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科心语:孩子们的抱怨应该指向谁?

人们常说,儿科医生最懂孩子,儿科同仁们也骄傲的以孩子代言人自居,今天,我们就代为孩子们发声!



作者 | 徐灵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   主任医师

来源 | 医学界儿科频道


在人生四季,儿科医生日夜守护着孩子们在跌宕起伏的生命挫折中盎然生长,岁月蹉跎中不改初心!


人们常说,儿科医生最懂孩子,儿科同仁们也骄傲的以孩子代言人自居。日复一日的临床工作,看懂孩子的心语是儿科医生和护士的基本功。懂孩子、爱孩子、为了孩子,这是家长、医生情感、良心、义务、职责的共同指向,为了未来的幸福健康,今天,我们就代为孩子们发声吧!


孩子最发愁的事情就是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到医院看病!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感冒发热拉肚子了,在家里适当加强护理、调整饮食、适当多饮水,开心愉快的放松玩儿几天就好了,但家人偏要带孩子到人山人海的医院看病。最可怕的是,到了医院,本来和蔼可亲的爸妈爷奶都像变了个人,排队挂号抢位置时都是茫然恐惧的不礼貌,旁边小朋友家人说孩子病重希望让一下,平素儒雅绅士的爷爷竟然愤怒地拒绝!要知道,爷爷可是个老好人呢,平常待人很礼貌,凡事都礼让。医院实在太可怕了!


更可怕的是,每次看个小毛病都像赶集一样跑很远的大医院,为什么不能就近看病?一家人需要拿出整天时间庄重的安排出行,要选择信得过的医院、医生,要准备很多的钱,要面对排队挂号、焦急候诊、匆忙赴检、接受诊断、同意治疗等等,唉!我们有选择吗?好比固定化的医患之河,就是那样在流动着,抱怨何用!我们一直纳闷,为什么医院会有那么多令人不愉快的沟通交流,那么多令人气愤的事情发生?医生匆匆忙忙地看、问、说、写,我们匆匆忙忙地从这到那抽血化验。很多时候,家长对医生的话又似懂非懂、将信将疑,沟通经常冲突、内心总是愤懑,时而还会有医闹闹事、媒体讨伐,妈妈呀,医院可真不是个好地方!


人人都爱孩子,说孩子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常听奶奶说:“大人过的就是娃娃世界,没有娃娃,家里就没生机。”很多孩子是家里至高无上的“宠物”,吃喝拉撒睡玩被一家人周到详细的照料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必须尽在掌握,生怕一眼不到,危险尽现!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孩子自己的感受,别忘了我们每个孩子都是有独立意识的、个性鲜明的个体!


作为儿科医生,和孩子们有很多共同的感受,也非常理解孩子们的惆怅和抱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明明孩子吃的很好,家长偏要抱怨孩子吃东西不香;孩子穿的很合适、很暖和,家长还要说孩子衣服穿得不够;孩子大小便稍有变化,家长马上认为孩子得了什么病;孩子没按照家长的想法睡觉,家长就要焦虑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孩子玩起来稍有个性,家长立马敏感起来、忧虑不已……这种情况下,家长反复找医院、反复找医生,一定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达到满意。唉,真苦了这些做家长的!但孩子们一定会感叹:“唉,做个孩子更难!”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科学认识,导致了家长朋友们在对待孩子行为上的不科学,从而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甚至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家长朋友们自己心知方面的问题,产生焦虑、惊惧、猜疑等等症状。从医多年,这种现象也时常困扰着我,我也利用各种机会探讨、交流在儿童发育成长中的正确知识和经验。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吃喝拉撒睡行,这些基本的健康参照,必须是孩子的,而不应该是家长的、成人的、主观的;这些自身的身体健康问题,应该是由孩子自己做主!从关爱孩子的角度看,科学、理性、冷静、从容,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


有一位哲学家说,谁得了哪种病,他就会老说那种病。儿科弱、儿科被边缘化、儿科没有人愿意干、儿科医生流失严重等等问题,肯定不能就儿科说儿科。孩子们的抱怨有道理,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孩子和儿童在社会、在家庭是宠儿,居家生活,我们总要把阳光最充足、最好的房间给孩子住,但在医院,很多时候,儿科为了开辟一个通风透气有点阳光的诊室、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就诊候诊环境却很难。我们所面对的现状是,家庭社会的宠儿,到了医院象进了难民营,家长怎能不烦躁忧愁,医患冲突怎能不发生?其实,如果有个好的医疗环境,如果能够有个好的医疗体制、体现出儿科医护的劳动价值,儿科医疗应该是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快乐的职业,因为儿科医护伴随着孩子由胎儿期、新生儿期到婴儿期、幼儿期,再到学龄期、青春期,看看这一张张渐渐长大、渐渐成熟的、可爱的小脸,那人性的光辉,足以照耀儿科的每一位医生、护士;足以让我们和谐一家,肩负重托,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我们这个时代,有着对于饥饿、贫乏、困苦、艰难的清晰记忆,也有着社会发展、物质丰富、轻松便利、追求享受的美好现实。因此,对孩子的爱心、情感、期望以及抚养他们成长的具体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在这两种经验中寻求平衡,也许,这种平衡更多地倾向于吃饱、穿好、倾向于摄取的过量,甚至连吃药打针也被过多使用。


在这种爱孩子的名义下,很多朋友忘了最基本的道理:生命自身的健康保证,其实是自然规律下的简单生活,孩子的生长发育,到底需要多少、需要怎样,有一个最符合个体差异的“度”,过犹不及。朋友们对孩子的呵护关爱,要通过科学方法,要把自己的“外因”作用发挥好,要做到的是耐心细致的观察交流,冷静科学的评估判断,快乐轻松的环境营造,一定不要过度担心风险,将自己和孩子放在一种“健康畏惧”的不良情绪之下。


置顶公众号的都是真爱~

(右上match角→查看公众号→置顶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院故事 | 当儿科医生遇到感恩家长
一个急诊儿科医生的痛楚
孩子,没医生给你看病了怎么办?
孩子看病如何摆脱“四难”
当家长要求给孩子输液时,医生该怎么办?
那些年家长的冲动:孩子生病排队800多号,10个小时等来儿科无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