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亲现场,他和妹妹伸出手,发现了埋藏61年的家族秘密
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的亲生父母在哪里?

多少次,刘平的试图触及那片空白,寻回那段本该属于他,却被遗忘的记忆,这扇门却始终紧锁。

他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二,公历10月2日。那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出生日期,而是61年前他被送到江苏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日子。这个“生日”仿佛一道锁上的门,把他的人生一分为二,一边是像所有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另一边则是一无所知的空白。

“今年是最后一次过这个生日了。”刘平的在过了60个这样的“生日”之后,终于找到了打开门锁的钥匙。
他的生命原点,是千里之外的江南

刘平的今年63岁,是河北邯郸肥乡一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的负责人。他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生活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被抱养的身份是半公开的“秘密”。刘平的5岁时,就在邻居的风言风语中知道了这个事实。对于自己的身世,他曾有过诸多猜测,听说谁家送养过孩子,也曾怀疑那是否会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直到后来,看到那张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开具的领养证明复印件,他才知道,自己生命的原点原来不在北方,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


刘平的虽然是养子,在家中却享受了不亚于亲生骨肉的疼爱,奶奶尤其对他宠爱非常。考虑到家人的感受,他从未向养父养母问及自己的身世,寻找亲生父母的渴望也一直被他深埋心底。

50多年来,刘平的像个土生土长的肥乡人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他也到了子孙满堂的年纪。

“人生一世,总该知道自己的来处,不然生活再幸福也总觉有份遗憾,我不想带着这份遗憾步入晚年。”

2017年12月,刘平的在妻子和几位同事的陪伴下来到苏州寻亲,他要把自己的身世弄个明白。

“拜拜了,苏州!以后再也不来了。”

从肥乡到苏州,1000公里的路程,10个多小时的车程,火车16小时,高铁6小时。那是刘平的记事以来,第一次踏足这个作为自己生身之地的城市。

在苏州市民政局,刘平的查到了当年福利院的收养记录。在记录中,他名叫“周旭”,出生于苏州周边,1960年10月2日由苏州观前派出所送至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不久被河北养父母收养。

“人生大半辈子,至少知道了自己大致来自哪里。”寥寥数语并不足以还原当时的一切,对刘平的来说,却珍贵万分。

从何找起,他其实并无头绪。

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消磨着记忆的痕迹,凭着有限的线索在时过境迁的城市里寻觅一段陈年往事,无异于大海捞针。

从2017年起,刘平的先后八次南下江苏寻亲,每次都是带着希望而去,满怀失落而归。

“每回到了苏州,一下车,有家不能归,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他的妻子吴香婷提起这段经历红了眼眶,泣不成声。


自从订婚后,她就知道了丈夫的身世,多年来丈夫掩藏心底的敏感脆弱,她看在眼里,感同身受。刘平的几次寻亲,她都陪伴在他身边,每一次自己都会哭上好几回。

“你这么大年纪还在找父母啊?”两人去打听消息时,遇到别人这么问,吴香婷的心里就疼得像刀扎一样。

2020年9月,刘平的最后一次南下寻亲。

住在苏州观前派出所附近的招待所,尽管希望依旧渺茫,他还是想多看看这个对于自己的人生意义重大的地点,希冀着能盼来一些好消息。遗憾的是,这次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拜拜了,苏州!以后再也不来了。”那次临走时,刘平的对着这座城市说出这句话。

这一次,他找到了父母的消息

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刘平的心灰意冷之际,事情却迎来了转机。

2021年年初,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以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为主要内容的“团圆”行动。4月,邯郸警方面向社会公布了全市21个采血点的地址和采集人员信息,失踪被拐儿童的父母和疑似被拐人员可不受户籍和居住地限制,就近选择采血点免费采血。


6月初,刘平的听说这个消息后,主动到肥乡区的免费采血点采集了血样。在此之前,刘平的也曾通过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采过血,将数据录入苏州大学的寻亲基因库,但一直没有比对成功。

这次在肥乡采血后,他突然接到了邯郸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化大队大队长徐海波打来的电话,通知他进行第二次采血。肥乡警方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将二次采集的血样送到邯郸市公安局DNA实验室进行比对。

这一次,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老刘,你应该是'老丁’。”徐海波和刘平的开玩笑说。寻亲者血样比对成功,令他自己也兴奋不已。

结合刘平的提供的“苏州”这个关键词,实验室重点对苏州周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判,最终寻亲范围被缩小到了苏州市望亭镇宅基村的丁姓人家。

经苏州警方走访排查,村里1934年出生的丁老伯和袁阿婆夫妇60年多前曾经送养过一个男孩,情况与刘平的所述基本吻合。民警为二老与刘平的进行了亲缘鉴定,确认两人正是他的亲生父母。

“那是我的根啊!”

认亲仪式现场,刘平的和刚刚相认的妹妹一起伸出手,两人的小拇指都保持了一模一样弯曲的状态。

“伸不直的,天生的。”妹妹说,妈妈的外公手就是这样,他们兄弟姐妹都遗传了这个特征。

61年天各一方,再相见时面容都已陌生,骨肉亲情却割舍不断。87岁的袁阿婆坐在轮椅上,一把握住儿子的手,失声痛哭。


在老人的声声呼唤里,刘平的找回了自己本来的名字和生日,也找回了人生之初那段空白的记忆——

1958年农历十一月初一,苏州市郊宅基村的丁氏夫妇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的降生,他们给这个男孩取名“丁劲芳”。

宅基村是个太湖边上的小村庄,本是鱼米之乡的好地方,那几年却没赶上好年景。

《望亭镇志》中曾这样记载:1959年,“秋季80多天无雨,干旱严重”;1960年,“因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社员口粮不足,以树皮、草根、糠、野菜充饥……”

食不果腹的生活中,父亲远走沈阳为一家人谋生计,母亲在家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孩子。丁劲芳人不大,饭量却不小,饿得急了,连棉袄里的棉絮都会放在嘴里吃掉——这个画面,后来的60多年里曾经一次又一次在母亲的回忆中回放。
1960年中秋节前夕,绝望的母亲在孩子外婆的陪同下,带着不到两岁的二儿子来到20多公里外的观前街上。那本来是苏州城中最繁华的街道,母亲把儿子独自留在一家饭店的墙角,自己偷偷躲在一旁,直到看着有人把孩子抱走之后才含泪离开。

丁家的孩子人人都知道这段往事。刘平的父母一辈子生了六个子女,一直在惦念着这个不知所踪的二儿子。每年春节都会为二叔设一张桌子,放上一副碗筷,“丁劲芳”这个名字不仅他们表兄弟姐妹都知道,甚至他的下一代都不陌生。

刘平的理解饥荒岁月中母亲无奈的选择,在他看来,母亲也是在尽力为他寻一条生路。认亲仪式结束后,他跟着父母回了老家。

家中白墙黛瓦的老房子,仍然保留着他出生时的模样,只是多了60多年岁月侵蚀的痕迹。


近年来,宅基村的村民们大多都已拆迁到其他地方,村里的老房子只剩下了这一座。80多岁的袁阿婆坚持守着这座老屋,她说儿子的“衣胞”还埋在屋子后面,她不能走,她要在这里等自己的儿子回来。

苏州民间把胎盘叫作“衣胞”,过去产妇在家中生产,新生儿的衣胞要埋在屋里,这被视为孩子的“命根子”。这座老屋,就是刘平的的“衣胞之地”。

“那就是我的根啊。”刘平的说着,情绪也变得激动起来。

中秋节后,刘平的从苏州的家人处了解到,老屋其实早已年久失修,最近终于被拆掉了。远在他乡的儿子已经归来,默默等待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也完成了它的使命。

推荐:河北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6年前,女婴被父母抛弃,耶鲁大学毕业后,竟然选择和父母相认
滑稽的事情总是相似的:女孩被遗弃24年,回国寻亲一群父母争相认!
3分钟让你了解被拐卖的孩子会遭遇什么,真相让人震惊和痛心!
她因疾病惨被抛弃, 一夜爆红之后, 亲生父母想要认亲却选择拒绝!
3岁儿子走丢,母亲寻子25年终团圆,认亲现场儿子的打扮让无数人泪目
老人扛煤气罐将弃婴供到博士后 亲生父母却来认亲 女孩的做法获众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