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鸣 | 走进摩洛哥:美丽的撒拉哈大沙漠

【作者】鲁鸣,广西柳州人。写作,摄影,酷爱周游世界。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和社会学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医学系社会心理学专业。最早网络诗刊《橄榄树》创办人之一和编辑。已出版文集《缺少拥抱的中国人》,长篇小说《背道而驰》,诗集《原始状态》和非文学专著《软能力》。



走进摩洛哥


  原载《世界周刊》)

 

 

    摩洛哥在非洲西北端,西濒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守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它素有“北非花园”美称,拥有引人入胜的古迹、现代化都市和撒哈拉沙漠风情等缤纷万千的景致。


我所走行程,远及撒哈拉大沙漠和偏僻的高原,在撒哈拉沙漠露营,在农户家过夜,让我大有走进了摩洛哥的感觉。

 

1. 美丽的撒哈拉大沙漠

 

(梦中的橄榄树:美丽的撒拉哈大沙漠)


    第一次去非洲,最想见的自然是撒拉哈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热沙漠,面积940万平方公里,几乎和中国面积一样大。


    我向来喜欢沙漠。它的美很单纯。原始状态。无边无际的沙浪,蕴含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力量。


    去撒拉哈大沙漠的前一年,我在内华达沙漠露营过一个礼拜,经历过白天酷热和夜里寒冷的滋味。美国最漂亮的新墨西哥白沙漠和科罗达州的大沙漠,我10年前登足过。


     这次摩洛哥之行,的确最精彩的风景莫过于撒哈拉大沙漠。对于中国人,“撒哈拉沙漠”这个地理名词变得熟谙,是因为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中国人心里不但美丽,而且浪漫多情。


(出发)


见到了撒拉哈大沙漠,很震撼。空旷,野性,壮观。美啊!


我旅行时照相很少拍自己。一次旅行可能就拍张留作纪念,甚至一张都没有。可这次我头一个念头就是要和它留影。


(党代表)


(中苏友好--充当一次007,俄罗斯姑娘请我合影,晚餐)



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我内心对它的喜爱。



    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北非,约占非洲总面积32%。我向来很喜欢沙漠。美国的GreatSand DunesWhite Sand Dunes沙漠,我都去过。



撒哈拉沙漠景色的确迷人。一望无际的沙丘,如大海浪花,似起伏的裸体。当地向导头盘头巾,身着蓝袍随风飘逸,在金色的沙漠里带路,款款而行,十分潇洒。



我能想象,三毛在此堕入情网,天经地义,顺理成章。我的台湾友人说,三毛的撒哈拉爱情故事是虚构的。我想,三毛能虚构出令少男少女们激动不已洒落无数眼泪的那个故事,实在是因为撒哈拉沙漠的广阔美丽。它的大气回肠,它的清新圣洁,它的阳刚明媚,真是诗情画意!我们一行都很激动,但都很少说话,非要说话时轻声细语,不愿破坏沙漠的宁静。



我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幸福如一团火,在心里温柔地膨胀。




诗人李贺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这时我有一匹骏马,那就完美加神奇了。



    我们在沙漠里露营。我迫不及待爬上高处,敞开胸怀,眺望这向往已久的大自然,心旷神怡。远处,两队骆驼载客而来,太阳正撒满晚霞,红透西边,撒哈拉成了桔色的世界。


一个美丽惊人的摩洛哥少女走在我的身边。征得同意,我赶紧按下快门,拍了她两张照。



晚餐,是向导煮的摩洛哥名菜“Tajine”,由羊肉、红萝卜和土豆用高压锅炖煮,香味诱人,但没有叉勺,大家手拿面包沾着吃。




晚上,我们一伙人开心哪。大家说说笑笑。英国来的S和我留影,要我目光脉脉含情些,好让她非婚夫嫉妒。她母亲也在旁边叫好,邀请我去参加S的婚礼。


(我们也来一张)


    第二天早上,我再次爬上沙丘,仰望旭日从东方缓缓升起。它宛若巨大的火球,把撒哈拉照亮。沙漠开始热了。这又是一个美妙宁静的早晨。



一个人爬到沙漠的一个峰顶,坐在那里。我想,如果可能,可以在此居住一年哪怕一个星期,一定是一生的馈赠。


这种时刻,心宛若处子,纯净圣洁。我能感觉到心里由此引起的涌动,在极其安宁的世界里。

撒哈拉大沙漠这是我一生中去过的最美的地方之一。


.露营地)


天黑了,星月闪烁,给沙漠增添了神秘气氛。凉意渐起,白日里的炎热一扫而光。然而,帐篷里热气未散,我们都睡在帐篷外厚厚地毯上。


导游准备的地毯都是厚厚的,因为风吹日晒很多游客用过,太硬,混杂着骆驼体味(地毯是骆驼毛做的)和其粪味,很浓。可是,不管白天多热,沙漠的夜晚会很冷的。我已有经历,不敢耽误。把长袖衣长裤都穿上,躺下来再把地毯盖上。


 在梦中,我兴奋得大喊大叫。早上醒来,深感幸福极了。


第二天一大早,好几个同伙都问:是谁在梦中叫喊?是你吗?除了我,还有谁呢。


  因为集体行动,不得不离开。恋恋不舍。骑上骆驼,环视四周,我轻声地对撒拉哈大沙漠说:我爱你。


 2、成龙


         摩洛哥人根本没有反美情绪。到处可见可口可乐,即便是在偏僻的高原山里也能喝到它。住进第一家旅馆,老板听说我从纽约来,马上说:“纽约好!纽约就是好!”我心里顿时放了心。


摩洛哥当地人可能不喜欢美国,但爱看美国电影 :)


  很多摩洛哥人对我说,我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个华人。每到一处,总有人误认我是日本人,主动向我打招呼“萨约那拉”。起初我很耐心地解释我不是日本人,可是对方常常听不懂英文。后来我发现,摩洛哥人包括山里的农民都知道成龙,街上甚至有他的画像卖。于是,人们再用日语向我打招呼时,我干脆只回答:“I am Jackie Chen!”,他们就知道我是中国人,马上乐了,比手划拳,模仿成龙的武打动作。我真没想到成龙在这个非洲阿拉伯国家也这么鼎鼎大名。看来,中国有千万移民在海外,还顶不上一个成龙的影响大。如今世界提倡多元,我们华人培养孩子是不是也应该多元,比如多培养几个成龙,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名校。


摩洛哥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在何处,饭店还是农家,摩洛哥人都会请客人喝薄荷茶。它是摩洛哥文化传统之一。我喜爱这带甜味的薄荷茶,欲罢不休。我想,回到纽约后我要继续喝它。找来配方,才知它是由中国绿茶加上摩洛哥薄荷叶泡制而成。因此只要摩洛哥人保持这文化传统,摩洛哥和中国来往就不会中断。


有趣的是,我在摩洛哥中部小城见到一个中国商店。这是我在整个摩洛哥见到的唯一中国店。主人却是我的广西老乡。他到那里做买卖已有两年了,从没碰到华人,见到我,他万分激动,一再要做几个中国菜请我吃饭。可惜我见到他时正要跟随旅行队离开那里,只和他聊了10分钟。否则听听他一人在摩洛哥创业的故事,一定很有意思。他在跟当地人交往中已学会了阿拉伯语。但愿他成为商业上的一个成龙。


3、公共澡堂

 

 摩洛哥每个城镇都有公共澡堂,当地人称Hammam。这种公共澡堂是摩洛哥人社交会见朋友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当地女人在此传播小道消息,谈论家常,甚至物色未来媳妇。摩洛哥人每个礼拜至少会去公共澡堂一次。阿拉伯人认为,一个小镇只有拥有了公共澡堂,才算完美。


没有进入公共澡堂去体验一下当地人的生活,就不算到过摩洛哥。

 

在号称“风城”(WindyCity)的海滨之城Essaouira,旅馆介绍了两家公共澡堂。很多公共澡堂只供女人或男人洗澡按摩,如果同一家公共澡堂男女共用,时间则不同。我们旅行队13人,连我在内只有3人敢去尝试公共澡堂,大家都害怕摩洛哥式按摩太痛。


带我去公共澡堂的是上夜班的旅馆职员,白天他带游客去公共澡堂,增加点收入。下午5点,他来旅馆接我,穿街过巷。公共澡堂地处热闹中心,若没有他带我去,我即使能找到那澡堂,回来也会迷路。小伙子会说一些英语,象大多数摩纳哥城里的小伙子一样,干瘦。大概是非洲太热出汗太多,没有健身习惯。


摩洛哥公共澡堂没有土耳其浴室那种热烘烘的蒸汽,流动的热水用水桶装满。小伙子用水冲了冲地,叫我趴在硬邦邦的瓷砖地上。我明白了为什么同行那些人大多不来尝试,仅趴在这硬邦邦的瓷砖地就不是一般在家享受惯了的游客能接受得了的。小伙子给我冲身,擦皂,戴上特制的橡皮筋手套搓我全身。好家伙!摩洛哥式按摩的确不同凡响。动作象中国推拿和摔跤。比方有个动作:他躺在地,面朝上,让我躺在他身上,也面朝上,他的两个脚从我身后面绕上来把我的两腿分开,往上扳。


 所有在公共澡堂洗澡的人都穿着内裤,不洗那里面。难道他们回家补洗或根本不洗私处?我没问小伙子。带着浑身舒坦劲,给了他钱,他带我回旅馆。碰到我们旅行团里两位英国母女俩从女公共澡堂洗澡按摩回来。她们直叫:“痛快,太痛快了!”说是到了下一个城镇还要去。


4、城市印象

 

摩洛哥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我在摩洛哥待了17天,去了6个城市。


卡萨布兰卡,因建筑几乎都为白色,被称之“白色城堡”,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人口360万,其名气来自好莱坞电影《北非谍影》(Casablanca)。可惜,名不其实。往日繁荣已成泡影。欧洲殖民者留下众多的西洋建筑,长年没整修,显得破旧。贫民区不少。


最令人注目的是1993年落成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座落在大西洋海岸,通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达200米,是仅次于麦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兹哈尔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设备之先进在伊斯兰世界首屈一指。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城市,是马拉喀什(Marrakesh)、艾萨瓦拉(Essaouira)、首都拉巴特(Rabat)和古都非斯(Fes)。马拉喀什是摩洛哥最现代化的城市,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摩洛哥人很懂色彩的效果。


(红城马拉喀什


相对卡萨布兰卡的白色建筑,马拉喀什所有主要建筑都是泥红色的,故称“红城”。我喜爱这城市,倒不是因为它最现代化,而是它建筑风格多异,极有特点,没有摩天大楼。连想到咱们中国这10年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纯粹模仿西方,很多建筑物连名字都取西方的,如“纽约客”和“艾瑟顿”,没有自己特色,很可惜。


(琳琅满目。这样的商店那里很多)


 摩洛哥的夏天很热,头几天我每天要冲几次冷水澡。独有艾萨瓦拉每天都有风,很凉爽,早晚还得穿长袖长裤,是避暑佳处,很多欧洲人在那里度假。


首都拉巴特景色迷人,乌达亚城堡、哈桑清真寺遗址以及拉巴特王宫等著名景点都位于这里。非斯是摩洛哥第一个王朝的开国之都,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摩洛哥城市普遍都不大,走路观赏就行。但为省掉找路的时间,我通常坐出租车,1030DH(1美元=85DH)。出租车是迷你型的,最多搭3个人,无空调。所有城市都以Medina(非欧化的部分)为商业中心,里面样样都有,从吃到穿,从工艺品到理发和修钟表,如同今日现代的Mall


阿拉伯典型的围城式市场Medina


路边咖啡店满城都是,坐客几乎都是男人,这是摩洛哥城市的一大景观。这些咖啡店和高级饭店不同的是,咖啡和薄荷茶都很便宜,一般市民都跑到那里聊天会友。摩洛哥失业率高达19%。白天也能看到不少男人坐在那里。晚上则是满座为患。女人在那里则是作为男人的同伴而去的,故极少见。同行的Ann抱不平:“这些男人在这里没完没了地喝咖啡聊天,他们的老婆却在家看孩子做家务,太不公平了。”


伊斯兰教徒每天要祷告5次。城市里清真寺都有高音喇叭。其中一次祷告在早上三点半。我被这持续半小时大声祷告吵醒,没法睡着。好在这次摩洛哥之行,旅店大都在乡下小城镇,清真寺里没有高音喇叭。


5、山谷农庄

 

我在摩洛哥大部分交通是坐旅行团的面包车,一路上去了不少农庄。我们不但在山里旅店住了几夜,还在农民家住了一夜,让我有机会了解最底层的摩洛哥农民的生活。非洲之穷,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土地的贫瘠。这种地理对文化经济的影响很大。在摩洛哥荒凉的高原上行走,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所到农庄,大片荒野和山上几乎都是光秃秃的不毛之地,很象美国西部一些地方。农民大都住在山谷底部。站在高处,可看到只有山谷之底才是绿色的,有树有庄稼。摩洛哥和其他非洲国家一样通常很干燥,水只有在山谷底才容易积蓄起来。我们在农民家住时,农民带我们去爬山,穿越荒野,我才发现脚下多为岩石,泥土很贫瘠。虽然城里汽车很多,只有驴是农民耕种和运输工具。农民的房子家居都是用泥筑的,但门却都是铁的。



有一天晚上,我们到一个农民家里吃饭。这家人相当富裕,因为其村庄是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游客很多,因而收入颇盛。晚餐后,主人带我们参观他的家。房子是新的,很大,三层,每层大概有1500平方英尺,还有很大的楼顶阳台,能观赏到整个山庄。即使按美国标准,这房子也算是大的。可是几个孩子却睡在露天院子里,没有蚊帐,孩子哇哇哭。让我不甚理解的是,这么大的房子里澡间却很小,其门很矮,我不得不弯腰进去看。


后来我发现,这是习惯。摩洛哥很多东西都很小,例如每天喝的茶和咖啡都是小杯的,而且还不满杯;脾酒瓶只有各国惯见的脾酒瓶的1/3;点心都是一小点大……。也许,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提倡奢侈享受。


         摩洛哥当地的特产餐具。很想带一个回来,可太难带,怕碎。


6. 风土人情

         

和这个国家的代表阿拉伯人和黑人在一起。我头上这顶草帽此时在我家客厅里,花边已没了)


          在伊斯兰教国家,不能露肩膀和膝盖。故我带去的都是有袖T衫和长裤,只带了一条外短裤,打算在旅馆内穿。可是,中午气温100度左右。头一天,我穿着牛仔裤,热得发疯。摩洛哥人对游客是宽容的。街上照样有游客穿无袖衫和短裤。个别当地人也有“违规”的。于是第二天我不管了,穿着短裤外出。幸好短裤已到膝盖,虽没遮掩住,但不算过分。


          摩洛哥很少有英文电视。我只在一家旅馆看到BBC新闻电视。所到之处,都是阿拉伯语和法语电视,节目中没有色情暴力。不过,露肩不包头穿着西式衣裙的女人在电视上经常出现。这与街上看到的全身都裹得严严实实几乎都用围巾包头的女人大不相同。


         摩洛哥人买卖都讨价还价。这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件男袍,原价700DH成交100DH;一副银镯,标价750DH,成交150DH。女游客们大过shopping的瘾。


           摩洛哥人普遍用高压锅。这样省了燃料和煮饭时间。我觉得,全球都应提倡用高压锅,节省自然资源。另外,摩洛哥人讲究卫生。在山里小饭馆,卫生间很干净,有肥皂供饭前饭后洗手。在遥远的农村,都能买到瓶装饮用水。这两点值得中国学习,防止传染病。

 


毛皮厂里的染缸


历史和现状


后记

 

       这篇游记断断续续写了一个月。脑子里满是非洲荒原,撒哈拉沙漠,阿拉伯风情,摩洛哥的薄荷茶……。我特意借了电影DVD《走出非洲》和其原著来看,看得心潮起伏。虽然,那部电影早在20年前就看过了。可是,从摩洛哥归来再解读它,意义已不同从前。年轻时观赏更多的是它的浪漫情节,如今我更注重它所表现的非洲的神秘、原始和美。


       妻子看完我在摩洛哥拍的照片,说:“你这一生够值得了!”是的,上帝对我够好的。生命太短。我不可能踏遍全世界。但我一定要再去非洲。这次去的摩洛哥是阿拉伯风情的国家,下次则要去地地道道的黑人风情的国家[1]。


                                                                (2006915日于纽约)


12年后,我再次去了非洲。到了南非,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
风情N种的摩洛哥 (序)
走向撒哈拉大沙漠
[转载]《突尼斯之旅》体验吉普穿越撒哈拉大沙漠
撒 哈拉的 "羊 上樹" 奇景
撒哈拉大沙漠山羊爬树进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