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王佐之才的周瑜为什么变成了人品低下的庸才


全文共3331字 | 阅读需7分钟

周瑜形象的悲剧是由《三国演义》书中的悲惨命运、历史与演义对比中的撕裂、以及历史的大环境中的毁灭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前 言

《三国演义》作为章回演义体小说成书已有数百年,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塑造的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几乎每一个都让我们津津乐道。在这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一百多年中,作者用或夸张或丑化的手法刻画了诸多脸谱化的历史人物,也为许多人物匹配了非常经典的性格与命运评语。诸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而作为全书主要配角的周瑜,却只得到了“既生瑜,何生亮”这样具有明显贬低色彩的人物命运之语。这与历史上“性度恢廓”,有“王佐之资'的儒将形象大相径庭。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周瑜在大家心目中心胸狭小、忌才妒能的负面形象呢?在《三国演义》中,走向悲剧的周瑜又为何在大家心中也走向了悲剧?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三国演义》之中无法摆脱的悲剧

根据《三国演义》中对于周瑜的性格描写与立场定位,周公瑾悲剧形象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1、东吴没有可以实现周瑜二分天下理想的实力与理由。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孙策托孤的片段里,有这样的句子“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孙策清晰地判断出孙权不善于军事斗争,只能够保住东吴现有的地盘而不能够更进一步。作者借孙策之口说出这个事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孙权是个守成之主,整本书也不会让他本人在军事上有很大的作为。也就是说,书中的设定是孙策死后,东吴再也没有进攻中原的实力,这与孙权“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后续做法是一致的。

在《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汉献帝的叔父,由他来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名正言顺。戏剧需要冲突,那么刘备的对手也自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指染神器的曹操。曹魏和蜀汉都能够与汉政权构建合法性上的继承,而东吴于汉政权而言始终是君臣关系。在这样的安排下,东吴的孙权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明确定位甚至缺少存在感的角色,那么东吴自然也没有争霸天下的理由。
 
94年版《三国演义》周瑜剧照(洪宇宙 饰)

再来看周瑜出场时对孙策说的“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业”,就变成了悲剧的伏笔。所以周瑜是一个身处注定悲剧的阵营,为了心中理想而徒劳努力的年轻人。
 
2、东吴政权核心的年轻化与以周瑜为代表的孙策旧部之间有权力矛盾。孙权上位后,逐步笼络了自己的一班势力,比如周瑜推荐的鲁肃、还有后期取得夷陵大胜的陆逊等人。在书中,这群年轻势力多处受到旧部的阻碍,掌权之路并不顺利。比如张昭说鲁肃“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包括书中对赤壁之战东吴文臣诸多阻拦的描写,也说明了作者在东吴方面的故事主线是孙权如何在一众元老之中扶持自己势力,从而达到切实掌握政权的目的。那么作为孙策旧班底中最被重用的周瑜,客观上就是东吴政权年轻化的阻力。这样他本人的悲剧色彩又加重了一笔。
 
赤壁之战示意图

3、性格缺陷导致能力不能完全发挥。书中对于周瑜描写最多的就是他同诸葛孔明之间的智斗。比如初见时,周瑜想要诸葛亮去乌巢劫曹操的军粮,借曹操之手除掉孔明。但孔明立马点破借粮必然被擒的结果,让周瑜不得不自引军去断曹操的粮道。此时周瑜自负妒忌的性格完美地反衬了大度机智的诸葛孔明。之后在为难孔明交十万只箭未果后,周瑜带兵埋伏,欲在孔明借东风之后将其杀掉,却早已被孔明知晓,孔明让赵云守在江边从而完美脱身。这些行为又使得周瑜容不得人,不顾大局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在“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周瑜有着很强的个人能力,但是心胸狭窄、恩将仇报和忌才妒能的性格让周瑜不能掌控全局。他想杀诸葛孔明既是公怨——“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又是私仇——“此人如此多谋,使吾晓夜不安。”这样的公私不分使得周瑜始终未能发挥出真正的能力,反而被诸葛亮以三次棋高一着的胜利而气得口吐鲜血、金疮迸裂而死,如此无能为力的结局实在是悲剧。
 
《三国志通俗演义》

4、战争年代个人的渺小与无奈。无论是周瑜还是诸葛亮亦或者是刘备和曹操,都是那个年代的英雄。他们都想要建功立业,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战争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纵横厮杀,在一方天地里指点方遒,然而谁也没有办法凭借一己之力拯救这乱世。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战争就是将这些英雄们的壮志豪情展现给我们这些读者看,让我们与他们的义无反顾执着追求产生共情。然后看着英雄在战争中一个接一个地走向毁灭,将他们之中最有价值的感情毁灭在大时代的无情之中。这就是英雄人物悲剧的内核——求而不得,飞蛾扑火。
 

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步走向负面的形象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陈寿对于周瑜有着诸多赞美性的语句,他的形象也是非常正面的。“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正是陈寿对于周瑜的评语。陈寿是西晋王朝的官员,而西晋承自曹魏,所以《三国志》中尊曹魏为正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晋早已灭亡。就有很多人对于三国中的正统地位提出异议,比如北宋的苏轼曾在《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中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民间话本里就已经有拥刘反曹的倾向了,那么可能对于《三国志》中的立场就以相反的态度看待了。东吴就成为了游走在善恶之间的角色,周瑜的形象也遭到了诸多加工。比如宋代话本《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周瑜因为衬托主要角色而被加工成了一个只是贪恋美色而无所作为的反面角色。

到了南宋,政府偏安一隅,为了彰显自己宋政权的正统性,朱熹写了《通鉴纲目》,强调了尊刘反曹的思想。他本人是宋代最出名最有权威的大儒,自此拥刘反曹的思想深入人心,那些带有拥刘反曹思想的话本一下子就拥有了更多的可信度,周瑜确立了在市民阶层眼中的负面形象。《三国演义》成书在元末明初,元朝入主中原的近百年,在异族统治下的汉族文人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民族矛盾空前严重,他们将对朝廷的不满发泄在文字创作中。他们尊蜀汉为正统也正是对于汉族正统地位的呼唤。

周瑜历史形象与演义形象的反差让现在的读者更为其感到悲剧。年少成名,容貌出众,多才多艺,风流儒雅,甚至屡建奇功,却在大众心中是个脾气暴躁,目光短浅的小人形象,这实在是周瑜个人历史的悲剧。

 
《三国志平话》

 

结 语

周瑜形象的悲剧是由《三国演义》书中的悲惨命运、历史与演义对比中的撕裂、以及历史的大环境中的毁灭三方面共同形成的。虽然《三国演义》丑化了周瑜的性格,但是也丰富了周瑜的人物形象,让周瑜作为历史人物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各时代的明君贤相,促使了更多人了解和研究周瑜。两种形象的强烈对比也让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充满了色彩,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戏剧张力。

“一张薄纸也可分正反两面,箭垛也都能两边承受羽箭。一方面事情取决于人的策划筹谋,一方面上天早把命运铸就。哪里能找到一枝生花妙笔,一张纸上写尽这两层道理?”不可置否,罗贯中等人在对于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上存在想要兼顾民间话本与历史形象的两重考虑,他们想要尽善尽美,但终究不可能做到完美地无缝衔接。鲁迅先生说“孔明多智近妖”,书中的人物不止周瑜一个出现了夸张又不合逻辑的矛盾,但瑕不掩瑜,《三国演义》依然是老少咸宜的经典。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
2、罗贯中《三国演义》
3、石观海《中国文学简史》
 

- 完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气量狭隘的周公瑾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演变之路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浅析
苗怀明:这个周郎不正常——《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新说
挑开《三国演义》的神秘面纱,看史书上的诸葛亮,都有哪些成就
三国演义为何要丑化周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