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邱建生:提高乡村在未来危机中的生存能力

在新的高效的耕作方法上投资,远比让农民背井离乡到遥远的城市打工,更能改善农民的经济条件。它肯定会给家庭和村庄带来社会性的益处。这将永久地加强乡村在未来危机中的生存能力。

——小约翰.柯布

 

这次疫情,很多人会由衷感叹一句:幸亏中国还有广阔的乡村。

不管是城里人,还是村里人,他们可以在家里呆几个月不出门,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乡村持续的供给能力,你在家里吃穿暂时不愁。

但也就几个月而已,农民在家里已经呆不住了,因为几个月没有货币收入,农民坐吃山空,他们得到城市赚钱养家去。

但在疫情的影响下,城里的很多工厂也都关门歇业了,或者只开工一半,或者工资减半,我一个亲戚在广东打工,听说工资只发到了三月份。

城市生活举步维艰,而乡村又回不去,或者回去了也没有赚钱的门路,这可如何是好呢?我们可以在历史中看到些微情景,流民遍地,盗寇纷起。

显然今日中国已非昔日,其在应对疫情和复工复产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初显成效。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走出了危机,更多的隐忧和更大的危机也许就在前方等着我们。

这个时候,我们确乎需要好好地思考我们在未来危机中的生存能力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很多答案,比如进一步提升科技能力,加强国防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等等。这是为过去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所证明了的,在不断发展中解决问题。尽管问题也水涨船高,就像历史上黄河堤岸越筑越高,但水位也越来越高一样。今日世界已进入负值博弈的状态,这种博弈进一步拉高了人类的危险系数。

所以,我们还要有另外的道路,这条道路通向危机的真正化解,是减少黄河泥沙的道路。如果用木桶理论来说,就是补短板和让木桶更加结实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乡村振兴,其核心点之一就是要提高乡村在应对未来危机中的生存能力。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叫做“乡村能力”。那么,具体如何来理解乡村能力呢?我试着从生计能力、生活能力、生态能力、生命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简单探讨。

所谓生计能力,就是人们维持简单生存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能吃饱饭”。表面上看来,今日中国吃不饱饭的人已经微乎其微了,从事粮食生产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土地也越来越少(比如城市不断扩张占地),但产量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如果你从危机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具体到一个个乡村,它们的生存能力是越来越弱的,因为一、乡村基本没有了自留种子的能力,其主粮种子已全部无法留种;二、乡村青壮年大部分已外出务工,农业生产者的平均年龄已将近六十岁,年轻一代对农事耕作已非常陌生;三、耕地大量抛荒,水利荒废。不少乡村已陷入这种“无地无人无种子”的境地,再加上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谁能保证你今年吃饱饭了,明年后年还可以呢?

生活能力可以从互助能力和文化能力两个方面来探讨。正像我在其它文章中谈到的,乡村互助性是维系乡村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内涵,但在市场主义的影响下,乡村互助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导致乡村凝聚力下降,农民的互助能力弱化。同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的学历水平尽管似乎整体提高了不少,但在城市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乡村学生却呈现出“去乡土”“功利化”的特征,而且因为是应试型的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弱化了,他们到社会上以后就基本不再有阅读等终身学习的意愿了,如此导致乡村的文化能力不断下降,很多乡村已是文化的沙漠。

生态能力也可以叫做可持续能力,与前面所述的生计能力密切相关。由于工业化农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大行其道,乡村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受到极大的削弱,农业用水也越来越不稳定,农村生态能力急剧弱化,影响乡村可持续发展。

生命能力不仅仅是前面“三生能力”的总和,此外包含了乡村的精神能力,也可以说是心灵能力。我们通常说人没有了精神,就是行尸走肉了;这乡村如果没有了精神,乡村的生命也就只是肉体的生命了。我们今天很多人说“乡村要死了”,说的就是乡村的精神气没了,乡村的灵魂没了,整个的身心灵都随着物质起舞了,没有敬畏了;乡村不仅仅在经济上是一个依附者,在精神上也成了一个依附者,正一步步地失去自己的主体性。

 

要提高乡村在未来危机中的生存能力,就是要从根本上提升乡村的“四生能力”。如何提升,在我以前的若干文章中都有涉及,这里再简单阐述一下,供讨论。

就生计能力而言,关键点在于要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使从事农业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农民的劳动能得到基本的尊重,如此一方面能够吸引一部分不得已外出务工的人返乡,一方面也能带动乡村手工经济发展,出现乡村百工繁荣的局面。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根本点又在于农民权力的回归,组织的权力,市场的权力,等等,这些权力农民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其次是种子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主权等问题,这些生产所需的相关技术、物资等等,农民能够低成本获得或掌握。再者,需要加大对农村生产性设施的投入力度,如农田水利、延伸到农田的“最后一公里”路面升级等。

就生活能力而言,关键点在于乡村教育需要与乡土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乡村的文化能力,进而提升乡村的互助能力,因为互助性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内涵;此外应大力发展以乡村博物馆、图书馆、社区大学等为载体、以在地化知识为核心的终身教这育体系;提升生活能力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提升简朴生活的能力,发扬乡村勤俭持家的传统,减少消费主义的侵蚀。

就生态能力而言,关键点在于转变农业的工业化和资本化政策,以生态化和适度规模作为统领农业发展的指针,加大对小农农业和中农农业的支持力度,如此将能逐步恢复乡村的生态,恢复土壤的力量。

就生命能力而言,关键点在于农村的精神重建,重新唤发出农村固有的精神力量,这些力量包括敬天爱人、质朴率真、重义轻利、乐天知命等等,如此乡村将能成为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也如此,中国精神才能真正引领世界走向生态文明。

 

乡村能力的提升,将不仅仅是乡村的福祉,更是城市的福祉;不仅仅是中国的福祉,也是世界的福祉。在工业时代,城市和发达国家踩着乡村和第三世界的衰败而崛起,但同时也埋下了繁荣大厦瞬时坍塌的祸根,世界不可能在不平衡中一直向前。今天,我们已处在了危机时代,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对中国来说,其首要任务是补全乡村这个短板,大幅度提升乡村能力,实现东西、工农、城乡平衡,如此,才能提高整个国家在未来危机中的生存能力。

2020.9.7

 

 图片来源网络,特此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振兴促进法今日起施行,关乎亿万农民福祉!
微头条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乡村文明发展命运反思
“全球危机”之下,如何看待生态文明?
小市镇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只有“诗和远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