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古代圣旨

如今许多古装历史剧涉及宫廷朝政,其中免不了出现圣旨,但大多数古装剧的圣旨不符规范,与历史真实相差甚远。本文着重以明代圣旨为例,阐述圣旨的由来、格式和规范,由于水平所限,必有不足之处,欢迎斧正;但相比胡说乱编之剧,总有稍正视听之用。

一、圣旨的渊源

“圣旨”从字面意义解释即为“圣人的旨意”,在战国及以前并非帝王专属,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认为传统“王”的称谓已不足以表达自身的伟大,遂规定君主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令称作“制”或“诏”(《史记》: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以为君主专属,其它任何人僭越都是死罪。秦时圣旨的格式和内容尚不规范,汉承秦制,进一步完善了皇帝制度,规定了皇帝印信的“六玺”制:“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汉旧仪》),其圣旨主要分为策书、制书、诏书、戒书四类,开头一般为: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句,《晋书》中晋武帝和晋元帝的即位诏书都写有上述文字。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皇帝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的天命所归、君权神授。

唐代圣旨形式已较完备,分为册、制、敕、诏等类别,一般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后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故而其所颁行的圣旨开头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中,如德宗即位诏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肃宗即位诏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顺宗即位诏称:“朕纂承天序……”。

宋代的诏令继承唐代又有所变化。与唐代相似,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省和门下省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所以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如《宋大诏令集》所载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诏均以“门下”开头。同时,《宋大诏令集》中所存的诏令中,以“朕绍膺骏命” 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亦占有相当比例,此类诏令,多见于真宗以后诸帝,承平日久,日益觉得自己的伟大与光荣,于是忍不住要宣扬一番。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蒙文圣旨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裹大福瘾护助裹皇帝圣旨”的套语,这里“长生天气力裹,大福瘾护助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上天眷命”。当时不少蒙文圣旨多被机械翻译为汉文,故汉文诏书中也有不少以“长生天气力裹大福瘾护助裹”开头。

到了明代,明太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对圣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其诏书的开头多为“奉天承运”。太祖皇帝制宝玺十六个,名称不同用途也不同,分别为:“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及“钦文之玺”,材质以青玉、白玉为主,其中“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敕命之宝”在靖难之役燕军攻入南京城时,被建文帝在大内乾清宫中举火焚毁,明成祖即位后重制,并增制“诰命之宝”,统称为“明初十七宝”。嘉靖十八年,又新制七宝,曰:“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至此足二十四御宝之数。

清承明制,圣旨的格式大体一致,只是变成了汉语和满语两种文字书写,汉文从右向左,满文从左向右,两者在中间合拢,缀以日期和印章。

二、圣旨的种类

明清圣旨,主要有“诏、制、诰、敕、谕”五类,用法和效令各有不同。

“诏”者,上所以告下也,为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一种通知。这是一种正式的、公开性的官方文件,有堂皇正大、广而告之之意,多用于国家大事、朝廷要务,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特别重大时以“布告天下,咸使闻之”结尾,如登极诏、平倭诏、册立皇太子诏、兴学校诏等。诏书一般由内阁等大臣奏定,经皇帝批准,由翰林官撰拟,然后颁行天下。

“制”则是由皇帝亲自草拟,甚至亲自书写,其格式与重要性不逊于“诏”,只是前者代表皇帝本人重视,而后者侧重于国家公务。其它种类的圣旨如为皇帝本人撰拟,也归入制书之类。制书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有时也以“皇帝制曰”开头。

“诰”和“敕”都有告诫、勉励的意思,本意为“天子之命辞”,多用于封赠等含有诫勉之意的事务。区别在于授予对象的等级不同,据《大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敕命,妇人从夫品级”,即五品及以上用诰命,六品及以下用敕命,妻子比照丈夫的品级。诰书多以“奉天诰命”开头,结尾盖“制诰之宝”印;敕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开头,结尾盖“敕命之宝”印。

“谕”,本意为“知晓,明白”,或“使知晓,使明白”,这种圣旨不如前四种正式,用法也比较随意,分场合而定。写在纸上时,称“皇帝谕某某”、“皇帝敕谕某某”、“上谕”,或者直接“谕某某”;也有口头上的,称为“口谕”。“谕”一般用于某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而又不如诏、制重大,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圣旨。某些宫斗剧里,皇帝封赏某个妃嫔,除非册封皇后,否则最多只够得上一个“上谕”,而剧中动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则纯属胡说和乱编。

三、圣旨的形制

(一)诏书和制书格式基本一致,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行文中注意抬格,即遇到“皇帝”、“天子”等称谓,或“制曰”、“诏曰”等词汇时,抬一格(换新列书写,该称谓或词汇比其它列高出一格);遇到列祖列宗的庙号、谥号,或代表上天的词汇时,抬两格(换新列书写,该称谓比其它列高出两格)。

此规定在明朝初期和中后期略有不同,但大体也差不太多。比如像下图这样都抬两格的:

结尾处通常盖“皇帝之宝”印,用于日常事务及大赦天下、布告天下等要务。当用于赏赐有功之臣时,盖“皇帝行宝”印;当用于编制六师,讨伐不臣时,盖“皇帝信宝”印;当用于册封、赏赐异族和属国时,盖“天子行宝”印;当用于对异族和属国地区颁令、征召番兵时,盖“天子信宝”印。

当需广而告之时,以“布告天下,咸使闻之”结尾,其余或以“钦此”结尾,或无专用结尾词汇。

(二)诰书和敕书格式基本一致,用于封赠臣民,五品及以上用诰命六品及以下用敕命。诰书多以“奉天诰命”开头,结尾盖“制诰之宝”印,当有奖励臣工之意时,通常加盖“广运之宝”印;敕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或“皇帝敕曰”开头,结尾盖“敕命之宝”印,当有褒奖军功、德行时,通常加盖“命德之宝”印(嘉靖后)。

诰书和敕书同样遵循抬格的规定。

上述几种圣旨通常由大臣奏定,翰林官撰写,经内阁定稿进呈,皇帝批准后,以墨笔从右至左,竖列楷书,字体工整端正。不同时期的材质、颜色有所不同,常见书于大幅绫锦之上,周边缀以祥云、瑞鹤、腾龙等图案作为防伪标识。颜色多为黄色,诰、敕颜色依官员品级不同有所区别,封赠五品以上官员时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五、七色,五品以下的为青黄两色或纯白绫。

圣旨两端有轴柄,轴的材质和数量依所授官员品级而不同,据《大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一品官诰用玉轴,二品官诰用犀轴,三品四品官用抹金轴,五品以下用角轴;正统十二年定,一品五轴,二品三轴,三品二轴,四品至七品俱一轴;天顺元年奏定,一品四轴,二品三品三轴,四品至七品二轴凡给授”。

(三)上谕通常没有上述几种这么多讲究,分场合和对象而定。经过翰林、内阁下发的正式谕旨,一般以“上谕”开头,同样有轴,内容遵循抬格规范,落印不详。不经过翰林、内阁下发的非正式谕旨,可书于任何纸张,抬不抬格也不那么讲究,既可以盖公章,也可以盖皇帝的私印(比如康熙的那枚“体元主人”印),甚至不盖印。理论上皇帝的任何言语都算圣旨,即可以落于纸上,也可以托他人口传(口谕),基本不可能假冒,假冒圣旨者诛九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旨”、“诏”、“制”、“敕”、“谕”的区别?
一些历史文书知识 诏书 圣旨 谕旨 奏折 照会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小考
古代圣旨为何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
关于圣旨,你可能一直存在这些误区...
我们族谱中记载邹氏名人的【圣旨】,可信度有多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