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省余姚县人。我国明清之际的伟大爱国主义思想家,开一代风气的学术宗师。

  ○痛锥阉党伸张正义

  黄宗羲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 年 9 月 24 日)出生于浙江余姚县通德乡南雷里黄竹浦(今余姚市明伟乡浦口村)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的出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喜气,这是因为, 他是长子,而且临降生时,他的母亲梦见了麒麟,麒麟是我们民族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吉祥幸福。于是,全家亲昵地把他叫做 “麟儿” 。
  然而,他遭逢的却是一个 “天崩地解” 的乱世,一生 “濒于死者十” ,大半辈子都是在血雨腥风、 刀光剑影中熬过来的,这对于他,是幸,还是不幸呢 ?
  他出生时,明王朝已进入了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的没落时期,政治极其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 —农民大起义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北方的满族政权日益强大,虎视眈眈地觊觎着大明的江山,国势危如累卵。明政权中,以皇帝、 宦官、 王公、 勋戚、 权臣为代表的大地主集团,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最反动的势力。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加重赋税徭役,迫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同时,他们自身又争权夺利,势同水火。政治的腐败,最集中地体现在宦官专政上。
  阉党的黑暗统冶,不仅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也引起统治阶级内部正直人士的不满,东林党人就奋起与阉党展开了斗争,写下了明末气贯长虹的正气篇。
  东林党是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万历三十三年( 1605 ) ,被革职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与好友高攀龙、 钱一本、 薛敷教、 史孟麟等人,在故乡无锡东门外的东林书院讲学,其实是利用存在了数百年的书院形式,作为进行活动的基地,形成一股势力,因而被称作 “东林党” 。他们在讲学中 “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以批评时事,改革政治,振兴国家为己任。这正如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撰写的一副对联所说的:
    风声、 雨声、 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 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个时候,他们 “讽议朝政” 的矛头,自然首先指向阉党。[名人传记]www.zhlzw.com 中华励志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一位东林党人,但遭到阉党的迫害,死时才 43 岁,父亲的无辜惨死,使黄宗羲受到很深的刺激。他悲愤欲绝,每到深夜读书毕,总要痛哭失声。从此,他对暗无天日,灭绝人性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了痛切的感受,思想中深深地埋下了批判的种子。在京城的几年中,耳濡目染的东林先辈们正气磅礴、 大义凛然的形象,时刻在鼓舞着他,他以自已是一个东林后裔而自豪,暗暗下决心,要亲手刺杀仇人,为父亲和蒙难的东林先辈们报仇,为人世伸张正义。
  父亲殉难后,作为长子的黄宗羲,上要赡养年事已高的祖父和守寡的母亲,下要承担教育未成年的弟弟的责任。生活的担子,对于年仅十七八岁的他来说,未免过于沉重了。但是他没有畏缩,而是更加刻苦自砺,等待着报仇雪恨的机会。
  时机终于来到了。天启七年( 1627 年) ,昏庸的熹宗病死了,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这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思宗,第二年改年号崇祯。崇祯皇帝在继位前,就已经对阉党的跋扈十分不满,继位后便立即着手惩治阉党。祟祯元年( 1628 年)春天, 当黄宗羲获悉惩治宦官的消息后,便毫不迟疑地奔赴北京,为父亲讼冤。他早就定做了一把长长的铁锥,把它磨砺得锋利无比。一年多来,报仇的念头日夜煎熬着他,他把全部仇恨都凝聚在这把铁锥上,他的心在呼喊着: “以血还血 !”
  到了京城,得知魏忠贤已经畏罪自杀,东林党人的冤案正在昭雪,死难者得到 “赠官三品” 的褒奖,家属也受到优厚的抚恤。但黄宗羲并不就此满足,他上书皇帝,请求依法严惩这些败类。崇祯皇帝下旨责成刑部速加审理。
  五月,刑部开庭审讯许显纯和崔应元。黄宗羲以原告的身份出庭对证,在会审时,他在刑部大堂上奋锥再显神威。案子审理完毕,黄宗羲约同遇难的东林党人的子弟们,在诏狱的大门口设祭追悼他们的父兄,哭声如雷。
  秋天,黄宗羲护送父亲的灵柩南归。
  一个年仅 19 岁的年轻人,做出了这样惊天地、 泣鬼神的壮举,不仅京城为之震撼,而且名扬天下,人们称他 “姚江黄孝子” 。返回故乡后,四方名士纷纷来黄竹浦拜访他,和他结为朋友。
  东林党人在斗争中表现出来不畏强权、 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也深为人们所称道。
  黄宗羲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东林党,作出很高的评价,他说: “熹宗之时,龟鼎将移,其以血肉撑拒,没虞渊而取坠日者,东林也。 ” 他赞美东林 “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他也正是以东林党人为榜样,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他报私仇,泄公愤,伸张正义,为世所瞩目,虽然是初露头角,但已经显得身手不凡,胆识过人了。

  ○遵父遗命求学绍兴

  崇祯二年( 1629年) ,黄宗羲在家办完父亲的丧事后,便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少年时代的黄宗羲就聪颖异常,读书的兴趣很广博,经史子籍、 野史、 笔记、 小说、 戏曲都很喜爱,唯独对禁锢人们思想的科举的一套深恶痛绝。他父亲的思路比较开通,虽然科举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也不很强求他。在被阉党逮捕时,黄尊素嘱咐儿子说: “不要再记时文了,读书人应精通历史,你把书架上的那部《献征录》、 (即《明实录) )认真读一下。 ” 黄宗羲遵照父亲的教导,制订一个先通历史,然后归宿于诸经(儒家经典)的治学计划,他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孜孜不倦地的披读史籍,直到深夜鸡叫头遍才休息,几年的功夫,他历览了明代十三朝的实录和二十一史,对本朝和古代的历史烂熟于心。然后,他又潜心于儒家的经典著作,以探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黄尊素给儿子留下一份非常丰厚的遗产— — —图书。几年后,黄宗羲遍读这些藏书,还感到不能满足。于是,他开始走访江南著名的藏书家,先后到过钮氏的世学楼和祁氏的谈生堂、 江苏常熟钱氏的绛云楼、 南京黄氏的千顷斋。在那里,他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单是千顷斋一处,六万卷藏书被他 “翻阅殆遍” 。
  这些藏书家,很看重他的学识,请他校订古籍,编辑目录等。此外,只要打听到有好书,他就立刻去寻访、 收购。
  读书、 购书、 藏书,成了黄宗羲人生的一大乐趣,到老不衰。就这样,他读到了许多一般人见不到的书,为他以后思想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黄尊素生前经常向儿子说起的 “砥砺性命之友” 刘宗周,对他的道德学问赞不绝口,希望儿子有一天能成为他的学生。刘宗周(1578—1645 )是明末的大哲学家, 因讲学于蕺山,学者称他 “蕺山先生” 。他的学说以 “慎独” 为核心,讲学的目的,是希望在这个 “天地晦冥,人心天息” 的末世中,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
  崇祯二年,刘宗周正闲居在家,黄宗羲来到绍兴,正式拜他为师。
  自宋以来,浙江一带经济、 文化的发展一直居全国的首位。不仅人才辈出,藏书也居全国之冠,古城绍兴素有 “人文渊薮” 的美誉。在绍兴求学期间,黄宗羲结交了一批同窗好友,其中有些人,例如刘应期、 王毓蓍、 叶敦良、 祝渊等,都是有志气、 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们在一起切磋学问,砥砺道德。
  黄宗羲坚持师说,但却不受师说的限制,富于独创精神,又善于广泛吸收,取各家之长来丰富自己。例如,他对精于天文历数和音乐的大学者黄道周— — —福建漳海人,当时与刘宗周齐名,黄宗羲对他们推崇备至,说 “漳海之学如武库,无所不备。 ”
  黄宗羲的天赋,加上超人的勤奋,使他的学业突飞猛进, 20 岁出头,就以博学精研为世所重。不仅青年人奉他为楷模,就连那些年高望重的大学者也对他格外垂青,比如经学专家何天玉和史学专家钱谦益,都邀请他一起探讨学问,把藏书和资料全部拿出来供他使用。
  黄宗羲并不自满,他知道要成就大事业,单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学得知识必须能用,这就需要了解社会,增长阅历。
  不久,他离开刘宗周、 频繁往来于南京、 苏州、 常熟、 安庆、 杭州、 绍兴等地,求师访友,广结同志。
  这段时间的求学经历,对黄宗羲后来的发展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 —为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学以致用、 实事求是的学风,并且进一步磨砺了他的品格,同时,还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也为他以后从事政治活动拓宽了道路。
  结社南京再斗阉孽崇祯皇帝继位后,给了阉党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是,作为一个盘根错节的庞大政治集团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彻底推毁;何况崇祯皇帝打击阉党,多半出于个人的利害,并没有从实质上认识到宦官专政对国家的危害。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而且为人苛刻寡恩。继位不久,便对大臣们不放心起来,百般猜疑,于是渐渐又走上他的先辈们的老路— — —倚重阉党势,大搞特务势力。这样一来,原先漏网而隐蔽起来的魏阉余党,弹冠相庆,妄图死灰复燃。
  那个曾经把魏忠贤叫做干爹的无耻小人阮大铖,此时格外活跃。
  复社是明末继东林党之后的又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文人社团,被人们称为 “小东林” 。在复社的东林子弟中,那些天启蒙难烈士的后裔对阉党余孽的活动尤其敏感,早就准备好作第二次斗争。崇祯九年( 1636 年) ,由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濂发起, 在南京的桃叶渡大会同难兄弟,高攀龙、 缪昌期、 左光斗、 顾大章等人的儿子都出席了。黄宗羲也参加了,并在会上慷慨陈词。这次聚会,实际上成了对阮大铖的声讨会。
  崇祯十一年(1638 年) ,复社成员 148人聚集南京,联名张贴《南都防乱公揭》,把跟阉党余孽的斗争推向高潮。他们推举顾宪成的孙子顾杲代表东林子弟,黄宗羲代表天启诸孤,共同名列《揭》首,实际上的主持者则是周镳,《揭》文由吴应箕起草。《公揭》严正谴责阮大铖天启年间 “献策魏孬,倾残善类” 的罪行,揭露他现在妄图翻案的狼子野心。《揭》文号召大家 “戮力同心” ,防止阉孽作乱再次危害国家。
  在这次斗争中,黄宗羲又是一马当先,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政治热情和斗争精神。
  崇祯十五年( 1642年) ,黄宗羲 33 岁,他到北京应礼部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大学士周延儒很器重他,打算推荐他为中书舍人。黄宗羲看见时势艰危,内外交困,朝政腐败到了极点,已经回天无术了,便力辞不就,黯然南归。

  ○阮逆肆虐死里逃生

  腐朽不堪的明王朝,终于在农民大起义的暴风骤雨中寿终正寝。崇祯十七年(166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四月,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政权,引清兵入关,打败了农民军,李自成退出了北京。九月,清王朝定都北京。
  四月,黄宗羲跟随刘宗周到杭州,与明朝遗臣章正宸(吏科给事中)、 朱大典(兵部右侍郎)、 熊汝霖(吏科给事中)商义 “召募义旅” 的事。五月,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议立潞王朱常洪为监国,不料却被原凤阳总督马士英抢先一步,他伙同诚意伯刘孔昭、 太监韩赞周等,勾结武将刘泽清、 黄得功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监国,不久称帝,年号弘光。弘光帝下诏起用刘宗周、 章正宸等人,黄宗羲随他们一起到了南京。
  清军入关后,对汉族人民施行了圈地、 剃发和屠杀等民族高压政策,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抗清的义帜插遍大江南北,用鲜血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
  在人民的抗清斗争中,弘光政权并没有起到组织和领导人民的作用。这个政权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可救药的腐朽性。拥立福王的马士英集团,是一个贪赃枉法、 蝇营狗苟的乌合之众、 掌权之后,他们根本不去考虑怎样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而是集中全力争夺权利,排斥异己。
  阮大铖这个时候成了马士英集团的主要谋士,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元年( 1644)的八月,阮大铖见时机成熟,便着手对复社进行他蓄谋已久的报复。他施展阉党故伎,编造黑名单正续《蝗蝻录》和《蝇蝻录》,把东林党人叫做 “蝗” 复社人叫做 “蝻” ,附合他们的人叫做 “蝇蝻” ,扬言要把列名《南都防乱公揭》的复社人士像蝗虫蚊蝇一样 “一网杀之” 。到了顺治二年(1645 年)五月,清军攻陷南京,马、 阮之流争相逃命,黄宗羲他们才得以乘乱脱身,幸免于死。
  黄宗羲逃回浙东,在海边躲避了一段时间,不久就回到故乡。
  在充满民族矛盾的时代,他将在血与火中迎接更加严峻的考验。
  毁家倡义勇赴国难顺治二年(1645 年)六月下旬的一天,黄宗羲顶着夏天炎炎的烈日,匆匆向绍兴城奔去。
  坏消息接二连三传来,苏州沦陷 ! 常州沦陷 ! 杭州沦陷 ! 余姚城里人心惶惶。黄宗羲回到家中不久,天天坐立不安,忽然有人带信说刘宗周决心绝食殉国,生命已经垂危。他便不顾一切要去见恩师一面。
  跟十六年前到绍兴时心情完全不一样了。那次是投奔名师,求学问道,心里充满兴奋和希望,而这回却是赶去诀别,悲愤交集,痛彻肺腑。
  弘光政权建立后,起用刘宗周为左都御史。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锐气不减当年,一上任就上书朱由崧,希望他率师亲征,以振作天下忠义之气,自然这不会得到这个傀儡皇帝的理睬。后来他感到在弘光朝廷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了,便愤然辞职还乡。他在南京只呆了两个月。顺治二年五月清军攻破南京。六月十五日中午,刘宗周正准备吃饭,忽然传来杭州失守的消息,他立即推案大哭说: “现在应该是我结束生命的时候了 !” 于是开始卧床绝食。清军占领余姚,统帅博洛捎信劝他投降,他连信都不拆,闰六月初八这天,刘宗周停止了呼吸。
  黄宗羲捧读老师临终前写下的诗,泣不成声。诗中写道: “留此句日死,可存匡济意。决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慨慷与从容,何难亦何易 !” 老师的舍生取义、 从容赴死的精神,深深震撼了黄宗羲的心灵,他决心要以老师为榜样,慷慨赴国难。
  清军攻陷杭州后,很快占领了整个浙西,随即挥师东进。闰六月,故明官员熊汝霖、孙嘉绩(九江剑事)首先在余姚举起义旗, 很快,绍兴的章正宸、 郑遵谦, 宁波的钱肃乐(刑部员外郎) ,慈溪的沈宸荃以及浙东各县蜂起响应。抗清的烈火一下燃遍了浙东大地。
  黄宗羲早就作好了赴国难的准备,一听到余姚起事的消息,立刻和两个弟弟把家产变卖了,招募义士,在故乡黄竹浦举行起义。乡民数百人加入义军,这支队伍被称作 “世忠营” 。
  黄宗羲率世忠营加入了当时浙江抗清力量的鲁王政权,他向鲁王表示要像唐肃宗时的李泌那样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参预军事,不当官。但鲁王不同意,任命他为兵部职方主事,后来又提升为监察御史。仍兼职方主事,并颁行他所撰的《监国鲁元年大统历》。
  从此,黄宗羲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动乱的生活长达十年。

  ○山中海上百折不回

  鲁王政权的军事力量,以原严州(今浙江建德)总兵方国安部和原定海总兵王之仁部为主体。顺治二年七月,鲁王赐兵部尚书张国维尚方宝剑,督师钱塘江山,调集方国安、 王之仁、 郑遵谦等部,曾多次击退清军,收复了富阳、 子潜(今浙江临安县西)等失地。
  但是,令人振奋的形势只是昙花一现,这年的十一月,断送弘光政权的权奸马士英、 阮大铖潜入鲁王政权,施展挑拨离间的伎俩,闹得义军内部四分五裂。鲁王政权后期,大权掌握在张名振手中。张名振抗清的意志非常坚定,但心胸狭隘,不能与人同舟共济。黄宗羲手中没有兵权,鲁王授他的官职虽贵为四品,不过有名无实,终日无所事事。后来,黄宗羲回到家中,与四明山及海上抗清武装有往来,继续抗清。
  顺治八年(1651 年)七月, 清政府调动大量兵力进逼舟山。八月,清军乘大雾渡海大举进攻舟山。张名振等率 6000 士兵和当地人民一起坚守城池,血战十日,城破,全军战士,无一人投降。
  顺治九年(1652 年)正月, 张名振、 张煌言护鲁王再次入闽,先后入驻厦门和金门。
  顺治十年( 1653年)三月,鲁王自去监国名号,浙江政权至此结束。鲁王余部并归郑成功,继续抗清。
  由于黄宗羲是鲁王政权中的要人,又是抗清的积极分子,清政府一直悬赏缉拿他。
  鲁王政权崩溃后,他仍在暗中进行反清活动,更成了清政府追捕的要犯。他不得不隐姓埋名,在绍兴、 杭州等地辗转躲藏, “无年不避,避不一地” ,有时甚至要露宿深山野地,常常要忍受饥寒的煎熬,家人也受尽连累。即使这样,黄宗羲也没有向敌人妥协,一心期待着义旗重举的一天。
  顺治十六年( 1659 年)夏, 郑成功、 张煌言率部攻入长江,直逼南京城下。这时,黄宗羲正在杭州,听到消息后,他十分振奋,跃跃欲试。但不久,郑、 张兵败引退,黄宗羲带着全家避居四明山北麓的化安山龙虎山堂,过着 “数间茅屋尽从容,一半书斋一半农” 的隐居生活。直到南明政权永历政权覆灭,郑成功东渡台湾,恢复明朝的希望全都破灭,他才于顺治十八年( 1661年)奉母返回故居。这年他51 岁。
  黄宗羲的壮年时代,都是在刀光剑影、 血雨腥风中度过的。战斗、 逃亡、 山中、 海上,备尝艰辛,历尽劫难。但他矢志不移,百折不回。 “身滨十死不言危” ,性格刚强,充满乐观精神。[名人传记]www.zhlzw.com 中华励志
  他是一个正气浩然的民族英雄,一个真正的战士。

  ○著作讲学夕照辉煌

  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国破家亡, 浪迹萍踪,整整 20 年,黄宗羲没有过过安宁的日子。但是,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他并没有抛荒自己的学业。颠沛流离之际,戎马倥偬之中,稍有闲暇或读书,或著述,成绩斐然。从顺治四年(1647 年)到十八年( 1661年)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写下大量著作,如记录南明王朝历史的实录,史学价值极高,还有《春秋日食历》、 《授时历故》、 《新推交食法》、 《西洋历法假如》、 《回回历法假如》、 《勾股图说》、 《开方命算》、 《测圆要义》、 《割圆八线解》等天文、 历法和数学方面的著作。
  回到故乡定居下来,黄宗羲已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了, “江山千古留残照,草木三春有杜鹃” ,他满怀着国破家亡的痛楚和壮志未酬的遗恨,把劫后的余生全部投入到著述和讲学中去,成了足不出乡里而声名满天下的一代儒宗。
  康熙六年(1667 年) , 黄宗羲辞掉了梅花阁的事情,前往绍兴讲学。他怀着对老师刘宗周的无限景仰之情,来到这个曾经受益非浅的故地。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弘扬老师的学术思想,以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一到绍兴,他就找到了当年的同窗好友姜希辙,他俩决定携手合作,把老师创办的证人书院恢复起来。书院重建后,浙东学子踊跃投学。他学识渊博,气节铮铮,而且教学有方,特别是他思想比较解放, 富于活力,对年轻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他名声远扬,以致 “大江南北,从者骈集” 。此后,他又在宁波、 海宁等地创办讲会,开展学术活动。康熙七年(1668 年) ,他的学生陈赤衷联络十余人在宁波创立讲经会,他们穷搜宋元以来的专注,讨论得失,务以经史为归宿,力求实事求是。这符合黄宗羲所提倡的学会,所以得到了他的称赞,这也反映了浙东学风在黄宗羲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其他学者也闻风而起,纷纷创建书院,浙东各地,讲学之风大盛,一时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黄宗羲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讲刘宗周的学术主张,一方面又全力以赴地整理、 刊行刘宗周的遗著,不久,在浙东形成了一个 “王阳明— — —刘宗周— — —黄宗羲” 系统的学术流派。
  从康熙七年起,黄宗羲开始编选《明文案》,他批阅明人文集千家之多,广泛搜集明代散失的文史篇章,旨在保存史料。这是一部多达数百卷的文史总集,搜辑佚文并进行校阅,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他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历时八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始大功告成。后来他又把这部书扩为四百八十二卷,约 400 余万字,在他逝世前不久才完稿,正式定名为《明文海》,它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作 “一代文章之渊薮” 。
  康熙十二年( 1673 年) ,是黄宗羲母亲的八十寿辰。这时, 移居河南辉县的著名学者孙奇逢与黄宗羲、 李称为 “明末三大儒” )给他寄来所著《理学宗传》一书,作为贺礼。
  黄宗羲对这书很欣赏,对他以后编著《明儒学案》很有启发。康熙十五年( 1676 年) ,他着手撰写《明儒学案》这部划时代著作。这年二月, 黄宗羲再渡钱塘江, 北抵海宁,应知县许三礼的邀请主昌(即海宁)讲席。黄宗羲在海宁的学生,学有成就的不少,有 “海昌十五高弟” 之称,其中查慎行、 陈讦等成了著名的学者。此后,黄宗羲一直往返于余姚、海宁间,主持海宁讲席达五年之久。
  黄宗羲在他的最后 30 年中,通过讲学,培养了许多人才。直接拜他为师的人多至百余,聆听过他讲学的人不计其数。他的门生中,有几位对清代的学术作出重大的贡献。
  康熙十七年( 1678年) ,清政府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天下名儒。叶方蔼又利用身为经筵讲官之使,将黄宗羲推荐给康熙皇帝,但黄宗羲执意不出,不过,他本着 “一国可灭,史不可灭” 的宗旨,表示同意把有关明代历史的著作抄送进京。
  从康熙十九年起,黄宗羲开始整理自己的文稿,选取其中一部分付梓,取名《南雷文案》。以后几年中,他虽然已年过古稀,但仍不辞劳苦地往来于苏州、 昆山、 杭州、 绍兴、宁波之间,探望故友,访求古籍,显示出过人的精力。晚年,他经常到曾经一起战斗过的亡友墓前凭吊,追怀往事,发出 “昔时游侣今何在,一睹陈踪便泫然” 的慨叹,还为他们写传记、 碑文,像张煌言、 熊汝霖、 王翊这些民族英雄,他在文章中追叙他们的光辉业绩和崇高人格,不仅感情真挚,且史料价值很高,成了研究南明历史的重要文献。
  康熙二十七年,他再次将旧刻的文集加以删削改定,以《南雷文定》为名重行刊刻。
  次年元旦,他以80 岁高龄再登姚江书院的讲坛。80 岁以后,他很少出门了,但 “四方人士,乞铭问序,质疑考道者,踵接于门” ,他简直成了当时学术界的百科全书了,康熙三十年( 1691年) ,他已经 82 岁了,还雄心勃勃地登了黄山。第二年,他身患重病,险些死去。
  病中,从京中传来《明儒学案》将在北方刊行的喜讯,他精神大振,在病榻上向儿子百家口授了《明儒学案》的序言。
  黄宗羲临终前,向家人仔细交代了身后之事。他说: “我死后,第二天就送到墓穴里埋掉,穿平时的衣服,一被一褥,放在石床上,不用棺材,不做佛事,也不搞什么七七(死后四十九天内逢七祭奠) ,凡是鼓吹挂纸幡、 烧纸钱之类的过场,一概免掉。 ” 他还不放心,写下《梨洲末命》一篇,再加叮嘱:墓穴中 “不可用纸块钱串毫入之。 ” 家人以后祭扫时“不可杀羊” ,来吊唁的亲友所赠银两纸烛一概谢绝,好朋友如果能在墓上种五株梅树,则感激不尽,他一反中国人厚葬的习俗,大胆地破除陈腐的传统观念,最后一次表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非凡胆识和宽阔胸襟。
  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三(1695 年 8 月 12 月) ,黄宗羲逝世,终年 86 岁,家人遵照他的遗嘱。不用棺材,仅以一被一褥及平时所穿衣服,把他安葬在余姚城东南 20 余里化安山他父亲的墓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年刺奸,中年抗清,晚年鸿儒,死后裸葬,这样的人生独一无二
满清为什么丑化马士英,而极力推崇史可法?
大清儒宗 黄宗羲 - 国学大道场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
话说宁波-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
黄宗羲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黄宗羲(1)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2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