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已经毁掉了自己!】水产、果蔬中均出现了“微塑料”,进入体内危害极大!

全球

每秒进入海洋里的塑料垃圾

约250公斤

最终,这些塑料裂碎成无数的微塑料

通过食物链进入海洋生物体内

然后,再通过餐桌

被吃进人类体内

在人体里,微塑料可从内脏转移到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严重甚至可致癌。微塑料被认为是海洋的PM2.5,但是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海洋,据研究证实,微塑料已出现在了蔬菜中。



含有微塑料的果蔬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微塑料?
 
微塑料(直径小于 5mm 的塑料碎片和颗粒)根据来源划分,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 原生微塑料为各种人造工业塑料产品,例如牙膏、发胶、洁面乳和空气清新剂中的微粒,这些微塑料能随生活污水排放等途径进入周围环境。

  • 次生微塑料由各种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破碎而成。


过去,科学家一致认为微塑料在蔬菜和农作物中“不可能”存在,因为植物根系表皮的孔隙非常小,而塑料微粒都比较大,微塑料“无法进入”植物体内。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纳米级(0.2 μ m)甚至微米级(2 μ m)的塑料颗粒,可以被农作物吸收。
 
意大利一位科学家,在胡萝卜、生菜、西兰花、土豆,苹果和梨中,均发现了微小的塑料碎片。
 
同样,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与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莴苣和小麦作物根部的裂缝可以吸收周围土壤与水中的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可以从作物根部传播到可食用部分。
 
相关研究刊载在《自然-可持续性》(Nature Sustainability)杂志上
在植物中,根茎类蔬菜(例如胡萝卜)和叶类蔬菜(例如生菜)受微塑料污染的风险最大。

上述研究在胡萝卜中发现的最小塑料碎片约为 1.5 微米,在莴苣中发现的最大塑料碎片为 2.5 微米。胡萝卜是微塑料污染最严重的蔬菜。

在实验条件下,微塑料对小麦、水芹、蚕豆、大葱、玉米等种子及幼苗的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微塑料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加速土壤水分蒸发,促进植物蒸发蒸腾,使其蒸腾量增加50%,导致植物根径平均减少5%,抑制葱的生长。


显著降低幼苗的含水率,对幼苗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降低绿豆幼苗的干重、鲜重、根长和芽长。


纳米级微塑料能堵塞种子囊孔,并在后期积累在根毛上,阻碍种子发芽,使种子发芽率从78%下降到17%。

破坏水稻组织,诱导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抑制作物根活性,降低水稻净光合速率,并使其叶绿素荧光和叶绿素a含量降低,从而降低水稻生物量。
如前文所述,如果这些微塑料无法被植物有效排出,那么它必然会随着食物链被一步步传递,被人类吃掉,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生菜和小麦吸收和传输微塑料颗粒的过程及其在食物链中传递路径


生菜是人们广泛食用的蔬菜,从理论上来看,塑料颗粒可以跟着生菜直接进入人体。”研究人员表示。


蔬菜为何出现微塑料?

那么,这些塑料颗粒,是如何进入蔬菜的呢?
 
其实是植物的根系为微塑料打开了“大门”。
 

微(纳)米级塑料在植物的根、茎、叶中的分布

微塑料进入植物,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


塑料颗粒很容易被植物根系分泌的多糖粘液所“捕获”,并在蒸腾拉力的作用下挤压变形,便可以轻松跨越根茎这道“屏障”,进入导管系统并随水流和营养流进入作物可食用部位。

第二种方式


在根茎周围附近,植物新生侧根的边缘本来就存在着狭缝,而塑料颗粒可以通过该通道跨过屏障,进入根部木质部导管并进一步传输到茎叶组织。
 

生菜和小麦幼苗的根、茎、叶组织中均发现了来自于灌溉中水中的微塑料
 
不管是上述哪种途径,植物中所富集微塑料的含量都与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度成正相关,蒸腾作用越强,其体内所含的微塑料就越多。

环境扫描电镜显示小麦(左图a和b)以及生菜(右图a和b)新生侧根的生出导致在主根周边产生明显狭缝
 
这些被植物接触到的微塑料,主要来自土壤。塑料地膜和污水灌溉,都会导致土壤微塑料含量增加。
 
中国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膜残留在田地中,不仅造成土壤残膜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逐渐加重,残留的微塑料颗粒(小于0.2微米)可直接进入植物根系内,对人体造成伤害。

农田里的农地薄膜和菜叶一起被随意倾倒
 
黄河边树枝上挂满了塑料垃圾农地塑料薄膜

此外,农田灌溉过程中,有不少地区直接将废水、污水排向灌溉性河流,导致农田遭污水侵蚀,废水灌溉农田危害极大,即便是经过简单处理的废水,流出物仍可能含有高达1.5个/L微塑料,且大多数是粒径小于1mm的微塑料。
 
使用废水灌溉农田,无疑加快了微塑料向陆地生态系统的输入,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植物生长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后的一点小建议

虽然对于进入到植物体的微塑料确切含量,尚在研究中。但微塑料可被植物体吸收这一研究新发现,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除了可能产生人体健康风险外,从农业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考虑,也亟需对塑料垃圾的堆放及微塑料向环境的排放进行有效监控。
 
我们更期待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探寻有效的手段来处理环境中的微塑料。当然,面对微塑料的“入侵”,我们也呼吁农民朋友们在种植过程中,有意识减少微塑料产生和排放。
 
比如科学使用和回收地膜。

1

为便于地膜回收,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使用生物可降解农用薄膜和厚度不得低于0.01毫米的新国标地膜。

鼓励农民朋友按照国家规定使用生物可降解农用薄膜和新国标地膜,并去正规厂家的销售网点购买厚度在0.01毫米以上的地膜,购置地膜时必须查看产品合格证,索要并妥善保管发货票。

2

 春季农作物种植前和秋季农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捡拾残留在耕地中的废旧地膜,并将捡拾的废旧地膜及时交到回收网点或者企业进行加工处理,不要将废旧地膜随意丢弃或者焚烧。

3

为减少地膜使用,国家提倡并支持在水热条件较丰富的地区和部分农作物种植中,推广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和育苗移栽替代等技术,农民朋友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
或者,从更小的事情做起,少用塑料袋,少饮塑料瓶装水等。点滴汇聚,涓流成河,这既是在拯救环境,也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一天时间学习种植技巧,收获一年快乐
白地膜和黑地膜到底哪个好?适合农民的就是最好的!你说呢?
齐活儿!夏季大棚蔬菜生产降温高招都在这里了
南方,是不是应该放弃封闭式大棚?
生物降解膜给土壤用上更安全的“外衣”
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 发布时间: 200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