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夕:又逢立秋 坐看织女与牵牛
七夕又逢立秋 坐看织女与牵牛
2008-8-7 14:09:00
    简要内容:农历七月初七(8月7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巧合的是,今天同样是立秋,“立秋”对上海来说,并不代表秋天到来,真正入秋一般要等到9月“白露”过后。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

  农历七月初七(8月7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巧合的是,今天同样是立秋,“立秋”对上海来说,并不代表秋天到来,真正入秋一般要等到9月“白露”过后。

  不少人习惯将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上海市民俗协会会长仲富兰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将七夕理解为“中国情人节”也未尝不可,“所有的节日都是从娱神变为娱人的,只有真正让年轻人喜闻乐见,这样的传统节日才会真正具有生命力。”


明代画家仇英笔下的七夕乞巧

  七夕表达已婚男女情感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好多节日都是“舶来品”。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

  传统节日重在吸引年轻人

  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七夕还有很多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有此称,也称重七)、香日(俗称这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也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年轻人中一度兴起身着汉服进行乞巧等活动,上海市民俗协会会长仲富兰认为,一个传统节日真正具有生命力,就应当吸引当代人,让年轻人关心,从这一角度而言,具有2000多年的七夕节无妨加入一些时尚因素,所以,把七夕理解为“中国情人节”无可厚非,“唐以后的传统节日都是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面发展,嫁接外来‘情人节’的文化,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情人节
情恋·七夕
我劝你,别把七夕当情人节
七月七
两千多年历史的浪漫节日
不要再被骗了,七夕真的不是情人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