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香传承 | 书画装裱中“古方”的科技内涵解读

书画装裱是一种抢救、保护古旧残损作品的传统技艺,伴随着书画艺术而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技艺特色。历代珍贵的书法、绘画、古籍、碑帖幸存至今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精湛的书画装裱技艺。修复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思考,形成了各种书画装裱“古方”经验,这些“古方”至今依然在古书画修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裱以糊就

浆糊是联系书画纸张和装裱织物之间的桥梁,制糊工艺是书画装裱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淀粉浆糊裱画在我国有千年的历史,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三《论装背裱轴》记载:“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薰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汧国公家背书画入少蜡,要在密润……”详细讲述了浆糊原料、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些方法至今仍有沿用。这里筋即面筋,面筋是小麦粉中所特有的一种黏性强的胶体混合蛋白,即在熬煮浆糊前需要去掉小麦面粉中的面筋提取淀粉,以减小浆糊胶黏性和凝固力,防止纸页发脆、变形。淀粉在60-70℃的加热温度下搅拌糊化,淀粉颗粒中支链淀粉吸水溶胀、破裂、黏度升高,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糊状胶体。在北方制备浆糊时依然维持着洗去面筋,提取淀粉的传统制糊工艺,最终制得黏性适中的装裱浆糊。熏陆香即乳香,为橄榄科卡氏乳香树及同属其他树种植物皮部切伤后渗出的油胶树脂。乳香中含有大量的树脂树胶、蒎烯和二戊烯挥发油,可增加浆糊的黏度,起到防虫避蠹效果,即“永去蠹而牢固”。蜡即蜂蜡,添加后可增加浆糊黏度,有研究认为蜂蜡所含油脂类物质具有疏水性,可阻止水分子进入浆糊内部,降低浆糊吸湿性,减少浆糊和裱件霉变的机率。

熬制的稀浆糊

洗去面筋

成也明矾,败也明矾

明矾是书画装裱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材料,为硫酸铝钾的复盐,常与黄明胶配合使用,用于全色、固色流程。

矾如数而胶不足
胶如数而矾不足
胶与矾比例合适

清沈宗骞撰写的《芥舟学画编》记载,“矾如数而胶不足,则墨痕水溢如暴;胶如数而矾不足,则墨痕上覆之变脱。胶不足者易见而量加之,矾不足者难以辨”。可见,胶矾的比例是否合适关系到全色、接笔的成败。模拟生宣施胶熟化后采用毛笔书写发现,有矾无胶即矾如数而胶不足的宣纸正面墨痕四处溢散,反面渗墨严重。而有胶无矾即胶如数而矾不足时,墨会浮在纸上,与纸无法很好地结合,存在大量微孔,易脱墨。当胶与矾以合适比例涂刷宣纸后,毛笔书写时无跑墨和渗漏现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发现胶矾水是胶与矾的配合体系,缺一不可,明胶在提高纸张疏水性方面起主导作用,明矾起辅助作用。明矾与胶料配合使用时可加快胶料干燥固化成膜、软化胶膜及促使胶料均匀沉淀在纤维表面,具有显著的助留作用。明矾可使明胶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疏水基团外露,显著提高施胶宣纸的抗水性。

胶矾水固色

清王槩等编纂的《芥子园画传》中,记载了固色用的“矾法”:“夏月每胶七钱,用矾三钱。冬月每胶一两,用矾三钱。…矾需先以冷水泡化,不可投热胶中,投入便成熟矾矣。凡上胶矾必须分作三次,第一次需轻些,第二次饱满,而轻轻上之,第三次则以及清为度。胶不可太重,重则色惨,而画成多迸裂之虞;矾不可太重,重则绢上起一层白铺”。由以上论述可见,胶和矾用量接近于3:1的比例,明矾不能用热水溶解,否则会导致明矾迅速水解,产生絮凝状的胶体氢氧化铝成为熟矾而失效。固色过程中如果胶含量过高,则胶膜硬度大,在固化过程中产生的较大的应力易导致画面龟裂。若明矾使用量过大,浓度超过了溶解度,则不能完全溶解于水中,会有过饱和状态的结晶盐析出,从而导致画面泛白。

纤维受酸的影响断裂

古人早已认识到明矾的弊端,认为矾会加速纸张脆化,不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例如,沈宗骞在《论工具和设色》一文中写道:“作画家宜痛绝矾纸,矾纸作画,笔意涩滞,墨色浮薄,且不百年而碎裂无寸完。余蓄夏太常墨竹,是散金矾纸本,笔墨尚好,而纸本遍体破碎,不可装潢。惜哉!”纸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纤维素,是由吡喃葡萄糖苷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大分子。在潮湿环境中,明矾发生水解,铝离子与水发生反应,生成胶体氢氧化铝和酸性的氢离子。β-(1,4)-糖苷键对酸特别敏感,氢离子攻击糖苷键上的氧原子。糖苷键将断裂,最终形成葡萄糖,纤维的聚合度下降。纸张的酸化表现在宏观上是变黄、发脆;在微观上则是纤维素分子结构的断裂、破坏。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画修复中会用到颜料全色或对补纸、托纸等辅料染色。花青便是一种常用的国画颜料。据《天工开物·彰施》写道:“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茶蓝……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关于从蓝草中制取靛蓝的技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蓝》中记载:“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这种制靛的过程,基本上为后世所沿用,只是水浸时间和石灰用量会有差异。一般来说水浸时间与温度密切相关,而石灰用量的多少则与水质和水浸时间有关。

书画装裱中托覆褙纸

各种蓝草中的靛质都含有靛甙,是吲羟与葡萄糖的缩合物。将蓝草倒竖于水中浸泡时,靛质从植物细胞中溶出。浸泡时冷热交替,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酸碱度条件下大量繁殖,发酵分泌出的糖化酶使靛甙的甙键发生酶解断裂,加速吲羟的游离。把滤液置于瓮中,加入生石灰,石灰溶于水中生成氢氧化钙使浸液呈碱性。水解出的吲羟可溶于碱性溶液,形成吲哚酮。两分子的吲哚酮在碱性条件下氧化缩合,便生成不溶于水的悬浮状靛蓝。同时,由于水中的氢氧化钙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用可产生碳酸钙沉淀,吸附悬浮状的靛蓝,加速其下沉,反应完成之后静置一段时间,就可以得到靛泥,靛泥晒干制成靛蓝,靛蓝可加胶料制作成花青颜料。

通过以上浆糊、明矾和花青的例子,可以一窥古代修复师们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让上千年的书画保留至今,这便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虽然古人没有现代化学、材料学的知识,但他们在漫长实践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而今天我们将传统经验上升为科技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其背后的科技内涵,传承和提升传统工艺。相信通过一个个“古方”的挖掘,书画装裱这一门特殊的技艺会不断地得到改进、完善和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博物馆)

编辑:张洁唯

审核:张小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裱画专用浆糊的制作
字画拆裱浆糊的具体造法
传统装裱浆糊的制作与使用
古画千年不腐的秘密,原来是它。
苏裱所需“千年之材”
古画千年不腐的秘密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