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渤海大楼

     渤海大楼

1979年,从北大荒返城,落户在一个对于我来讲完全是一座全新的、陌生的城市,这就是我目前居住的天津。

当时,之所以说对于我来讲,天津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城市,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建筑风貌完全不同于我在青少年时期所生活的北京。

那个时候,北京城市建筑的特点分为城里的胡同四合院,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老北京的城市建筑。除此之外,还有1949年以后,在郊区新建的、具有苏联建筑特色的机关、机关宿舍和学校大院(除去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就在西郊建立的清华大学,以及燕京大学的旧址、即如今的北京大学)。

如果说当时北京城里的胡同、四合院是一种传统的民族国粹,处处体现出浓厚的“京味儿”文化的话,那么天津却是一座充满“洋味儿”的、富有浓厚异域特色的城市。其特有的浓厚异域特色与天津曾经是是一座“租界城市”,有着很大的关系。

天津租界是西洋文化和中国传统及地域文化承载体,是天津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北方最为繁华的“辅首邑”见证了天津近代的繁荣和辉煌。天津租界中各国风格式样的建筑如今得到了很好地保护,使得天津部分区域依然保留着百年前的风格。

这就是人们俗话所说的:“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

时光如穿梭。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自己在天津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了30余年。每日耳熏目染,对天津这座城又有了较深的了解。

接下来的两篇文章,就打算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来到天津后,对天津印象最深的两个标志性建筑。

它们分别是“渤海大楼”和“解放桥”。

今天在这里先向大家介绍“渤海大楼”。

我来天津之初,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之一,就是这座“渤海大楼”。

渤海大楼之所以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从当时我居住的地方乘坐天津的20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中心花园”(曾经是租界中的法国花园)下车,透过这座圆形花园的绿色树丛,一座高耸的雄伟的深棕色的西洋近代风格的大厦就映入了眼帘。这种大厦的建筑风格是我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北京不曾见过的。

        文革结束后的渤海大楼,我初来天津的时候,它就是这个样子

                    (网络图片)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曾经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从1860年开始,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9个国家国先后在天津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被称为“国中之国”租借地。其在天津建租界的国家之多,租界面积之大,在当时中国拥有租界的城市中首称第一。

天津租界自开辟之后,其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租界环境不仅促进了天津老城的城市建设、道路改造,其独特的风格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在改造后的城市形态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1888年11月3日天津出版的《中国时报》曾这样报道天津:“一度遍地皆是深沟、大洞、臭水沟的使人恶心的可恨的道路被铲平、拉直、铺平、加宽。并且装了路灯,使人畜都感到舒服,与此同时,城壕里的好几个世纪以来积聚的垃圾也清除掉了”。到了19世纪后期,连洋人自己都说:走在天津城里最气派、最整洁、最美丽的街区,令人仿佛来到了欧洲的都会。


                                  上个世纪初的天津租界

从那个时候起,西方文化对天津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渗透。天津租界除了影响天津城市风貌的改变之外,租界文化还通过与教会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等影响着天津人的文化生活。由租界教会创办的学校、医院、报刊和杂志,代表着不同国籍、不同政治利益,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文化殖民。但是它们同时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天津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在近代天津迈向现代大都会的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这种“洋文化”的影响之下,在二战前鼎盛时期的中国大地上,就形成了南有上海,北有天津的重要工商业城市和经济金融中心的格局。它们是当时中国最摩登的大城市,被称为是中国南北的“双子星座”。

1933年,位于原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杜总领事路(Rue du Chaylard)、巴斯德路(Rue Pasteur)、丰领事路(Rue Fontanier)、马诺河路(Rue de la Marne)和杜麦路(Rue PaulDoumer)五岔路口的西北角(今天津市和平路、赤峰道和丹东路交口处西北角)。一座高耸的大厦在这里动工,这就是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的“渤海大楼”。

                      坐落于天津法租界的渤海大楼

    

  从法国租界的“法国花园”看渤海大楼,这是当时华北地区最高的大厦
    

   据历史资料记载,这座大厦是由前清庆亲王载振与资本家高星桥合股、并由高星桥之子,时任井阱矿务局津保售煤处总经理的“高渤海”拆除原有建筑后投资进行建设。1936年,渤海大楼竣工。这座大厦建成的时候,成为了当时不仅在天津,更是在华北地区最高大、最新式的西洋现代风格高层建筑。高星桥之子高渤海以其自己的名字为这座大厦命名为“渤海大楼”,这座大厦之所以命名“渤海大楼”的另一层意思是:天津是一座屹立在渤海之滨的工商业城市、中国北方的经济金融中心。    
   这座被称为典型的
art-deco建筑风格,也就是立体派装饰艺术建筑的渤海大楼,高度近50米,部分楼高10层。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甚至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都一直是天津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因此,每一个天津人都曾经为她感到骄傲。

                                本世纪的天津渤海大楼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在这座城市拔地而起。目前,天津最高的大厦是2011年新建成的“天津环球金融中心”,天津人称之为“津塔”。

“津塔”是天津新的标志性建筑,高336.9米,地下4层、地上75层,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多人办公。目前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建筑物,在世界已建成的摩天大楼中排名第17位。


   与津塔相比,渤海大楼显得苍老了,但是作为天津70多年的、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她永远是天津人心中的骄傲。

         


 “津塔”201177天津环球金融中心商务体验区正式开放投入使用


      与津塔相比,右下角的渤海大楼显得如此渺小(网络图片)



      尽管渤海大楼昔日辉煌不再,但渤海大楼永远是天津的骄傲



渤海大楼以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高大伟岸的身姿,仍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以上文字部分历史依据摘自维基百科及天津档案馆资料共享平台             黑白历史图片摘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天津第一高楼的更替,长知识啊
ML游走天津卫 | 初探金街解放路 漫步东方华尔街
上海散步(组图)五十
三十年代天津租界旧影#天津 #租界#老照片#意式风情区#渤海大楼
阅读天津城市空间(11)| 变迁:城市的天际线
法国人天津地标的建筑师·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三千二百八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