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邱振中《章法的构成二:章法的构成之前轴线时期》

图为邱振中先生作品

我们对大量作品进行了轴线图分析,希望由此发现章法构成的某些规律,但是在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书法史_L章法发展的脉络,使我们不能不把对规律的探索依附于对构成历史的探索。

汉字在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之前肯定有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由于这一阶段的文字资料极为缺乏,我们对章法的考察只有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开始。

商代青铜器铭文大都非常简单,到晚商才有少数较长的铭文出现,商代文字中线结构所达到的成就,主要反映在甲骨文中。

商代甲骨文已经显示出比较熟练的书写技巧,点画平直,单字结构匀称,排列整齐,风格统一。但是,当我们用轴线图进行构成分析时,遇到了一个困难:轴线图某些地方与我们对作品的感受不相符合。有些轴线图基本上为分成数段并保持一定平行距离的垂线。按前章分析,这时各字仍应有连续感。但是,由于甲骨文字以水平和垂直点画为主,垂向轴线几乎成为。切甲骨文字的基调,垂向行轴线的单纯性、明确性,使它对连续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它对平行偏移的单字轴线极为敏感,并产生排斥作用,轴线图在这些地方移位、断裂。

这是轴线图直观上的区别。作品中与轴线图上移位、断裂相应的位置上,却呈现出另一种情况。从单字承接来说,它们是不够妥帖的,但各字之间、各部分之问却明显存在一种强大的聚合力,存在极好的承续关系,但在轴线图中不能得到反映。

轴线图无法揭示这一部分甲骨文章法构成的秘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轴线与轴线图实际__上依赖于这样一个我们尚未言及的前提:单字必须已经形成独立的、内部联系紧密的个体。不是这样,便不一可能用一条线段来概括地反映一个字在我们心中所唤起的感觉状太

甲骨文字并不充分地具备这一前提。

汉字字形很早便已形成分立的个体,单字音、义的独立,又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观念,到今天,单字独立已是司空见惯,无须注意的事实。但是,由于汉字结构组合性极强的特点(形声—由若干部首组合成字;象形—合休象形字的组合性不言而喻,独休象形字中较复杂的亦反映事物各部分的结构与组合;合文—数字并作一字书写),在形成汉字独立的强固观念之前,必定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商代甲骨文和前期青铜器铭文便留下了这种演化的痕迹。

由于单字独立的强固观念尚未形成,必然影响到书写时的整体感,因此在甲骨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脱离整体结构而刻意安排某些笔画的例子。

我们把由于七述原因而产生的单字的特殊承接称为奇异联结。它们分为以下儿种类型:

甲(a):偏旁代替单字。我们把那些承接不够理想的单字除去某些部分后,得到的是良好的吻接。那些被我们略去的偏旁像是多余的部分,额外添加的部分,用来承接的偏旁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占据了整个字应占据的位置。特别有意思的是左边那片甲骨

这一类联结在甲骨文中非常普遍。

甲(b):部分代替整体。下字同上字都有明显的错位,轴线不相吻合,但是下字总有一部分与上字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我们如果把下字挡住一部分,或者设想下字从上字之下联系紧密的那一部分开始书写,我们总可以在某一笔画之后停下来,发现已完成的部分同上字吻合得很好。可以作这种推测,书写者对下字整体与上字的连接并无周到的考虑,但对下字某一部分与上字的连接在意料中,亦在控制中。这好像是一位不太高明的棋手,他只能看出一两步之内的变化,而无法判断更长远的未来。

乙(a:下字首画起端位于上字中点。甲骨文通行的、严格的书写顺序或许是永恒的秘密,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不过,在某些场合,我们如果设想一下各种可能的笔顺,即是说,还原一下这些字的线结构构筑过程,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下字的右偏旁不太可能先行完成,预先留出左偏旁的位置,这不必要地增加了难度,挡住左偏旁进行检查的话,右偏旁往右偏移若干也找不到依据,然而,如挡住右偏旁,则上下字联贯极好。相形之下,先书写左偏旁较为符合情理。如果再除去左偏旁下面一笔画,并用覆盖物把剩下的一画下端挡住,然后将覆盖物一直向上推移,可以发现,这一竖的起端正位于上一字轴线正下方。如果进行同样的分析,我们可得到:下字保留的笔画的端点被十分小心地安放在上字轴线下端。山于这种精确性,说明它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人们不成熟的对称、匀整观念的反映。最后留下的笔画就是下字首画。这种心理动机对一位书写者来说,已经可能成为强有力的支点。这种谨慎当然有其幼稚的一面,最后二例随着下字首画的完成,便已失去平衡,下字构筑的完成,当然更远离首画落笔时所寄托的用心,但是,这里表明了作者们对准确、整齐的刻意追求。从章法构成的心理来说,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乙(b):下字首画起端位于上字边线处。甲骨文中竖画大多呈垂向排列,这一方面造成垂向单字轴线,一方面造成甲骨文的方正之感,使甲骨文的侧边轮廓界限分明,而相连各字的宽度大体一致也就成为排列整齐的原因之一。这种对宽度的敏感和追求,造成书写心理上对侧边的重视,把上字侧边当作定位基准,自然成为可以接受的事实,不过由于未曾充分考虑后继笔画的影响,也会造成承接上的“失误”。从不同甲骨上得来的例子,生动地表明了一种严格的我们不熟悉的构成法则。

上述分析当然只是推测,只是一种可能存在的构筑过程,我们毕竟拿不出证明构筑程序的确切证据,但是覆盖法使我们有可能体验到构筑时的某些心理过程。在甲骨文中,只有以工整为心理背景,才可能为各种构成方式找到统一的、普遍适用的解释。当然,这里所说的工整只是一种意愿,从表现形式来说,同后人所理解的工整分属不同的层次。

这一时期人们对整齐的.单纯然而顽强的追求,使奇异联结与别处的正常吻接,与甲骨文字点画的整伤、简洁,形成统一的整体。

我们试对一件完整的作品进行构成分析,看看当时人们对工整的追求贯彻到何种程度。

甲骨文构成上的特点,也出现在商代以及西周前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变方鼎是1973年于辽宁省喀左北洞村出土的一件周初青铜器,器内铭文四行,最后一字右移至铭文中部,可能是为了保持构图上的均衡。这篇铭文尽管各行书写紧凑有序,行轴线仍然使人产生断裂感、动荡感。如果我们把所有不理想的连结用覆盖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系列联结点的下字首画构成图。铭文共二十三字,联结点十八处,其中奇异联结十三处。这十三处奇异联结全部分属于上文所述的类型:甲(a),二处;甲(b),二处;乙(b),九处。奇异联结占72%,可见铭文造成断裂、扭曲、动荡感觉的原因;侧边定位占奇异联结的69%,占全部联结的50%,决定了这篇铭文章法上的特殊风格。

铭文第二行“在穆”二字的联结,我们归之于甲(b),实际上它介于甲(a)与甲(b)之间。这一处联结必须先找到下字中首画或首先完成的部分。在各种可能的顺序中,大概这样的构成最为合理,在这之后,再补充其他部分,这是一处十分完美的联结。

我们所有的努力客观上获致了这样一个结果:所有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作者,都在顽强地、认真地、追求着章法上的工整。尽管由于对工整的把握还不够成熟,但动机十分清晰。换句话说,在这个时期书写者的心理中,存在一个单纯而顽强的意愿,不管技术手段如何不同,风格有何区别,在一切之后,总能发现这种意愿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把这种蕴藏于心理深处的单纯的意愿称作主导意向,在我们讨论的这一时期中,主导意向的高度统一十分引人注目。在延续若干世纪,遍布广大地域的作品中,能保持一个统一的特征,无疑揭示了历史运动的某种趋势。主导意向的高度统一,可能是一切艺术前期艺术史的共同特点。

对主导意向的认识改变了我们面对早期文字所产生的神秘感。主导意向是个意识外的简单观念。主导意向的单纯、统一,以及它所处的较深的心理层次,使它不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导致早期艺术形式的单纯与统一。就这一点而言,并无丝毫神秘之感。如果利用前文叙述的方法深入这一时期所有线条构筑的过程,我们将在每一组结构中体验到质朴而真诚的努力。

让我们回到历史。

我们把上古至春秋末年这一段时间称作章法上的前轴线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正处于形成确定的汉字分立观念的过程中,以单字为独立个体的书写技巧尚未完全成熟,在许多情况下,还无法用轴线和轴线图来准确反映章法构成的特点。限于已发现的文字资料,我们只能较为详细地讨论这一时期的后一阶段。

甲骨文代表了商代书法的成就。

变方鼎是西周早期铭文的代表作。

周武王时期的天亡簋铭文也是一件保留浓厚稚拙情趣的作品。它的点画不像甲骨文那样平直,结字、章法都显得奇矫粗犷,初看似乎过于散漫,仔细寻绎,可以发现它频繁地使用甲骨文中的奇异联结,似乎用一根缰绳把一群天真烂漫的野兽串联在一起,它们跳掷腾挪,决不安宁,但也始终无法逃逸。

不过,青铜器铭文的章法很快便趋向于整伤,西周早期和中期(武王至恭王)的大部分铭文排列整齐,几乎看不到甲骨文和天亡簋铭文中自然生动、出人意表的章法处理。孝王时的大克鼎铭文中,竟然铸上了一个个方格,于是,在一个框框中的精心安排,代替了两字承接无限变化的可能。章法简化成对方框的尊重。不曾铸出框格的铭文,书写时也可能划有格线,如盂鼎、静簋、墙盘、永盂等,铭文行列都十分整齐。工整化成为整个前轴线时期章法发展的主导线索。

西周后期,铭文一方面顺着这一趋势发展而更形成熟,如季子白盘;另一方面,以散氏盘为代表,表现出对章法的另一种追求。散氏盘铭文中仍然存在无形的框格,每一字的活动范围事先便被限定,天亡簋中串联的野兽被关进了单独的囚笼。然而,每一头野兽都不甘系累,左右奔突。

如果我们将轴线图稍为作一点修改,用虚线表示偏旁承接或部分承接时承接部分的轴线,那么,轴线图大体上还是能够反映从单字独立的观点来看,章法构成所达到的水平。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比较散氏盘与天亡簋的轴线图。

就作品来看,散氏盘铭文排列较为整齐,而天亡簋铭文大小错落,左右穿插,章法上似乎更为放纵,但轴线图所反映的并非如此。天亡簋轴线图表明,它垂向单字轴线较多,断点较少,因此从章法上来说,相对平静;而散氏盘垂向轴线很少,断点却很多,每一个字似乎都在寻找自己奔突的方向,虽然行列隐存,但几乎每一段轴线都是对行列的冲击,表面的整齐掩藏着深处强烈的动荡和不安。

这两件铭文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商代甲骨文章法的延续和发展,与甲骨文一样,同是工整这一主导意向的产物。散氏盘则不同,如果注意到它是处在一个已能较好地控制行列的时代,而且是在规定的行列中书写,不难理解,这种动荡与冲突是对工整的一种不满,一种反抗。长期左右章法发展的主导意向受到了挑战。

同时的季子白盘无疑是章法构成主导趋势的产物,而散氏盘则是章法发展主线上旁逸斜出的一支。这一支意味深长。

甲骨文中所谓的个人风格,始终被牢牢地限定在一个时代的书写习惯中,而散氏盘中一个人对一个时代的挑战,对一个时代的主导意向的挑战,或许可以算作真正的个性的表现。不必强说散氏盘铭文的章法是有意识的构筑,但实用要求左右下的工整化、装饰化趋向,同一门艺术的独立和深化所要求的丰富表现能力之间的冲突,无疑于此肇源。书法艺术正是从这里出发,去寻找通往人心深处的道路。

前轴线时期结束了。这一时期,主导意向明确,并且充分社会化,保证了章法发展的清晰脉络。由于人们单字分立观念并不严格,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后代几乎见不到的构成方式,这是造成这一时期作品神秘感、古拙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到这一时期的后期,汉字已经经过长期的发展,单字分立观念不强只是一种历史的遗存,只是一个漫长时期留下的尾声。这正是被当时人们所着意克服的不足。他们对我们今天致力探寻的线结构的神秘组合毫无依恋之情。事实上,那种遗存的观念—或者说遗存的感觉,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奇矫联结,不久便在大部分作品中消失殆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轴线与章法构成--(二)
《中国书法》四十年 | 邱振中:章法的构成
胡抗美狂草离甲骨很近 离当下很远
西周金文的分类(衰微期)及代表作品拓片欣赏
书画杂谈:浅谈 金文的书法章法(一)
康晓峰:论《散氏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