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庐江的“江”在哪里,你知道吗?

庐江县名考略

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外商到庐江县考察投资环境,下车依始便提出想先看看庐江的江水。接待人员听罢,笑答曰:庐江县境内无江。外商愕然?!

庐江县地处皖中,西依大别山余脉,层峦迭嶂,绵延而南;北襟巢湖,东北部沃野平畴,中部丘陵起伏。其县境四界距长江最近的距离亦有百余里地,全县2348平方公里的疆域上,无一处有与“庐”和“江”两字相关联的山、水、居住地和古遗址遗存。那么,“庐江县”的县名究竟由何而来呢?!


庐 江

庐江,古水名,最早文字记载见《山海经·海内东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然此“庐江”源出何处?流经何地?沿革至今为何水?数千年来,一说是今江西境内的乐安江,一说是今安徽皖南的青弋江,还有一说是源于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众说纷纭,难以确指。


按说,“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于古;地而不古,失其地矣。”考证地名,“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但令后人十分不解和遗憾的是,《山海经》的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为先秦古籍。而距其年代最近的、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里,对其所载的“庐江”就有两个不同的注释——


《汉书·地理志》庐江郡自注云:“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汉陵阳县在今安徽太平县(现为黄山区)西北,今有青弋江,其东源出自黄山北麓,北流与西源舒溪相合,至今芜湖市附近会水阳江入长江。如此,则庐江当即今皖南青弋江,“三天子都”或“天子鄣”当指今日之黄山。


但是,同是一部《汉书·地理志》,陵阳县列属丹阳郡,其县下注文又引桑钦语称:“淮水(即今青弋江)出东南,北入大江。”桑钦与班固差不多为同时人,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其著《水经》称“庐江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到了唐朝,文宗(826~836)年间,户部员外郎、庐州刺史卢潘作《庐江四辩》,专章对庐江作了考证,以为《山海经》之“三天子都”或“天子鄣”即黟县南率山及其以西浙岭,浙江出其阴,东南流入于海;庐江出其阳,西流汇入彭蠡;庐山乃因庐江而名。惟“今山在彭蠡之上,忘其所谓庐江者,时移,事古名与地名改故也”。


此一说影响颇为深远。但历史地理学家们同时也指出“庐山乃因庐江而名”与史实不符。“庐”者,房屋也。《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指田中有屋。庐山,古称南障山。相传秦末儒生匡俗建“庐舍”于山巅,修道成仙后而得名。庐山之“庐”,以仙人匡俗之庐(舍)建于山而名庐山。如果说“庐山乃因庐江而名”,那庐江之“庐”应作何解呢?


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魏嵩山,于上世纪50年代经实地勘查、严谨考据,历时十余年撰《<山海经>庐江考》:“《山海经》庐江发源之‘三天子都’或‘天子鄣’,即今皖、赣两省边界率山,其江上游为今江西乐安江,下游则今波阳县西北穿过波阳湖至庐山东麓与赣江汇合,然后北流于湖口县西注入长江。……庐江、庐山本‘山水相依,互举殊称’。然其所取名为‘庐’,又自当别有原因。秦汉以前,此地为越族所居,‘庐’字或系越语,惟其义今已无法了解。”此说虽仍存争议,但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多数认可。


庐江郡

古水庐江,时越数千年,其今为何地何水?亦如南宋洪迈《荣斋随笔》云:“郡县山川之古迹,朝代变更,陵谷推迁,盖已不可复识。”但有一点是所有历史地理学家们的共识,那就是古庐江位处长江以南。因以境内有庐江水而命名的“庐江郡”就置于长江中游南岸区域。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历代沿革不同。史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36郡。后相继打败匈奴、南越,收复两广,全国又调整增置48个郡(约900至1000个县)。庐江郡就是于秦末,分九江郡江南西南地区置,以境内有庐江水为名。时庐江郡辖今江西全境和今安徽黄山、宣城及芜湖南部地区,郡治(首府)番县(今江西波阳县)。秦亡,楚汉相争(前206~前202年),庐江郡属(楚)英布的九江国。


汉初,承秦旧制。高祖刘邦在整顿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县与分封并存的地方行政区划管理双轨制,全国设置郡和王国。汉景帝后元九年(前154),“吴楚七(王)国之乱”后,为防止事端,景帝将各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汉武帝元狩一年(前122),庐江王刘赐亦因反叛阴谋暴露自杀。武帝震惊,决定收回各王国所属支郡。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这时的庐江郡只是沿用原庐江郡旧名,境内已无庐江水了。


《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即西汉时庐江郡下辖12个县,除雩娄(故城位于今河南固始县黎集附近)、寻阳(故址今属江西)外,其余10个县均在今安徽境内。他们分别是: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王莽改为庐江亭)、临湖县(治今无为县百胜乡临湖圩下临壁村)、枞阳县(治今枞阳县城南下枞阳镇)、居巢县(治今巢湖市区东北)、皖县(治今潜山县梅城镇)、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松兹县(治今宿松县柳溪乡。王莽改为诵善)、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王莽改为昆乡),郡治设在舒县。东汉(25~220年),沿西汉旧制。其中,建安四年(199)曾移郡治皖县。建安十九年(214),庐江郡仍治舒县。


舒县与庐江县

由上可知:庐江郡治舒县,乃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因邑建县,隶属庐江郡,兼郡治。东汉末,群雄割据,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孙权)庐江郡仍治舒县,魏(曹操)庐江郡治阳泉。延康元年(220),曹魏代汉,无舒县。西晋太康元年(280),三国归于晋,恢复舒县,属豫州庐江郡。


此后,由于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庐江郡时废时置,舒县亦时并时析。特别是东晋亡,替而代之的是一些短暂的小朝廷,史称南北朝(420~589)。这些小朝廷动荡不安和奢侈腐败,地方行政管理混乱不堪,分州裂郡,虚增、滥设各级行政区划达到历史上最膨胀的程度。还有州、郡、县多处同名,郡、县侨置更是杂乱无章。


南朝·宋泰始二年(466)九月,庐江郡改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县境改设灊县(治今庐城南二里)。宋泰始七年(471),庐江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萧齐仍之,梁初亦仍之。


这里需要交代的是,安徽境内,古灊县位于今霍山县(上元街村),东晋孝武年间(373~396)为庐江郡治。南朝·宋,撤龙舒县并入舒县,改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因庐江郡治于灊县交通不便,一度迁址舒县。后又因舒县城不便隐蔽,便将灊县迁往今庐江县境设置,兼庐江郡治。《路史》(南宋·罗泌著):“庐江南二里有灊城,即灊所迁居,今庐江之灊也。”


梁武帝天监年末(519),改灊县为庐江县(仍治今庐城南二里)。增置湘州,领庐江郡(均治庐江县),增析南、北始新县。郡、县同名,庐江县名始此。

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反寿阳南下,今县境于三年(549)入东魏,仍为庐江郡,改庐江县为灊县,改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陈太建五年(573)五月,伐北齐,复改灊县为庐江县。时庐江郡仅领庐江一个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太建十年(578)十二月乙亥,入北周,仍设庐江县。


在整个南北朝时期,舒县、灊县、庐江县,变更无常。直至大定元年(581)二月,隋代北周,于隋开皇三年(583),废庐江郡,以州统县,州名以境内原有庐江郡、庐江县的首字为名,改合州名庐州,复汝阴为合肥县(兼州治)。为保存旧名,正式改旧郡治舒县(灊县)为庐江县。

至此,历史上安徽境内的“舒县”、“灊县” 消失,庐江县定名不变。


时庐江县区域较大,东至长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今舒城县龙河口),北至鹊渚(今肥西县三河镇),凡数百里。后经两次大削疆,一是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析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二是北宋熙宁三年(1070)析庐江、巢县地设无为县。


清康熙六年(1667)置安徽省,庐江县属安庐滁和道庐州府。民国元年(1912)元月罢府,庐江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至民国17年(1914-1928),隶属安徽安庆道。继而先后改属安徽第二行政督察区(驻芜湖)、第三行政督察区(驻立煌)、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桐城)、第九行政督察区(驻巢县)等。


1949年1月22日,庐江县全境解放,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庐江县隶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8年7月,划归六安专区;1965年7月,复划归巢湖专区。1999年撤地建市,庐江县隶属巢湖市。

2011年10月,撤市并县,庐江县隶属合肥市,为“大合肥”南部副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庐江郡
江东
三天子都(鄣)山 彭蠡泽 庐江水
庐江考——宋玉辞赋地名考之二
说说庐江县的来历
360doc网文摘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