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浙沪为什么有钱?我从中国院士身上找到了答案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呆爸 ,作者阿呆爸

阿呆爸

一个80后奶爸,不错过孩子成长每一步。

江浙沪为什么这么牛?秘密就在教育上。

作者 | 阿呆爸

来源 | 阿呆爸(微信ID:adaibaba520)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这两天,我看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结果,瞬间就想起了葛优在《天下无贼》里的这句台词。

其实,我一直好奇几个问题,比如:在中国,成为院士到底有多难?哪个地方走出的院士最多?为什么那么多大学、政府,热衷于引进院士呢?

我做了一番小小的观察,发现了一些有趣,意想不到的细节。

1. 个人努力重要,运气也不能差


如果你是科研工作者,有生之年,打拼到院士,其难度不比中千万大彩容易多少。

首先,当然是要有过人的天赋,日复一日的努力。

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中,看一下简历,我就发现至少有6成的人,是毕业于985高校。

而且,年纪越轻者,高校的档次、学历层次则越高。

此后,你需要日复一日投入聪明才智。在重大科研领域,做出重大成果,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或者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

这些可不是在垃圾期刊上水几篇论文就可以糊弄过去的。

在做科研这件事上,智商是硬杠杠。

其次,我还发现很有趣的一点事,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熬得住!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当选院士的年龄上看,大部分人都是在50岁以后才当选的。60岁以上也不在少数。能够在四十多岁就当选的,凤毛麟角。

今年当选的最年轻的院士、数学家孙斌勇,只不过42岁,论文十来篇,绝对的是异数。

两年增选一次,有很多人实力到了,但运气差一点,还要参选两三次,甚至五六次才能当选上。

没有好身体,好心态,绝对不行。

最后,你还得有个好单位。

每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是一件大事。

你科研做得好,在一个差单位,没人帮你吆喝,也是枉然。而在一个好单位,往往就意味着后勤保障强,大家一起抬轿子。

我有不少朋友在高校工作。我就知道,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为了冲击院士,一般都会提早三五年,甚至于十来年,将资源倾注给本单位有希望的人。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在冲院士这件事上不是空话。

一旦杀到了正式增选环节,则往往会动员全校之力,在推选、评审、投票环节开展各种或明或暗的角力。

所以,曾经有一个老人家说得好啊: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2. 江浙出院士,执天下牛耳


中国的院士评了二十多年,哪个地方走出的院士最多呢?

可以从县、市、省三个层面来观察。

从县级层面看,江苏宜兴、浙江宁波镇海是不折不扣的院士大户。

江苏宜兴,素有“院士之乡”美誉。虽然不过是无锡下面的一个县级市,但至2017年底,已出院士30名!

而浙江宁波镇海籍的两院院士也在2017年年也达到了30位。

从地级市层面看,苏州则稳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从公开资料统计,截至2018年,苏州共从17所高中中走出了139名两院院士、外籍院士。

从省级层面看,江苏依然是执牛耳,与浙江、山东一起,占院士总数的三成。

其中江苏最多,截至2018年,就高达273人,今年又新增9人!其次是浙江,第三是山东,湖南、安徽紧随其后。

如果单看两院中的科学院,则江苏、浙江之外,还有上海出的院士也不少。

如果我们再放大一点视野,从整个中国的层面看,东部是压倒性的优势。

东部、中部、西部,院士的分布比例,大致是6:3:1,而且有超过8成的院士最终工作地都在东部的北京、上海等地。

中国经济发展区域是极度不平衡的,东部是经济中心,中部谈崛起,西部在开发。

但可能很多人也没想到,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在顶尖人才上也是如此刺眼。

3. 教育,是最大的秘密


为何江浙一带的宜兴、镇海、苏州走出了那么多院士?

答案,或者说秘密就在“教育”两个字。

江浙人重视教育,不仅是在今天,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一代代传承下来,绝对不是一句虚话。

我查询了一些地方志,发现在整个宋代,包括宜兴在内的古常州地区就产生了800名进士。这数量,放在长三角地区名列第一,放在整个中国也是名列前茅。

而如果将进士的数量计算到清末,则更惊人。古常州地区一共走出了2890多名进士,其中状元就16人。

比如,在当今常年位居中国百强区前列的常州武进区(以前是武进县)一地就出了9名状元、11名探花、1546名进士。

而现在常州籍的院士有多少呢?当地的方志记载,截至2010年,常州籍的两院院士也高达59名。


而宜兴呢,也还有教授之乡、校长之乡之称。

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强劲的地域。

大约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就转到了江浙沪一带。

到了明清时期, “苏常熟,天下足”名闻遐迩。

步入近现代,上海开埠之后,江浙沪发展之速,唯有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可以媲美了。

而尤其难得是,在这一历史大变迁之中,江浙沪一带,养成了极度崇文重教之风。

相形之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崛起虽然很快,但在崇文重教的历史上,积淀远远不如江浙沪,走出的院士也就少了许多。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年在沪宁线上往返。我就发现江苏、浙江人,尤其是苏南人,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和重视,已经到了令我五体投地的地步。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大家早已经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才的话,就像一台机器没有了发动机,响不起来。

在我看来,江浙沪一带已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经济越发达,就越重视教育,教育办得越好,人才这个发动机就越强劲,经济的活力就更足。

4. 不仅是荣誉,也是资源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超过9000万,能成为院士的还不到两千人。

两院院士,代表了中国科学、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换一句话说,他们就是中国科技水平的天花板。他们的水平有多高,中国的水平就有多高。

其含金量之高,追逐之力,自然动人心魄。

所以一旦当选,与有荣焉的喜气,可以广泛到当选者的家乡、中小学、师生子弟朋友圈。

我就看到今年安徽枞阳县,有两位老乡曹建国、姚富强当选了院士。当天,枞阳县委县政府就给他们发了红彤彤的贺信。

还看到河南省的省级党报《河南日报》也发表“喜报”,祝贺4名河南籍科学家当选院士。武汉大学也在该校新闻网头条报道了六名校友当选院士的新闻,并一一列出了简历。

虽然院士是一个荣誉头衔,但一旦加冕,意味着自己半生的科研心血,获得了来自国家层面的最高的认可。

可能对一个集体、一个单位来说,荣誉还是次要的,与院士两个字而来的资源、影响力之大,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现在各地为了争人才,给院士动辄上百万的安家费、上千万甚至于上亿的科研启动资金,并不鲜见。

得一院士,而学科兴,失一人,而专业衰,也不是假的。

5. 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是最好的路


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这是清朝人姚文田的一副对联,我是深信不疑的。

在今天的世界上,可能没有几个国家、民族的普通人能够像中国人这样重视教育了。

看了中国的院士出产地,大多来自江浙沪这一情况之后,也给了我一个强烈的启发:

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宁愿在江浙沪、在北上广送外卖,租地下室,也不回山沟沟里的小洋楼呢?

这里面固然有经济的因素,但更潜在的,恐怕也许是他们自己都还不太清楚的动机就是,在这里,子女受到的教育、成材的机会远比在老家大的多。

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高考,上大学,也是成本最低,成材率最高的一条逆袭之路。

阿呆爸:一个80后奶爸的生活洞见,专注教育、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院院士
#常州 #溧阳 #宜兴 #金坛 常州出了多少人才?多少状元,多少院士?常州的考生加油!欢迎和我做校友!
中国两院院士籍贯分布
两院院士最多的高校
七绝·贺两院院士大会(外一首)
各省两院院士排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