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瓣9.4华语新剧,女神也太敢拍了!

十点电影原创

说到台剧,在大部分人的眼中,也许还是《王子变青蛙》、《爱情魔发师》等小言印象。

但其实,台剧早就开始成长

从刻画医疗真实现状的《麻醉风暴》,到讲诉了世代最后回眸的《一把青》,再到成为中国版黑镜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开始。

台剧早已不再是只讲恋爱的小言当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她们怒怼社会痛点、聚焦现实创伤,挑战亲子病灶,变得越来越多元。

而这次,更是直面上了人性之恶 ——

《我们与恶的距离》

戏剧一姐贾静雯,时隔15年,终于重返台戏剧作。

四次入围金钟奖的温升豪,角色多变,却演什么像什么。

以及,与宋康昊「有他就有好剧」一样评价的 —— 吴慷仁,早就已经是金钟奖的常客。

单是演员名单,《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注定高质量。

(以下简称《与恶》)

贾静雯与温升豪

吴慷仁

更重要的,是编剧吕莳媛

今年大热的同妻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就是吕老师的作品。

她的故事,总是聚焦我们所不敢面对的现实。

就像这次的,一部现实到,不适合小孩观看的成人剧 ——《与恶》

十集迷你,首播两集,就冲上了豆瓣高分9.4。

而这,仅仅是开始。

故事因一起「无差别随机杀人」事件而起。

罪犯李晓明,在电影院中持枪射击,造成了9死21伤的悲剧。

全民激愤,无数人痛斥,这种「人渣」就应该死刑。

因此,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吴慷仁饰),在法庭外接受采访时,就被愤怒的家属当众被泼粪。

why?

给杀人犯辩护,这种律师还有人性吗?

杀人犯一旦胜诉,下一个受害者,将是谁?

《与恶》一开场,就极真实地呈现了「恶性事件」发生后的群体性恐慌。

这种恐慌事件,会加速恶性事件的判决速度。更快的定罪、更快地执行死刑。

但《与恶》却想反其道而行,它想让事件慢下来。

只有慢下来,才能思考:罪犯的枪声响起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剩下的,有两个。

第一个,是 —— 我们与恶性事件的距离。

李晓明杀人案后两年,《网络先驱报》的负责人刘昭国(温升豪饰),被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缠上了。

王赦希望刘昭国能够做一期,李晓明案的专题报道,为找出李晓明「无差别」杀人案背后的真相,谋求时间。

刘昭国答应了,虽然他同时也是两前年,那件案子的被害者家属。

而刘昭国的老婆 —— 宋乔安(贾静雯饰),却无法理解。

相比出身传统媒体的老公,宋乔安所在的商业媒体,更追求数据,也更“标题党”。

两人的诉求不同,婚姻本就不算安稳。

而儿子的死亡,更是让她们的婚姻,濒临崩溃的边缘

宋乔安无法发泄儿子死去的悲伤,便用工作来武装自己。

忙到几乎没有时间回家。

她把伤痛变成尖刺,动不动就刺向所有身边关心她的人。

而爸爸刘昭国,则是将伤痛闷在心理。

在挣扎两年之后,答应了加害者的辩护律师,与他一起寻找事情的真相。

但妈妈宋乔安无法理解。

这种人渣,死了就好了啊,为什么要知道他的故事,还要去理解他?

无论原因是什么,都换不回死去的人啊。

但刘昭国却明白,解决伤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后和预防。

因为每一起的流血事件发生前,被害者、无辜者都会选择不看、不听、甚至咒骂。

总觉得这个「人」消失了,就不会再有罪恶。

认为事不关己,可事实却告诉他们,不是这样。


在2010年到2014年的四年间,全国据统计,共发生了18起校园流血事件。

但发生之后,只有极少数的人坚持去寻找真相,分析伤害事件发生之后的最底层原因。

但更多的人,是在事件爆发时,用舆论加速「死刑」来解决问题。

所以,直到2016,全国校园流血事件不减反增。

单一年,就超过了过去4年的总和。

我们与恶性事件的距离,其实并没有那么远。

这些流血事件,每年每年都在重演。

只不过换了个人物,换了个地点,造成的,却是一样的悲痛和创伤。

它很难停止,所以,除了给发枪的那个人判「死刑」之外,我们是否也应该去问问,这些事情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发生之后,到底该如何善后和预防?

我们与恶的距离,除了「恶性事件」的距离,还有我们与「恶行」的距离。

其实在《与恶》每一集的开头,都会以YouTube(相当于国内微博)开场。

直面所有事件发生后,人性所能作出来的,恶和善的反应。

但《与恶》,并没有对这些善和恶定下标签。

甚至有些,还一反标签的常态

媒体们口中遍寻不到的加害者家属 —— 李晓明的父亲和母亲,在受害者祭奠时,其实就想要出面承担。

可是在灵堂外,看着那一圈圈的名字,看着无数人的人生因他们孩子犯下的错误而陷入地狱时,他们也被绝望一起击溃 ——

我没办法。

我真的没办法

这么多的人。

我们要怎么道歉。

我们要怎么赔偿。

下跪道歉,又能怎样。

这么多人命,死了都无法赔偿。


而李晓明的妹妹 —— 李晓文,和父母一样绝望。

她有着自己做记者的梦想,和对快乐生活的期翼。

但为了能在哥哥的错误下生存,只能改名成李大芝,整日小心翼翼活在伪装之下。

长发遮脸,走在路不敢抬头,别人问起家人,也只能应着妈妈的吩咐,谎称双亲车祸去世,无亲无故。

她生气优秀的哥哥为什么犯下这样的错,却也只能咬牙背起本不该她背负的责任而生活。

其实,摘掉「加害者家属」这一标签,他们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受害者

而我们,似乎也不是「无辜的旁观者」。

私设公堂,微博判案;人肉家属、泼粪泼漆;

用舆论绑架法律,坚持死刑。

标签化事件标签化人;杀人的都是精神病,夜不归宿的就是站台女。

这一幕幕,不就是我们的微博的日常?

这样做的我们,是否也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加害者

我们否决坏人,也许也有他自己的故事。

这是要“洗白”罪犯了吗?

不听,死刑,谢谢。

也简单粗暴地认为,坏人的家人,便也是坏人。

甚至为了否决,不惜把自己也变成了加害者。

这种人的家人也不是什么好鸟,缩头乌龟。

请人肉,谢谢。

我们与「恶性事件」的距离如此之近,是因为我们与「恶行」的距离也如此之近。

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加害者变成受害者。

这其实也是《与恶》想要呈现给我们的 —— 从来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坏人」。

像是好人父亲刘昭国,在婚姻里其实也没有那么忠贞。

替加害者说话的「无良」律师王赦,生活中也不过是个,为追寻「正义」而奋斗的普通人。

到底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坏人的标准是什么?正义的标准又是什么?

它很难定义,也没有操作手册。

所以,在《与恶》里,导演不希望观众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觉得,他在告诉你,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我们没有偏颇任何一个个体。

你要认同谁,都由你自己决定。

但无论如何,就算真正该死的人,也应该要有说话的权力。

就像台湾“无差别杀人”的「小灯泡」事件中,受害者妈妈所说的:

唯有当我们了解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犯罪,我们才有机会谈改善、谈预防。否则,我们就真的只是永远的活在一个未知的恐惧之中。

也像《加罗律师》里说的:

你希望坏人赢?

不,”我只是希望他有机会能申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与恶的距离 | 我们是好人,也是坏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死刑也可以是虚无的十字架
|震惊| 龙岩公交劫持案伤者中一38周孕妇流产!当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发生,我们该教会孩子如何自救了!
贾静雯《我们与恶的距离》口碑炸裂,豆瓣9.5近年来最好的台湾剧
打败《都挺好》,豆瓣9.5,贾静雯爆哭的这部神剧超燃
我们与恶的距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