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T扫描揭开大连营城子汉墓金带扣主人神秘面纱
记者从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日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方合作,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连营城子汉墓群76号墓出土的锈蚀印章进行了工业CT断层无损检测,取得重要成果,借此对76号墓主人即备受关注的龙纹金带扣主人的身份进行了初步判定。

印章

锈蚀的印面


     营城子汉墓群76号墓位于营城子工业园区,于2003年发掘,该墓为贝、砖、瓦、石混筑墓,时代为西汉晚期或两汉之际,出土一批重器,有龙纹金带扣、铜鼎、铜尊、铜承旋、铜洗、兽纽印章、玉剑璏等。尤其是龙纹金带扣,图案精美、工艺复杂,镶嵌绿松石,含金量在93%以上,重38.27克,是目前发现的龙纹金带扣饰龙纹最多的一件,共饰10条龙。随葬这么多重器的汉代墓葬在大连地区十分罕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重器也表明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应该相当高贵。

龙纹金带扣

     龙纹金带扣的主人究竟是谁?辨认与释读其印章文字无疑是究明其身份的突破口。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埋藏时间长,该墓出土印章的印面和印纽锈蚀严重,之前经过多次检测都没有结果。印面锈蚀成为阻碍印文辨识的主要瓶颈,研究者对金带扣主人身份及其来历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推测层面,墓主人的名字和身份无从知晓。


铜尊与铜承旋


     今年4月,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其中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一项研究成果让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眼前一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众多自主研发的无损检测设备中选择了450kV工业CT对出土的银质印章进行扫描,锈蚀层遮挡的印面信息分布在6个断层上,经过专家辨识,印章上的古藏文为“外甥阿柴王之印”,墓主人可能是莫贺吐浑可汗。这一重大发现让研究人员受到启发:CT成像有可能揭开营城子M76印章主人之谜。

     7月15日,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携带印章来到中科院高能所CT实验室。高能所的工作人员采用450kV工业CT对印章进行了CT扫描,被锈蚀层遮盖的印面信息被清晰还原,呈现在4个断层上,经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辨识,印文为阴文篆书“邵党私印”,这为确认营城子M76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锈蚀的兽纽经过三维成像,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动物形象,侧首仰目,长须及胸,四爪着地,短尾,初步辨认为“辟邪”纽。同时社科院考古所对印章材质进行了初步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印章主要成分为铜和银,应为铜银合金印。

包含印文信息的四个CT断层图像

兽纽三维成像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表示:

     至于墓主人更确切的身份以及其它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营城子76号墓主人确认,必将促进营城子汉墓的深入研究。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考古学中,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解决传统考古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是近年来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次使用中科院高能所450kV工业CT将营城子汉墓出土印章印文成功辨识,再次证明坚持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潜力与必要性。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彭杭

图片: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编辑:小雨

美编:张强

校对:张军

责编:李元臣

转载自: 大观新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连考古重大发现
对大连营城子汉墓群M76墓主人身份的初步判定
最美甘井子(3):大连藏着一部中国时间简史
大连汉墓博物馆汉代文物集锦
李银德:王侯的威仪──以汉代玉牌贝带为中心
【考古前沿】河南周口汉墓群出土汉代“三老”铜印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