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

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

 

    名人的背后必有一个影响其一生的女人。鲁迅背后的这个女人不是大家都知晓的许广平,而是他的第一任妻子朱安。朱安与鲁迅,一段见多不怪的封建礼教下的旧时婚姻,既让鲁迅在“绝望中挣扎”,又让鲁迅在“挣扎”中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冷面英雄。
    母亲的一件礼物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浙江绍兴的没落户周家正在为其大公子成婚。周家的大公子不是别人,正是日后享誉文坛的鲁迅。在那个时代看来,这场婚礼不过是一对新人普通生活的开始,然而这却是历史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悲剧的开始。

    婚礼完全是按旧的繁琐仪式进行的。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身新礼服。周家族人都知道鲁迅是新派人物,估计要发生一场争斗,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奇观,于是便排开阵势,互相策应,七嘴八舌地劝戒他,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连鲁迅的母亲也觉得很异常。

    轿子来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正的裹得很小的脚露了出来。原来,这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一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的欢心,没想到一上场就败漏了。这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一阵忙乱之后,鞋又重新穿上了。姑娘终于从轿子里走了出来。她身材不高,人显得瘦小,一套新装穿在身上显得有些不合身。在族人的簇拥和司仪的叫喊声中,头盖被揭去了。

    鲁迅这才第一次打量他的新娘。姑娘的面色黄白,尖下颌,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新人朱安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同族,平日似乎跟鲁迅的母亲谈得挺投机,亲戚们都称她为“安姑”,大鲁迅3岁。    
    完婚的第二天,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他就从家中出走,重新到日本去了。

    原来,25岁的鲁迅其时正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家里接二连三地催促他归国,有时一天来两封信,说是他母亲病了。待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故乡,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原来他家里听到一种谣言,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领着孩子在东京散步,因此急着逼他回国完婚。

    朱安在新房中独自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想,眼泪不停地流着,她不知所措,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没有文化的女人,在这场婚姻中,她一开始就处于最被动的地位。从这一天开始,她的命运就和周家联系到了一起,然而她名义上的丈夫的一切又似乎与她无关。鲁迅仅仅跟她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夫妻关系。她在绍兴陪伴婆婆孤独地度过了13个年头。

    痛苦对双方都是重创。鲁迅多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许广平和周海婴

    41年的婚姻一片荒漠

    1919年11月,绍兴老屋由新台门六房联合出卖给绍兴大地主朱阆仙,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需要北上,同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于是鲁迅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这所宅院是那种老式的三进院,外院是鲁迅自己住以及门房和堆放书籍杂物的仓房,中院是母亲和朱安住,里院一排正房最好,是周作人和周建人两家分住。  
    全家虽然团聚了,然而鲁迅与朱安仍然形同路人。鲁迅也考虑过离婚,但那个时代,被休的女人是倍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情形大都十分悲惨。 
    1923年夏,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反目。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决定搬家。鲁迅征求主安的意见: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坚决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

    几个月后鲁迅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搬了进去。不久,周老太太也搬出八道弯同大儿子同住。

    家庭经济开支交朱安掌管。主持家务的朱安每天只有早午晚同鲁迅有三句日常的、每天一样的对话,此外他们就很少有能够一起叙谈的可能了。她爱丈夫,忠诚于丈夫,一切寄托于丈夫身上,但是她不懂得他的新,不懂得他的事业。他们甚至将一只木箱和箱盖分两处摆放,一处放洗好的衣服,一处放要洗的脏衣服,为的是将接触减到最少。

    虽然她的内心十分痛苦,但她对鲁迅、,对许广平毫无怨恨之意,她对别人提起大先生,总是反复说,大先生对她不错。

    鲁迅每次买回点心来,总是先送到母亲那里,请她老人家挑选,次即送朱安,由她挑选,然后拿回自己吃用。

    朱安在感情上是十分孤独的。有一次她向周老太太说她作了一个梦,梦见大先生领着一个孩子来了,她说梦时有些生气,但周老太太对朱安的生气不以为然。因为周老太太对自己的大儿子和许广平的事还是很高兴的,并且早就盼望有一个小孩在跟前“走来走去”。朱安不无悲凉地说,大先生一天连句话都不和她说,她又怎么会有自己的孩子呢?

    后来听说许广平有了身孕,朱安绝望了,她认为即使大先生不喜欢她,她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总会爬上去。现在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她只好侍奉娘娘(周老太太),给娘娘养老送终了。但她毕竟是善良单纯的女性,不久她就释然,对人说,大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等她百年后,她的儿子自然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的。 

    孤独地来孤独地去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主要许广平负担,周作人也按月给一些钱。但周老太太病逝后,朱安就拒绝了周作人的钱,因为她知道大先生与二先生合不来。由于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每天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即使这样,也常常难以保证。

    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依次,有个报馆的人愿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

    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也拒绝提供鲁迅先生的任何文稿字迹。不久,又有个艺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她“亦婉谢”。她说自己的生活“虽感竭獗,为念汝父名誉”,“故宁自苦,不愿苟取”。这反映出,她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有骨气的女人,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朱安将许广平看作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周海婴在书中不无深情地回忆道,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朱安就托人转告他们母子,欢迎他们搬去北平与其同住。

    她说:“许妹周海婴为堂上所钟爱,尚肯朝夕相侍,可上慰慈怀,亦即下安逝者。”她“当扫住相迓,决不能稍有委曲(屈)”,还愿意“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养遗孤”,她不但将他们母子两人的住房都做了安排,甚至还说“倘许妹尚有踌躇,尽请提示条件”,她“无不接受”。她的为人坦荡和对许广平母子二人的体贴,周海婴多年之后提起仍感怀不已。

    对于周海婴,朱安表现出慈母般的关爱。当周海婴十五六岁时,她开始直接给他写信。有一次在信中提出:“你同你母亲有没有最近的相片,给我寄一张来,我是很想你们的。”直至病危临终前,她还念念不忘他们母子俩。从心里她是把周海婴当作了自己的香火继承人。她爱她的大先生,她将大先生的亲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临终前,她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之旁。她想念大先生,也想念许广平和周海婴。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

    朱安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过错,错的是那个时代。

                                      鲁迅故居新台门的德寿堂

 

  

鲁迅的故事

    金牌换书
  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这时,鲁迅家境渐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鲁迅在创作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呢!
  “戎马儒生”
  鲁迅并不是那种一味死读书的人。他不仅学习刻苦,也十分注意锻炼身体。那时候中国的教育还十分落后,即使是相对开明的南京矿路学堂,也没有多少体育锻炼项目。为了锻炼身体,他经常和同学们到野外去骑马。他开始学习骑马时,由于骑术欠佳,加上马又欺生,他往往刚骑几步就摔下马来,引得朋友们一阵哄笑。可鲁讯毫不气馁,继续练习,结果刚爬上马又摔了个头破血流。大家忙劝他别在逞强了,他若无其事地一笑,又跳上了马背。他的骑术进步很快,不久就能和大伙一道扬鞭飞驰,你追我赶了。因为十分喜欢骑马这种运动,意气风发的少年鲁迅还自称是“戎马儒生”呢!
  初显文才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吗?你也许会说,还不是《狂人日记》呗!其实,早在《狂人日记》发表的五年前,鲁迅就用“周 ”这个名字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篇小说《怀旧》。这篇小说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是恽铁樵,他虽然和鲁迅素不相识,但他慧眼识英才,看到了这位并不知名的“周 ”的才华,就热情回信鼓励,并且大胆地把他的文章排在了“卷首”的突出位置,还加上了批语,向社会推荐这篇小说及其作者。这对在创作上初试身手的鲁迅来说,该是多么大的鼓励啊!此时的鲁迅未必有意于文学事业,可他的创作才情或许就被点燃了。后来他作出弃医从文的人生决定,其文才就迅速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石破天惊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通过“狂人”的“谵言”,大胆而巧妙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可谓“石破天惊”。“鲁迅”这个笔名也是这时开始使用的。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何以又叫“鲁迅”呢?他改姓为鲁,自谓有两个理由:一是自己母亲姓鲁;二是先秦时,周鲁乃同姓之国。那他又何以名“迅”呢?《尔雅·释兽》解释“迅”说:“狼其子徼绝有力,迅。”原来“迅”的古义是矫健的狼子。鲁迅用它作笔名,表现了他誓作封建制度逆子二臣的决心。从此“鲁迅”就成了进步人士闻之肃然起敬、反动派听了胆战心惊的名字。
  成功秘诀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例如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鲁迅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就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今天,当你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可知道鲁
  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为鲁迅守了41年的活寡,死前公开称“我应该原谅他”!
我是一生大不安的朱安
朱安:一片丹心终成空
鲁迅去世8年后,独守空房数十年的妻子,终于说了一句著名怨言
1936年鲁迅深夜身亡,“独守空房”41年的妻子朱安,说的话让人意外
她是鲁迅原配夫人,鲁迅却说不是他妻子而是他妈儿媳妇,这是为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