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蕨类蚁栖植物附加篇1:鹿角蕨属Platycerium

鹿角蕨属Platycerium 整个属可以说都是亲蚁物种,这里主要简介与蚂蚁共生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猴脑”鹿角蕨。

马来鹿角蕨 P. ridleyi :国内俗称“亚洲猴脑”鹿角蕨,这种特殊的附生蕨类植物是上世纪初由纳闽岛和沙捞越的圣公会主教乔治·弗雷德里克·霍斯(George Frederick Hose)首次“发现”的,霍斯还是一名业余博物学家,也是皇家亚洲协会马来西亚分会的创始者和后来的会长。1898年的某个时候,他把它展示给时任当地植物园和动物园园长的亨利·雷德利(Henry Ridley)爵士,该园现在位于新加坡的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内。在它被发现十多年后,雷德利写道“霍斯主教几年前第一次向我提到这种植物,他说那种蕨类生长在完全靠近不了的一棵高大的婆罗双属树的树枝上,大概离地30米或更高。树枝上有许多非常相似的植物,但在树上没有典型的Platycerium biforme(一个未解决的名字,但这里=P.coronarium)样本植物,虽然它在周围的森林中很丰富。我只得到了掉落的叶子……这种植物与P. biforme亲缘关系最为密切,但我几乎不认为它可以被归类为那种植物的一种变种或个体……在生长着这种奇怪蕨类植物的同一棵树上,还发现了锯刺蚁蕨L. carnosa,这是我所知道的锯刺蚁蕨唯一分布的低地地区。”尽管雷德利最初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就是它一定是一个新物种,但他还是选择了遵循邱园蕨类专家查尔斯·赖特(Charles Wright)相当奇特的结论,即它只是一个P. coronarium “全日照”环境下的变种。雷德利于1908年将该物种命名为P. bifurcatum var. erecta,并为新加坡植物标本室中明显存在的一个类型标本指定了个人登录号 (Ridley SF 10830 - SING)。

经过这次收集之后,这个物种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分类史,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蕨类专家之间的命名权竞赛。同样是1908年,荷兰植物学家科内利斯·奥尔德韦雷特·罗森伯格在《马来半岛蕨类植物》中将其描述为P. coronarium var. cucullatum,但没有类型标本或收藏者编号,因此该名称显然无效。两年后(但递交的文件显示时间是1909年),瑞士著名蕨类植物管理机构的康拉德·赫尔曼·克里斯特(Konrad Hermann Christ)在1910年的《布伊滕佐格植物园年鉴》补充篇3的第1部分中再次将其描述为P.ridleyi。但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种令人惊叹且广受欢迎的鹿角蕨物种来说,正确的二项式学名仍然没有解决,P.ridleyi 似乎从未被正式有效发表过(Ridley1908,Christ1910,2019年植物名录)。虽然部分分类学学者认为P. erectum Ridley 似乎应该是正确的双名法学名,但据推测,在园艺和区域植物学文献中长期使用Platycerium ridleyi Christ,最终将导致IAPT决心保护这种普遍使用的名字作为学名。

马来鹿角蕨这种蚁栖蕨类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附生蕨类植物之一,无疑是该属的瑰宝之一。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不受控的过度野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栖息地范围内的种群数量大幅下降。据报道,马来鹿角蕨在新加坡一直被认为已经野外绝灭(Wee 1984)。目前的野外种群主要分布在缅甸东南部低地、马来半岛及其相关群岛,以及泰国南部的Chumphon省的低地雨林;除此之外的分布地点还有在相隔甚远的婆罗洲的文莱、砂劳越和东加里曼丹的低地热带森林(Tawan等人,2004);以及苏门答腊的亚齐省和贾姆比省(Franken & Roos 1982)也有报道。

沙捞越地区拍摄的野外附生的马来鹿角蕨

其中一株的近景放大照片,留意巨大的“勺”型孢子叶。报告和图像表明,一些非常大的野生P. ridleyi植株上的孢子叶直径可能超过1.10米:

据报道,马来鹿角蕨仅生长于在沼泽森林或荒野树林中离地30-40米高明亮树冠层的暴露树枝上。它有时会以十几个成熟植株群生于树上(Franken和Roos 1982)。据报道,在其分布范围内的许多地方与广泛分布的巨大的皇冠鹿角蕨P. coronarium 同域分布,作为近亲物种它们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包括形状独特的孢子枝,以及在相对较小的孢子囊中孢子数量减少(8个)(Kreier和Schneider,2006年)。尽管没有资料显示是否和马来鹿角蕨附生在同一寄主树上,但相比之下,P. coronarium通常出现在更低位置的阴凉环境里,通常形成巨大的群体环绕树干,在当地P. coronarium通常也会被蚂蚁和白蚁占据,算是广义的亲蚁物种。这两种华丽的鹿角蕨经常与另一种区域性的棕毛蚁蕨L. crustacea一起伴生,当地另外一种与蚂蚁有密切联系的蕨类是瓶尔小草属的O. pendulum,过去也常受到热带植物采集者的欢迎。这两种鹿角蕨类植物之间是否存在野生杂交种并不确定,但它们在完全热带条件下的温室内一起种植时通常会出现杂交种。

马来鹿角蕨最具吸引人的特征莫过于其十分华丽、完全封闭的球状/盾状叶,它们不像同属其它物种例如皇冠鹿角蕨一样利用向上开口的营养叶“捕获”掉落的枯枝败叶等腐殖质作为营养来源,巨大叶片上凸起的叶脉赋予叶片一种像沟壑一样的独特外观,它们凸起的叶脉设计可能是为了促进蚂蚁在整个根球中移动:

P. ridleyi叠的营养叶互相包裹成了几乎全封闭的球状:

P. ridleyi珊瑚枝一样的叶片结构表面及芽点特写:

另外在较大的P. ridleyi成熟植株叶片上有明显的“气孔”,可能是为了方便蚂蚁通过叶片进入和离开根部,这在该属中似乎是独一无二的:

马来鹿角蕨营养叶上的“气孔”特写

马来鹿角蕨的孢子囊位于特殊的勺状孢子叶的延伸部分上,这些延伸部分是较大孢子叶下部的附属物。在一些大型标本中,这些可以变成半球形或近球形,类似于圆形冰淇淋勺。尽管与该属的其他成员相比它们的大小和孢子数都较低,但在完全成熟和生长良好时,该物种仍能产生大量孢子。与该属的许多其他物种不同,孢子囊在温和的温度下受到干燥脱水时会明显“起泡”。

P.ridleyi 特有的“勺”型孢子叶结构部分:

同属其他物种根系一般呈辐射状散开,营养叶覆盖在散开的根系上向外扩展。马来鹿角蕨不同之处在于其根系更喜欢向下扎根。P. ridleyi 植株的剖面图展示,留意堆叠的根系和盾状营养叶层积封闭而成的巢状结构。左侧新叶生长点产生明显的沿边缘向上生长的趋势

对于西方园艺界来说,马来鹿角蕨P. ridleyi 是时间线上最后一种被引入西方栽培的鹿角蕨物种之一(另一种引入较晚的物种则是何其美鹿角蕨P. holttumii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位了解热带观赏植物栽培的权威阿尔弗雷德·格拉夫将这种植物称为P. ridleyi'hort',并指出关于这个物种的真实身份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Jow 1964年,Graf 1974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时P.ridleyi 已经在南加州找到了有限的种植方式,消除了早期对于它野外可能灭绝的担忧(Hoshizaki 1977)。

过去20年来,东南亚一些实验室在PTC和孢子体外萌发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越来越多的人工繁殖的马来鹿角蕨幼苗进入国际市场。不幸的是,大量野生采集的植物仍然在当地和国际贸易中很常见,主要来自缅甸南部塔瑙斯里山脉和马来西亚南部部分地区。

被大量过度采集的马来鹿角蕨野生植株:

杂交育种方面,马来鹿角蕨交种在2020年早期记录就已经包括: 

Mount Kitshakood (=P. ridleyi x P. coronarium ),

 x kitshakoodiense (same cross, better documented provenance), 

'Ployratana’ (F2 kitshakoodiense selfings), 

'Charles Alford’ (P. wandae x P. ridleyi ), 

P. ridleyi x P. stemaria, 

P. ridleyi x P. alcicorne, 

P. ridleyi x P. grande (“Grandeer”) 

P. ridleyi x P. quadridichotomum. 

Khao Khitchakut(英语=“Kitshakood”)位于泰国庄他武里府中部的一个地方,也就是杂交种P. Mt. Kitshakood 名字暗指的地方,同名区的国家公园是许多著名的泰国蕨类植物苗圃所在的地区。泰国资源现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Kitshakood叶形,其中“窄叶”和细长孢子叶个体是最具吸引力的个体之一。

P. Mt. Kitshakood 窄叶个体,要注意的是这个杂交种受杂交亲本物种的不同而导致外形也极其多变

P. x kitshakoodiense 'Ployratana F2'  ,直立的盾状营养叶主要遗传自P. coronarium 的表现性状。两侧是P. ridleyi 的幼苗

除了初级杂交种外,其他东南亚苗圃尤其是泰国种植者还人工定向选育不同组织部位的特定生态型,以及某些叶型的诱导突变,尤其是极窄或极宽的叶型。一些特别有吸引力的形态有薄的叶基和直立的反复分叉的孢子叶;另一些则有宽大、浅裂的孢子叶,类似于大型麋鹿珊瑚(Acropora palmata)。而我国台湾地区的苗圃和育种者提供的一些更特殊外形的个体,大多数从名称就能看出特点,包括:“长叶”、“宽叶”、“盾形”、“圆叶”、“波浪叶”、“特殊叶”、“甜心”、“云”和“缅甸窄茎”等,不再一一展示,许多这些精选的个体现在在亚洲的PTC以及孢子培育中都有繁殖。

我国台湾地区选育的变异个体“云”

马来鹿角蕨宽叶个体的新叶展示

与棒叶蝴蝶兰Par. labukensis一起板植于软木筒上的马来鹿角蕨窄叶个体

种植方面:马来鹿角蕨的成功种植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提供较高的光照强度、良好的通风条件、优良的水质及稳定的低剂量肥料持续供给。

基质:鹿角蕨最适合的种植方式当然是板植,包括葡萄牙软木树皮、木筒,青岗木板,树蕨板,以及榉木木板等,人工加工切割的硬质平面板材背面最好钻孔以便于固定根系和使根部透气。

板植于葡萄牙软木树皮上的马来鹿角蕨:

人工附生于蛇木板上的马来鹿角蕨

和美杜莎石豆兰Bulb. medusae一起板植于软木筒上的P.ridleyi 

附生在软木筒上的马来鹿角蕨植株,软木筒长50-60cm:

另外目前美国蚁栖植物爱好者Jay发现将其种植在树蕨段顶部后,直立种植的马来鹿角蕨比板植的植株生长得更快,也更容易达到自然的形态,但树蕨类这种天然稀缺的植物性材料已越来越难弄到。

树蕨段种植的马来鹿角蕨,树蕨段高度25-30厘米,直径23-25厘米

浇水:如果说鹿角蕨属中要分出旱生品种的话,马来鹿角蕨一定首当其冲,当然,P. wallichii也许也有这个资格。马来鹿角蕨比大多数鹿角蕨物种喜欢微风和稍微干燥,其能忍受相当长时间的根球干燥期,尽管在长期缺水后会出现一些叶片萎焉和叶缘灼伤,但在重新浇水后很容易恢复。其不像同属其他大部分物种那样下垂生长,其坚挺直立的生长方式使得叶片能够快速排空多余水分,尤其是生长点极其讨厌积水,这独特的习性可能也是适应蚁栖而做出的演化。,一般来说在营养叶发育期保持均匀湿润,干燥炎热的时候每周浇水两次;营养叶完全展开变硬后的凉爽月份,比如冬季和雨季则要减少浇水频率,在每次浇水周期之间保持基质相对干燥但不要完全干透,这可能很难判断,因为外层介质可能看起来干燥,但内层和基部叶片是湿润的,最好等到叶片轻微发焉后再浇水。一般来说较老的植物有堆积的海绵状盾状叶,比未完全成熟的植物更耐旱。切记:不要长时间保持湿润,夜间尽量干燥,过度浇水会导致腐烂和死亡。

施肥:因为蚁栖习性,马来鹿角蕨偏向于氮元素含量高的非尿素类肥料。在较大的植物上,好康多缓释颗粒肥13-13-13(奥绿也行)效果很好,只要你能让浇过的水能透过颗粒,肥料就能透过包膜释放到根部。在重新种植植物时,建议在其根球顶部营养叶后面使用肥料盒放入水溶性肥料,比例为1:1:1(即10-10-10或20-20-20)或几勺有机肥并浇透水,使其融化流入根系,效果很好,植物反应也很好。此外,还要加入等量的骨粉和听起来很奇怪的香蕉皮,果皮中的酸和钾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鹿角蕨类植物可以在一年中温度暖和的生长期每月施肥,当冬季生长放缓时,每隔一个月施肥一次。另外每年施用一两次控释肥料,可有效保证成熟的鹿角蕨植株茁壮成长所需的养分。

光照:大多数鹿角蕨类植物都喜欢在部分遮荫的条件下生长,有间接的阳光照射是最理想的,相当于600-2000footcandle。极低的光照条件会导致马来鹿角蕨生长缓慢,可能会出现疾病和昆虫问题。

温度:虽然马来鹿角蕨是一种真正的热带蕨类植物,但有危地马拉中部的蚁栖植物爱好者将其种植于自然温室条件下它也会茁壮成长,这里在冬季夜间温室的温度通常会下降到10-11℃。而高温期要注意就是一定要保持通风,防止闷腐。另外顺带一提,西方玩家提出属中的P. wallichii, P. ellisiiP. quadridichotomum 这仨物种有时会比较“敏感”突然出问题,所以环境最好不要有剧烈变动。

繁殖:用孢子繁殖马来鹿角蕨植物很缓慢,但没有组培条件的私人玩家只能采取这种方式。经过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孢子培养,这些植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可以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尺寸。

高倍放大下的在有机基质上生长的P. ridleyi 原叶体和幼小孢子体(注意微小的叶状体)的照片

 

病虫害:空气湿度和基质如果同时过于潮湿,它们容易受到一种名为丝核菌(Rhizoctonia sp.)的疾病的影响,这种真菌会在基部叶片上产生黑斑,迅速传播,侵入顶芽生长点,从而杀死植株。如果早期能发现类似症状,及时停止浇水并降低空气湿度湿度以减缓真菌传播,并及时使用化学杀菌剂喷洒,通常有效。

鹿角蕨类植物几乎没有害虫,要注意的害虫是粉虱和蚧壳虫。杀虫剂虽然可以有效杀灭这些害虫,但可能会灼伤叶片或使叶片变形。一般来说,非油基杀虫剂在鹿角蕨类植物上比油基杀虫剂更安全。其他害虫,如蜗牛或蛞蝓偶尔会碰到,这主要看个人环境控制,人工除虫和一些针对性的药剂很有用。

最后来欣赏个马来鹿角蕨的艺术品:

马达加斯加鹿角蕨P. madagascariense国内俗称“非洲猴脑”鹿角蕨。马达加斯加岛上共发现了4种鹿角蕨属植物,其中一种以马达加斯加P. madagascariense 命名,美国一家植物园的标本室记录并注释了一个饶舌的当地名称“Ramandrakotra”。与马岛的另一种生长在有长期干旱地区的四歧鹿角蕨P. quadridichotomum 不同,马达加斯加鹿角蕨忍受不了干旱,历史资料记录也显示广泛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北部潮湿的山地森林中,生长在四季常绿茂密的树冠下。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也有分布,整体大致海拔分布在400-1200m。总体来说,马达加斯加岛是一个全年降雨量充沛的热带天堂,这个物种生长在全年季节性温暖和周期性凉爽的环境里,原生地温度区间在14-22度。

野外附生于树枝上的P. madagascariense 

马达加斯加鹿角蕨附生的树木各有不同,比较少见的是马达加斯加鹿角蕨有时会附生在合欢属Albizia gummifera 粗大茎干上,也有报告称Albizia gummifera作为一种冠层树,在野外也常被蚁群营巢,算是亲蚁物种。

海拔1000米处的合欢属Albizia gummifera

马达加斯加鹿角蕨是一种引人注目且备受追捧的鹿角蕨类植物,其营养叶整体呈盾状,叶脉形成浅窝状凹陷和沟壑般的脊状隆起,整体看上去非常像大脑的纹路。新长出的营养叶质地较薄呈浅绿色,但完全展开后会变成深绿色。盾状的营养叶覆盖在根系顶部,随着植株的成熟,叶片相互层叠包裹往往使基部包裹成像马来鹿角蕨相似的球型。在自然界中,蚂蚁就在盾状营养叶后的脑纹状空间内筑巢栖息

由浅窝状凹陷和沟壑般脊状隆起叶脉组成的十分立体的P. madagascariense 脑纹状营养叶特写:

P. madagascariense 孢子叶呈楔形,有1到3个浅裂的叉。肥沃的叶尖上长满孢子囊斑。孢子叶底部呈褐色,看起来像一个非常大的孢子囊群,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孢子囊群位于叶尖:

P. madagascariense 楔形孢子叶特写:

杂交方面,一些苗圃和个人育种者会提供一些马达加斯加鹿角蕨的人工杂交种出售,包括与以下这些物种的杂交:

P. elephantotis (Erawan),

P. alcicorne ex-Madagascar (two named hybrids; Dawboy & Larry Weed), 

P. quadridichotomum (Harry Luther), 

P. andinum (Roy Vail) ,

P. alcicorne ex-Africa (Horne’s Surprise)

也有一些涉及未知第二亲本的自发杂交种,例如Durval Nunes(尽管据称是x P. quadridichotum的另一个名字)。这些杂交种中还有一种P. Erawan'Emerald Queen’来源于我国台湾地区和泰国的组培。

左侧悬挂的是P. ' Horne’s Surprise',右侧则为P. Erawan'Emerald Queen’ 

种植方面:马达加斯加鹿角蕨的种植方面着重讲一下,非猴很难长期种植的难点在于它很容易腐烂,这是它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个品种喜欢生长在相对低光照水平和有良好空气流通状况的地方,而不是看上去很潮湿不透气的地方。作为成熟植株个头最小的鹿角蕨物种,这让空间有限的小型温室种植者特别感兴趣,其成熟植株营养叶平均直径25公分,最大35公分,孢子叶跨度55厘米,生长良好的成株应该保持在3-5片孢子叶

基质:首推还是板植,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种与该属的其他成员物种不同,很多种植者反映他们发现马达加斯加鹿角蕨在软木树皮上长不好,同时另一些种植者使用红木板和蛇木板作为附生基质则取得了效果明显的成功

对于盆植,如若想长期展示,建议将种植在更大的网篮中(至少30-35厘米)吊挂种植,更有利于群生形成互相包裹的群落;或种植一种大型树蕨或石南属灌木原木,以尽量减少频繁干扰根系的需要

光照:马达加斯加鹿角蕨喜欢有轻微遮阴条件下的明亮散射光,大概在500-1500Footcandles。P. madagascariense 相对耐阴,光照太强会导致叶片晒焦。

浇水:基质应一直保持潮而不湿,不能干透,有时候如果光线特别充足的话,一天需要浇2次水。该物种喜欢白天被淋湿,然后夜晚风干。有点和种植蝴蝶兰的方法相似,蝴蝶兰虽然喜欢温暖的环境,但是低温才能让它花芽催化。非猴则全年生长在温暖均匀的温度下,在冬季会遭受一段时间的干燥期和间歇性降雨。但这个物种不喜欢空气和根部过度干燥,否则可能会不长营养叶,任何时候马达加斯加鹿角蕨的根都不允许长时间的缺水。对于水质似乎没有什么严格限制,但是低TDS(即雨水、蒸馏水、RO/RODI等)的优质纯水似乎使该物种长势更为稳定。

温度:马达加斯加鹿角蕨喜欢热带高地环境,经验表明如果温度比较温和,它可以在马来鹿角蕨的环境下成功种植,但是热一点的环境有利于亚猴的生长却会阻滞放慢马达加斯加鹿角蕨的成长速度。温度范围应该控制在15-32℃范围内,如果更热的话可能会导致马达加斯加鹿角蕨直接热衰竭死去,目前的耐高温纪录是日间短暂几小时的43℃,而极限低温则是夜间短时间降至8℃,安全起见,温度变化还是不要过于剧烈。当然对于忍受寒冷的温度也有例外情况,例如P. bifurcatum 和 P. veitchii, 它们可以承受低至1°C的温度。

空气湿度:马达加斯加鹿角蕨喜欢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良好的空气流通,可以用风扇保持空气流通。空气湿度应保持在50-85%范围内。该物种在比较荫蔽的环境下也能成长良好,只要给与足够的空气流通。但要注意的是,在其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幼苗和刚移植的植株突然移到空气过于流通的地方往往会导致叶缘有一些褐变,只需要定期浇水和提高空气湿度一般都会恢复。

施肥:应该薄肥勤施,不然容易导致叶缘肥烧灼伤叶片。大多数可溶性兰花肥料都可以用来给马达加斯加鹿角蕨使用,但推荐高氮肥,比如30-10-10的,每周给它们施肥2次。

繁殖:马达加斯加鹿角蕨是一种同时通过孢子和幼苗繁殖的植物,幼苗会从成熟植株根茎中形成,幼苗往往沿着叶缘和基部到处生长,有时甚至会从层叠的叶片缝隙中钻出,看上去就像营养叶上生出了小苗。幼苗及其根系可以小心地从母株上移除并重新种植,板植的话将根包在潮湿的泥炭藓中,然后将根球绑在要附生的树板上,最终营养叶会扩张并抓住木板。

盆植则建议用10cm的盆和新西兰泥炭藓进行种植根茎上产生的幼苗,然后在幼嫩植物产生第一片孢子叶时转移到树蕨板上。在适宜的环境下,对于该物种而言,从非常小的根部苗成长为大尺寸植株与生产其它更常见鹿角蕨物种标本大小的植物所需的时间相当。从孢子培养生长的植株要比从根茎中直接长出5厘米幼苗慢得多,根据培养条件不同需要5到8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成熟。

直接从根部萌发的P. madagascariense 幼苗植株

从根部萌发的小苗直接带根系取下后重新种植长势很快,图示为6个月大的植株,再有一年就能把整个木框覆盖住

孢子萌发带大的P. madagascariense 幼苗植株

病虫害:P. madagascariense 的主要害虫是粉蚧,它们通常聚集在分生组织周围,起初很难被发现。控制很简单,但应以一定频率检查新生的叶片,以避免粉虱或蚜虫活动产生变形的新叶。偶尔有搭便车进来的害虫时,可以用酒精和水按1:1的比例擦拭,或用毛刷涂抹。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植酮杀藻剂,会腐蚀叶子。

病害方面,P. madagascariense 常被叶子边缘的真菌或细菌攻击,这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用cleary's 333f杀菌剂能处理这个问题,但之后如果这种植物仍然有问题,那么营养叶看起来会很柔软就像你忘记给植物浇水一样那种不健康的状态。当然,并非所有的棕色边缘都是真菌造成,有时它可能是空气中或水中的氯和化学物质也会导致植物的顶端变得脆弱,并让真菌攻击受伤区域。

下面是真菌造成的损害的特写,注意棕色的叶片边缘

下面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植株叶芽已经死亡,所有的营养叶已经腐烂。用杀菌剂处理后大约2个月,新的幼苗开始从根部长出来。第4格照片显示的植株已经大约有4个月大

关于马达加斯加鹿角蕨另外值得说的一点是,在原生地马达加斯加中东部区域,艳唇兰属物种Cym. pardalinaP. madagascariense同域分布且伴生,它们似乎通常与蚂蚁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另外在很多其他树种的树枝上也有发现另一种花色相似但数量相对更稀少的共生艳唇兰Cym. rhodochila 。由于蕨类植物的分布和海拔范围比兰花(似乎限制在600-800米)要广得多,因此马达加斯加东部和北部有大片区域它们可能并不共存。

Cym. pardalina 兰花花色花型都非常吸引人,而在兰花中灰绿色是一种罕见色,但照片拍出来都偏黄绿色

一些温室和私人种植者已经试验了将这两种非常有吸引力的马达加斯加植物物种结合起来种在一起进行展示。健康的Cym. pardalina 假鳞茎长15厘米,带状叶子长达1米。

2019年05月著名的箬叶兰属(Sobralia)培育者和《The Orchid Whisperer》作者布鲁斯罗杰斯展示和Cym. pardalina 与马达加斯加鹿角蕨合种的成果,留意搭在他帽檐处的一支新花序

拆开会发现发现艳唇兰的根系已经完全渗透到马达加斯加鹿角蕨层叠的营养叶下方,并和马达加斯加鹿角蕨根系和植料紧密的长在了一起

另外一提,除了P. madagascariense ,非洲大陆其他地区的鹿角蕨物种如象耳鹿角蕨P. elephantotis 和三角鹿角蕨P. stemaria一样也会吸引蚂蚁,但也只是随机性吸引过路蚂蚁。但有一种算是几乎演化成了蚁栖物种,圆盾鹿角蕨P. alcicorne 因为其封闭成半球型的圆形盾状叶,所以在当地也经常被蚁群占据营巢,但要注意的是其营养叶叶脉并不像马达加斯加鹿角蕨的叶脉那样高高隆起,蚁群往往是在圆盾鹿角蕨多年长成的大型群落植株基部互相包裹成的空间内活动,其球型包裹的营养叶也不是像马达加斯加鹿角蕨一样为了吸引蚁群营巢,而是为了保水。

野外附生在树上的圆盾鹿角蕨大型群落,留意左下角附生于同一棵树上的象耳鹿角蕨:

人工环境下板植多年的圆盾鹿角蕨群生植株:

-- The end --

注:本文主要参考自蚁栖植物论坛和讨论小组,特此声明!

*部分图片引用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部分照片自带的水印视为与图片注明出处同功能处理,特此声明!



我是MG大伟

   请和我一起保持好奇: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MysteryGarde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科普·花吟】美丽壮观的鹿角蕨!
鹿角蕨不建议用泥土种的原因,附鹿角蕨品种大全
苔藓的培植
多肉谈 | 马达加斯加的那些漆树
鹿角蕨:长在树上的“鹿角”
这些大热的Ins网红植物,想好了再跳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