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地理:地理知识系统总结(1)【重点知识点,学习技巧汇总】







  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0°。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①大气运动的状况: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前者叫对流,后者叫风。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冷热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④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三种力(见下图)
  (1)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而产生的一种力,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响使风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可以一直偏转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为止。
  (3)摩擦力: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角度。
  3、大气运动的形成
  (1)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指导]
  复习本单元应抓住两条脉络:一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各层的特点;二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大气的情况。
  大气温度的时空分布、大气的运动、大气的降水、天气和气候等,都是指对流层大气而言。本单元的一大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并贯穿到地理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所以在复习时应注意弄懂原理,搞清概念,抓住重点,掌握规律,注意把大气对地理事物各个方面的影响联系起来复习。
  概念多、原理多,特别是形成空间概念就更不容易。借助读图、画图训练,就能比较容易掌握。图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表示空间概念;知识容量、内在联系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复习本单元最能做到边复习边画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类、综合等方法,来提高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掌握大气垂直各层特点的关键是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而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又取决于各层大气成分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例如: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所以,离地面(热源)愈近,气温愈高,离地面愈远的上空,气温愈低。正因为此,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上冷下热,导致对流层运动显著;含有水汽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易于成云致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集中,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愈多;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得愈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愈多;反之,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小。
  2、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上述两个问题的掌握关键在于抓住大气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例如,了解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选择特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再如,了解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选择吸收特征,也就容易理解大气为什么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气温的时间变化: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而地面热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面热量收支状况。当地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大于热量支出(主要是地面辐射)时,地面存储的热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气温随之升高;反之,当地面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减少,地面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随之下降。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变化特点应从分析等温线分布的热点入手进行复习:①等温线愈密,气温差别愈大;等温线愈稀疏,气温差别愈小。②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的制约明显;等温线走向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的影响大。③等温线呈封闭曲线,则表示是温暖或寒冷中心。④等温线的走向与山脉的走向平行,则表示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⑤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则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则说明该地区气温不同纬度低。
  三、大气的运动
  1、气压与温度、高度的关系一般情况是:①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②在不同高度上,愈往高空,气压愈低,近地面气压高低往往与高空相反。
  2、气旋与天气:气旋的不同部位,大气运动情况不同,因而天气特点也有很大差异。在北半球气旋的东部以偏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低纬度,气温较高,水汽含量较大,可出现云雨天气;在气旋的西部,以偏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一般气温偏低,水汽含量少,可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在气旋中心,气温以上升运动为主,若水汽充足,经常出现云雨。
  3、反气旋与天气:在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以偏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水汽含量少,多出现降温风沙天气,在反气旋的西部,以偏南气流为主,气温较高,水汽含量多,可出现升温和云雨天气;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以下沉气流为主,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多晴朗天气。因反气旋范围广大,又经常稳定少动,所以在其笼罩下的广大地区经常持续干旱,重者成灾。
  四、天气和气候
  1、锋面与天气:不论冷锋、暖锋还是准静止锋,造成天气变化的实质都是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之下,暖气团沿冷气团斜坡上升,上升冷却才有凝云降水现象出现,这是共同特征。不同点要看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还是暖气团向移动,因而产生冷锋和暖锋的区别;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因地形所阻,推进迟缓就形成准静止锋。锋面是重要的降水系统,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不同性质的锋面可造成不同的天气。复习时,要从锋的生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入手,落实到所产生的天气现象。
  2、如何判断气候类型: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依据是气温和降水。气温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值;②最热月、最冷月的月份;③最热月均温和最冷月均温。降水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降水量;②降水的季节变化,即属于年雨型、夏雨型还是冬雨型。
  运用比较法,找出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是判断气候类型的关键:
  ①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相同点:各月气温都高达20℃以上,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旱季和雨季)。
  不同点:热带季风气候只存在北半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草原多;热带草原南北半球都有分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季风气候少。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要学习网一直在为调动你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
        相同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不同点:最冷月平均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而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4、5月--9、10月),而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集中在7、8月)。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不同点:最冷月平均气温,温带大陆气候在0℃以下,而温带海洋气候在0℃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比较均匀,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夏季稍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测试系列专题五:气候专题
关于世界气候的总结
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题(三)
高考地理大气知识点总结,文科生必背!
高考地理总结精要之气温专题
高中地理: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重点归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