋梁,启蒙了一大批国家的精英。

    在一个缺少甚至没有大师的年代,怀念和重温已经逝去的先贤,也许是一个追求理性的人在浮躁的社会里并不那么浮躁的唯一法门。

    读鲁迅不能不读他的杂文,但是,最值得我们怀念的,似乎仍然是他的小说和散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孔已己》和《狂人日记》,鲁迅作品处处蕴涵着毫不做作的深刻。许多句子,如果单独拿出来,都是很好的警句,都足以代表一个深邃的头脑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

    重读鲁迅,印象最深的是,鲁迅是一个“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人。鲁迅的朋友和敌人的林语堂,对中国人也有过很多观察和描述,有的也堪称精彩,但是林语堂没有鲁迅那般直白和入骨。在《中国人》一书里,林语堂绕着弯子既骂中国人也捧中国人,多是些不痛不痒的句子。而鲁迅则怀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深厚的责任心,触及了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劣根性。

   “中国人”在这里当然不是所有的同胞,不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中国人,而是一个文化的符号。鲁迅以他对“中国人”灵魂切肤的体察,孤独而不乏刻薄地把现代精神的启蒙深深地溶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用他冰冷的笔触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有些方面,我们仍然是一个即使以想象力的极至来推测都不过分的民族——在封建迷信方面,在野蛮执法方面,在官僚体制方面,在民族自践与狂热方面……我们做过而且正在做着令人扼腕的蠢事?

    我十分留意每天网上的社会新闻。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今天的新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社会和时代的一面镜子。尽管不排除网站编辑剑走偏锋、刻意猎奇的取舍,但是几乎每次我浏览这些新闻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自问:这是真的吗?怎么会这样?这些新闻所披露出来的愚昧、无耻、凶残,在我脑海中翻滚,刺痛我的心灵。

    每当这时,我就想起了鲁迅,想起了他的犀利和深刻。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民的发展中国家,在我们的身边,立起了高楼,修成了高速公路,但是如果人的素质不能提高,我们永远也进入不了现代化。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不要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不要忘记那些远远没有克服的劣根性。

    由鲁迅揭开的伤疤,尽管现在还没有完全好,但是伤口既然揭开了,总有人去治疗,总有好的一天。今天,环视我们的知识界,还有多少人能够有鲁迅的勇气,能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然后向民众“呐喊”,寻求救助的“药”?

    鲁迅在几乎字字珠玑的《记念刘和珍君》里还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今天,在商品的大潮中,在“制造快乐”的年代,媒体空前发达,小报比任何时候都多,但是有多少声音,能够真正代表了我们民族真正的忧虑、沉思、兴奋乃至骄傲?由于缺少鲁迅那样的眼睛和心灵,千千万万在田野里和机器旁辛劳的父兄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在空前繁华的城市里,我们为什么忽然感觉到迷失了自己?如果说鲁迅是沉默中的一个爆发,那么,在霓虹灯下人声的喧闹中,我们究竟还需要多少个鲁迅,才能让有声的人们声音更大,让无声的人发出声音?

    当年,鲁迅在满纸仁义道德中发现的“吃人”二字惊醒了多少青年人。今天,鲁迅多年前在沉默中的呐喊,依然值得我们的深思。

    重读鲁迅,尽管值得我们深思的并不是一两句话,而是他的整个精神的力量和理性的光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他并不过时的文章里,通过那些闪烁着哲理光芒的语句,体会到鲁迅的伟大,反思我们人性和社会的时弊。

    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写道: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莫非他(法海)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精彩。中国自古,提倡的是与人为善,信奉的名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中国自古又不乏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人,不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尽管被认为是一个讲究集体主义,勇于“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的民族,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一个过分区分自己和别人的民族——我们对自己宽,对别人严。

    在鲁迅看来,按照法海们的逻辑,凡是好事,我没有沾到的,别人也不许有。这也许就是鲁迅所说的嫉妒。嫉妒是人类的通病,但是在中国有为甚烈。而且,如同法海所演示的那样,中国人的嫉妒,是破坏性的嫉妒,是两败俱伤的嫉妒。

    在一篇作品集的序言里,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现在看来,这句话仍然有着意味深长的涵义。自古以来,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我们为什么能够延续5000年的文明?中国的脊梁,不知现在那些暂时还把握着权柄的贪官和污吏看到这五个字,会做何感想?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这些民族的脊梁,也有各种各样的贪官污吏。现在,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依然有,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人也还存在。重读鲁迅,那些民族肌体的蛀虫们,难道不应该胆战心寒吗?

    在小说《孔已己》中,鲁迅在一开头就“无意”描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场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自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这一阵子,“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运动还在进行,一些大大小小往酒里“羼水”的勾当暂时收敛了。但是,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斗争。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不享受专供特权的普通消费者们还将战战兢兢地消费,“能干这事”的伙计们还将想尽各种办法赚取蝇头小利。

    重读鲁迅,让我们在加入WTO之际对我们的国情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我们是一个有着过多小农意识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讲究“荐头情面”和社会,“规范”、“接轨”任重道远。

    同样在《孔已己》中,鲁迅写道:……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回字的四种写法,当然是一门学问。但是,我的疑问是,现在,有多少的教授,是靠着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而当上教授的?

    重读鲁迅,读到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在小说《一件小事》里,鲁迅在开头部分就毫不隐晦地说: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指轻视车夫、民工之类的人)。

    在《呐喊》的自序里,鲁迅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在《阿Q正传》里,鲁迅这样入木三分地描述“中国人”的“健忘”: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在《狂人日记》里,鲁迅呼吁: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在书信里,鲁迅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实际上,鲁迅并不会料到此后毛泽东会选择他进行毫无保留的褒扬,乃至他日后将成为中国仅次于毛泽东的思想领袖。是后人神圣化并经典化了鲁迅。正如有关研究者发现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以前,利用“鲁迅”这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来写回忆和评论文章美化自己的不计其数,人们读过多少散发着趋炎附势味道的文章,已经记不清了。如果这种情况还继续,那么,我这篇文章便少了许多写作的意义。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人们自己树立起来的神坛的相继倒塌,;另一种时文却“滋生繁衍”起来。各种消遣的、逗趣的、关注私人生活的、渲染隐私的关于鲁迅的文字开始填补人们的精神胃口。有人惊呼:不该忘却真正的“鲁迅”。于是,鲁迅——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不是仅仅许广平丈夫的鲁迅,作为民族精神领袖而不是被工商局驳回“鲁迅酒”商标注册权的那个“鲁迅”——的名字又开始出现在一些严肃的媒体上。

    记得鲁迅说过:“有人说,文学是穷苦的时候做的,其实未必,穷苦的时候必定没有文学作品的;我在北京时,一穷,就到处借钱,不写一个字,到薪俸发放时,才坐下来做文章。”我想,新闻大概也是这样。有那么一段时间,新闻里到处都能看到红包的影子,记者实际上是一个替那些大大小小官僚进行文字按摩的职业。

    但是我想,如果在还没有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的时候,如果能有些不为生计写作的人,在记者、编辑、撰稿人和连续剧写手大把大把从人民的口袋里掏银子的同时,能够回忆起我们还有过一个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文化巨人,那无疑是我们社会的一点小小福分。

   

鲁迅名言: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我以我血荐轩辕!!!(^-^,标点是自己加的)--鲁迅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鲁迅

历代文人雅士的奇石之缘

  古往今来,我国历代文人雅士大多爱恋藏石赏石,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藏石故事在千百年后仍被广为传颂。

    赏石师祖陶渊明的一方石被其自称为“醒石”,每醉卧其中,就诗兴大发。白居易有爱石十德,苏轼爱石、米芾拜石都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近代爱国老人沈筠儒“一生尤好石,安然伴石眠”,更是他一生爱石的写照。

    隋唐时期,民间收藏奇石第一人,当属诗圣杜甫。据明代林有麟所著的《素园石谱》记载,杜甫曾收得一块奇石,立刻联想到衡山五峰中最为险峻的祝融峰,便起名为“小祝融”。可惜至今尚未发现他留下咏赞奇石的诗句。倒是白居易等人写下了一些诗文。其中,尤以白居易的《太湖石记》、《盘石铭》等最有影响,堪称咏赞奇石的佳作,开创了我国奇石文化的先河。白居易首次对奇石的高下进行品评,认为太湖石为甲等,罗浮石、天竺石次之。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家,应是我国观赏奇石理论的开拓者。

    到了宋代,出现了中国奇石文化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大文学家苏轼和大书画家米芾。米芾是“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画家,更是藏石、赏石的大家。他的论石之作,别有见地,著有《园石谱》,对石的痴迷传为千古佳话。他既在赏石过程中获得书画创作的灵感,又将自己的书画创作理论运用于赏石,提出了赏石的“皱、瘦、漏、透”四原则。米芾抓住奇石的美感进行评品,见解独到,功不可没。

    苏轼对奇石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实践。他收藏奇石,随兴所至,随兴赏玩,无拘无束,无所不容,不仅有山水景石、纹理石,还有色彩石、抽象石等。他面对朋友的名石诗兴大发,写下以《壶中九华》为题的著名诗篇。他还首创用水供养纹理石的方法,提出以盘供石,并著有《怪石供》、《后怪石供》、《岁寒堂十二石记》等赏石佳作。

    明清两代奇石文化又得到蓬勃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文震亨《长物志》的有关章节和清代宋犖的《怪石赞》、沈心的《怪石录》等。林有麟是一位大藏石家,积累了不少名石,并加以品茗、题咏,他著的《素园石谱》,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图文并茂的石谱。

    清代的爱石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蒲松龄。曹雪芹对奇石十分熟悉,不仅写石,而且画石。蒲松龄非常喜欢收藏奇石,同时还编写了一部《石谱》,记载了九十多种奇石的产地、形状、色泽等。此外,“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爱石、藏石,还画石,提出了在藏石界影响颇深的“丑石观”。

    到了近、现代,在文化艺术界、科技界、教育界和政界等各个领域,热衷于寻石、藏石、品石的人,更是举不胜举。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奇石爱好者,终生都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迅10条怼人名句
鲁迅名言警句100句,时间如同海绵中的水!值得收藏起来
先生有呐喊,吾侪不彷徨——读鲁迅《呐喊》《彷徨》有感
中国最有气势的古诗词名句赏析
为何要愤怒
鲁迅:人,一旦悟透了,就会选择沉默,不是没有了与人相处的能力,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