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让那些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不挨饿,吃得好”?

5年前的夏天,杭州滨江区一老小区内,刚做完化疗手术的老吴躺在床上双目无神。此时的他饿得天旋地转,用微弱的声音跟老伴王姨说:“我想吃口饭……”王姨叹了口气,端来早就做好的汤和饭。不出意料,老吴再次因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一口都吃不下……自从患病后,老吴的体重直线下降,以前70多公斤的高个子,彼时降到了50多公斤。

周围的亲朋好友来看望老吴,都会带上一些传说中对疾病恢复非常有益的食物,比如农家饲养的老母鸡、人参、灵芝……王姨只能谢过大家的好意,把东西放在一边,她心里清楚得很,老吴什么都吃不下,要这“老母鸡炖人参”又有何用呢?

这种炼狱般的抗癌日子持续了2年,老吴终于解脱了。去世的时候,他的体重只有48公斤。

5年过去了,王姨每每想到老吴病逝前的瘦弱状态,泪水就会在眼里打转。疾病带给老吴的痛苦有多少,她无法想象,但在老吴生命的最后时光,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很饿”。她说:“老吴不是病死的,是饿死的”。

王姨虽然不懂医学,但她这句话非常在理。

临床上有一种营养不良,被称为“医院获得性营养不良”(点击可查看文章内容)患者由于缺乏合理必要的营养支持,使得康复效果不如预期,甚至导致疾病反复、加重、迁移,出现医患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临床结局

在我国,像老吴一样的患者实在太多了。2020年,由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管理分会牵头发布的《中国肿瘤患者营养膳食白皮书(2020-2021)》显示,我国三甲医院住院肿瘤患者总体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80.4%,中重度营养不良率高达58%;其中,10%~3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营养不良,而不是肿瘤本身。

此外,临床上营养不良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肿瘤患者,据《我国临床营养学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住院患者中,需接受临床营养支持的比例达到60%-70%,但仅有1%-3%的患者接受了营养治疗。

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即医院获得性营养不良发生率非常高。

由于对营养治疗的认识不足,我国大众乃至临床医务工作者普遍认为,营养支持仅仅是辅助手段,花钱多,效果不显著,可有可无。于是,临床上千千万万对营养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在营养状况被严重忽视、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只能忍饥挨饿,嗷嗷无告。

早在2000多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对营养的重要性做出了非常朴素且相当超前的诠释——“所有的病人中,营养良好者会有最好的结局,异常消瘦和消耗者是糟糕的。

这种说法在2000多年后得到了应证:美国一项针对4千万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口服补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患者,要比未接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患者缩短21%住院时间,节省22%住院费用。结果直接表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体重丢失,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康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由此可见,特医食品作为临床营养的载体,对患者的临床结局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

除了肿瘤患者外,临床上对营养有特殊需求的病种人群非常多,例如: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限制糖的摄入;

肾病患者,要限制蛋白的摄入;

需要做外科手术的患者,在补充碳水的同时要确保低渗易排,无逆流误吸的风险……

这些病种对特医食品的需求,无一不说明其临床需求量之大以及紧迫性。正因如此,当下越来越多的大企、药企开始加入「特医食品」的赛道,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响应建设“无饿医院”的号召,用「特医食品」来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

在未来,「特医食品」必定会和医药、医疗器械并驾齐驱,共同成为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的三驾马车。而实现这样的愿景,不仅需要「特医食品」产业的努力,更离不开医疗系统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大众的支持。

只有「特医食品」行业得到了发展,像“老吴”这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患者,才能“吃得好、不挨饿”。只有患者的营养需求得到了合理的满足和充分的保障,医生的努力才不会被白费,患者的临床结局才能被改写,人类对自身健康的探索才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结直肠癌患者营养不良及其临床结局
【科普】特医食品是什么
病人康复期,吃什么才“补”?
老年神经疾病住院患者营养状态的前瞻性调查
70%特医食品需求没得到满足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临床专家谈|营养风险筛查如何实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