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遇上书店

    佳作书局内部陈设

    佳作书局1949年3月  图书目录

    佳作书局贴在售出图书上的标签

    角落·书香

    曾几何时,书店是一个地区的地标,更是爱书人的乐园。时至今日,书店不再是买书的唯一去处,为买一本书而跑好几家书店的人也许还会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曾经那些大大小小、个性鲜明的书店也都悄然没了音信。

    书店都去了哪儿?在这座庞大的都市中,一间书店显得如此渺小。渺小到也许你与它擦身而过而不曾留意,即便回头一瞥,也只是在你眼中留下一抹浅浅的剪影,之后又照样步履匆匆接着赶路。

    不过,在这座城市中,在这个看书人似乎越来越少的网络时代,依然有书店在坚守,依然有爱书人愿意将闲暇时光交付与它。从即日起,我们将与读者一起,在这喧嚣的都市中,走街窜巷,去寻找那弥漫着淡淡书香的安静一隅。

    本期,我们探访了三家特色书店,无论是店中所卖书籍,还是装潢设计都散发着浓浓的艺术之美。

    佳作书局

    66年后老店重回中国

    佳作书局位于阜通西大街20号,在中央美术学院北门对面的画材中心院中。招牌简单朴素,白底黑字写着书局的中、英文名称(中文:佳作书局,英文:PARAGON BOOK GALLERY)。这家书店是一家专门的艺术书店,店内销售艺术理论著作、图册、画集、摄影作品集以及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常设展览、特展图录等门类的图书。

    书店内部陈设十分简单,直逼天花板的书架沿墙设置,摆满了书。从左至右,按照门类依次是外国学者的东方文化研究著作、摄影集以及艺术史、艺术理论图书。书店中心则是几个展台,展示一些特价图书,也有一些店家推荐的影集、图册画集。

    现在经营书店的是一对年轻“85”后夫妻,朱帅和林恬。根据他们介绍,书店在摆放摄影集和艺术理论集时都是遵照艺术书店的惯例,按照作者姓氏的首字母进行排列。总体而言,这家书店给人“纯粹”的感觉,只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售卖几款简单的文创产品,店内也没有咖啡饮料出售。

    佳作书局虽然店面不大,但是历史悠久。书店成立于1942年,是当时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马法伯(Max Faerber)创办的,彼时所销售的图书主要是针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成果,涉及艺术、历史、哲学等多门学科。1948年,佳作书局远赴纽约。其后的43年,它成为欧美学者研究亚洲文化艺术最主要的书籍来源。马法伯先生去世后,佳作书局一直由其夫人蕾切尔(Rachel)经营。到上世纪80年代,老夫人年事渐高,难以掌管书店,便想将书店转手。两位书店的女顾客罗贝塔·胡博以及琳达·克莱默都想接手,虽然二人之前素未谋面,但出于对书店的感情她们选择了合作,蕾切尔夫人依然留在店中帮忙。直到1991年,两位女店主由于缺乏商业经验,经营不善,决定将佳作书局转手。一位来自芝加哥的古董商杰弗里接手了书店,并根据自己的爱好扩充藏书、优化门类。

    2012年,杰弗里因为年事渐高准备退休,此时他已经结识了佳作书局的现任经营者朱帅和林恬,便询问二人是否愿意去美国挑选库存。

    朱帅和林恬与佳作书局有着特殊的感情,回忆起当时与佳作书局相识的情景,恍若昨日。朱帅当时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艺术史专业的研究生,老师在课上经常推荐一些国外的理论著作给大家阅读。但是这些国外版权的书籍普遍难找,朱帅便通过网络在海外购买。渐渐发现很多他想购买的书都在佳作书局有售,便开始大量购买,成为了“大客户”。2012年赴美挑书,二人共买了40多箱书籍,每箱的邮费都要150美元。

    后来,杰弗里再次邀请朱帅、林恬去美国挑书。这次朱帅一人前往,当他得知本来准备接手佳作书局的商人突然退出时,之前经常帮国内一些知名艺术院校购买外文原版艺术书籍的朱帅便决定将这个与中国、与自己极有缘分的书店带回故土。于是,朱帅带着近万人的读者名单、历任经营者精挑细选的数万本书籍以及这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书店品牌回到了北京。

    2014年,朱帅和林恬结婚,同年,佳作书局在北京的门店也开张了。最初,佳作书局的门店设在画材中心里面,曾经有一个瑞典艺术家路过门店的时候自言自语道:“我知道这家书店。”他便进店逛了逛,由此结识了朱帅和林恬。后来他告诉林恬,他当时还暗自嘀咕:“这家店会不会是'山寨’的?”当他看了店内的书籍之后便肯定了,这一定是之前的那家店。他后来还陆续来过好几次,也曾经把自己用过的书放在店里寄卖。

    知名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 Roy,小说《金瓶梅》英译版作者)也寄卖过自己的藏书。芮效卫曾经在佳作书局购买过上千册图书。2015年,他感到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便联系了佳作书局,希望能够把自己用过的图书回赠给书店,并由佳作书局帮助再次进行销售,以飨更多需要这些书籍的读者。朱帅和林恬欣然应允,更是妥善保管着芮效卫的藏书。

    谈及这件事,朱帅起身找来了几本图书。都是之前的顾客嘱咐自己的亲人送回来的书,上面都贴着佳作书局的独有标签,证明着这些书的身份。看着这一本本书,仿佛能感受到上一位主人对下一位读者的期待和尊重。

    在记者探访佳作书局的时候正赶上一位快递员给店里送来了一个大纸盒,朱帅和林恬告诉记者,这是佳作书局与文物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的中文版《士林典藏》。英文原版的排版装帧非常精致:印刷采用两种纸,一种是大开本的纸张,还有一种纸张与手掌差不多宽。书中介绍的一些器物就印在这种纸上,器物的两面印在同一张纸的两面,让人在翻阅的时候有一种真的在把玩器物的感觉。朱帅、林恬都认为这种排版、装帧的方式也体现了这本书的美感,所以坚持要将中文版本的《士林典藏》与英文版实现完全一样的排版,中英两版的页码和内容完全一致。

    和朱帅的充满活力不同,来自水墨世家的林恬正像她的名字一样恬静、淡定。她在给记者介绍书店布置的时候条分缕析,清楚明白。说起自己经营的这家书店,林恬也很平静:“我本身就对西方学者视角下的中国艺术很好奇。之前虽然犹豫过要不要开这家书店,但是觉得还是应该试一试。毕竟实体书店能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确实,这家书店已经有75年历史了,9月份的时候他们还为此举办了庆祝活动,活动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璜生还勉励他们:“距离百年老店只有25年了,一定要坚持住。”朱帅对此很有信心,他对佳作书局充满了热爱。

    在记者离开之前,他忽然想起了书局成立之初印制的产品目录,马上抱来同记者分享。最后,他把两本目录塞到记者手里:“这个你拿走看看,都是我们书店的历史。但是一定要保存好,记得还给我。”   下转34版    

    读者正在彼岸书店挑选图书

    彼岸书店的阅读走廊

    库布里克书店内部陈设

    上接33版

    彼岸书店

    与读者对“暗号”

    如果不是经人介绍,不会有太多人知道在牡丹科技园中有一家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彼岸书店。

    店主为书店取名时把几十个备选名字写在纸上,让朋友们投票,“彼岸”一名得票最多,书店便以此为名,寓意通过书籍到达智慧的彼岸。

    店内装修采用中式风格,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具、古琴点缀;还有一些地方则用瓦片、木窗装饰。进到店内,右手边是新书展示区,上面有一张销售排行榜。最近一期榜单上有一本叫做《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书,是美国公路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在美国与著名公路小说《在路上》齐名,目前店里只剩下一本了。

    店主叫赵越超,但他更喜欢别人叫他钠木。这是他最早的网名,源于在纳木错户外旅游的经历,后来与人重名,便改成了钠木,十几年来一直以这个名字为大家知晓。

    新书展示区两侧是店内的书房,内设中式家具,可以在其中饮茶、读书。往前走便有一条阅读走廊横置在店内,整面墙做成了中式门板,上面挂着塑料质地展架,展示着一本本图书供读者取阅。横向跨过走廊才算进入了书店的主营业区,一进来便能看到一张书桌上摆着店主推荐给读者的重磅好书。这些重磅好书中既有《百年孤独》、《月亮与六便士》这种著名作品,也有店家自己力荐的好书。

    例如钠木一直在采访过程中给记者推荐的《冷血》、《穿越》、《心是孤独的猎手》等书,其实是钠木为读者设下的“暗号”:凡是在逛店的过程中看出这书好的,便是对上了“暗号”的读者。在钠木的主张里,这些重磅好书哪怕一年只卖掉一本也会放在最好的位置,因为这些图书是给书店“定性”的,是书店主张的最佳注解。

    在钠木眼中,自己做的是一家“有主张的书店”,用自己的阅读品味为读者挑选好书,呈现给他们看。这种书店的真正读者有三类,一类是能够对上“暗号”的读者,与自己有着相似的选书品味;第二类是对上了“暗号”之后便把这里当做据点的读者。曾经有一位搞科技工作的教授来园区谈事,路过书店便进来闲逛。浏览过重磅好书区之后发现其中还有一本关于量子力学的书,当即提出要见店主。由此,这位教授变成了彼岸书店的忠实客户,不但经常来买书,而且每次约人谈事都会来店里的书房。第三类读者是对于文化有感觉、对空间文化品质有要求的读者。钠木说很多读者都喜欢在店里消磨时光,觉得这里环境好的也不在少数。“很多顾客在书房里谈合同,可能是文化气息淡化了商业味道,他们谈判的成功率都高了很多。”到现在,彼岸书店已经成了牡丹科技园的阅读文化中心。

    不同于现在有固定的顾客群体,2009年开店之初,正赶上实体书店的萧条时期。“当时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从小爱看书,又喜欢喝茶,那就开一家与茶相关的文化书店吧!”曾有媒体报道称彼岸书店“逆流而上”、“执着梦想”,钠木对此倒是很淡定:“当时主要是不知道实体书店这么萧条,生生赔了三年!”直到2012年的某个月,钠木惊喜地发现店里的收支平衡了:“因为之前积攒的固定读者数量够了,所以我们‘活’下来了。”后来,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一家彼岸书店的加盟店,为了配合人大的氛围,钠木把店面设计得欧式了一些,应用了许多拱门的元素。

    在经营书店的这8年中,钠木的经营思路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经营一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店发展到自己各个圈子的朋友到此聚会的文化平台。“书是最主要的,因为我的选书品味,才能吸引来同好的人。这样才能聚合朋友。”谈到选书,钠木很生动地讲解道:“好书不一定是畅销书,也不一定就不是网络文学。新疆的李娟最初就在网上写东西,如果没有她,那是中国出版业的一大损失。当然,不能盲目排斥某一作品,也不能盲目从众。”钠木的店里有余华的作品,但是没有《兄弟》及之后的作品;有村上春树的作品,但是没有《1Q84》。钠木还有一些“选书经”:“好书的装帧都会不错,而且一定要挑出版社。还要适合店里的氛围和布置。”在钠木看来,人的审美是动态的,所以对于好书的界定不应该局限在某一固定的标准和规律中。

    彼岸书店的选书小组每周末都会去搜集各种图书信息,周一周二碰头讨论,周三联系出版社、批发商订货,周四提货,每周如此。在店里的时候,钠木也闲不住,经常要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一些书的位置以及店里的布局陈设。钠木把开书店戏称为“体力活”,因为“我店里的美陈是有逻辑的,要用心设计、布置。”钠木一边摆弄着书一遍介绍说,“你看,这里是与茶相关的书,所以就在边上放一些茶具、茶叶。”店里也有一些比较大众化的书、畅销书甚至是养生类书籍。对此钠木很坦然:“做书店也不能完全阳春白雪,虽然很难,但是我一直在找一个文化品味与销售业绩的平衡点。”

    谈起实体书店面临的现状,学经济出身的钠木语出惊人:“很多人说网店打击了实体书店,其实不然。正是网店延续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保存了中国读者的数量。网店有方便和种类多的优势,实体店有体验感、图书精选的优势。只要还有人在网店上买图书,就会有人逛实体书店。网店其实是实体书店的‘朋友’。二者相比,逛实体书店是一类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中国人的阅读品味一直在提高。还有一些人拿买一本书的钱跟吃一顿麦当劳比,这是不能比的,因为二者本来就属于不同的需求层次。”

    面对现状,钠木说这个行业本来就是微利,自己能做的就是坚持图书品味,多给作者选好书。为了让读者看到更多的好书,钠木专门从厂家定制了书架,更多地把图书封面展示给读者。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来看,彼岸书店确实是一座桥梁。想尽办法带着更多人,去智慧的彼岸。

    库布里克

    书籍需要被仰视

    东二环,有些嘈杂的香河园路上有一极具现代风格的建筑群:当代MOMA。其中有一间叫做“库布里克”的书店,店名取自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体现出经营者的审美趣味。这家书店采取了时下流行的书店与咖啡店联合经营的方式。读者可以在店内买一本书、一杯饮料,慢慢消磨一下午的时光。虽然咖啡店紧邻书店,二者内部相通,但书店区域的咖啡座却十分安静。记者探访时有一个大学生模样、戴眼镜的男孩正坐在单人座位上读着一本诗集。与男孩隔了一张桌子的沙发座上,一个女孩正安静地看着书,旁边的男士也在看着一本设计类画册。眼前的景象配上耳畔正缓缓流入的轻音乐、爵士乐,消解了店外的嘈杂,解读着“闹中取静”。

    书店内几乎所有的书架都是草绿色的,让人觉得放松、充满了生机。通过这些草绿色书架构成的线条,能够感受到安静之中流动着的活力。这些书架分层并不规则,根据所摆书籍,有高有矮;书架每层内部的分隔设置也不规则,根据书的不同种类、属性设置隔断,有宽有窄,错落而有致的书架上塞满了书。这些隔断中有两个将近一人高的,便是店家专门在书架环绕之中为读者设置的阅读座位了。坐在里面,真的让人有一种“置身书海,恣肆徜徉”的感觉。店中有很多直接用电线悬挂着的灯泡,还有一些小型射灯照射着书架,似乎在给书籍打着舞台面光。整体装修风格,虽然是现在流行的工业风,却并不让人觉得简陋,而是在随性中充满着设计感。

    这里空间不大,库存方式也很有趣:一部分库存常规地放在库房以及办公区域,还有一部分则放置在书架顶部不易够到的地方;最有趣的则是有些书放在悬吊在屋顶的书架中。根据店员的解释,这些放在高处的书,在店内正常位置的书架都有摆放。这样的库存方式能让人感觉到被书籍前后、上下、左右全方位地环绕,更让人觉得有些书籍以及他们所承载的知识需要仰视。

    店中的大部分书都经塑封,但都有试读本,如果读者需要拆开塑封的话可以联系店员,读者读完后则要把书放回原位,店员会再次把书塑封。

    库布里克书店售卖的图书以文学、文艺以及社会科学类书籍为主。店内会在书架的某个位置贴上“诗歌”、“小说”等磁铁标签。记者探访时正遇到两位工作人员在整理书架。其中一位从文学类图书中抽出一本诗集对同事说:“这本是诗歌,一会放到后面的架子上吧。”

    店中还有一些电影书籍、设计类画册以及一些日系画册。让人有些惊讶的是书店里还会售卖一些比较小众却有影响力的哲学类书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著作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在这里占据着大半个书架;在心理学、文学理论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梦的解析》,还有与其作者佛洛伊德相关的《弗洛伊德传》、《弗洛伊德-克莱恩论战》均在店内有售。店里也有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刘慈欣的《三体》等知名作品,但都摆在比较偏僻的位置。仅有的一本《三体·死神永生》已经很陈旧了,看得出这里的顾客大多不是为了畅销书而来。

    当下,有很多书店经常把一些“鸡汤”书、成功学图书以及养生书、童书摆在显眼的位置,当作支撑书店业绩的主要手段。还有一些书店会在店内开出大片的空间售卖文创产品,甚至是儿童玩具。相比之下,库布里克售卖的文创产品只占据书店的一个小角落,更像是店内的装饰品,使得这家书店更像一所人文图书馆。探访书店的时候这里正在展出一本画册(《幻想曲》)的部分原画,作品分别展出在书店的两面墙上,读者们可以根据序号参观,领略其中的故事。这些文艺画作也为店里浓厚的人文氛围加分不少。

    记者购买了一本名为《巴黎烧了么》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在付款时店员告诉记者,目前这家书店在北京只有一家店,在杭州、深圳等地都有分店。每家分店都有自己的进书渠道,会选择不同出版社、不同种类的书售卖。记者留意到,这家店中有很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以及中信出版社的作品。

    两个小时过去了,在记者准备离开书店的时候,那个戴着眼镜的男孩还在看着书,而离他不远的一男一女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实习记者 袁新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城风格多元的藏书楼与书店
无标题
情系旧书店
世界上最美的14家书店
上海这20家高颜值书店,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魔都这30家“宝藏”书店,更新你的阅读地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