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蠡简介 名人传记 范蠡传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军事幕僚,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
  范蠡是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将军,从流亡者到大富翁,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深谋远虑的策略,辅佐勾践兴复濒于灭亡的越国,消灭称霸诸侯的吴国,创造扶危定倾的奇迹,是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范蠡,字少伯,又叫鸱夷子皮、 陶朱公。原是楚宛三户(今安徽宣成)人,先后移居越、 齐二国。生卒年月不详,大约活动于楚平王、 越王勾践、 齐平公在位的年代(公元前五世纪后期至公元前四世纪前期)。青少年时代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过着贫穷的生活。他曾经拜计然(又叫辛文子)为师,研究治国治军的方策,博学多才, “有圣贤之明” ,但是怀才不遇,因而 “洞馄负俗” ,行为怪诞,被视为狂人。直到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范蠡的生活才发生突然转变。
  文种当时是楚国宛陵的地方官,早就听说当地有贤者,但没能找到。范蠡的怪诞行为引起了文种的注意。文种派手下官吏去见范蠡。官吏回报说,他患有疯癫病,是一个狂人。文种不以为然地一笑,说: “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智之毁。此因非二三子所知也。 ” 就是说, “大智若愚” ,具有独特本领的人才往往被人讥笑、 诋毁为狂妄无知,普通人难以认识他的真实面目。于是决定亲自驱车拜访。范蠡避而不见。文种不因碰壁而灰心丧气,再三前去拜访。范蠡看到文种确是一片诚心,料定文种一定会再来,就对他的兄嫂说: “今天有客人来,请借给衣帽一用。 ” 过了一会,文种果然来了。二人一见如故, “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 , “志合意同” 。此后交往日益加深。当时已出逃吴国的伍员(伍子胥)派人请文种去吴国。文种与范蠡商量何去何从。范蠡分析楚、 吴、 越三国形势,认为当时正处于吴越争霸之时,吴越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间存在着联兵伐吴的关系, “霸业创立,非吴即越” 。他还认为, “君子逢时,不人份邦” ,犯不着帮伍子胥报杀父之仇而 “失故国之亲” 。因此,他建议去越国,并表示愿意和文种一起去。于是,二人先后离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为大夫。范蠡从此开始政治、 军事生涯。
  公元前 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儿子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主持越国军政。公元前 494 年,勾践得知吴国加紧练兵,准备伐越,于是先发制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越国实力不充足,准备不充分,时机不成熟,若出兵一定会败,劝勾践改变决定。勾践不听,坚持出兵,用舟师进攻吴国的震泽(今江苏太湖)。吴军于夫椒(今太湖夫山、 椒山)迎战越军。结果,越军大败, 勾践率残余越军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这时,勾践方才悔悟, 对范蠡说: “当初不听你的话,致遭如此失败。现在该怎么办 ?” 范蠡认为,为了避免亡军无国的悲惨结局,唯一的办法是求和图存,等待时机,另图兴复。勾践采纳了范蠡的策略,派文种到吴国求和。经过多方努力,才得到吴王夫差允许。自此以后,范蠡先是随勾践到吴国当人质,过了三年忍辱负重的奴仆生活。被遣返回国以后,又协助勾践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振兴越国并伺机灭吴。从公元前 482 年开始,范蠡担任上将军之职,辅佐勾践组织和指挥灭吴之战。经过六年奋战,最后终于攻陷姑苏,灭亡吴国。然后乘胜北进,与中原诸侯会盟,取代吴国的霸主地位,横行江淮,称霸中原,国势达到鼎盛时期。
  在欢庆胜利的时刻,范蠡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根据长期的观察体验,范蠡自意识到, “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 “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如果继续留在越国,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灾难临头。于是决定辞官退隐。当越军凯旋到达五湖(今太湖)时,范益就婉言提出辞退的请求,说: “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导干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指灭吴称霸)也。今事已济矣,由请从会稽之罚。 ” (《国语·越语》)勾践假意挽留,软硬齐施,说: “你听我的话,我就与你分国而治;不听我的话,就杀掉你和你的妻子儿女 !” 范蠡的态度也强硬起来,说: “我知道了。你实行你的命令,我照我的意志办事 !” 于是携带财宝和从人 “乘舟跨海以行” 。勾践也愿意除去一个潜在威胁,并不追寻,同时又划出会稽周围三百里作为范蠡俸邑,用良金铸造范蠡塑像,装出怀念功臣的样子。范蠡写信给文种,劝他尽快离开越国。信中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马晓,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共安乐。于何不去 ?” 文种见信,称病不朝。有人诬告文种将要 “作乱” 。勾践乘机 “赐剑” 文种,说: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称王试之 !” 文种遂被迫自尽。越国赖以兴复的两大功臣,就这样落得一走一死的下场。
  范蠡从海上到达齐国,就定居在那里。为了表达对吴国忠臣伍子胥的敬慕和怀念,改名昭夷子皮(昭夷是一种鸥鸟形状的革囊。伍子胥被逼自杀后, 被吴王夫差装进革囊,投进江中)。他和儿子 “耕于海畔” ,没过多久就 “致产数千万” 。齐国君认为范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任命他为相。范蠡认为这并不是好事,坦然兴叹: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 于是,把相印退还齐君,把财产散发给友邻,移居到中原地区的交通、 贸易枢纽陶(今山东定陶) ,自称陶朱公。在这里,度过他毕生的最后岁月。他一面从事农牧业生产,一面经营商业贸易,很快又 “资累巨万” ,成为闻名通途的大富翁。
  范蠡从楚到越,由越到齐,无论是治国治军,还是经营农商,谋必中, 战必胜, 事必成,显示了非凡的毅力和才能,以 “勇而善谋” 、 “能屈能伸” 著称于世。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 。(以上引语,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灭吴兴越之战,是一场扶危定倾、 扭败为胜的战争,因而也是一场凭借坚强毅力和正确谋略取胜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作为主要决策者和指挥者之一的范蠡, “勇而善谋” , “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 ,对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范蠡谋略思想的显著特点,是 “善于虑患” ,敢于正视严酷的现实,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和弱点,重视战争因素的 “赢缩转化” ,因势利导,稳中行险,转危为安,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灭吴兴越之战的谋略斗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1)从公元前 494 年的夫椒之战到公元前 491 年勾践被吴国释放。斗争的中心是亡越还是存越。范蠡的策略是求和图存,转危为安。
  公元前 494 年,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阻,坚持出兵伐吴,结果大败,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采取何种对策 ? 勾践征求范蠡、 文种等人的意见。范蠡、 文种主张求和图存。为了达到求和的目的,不惜忍辱负重, “卑辞尊礼,献出宝器美女,交出经济、 政治权利( “委管钥,属国家” ) ,甚至越国君臣到吴国去作人质。这是转危为安的一招险棋。范蠡之所以敢于施此险计,是因为他对吴越双方的形势作了冷静的判断:一方面吴越实力悬殊,越国处在劣势,再战必亡,求和图存则可转危为安,保全国家,保存实力,以图后计;另一方面,吴国君臣之间存在可以利用的矛盾和弱点,吴王夫差与大夫伍员政见不同,夫差急于争霸中原,伍员主张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太宰伯与大夫伍员存在着权力之争,而伯贪婪 “可诱以利” 。勾践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策略,派文种去吴国求和。文种对吴国君臣陈说利害:如果成和,越国不仅愿以金玉、 女子作为战争赔偿,而且作为吴的属国, “有带甲万人” 听从吴王统领;否则, “越将焚宗庙,系妻努,沉金玉于江” ,与吴国决一死战。是和是战 ? 请吴国君臣权衡利弊。于是,在吴国君臣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伍员认为,吴越是 “做敌相战之国” , “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 “攻而胜之,否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 ;如果与越成和, “克而弗取,将又存之,是违天而长寇仇” , “以是求霸,必不行矣” 。因此,坚持乘胜灭亡越国,然后北进争霸中原。伯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又想迎合夫差急于称霸中原的心理,并趁此机会谋取伍员的权柄,坚决主张接受越国求和条件。他对夫差说: “我听说古代伐人之国,使之屈服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屈服,而且愿意交出政治和经济权利,越国勾践服侍您左右,这等于名存实灭,还能要求什么呢 ?” 吴王夫差采纳了伯的意见,决定与越国约和。越王勾践留文种守国,自己则带领范蠡等三百人到吴国作人质,度过了三年奴仆生活,忍辱负重, “面无恨色” ,终于取得吴王信任,并被遣放回国。这一场谋略战,以越胜吴败而告终。
  ( 2)从公元前 490 年到公元前482 年,越国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 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吴强越弱的力量对比形势。范蠡的策略是振兴越国,削弱吴国,变弱为强。
  公元前 492 年,勾践和范蠡等人回到越国,商讨 “富邦强兵” 之策。范蠡主张, “使百姓安其居、 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 (《越绝书》卷十三)而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顺应 “天道自然” ,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分,不可强成” 。
  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意见,并且要他总揽朝政,说 “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 。范蠡推荐文种一起执政。他对勾践说, 在处理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 方面,自己不如文种;在处理“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 方面,文种不如自己。勾践又采纳范蠡的建议,决定由文种治政,范蠡治军。
  于是,范蠡和文种辅佐勾践,以兴吴作为奋斗目标,实施一系列措施, “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在政治上, “内亲群臣,下义百姓” , “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吊有忧, 贺有喜,迎来者,送往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尊贤厚土, 广揽人才,使 “君臣上下交得其志” 。在经济上,奖励生产, “不乱民功,一不逆天时” ,使 “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 ;同时,奖励生育, “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 ,女子十七、 男子二十不嫁不娶者受罚,以生育子女多少给奖,来繁殖人口。在军事上,扩充军队,制造武器,修建城廓,加强训练,造就了一支士气高昂( “赴矢石如渴得饮” )、 纪律严明( “旅进旅退” )的军队。在外交上, “结齐,亲楚,附晋” ,从而争取盟国,孤立吴国,加深齐、 楚、 晋与吴的矛盾;同时,不断向吴王进献珍玩美女,以助长吴王的骄奢淫逸,消除其对越国的防范心理,诱使其北进争霸中原。公元前 489 年,吴王夫差与大夫伍员听说越国 “遣使结齐晋而亲于楚” ,伍员认为 “勾践不死,必为吴患” ,于是策划起兵伐越。勾践原想出兵迎敌,而范蠡、 文种以为,当时的实力对比仍然是吴强越弱,不利于越,不可力敌,建议遣使求和, “以广移吴王之心” , “不以越为可畏” ,而与中原诸侯争霸。这样, “吴将自疲其民” ,越国就可以乘其敝而取之。吴王夫差认为越国不堪一击,对吴恭顺,自己又 “将有大志于齐” ,准备应和,伍员识破了越国的图谋,劝夫差先灭越然后北进。他说,越国的目的是 “使吾甲兵钝敝,人民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不可让越国 “玩吾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夫差认为伍员对越国估计太高,坚持与越约和。公元前486 年,吴王夫差决定倾举国之兵北伐齐鲁,开凿邢沟到江淮的运河开通北上粮道。越王勾践派文种带领一万人工、 百船粮食帮助吴开河,以坚定夫差北进攻打齐鲁的决心。伍员见时势紧迫, 又一次进谏,说“吴越势不两立” ,越对吴是 “心腹之患” ,齐鲁于吴是 “疥癣之疾” , “今王不以越国是图,而图齐鲁,是忘内忧而医疥癣之疾也” 。伯起来反驳: “越已服而欲伐之,方许其成又欲袭之,将何以示诸侯 ? 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以齐鲁未服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移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两国服,则君王之令行于上国矣,又何惧于越 ? ” 夫差于是决意出兵伐齐。出兵之前,勾践又率领越国臣民送行,对吴国君臣都有馈赂,吴人皆喜。看到这种情景,伍员忧心忡忡,再次建议暂停北进攻齐。
  夫差不但不听,反而派他到齐国约战。公元前 484 年,夫差率领倾国之师北伐,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又在黄池之会上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其势汹汹,不可一世。然而,得之于北,失之于南,给越国造成了可乘之机。这一回合的谋略战,又以越胜吴败而告终。
  ( 3)从公元前 482 年到公元前473 年,是越对吴的战略反攻阶段。斗争的焦点是如何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争取战役上的优势和主动。范蠡的策略是乘虚捣隙( “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 ) ,战和并行,出奇制胜。
  公元前 482 年,吴王夫差率领吴国精锐部队参加黄池之会,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姑苏。吴军出发后不久,越王勾践就急于出兵攻吴。范蠡建议暂缓出兵,因为吴王 “兵始出境不远,闻越掩其空虚,兵还不难也” ,时机还没有成熟。数月以后,吴军到达远离吴国的黄池。范蠡认为时机已到,建议抓住战机,对吴发动突然袭击。越军兵分两路:
  一路由海道进入淮河,切断吴军回师增援的道路;一路由勾践亲率越军主力,直取吴都姑苏。两军接战,越军先锋部队先败以示弱,后又佯退来诱敌,使吴军贸然出击,被越军主力包围歼灭。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攻陷姑苏,消灭守城吴军,俘获吴太子友和两员将领。等夫差闻讯返回吴国,已成局势,无可挽回,不得已而求和图存。范蠡认为当时吴军主力仍完好无损,不能很快消灭,建议越王许和,班师回越。此后,吴越两国都利用暂时的和平,积极准备战略决战。
  公元前 478 年,吴国遭受历史上未有的干旱,仓库空虚, “市无赤米” ,民怨沸腾。勾践决定乘机攻吴,于是任命范蠡为上将军,亲率五万越军攻入吴境。吴王夫差则亲率吴军六万,迎战于笠泽(今江苏吴江县境内)。两军夹江对峙。越军分兵三路,乘夜发动进攻。先由左右两翼鸣鼓佯攻,诱使吴军分兵抵御。然后,乘吴军调整部署之机,中军主力部队隐蔽渡江,对吴中军发动突然袭击。吴军大败。越军乘胜追击,直逼姑苏。吴军仗姑苏城防守坚固,闭城固守。范蠡建议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保存实力, 消耗吴军,“因吴之民而治之,因吴之粮而食之” ,坚持长达两年的时间,越军日强, 吴军日削,越国占领了吴国的所有土地,吴国只剩下万余亲兵固守孤城姑苏。
  公元前 476年,越王勾践又准备攻城。范蠡劝止,说: “凡兵之胜,敌之失也。今不能再分敌之兵,犹可疑敌之心也。 ” 建议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发兵攻楚,使吴军放松戒备,然后出其不意,对吴军发起总攻。面对越军的突然进攻,吴王夫差惊慌失措,乘夜突围,据守姑苏山,派王孙雒到越军求和。
  越王勾践在此关键时刻却一反常态,优柔寡断,意欲与吴约和。范蠡对勾践说: “孰使人早朝而宴罢者 ? 非吴乎 ? 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 ? 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 ? ”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 劝勾践彻底消灭吴国,不要许和。勾践又说: “难对其使者” ,让范蠡去处理这件事。范蠡于是提鼓援炮发号施令,赶走吴王使者王孙雒,指挥三千越军攻上姑苏山,俘获吴王夫差。夫差在绝望中自杀身亡。持续二十多年的吴越战争,以越胜吴败而宣告结束。
  从上述历史事实可以看出,越胜吴败的关键,在于战争指导的正确与否,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的优劣。吴越两国幕僚范蠡和伍员的谋略水平不相上下,区别就是用与不用。勾践和夫差虽然都不是雄才大略之辈,对幕僚的态度却完全不相同。身处逆境的勾践能够采纳范蠡和文种的谋略,因胜而骄的夫差却一再拒绝伍员的劝谏,因而导致一胜一负的完全相反的结果。
  范蠡功成身退的结局说明,范蠡不仅善长谋国, 而且善长谋身,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因而才能够避免文种那样的杀身之祸。苏东坡对此发表评论: “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也。 ” 范蠡之所以采取这种功成身退的措施,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规律性: “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还不可能透过现象看清它的本质。勾践之所以过河拆桥,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他的个人品德,更不是因为他长了一副长脖子尖嘴巴,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他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君主和幕僚之间,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也是一种彼此利用的关系。具有自知之明的君主,知道自己的谋略不足以应付错综复杂的斗争,“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 。尤其是在创业阶段或处境危难的时候,都会程度不同地礼贤下士,虚心听取幕僚的意见。幕僚人才则希望依靠有作为的君主,谋取个人的名利,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这种关系能够维持到何种程度,则以是否有利于君主的统治为准则。为幕僚者,最忌功高震主。勾践在会稽兵败 “十年生聚” 的时候,能够比较虚心地采纳范蠡、 文种等人的意见,甚至宣称要和他们 “共执越国之政” ;而一旦大功告成,认为不再需要幕僚的帮助,甚至认为幕僚成为自己权位的威胁,就毫不犹豫地进行排斥和迫害。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范蠡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不知范蠡乘舟后,更有功臣继横无 ?” (唐代诗人胡曾《泳史诗》)范蠡的结局开辟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卧薪尝胆.中华新韵
古镇木渎:名称由来
善用计谋的范蠡
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之:笠泽之战 (公元前478年)
古代贪官伯噽的故事
吴越之战:卧薪尝胆终复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