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诗坛文雄徐祯卿书法欣赏
徐祯卿
一、徐祯卿书法欣赏
徐祯卿书法作品亦是一绝,王世贞称: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二、徐祯卿生平简介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因此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弘治进士,官国子监博士。少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齐名,称“吴中四子”。后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论诗主情致,与后来王士禛所倡导之“神韵说”有相通之处。其诗风格清朗,也有指陈时事,隐寓讽刺之作。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徐祯卿书法欣赏02
三、徐祯卿文学成就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早期诗作近白居易、刘禹锡风格,及第后受李梦阳、何景明、迪贡等影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为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吴中四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
徐祯卿虽然与李梦阳同调,但中原习气未深,江左流风犹存,吴中派清丽秀逸的风格仍有保留,较前七子其余各家诗作更有自身特点。《明史》用“熔炼精警”四字概括其诗风格。他长于七言近体,绝句尤精,清词逸格,情韵隽永。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征明两人,文征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他为前七子之一,声誉仅次于李(梦阳)、何(景明)。《明诗综》在比较徐与李、何诗歌时曰:“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语中的地指出徐祯卿诗歌的基本特征“情深”。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徐祯卿16岁著《新倩集》。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该书多诋毁明太祖的内容,实为诬告)、《异林》等。
《谈艺录》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谈艺录》是徐祯卿的诗学理论专著,其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在“复古”观念的观照之下,以“情”为核心带动“气”、“声”、“辞”、“韵”、“思”等诸理论要素的诗论体系。徐祯卿所撰诗话《谈艺录》,颇多精辟警策见解,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此备加推崇,就连以反复古自命的钱谦益,也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甚至直接将“谈艺录”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
其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潮流以及吴中文人的文化复古思潮、感受主义与审美主义的膨胀均为徐祯卿“主情”、“复古”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因情立格”说则是徐氏对情感与格调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探索,为复古派提供了一个学习汉魏古诗的基本途径。
徐祯卿吴中时期的诗歌与吴中地域性因素的关系。徐祯卿早期的习诗系统为六朝、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又兼以晚唐,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风格哀婉清丽,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其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前期诗歌主要是融入吴中一脉,具有很强的吴中地域性,但又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特别是对“情”的吟咏与张扬在吴中“主意”的诗坛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成为其入京后加入复古主义阵营的前在因由之一(另一主要因由则是其复古主张)。
徐祯卿书法欣赏03
四、徐祯卿文学思想
徐祯卿的思想历程是与整个时代结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转变大都体现了其精神结构的转换,从时间来看,徐祯卿是七子典范作家中较早由文学转入道学,又最早转向心学之人。徐祯卿与李梦阳等七子盟友的交往与转变。相对而言,在七子盟友中徐氏与李梦阳往来密切,特相友善,与边贡、南京作家群中的朱应登、顾璘亦交往颇多且情谊深厚,与何景明也有往来及诗歌酬赠,但相聚时日极短,而其与王廷相、康海、王九思、郑善夫等人交往的记载不多。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风的交融。
李、徐论辩及二人诗学思想辨析。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史上,徐、李二人之间发生了一次诗学理论上的论辩,本文对论辩的具体时间、起因、过程以及论辨的态度、结果等做了比较细致的考察。李、徐二人的诗学观念在“复古”、“主情”等基本主张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次一级层次上还是有些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根深蒂固,始终存在,如在“复古”观念方面,二人对具体的复古统序、复古范型内部要素的选择等还存在一些差别。
徐祯卿的思想。其思想仍依其生平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对儒、佛、道、文学等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大体符合吴中地域的知识杂进性特征;后期大体可以王阳明所说的“学凡三变”来勾勒其思想的转变轨迹。“末世论”思想是徐祯卿对时代特征的一种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个基础起点,徐氏对文学复古的倡导、一生潜心“玄学”等都与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图相关。关于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的转变问题,诗学观念在后期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风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
五、《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内容简介
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有明一代,有成就的诗人,寥若晨星,吴中诗人徐祯卿也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了。然而,他奄若晨间的流星,存世不过三十三岁。他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文创作,总共不过十余年,却为后代留下了《迪功集》、《谈艺录》等研究明代文学、文艺理论不可忽视的文化遣产。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一生经历成、弘、正三朝,正是明中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生深刻转变的历史时期。
为维系人心,强化程朱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明初以来的经义科举,至成化时,发展为八股文,一切以程朱是非为准则。经过两代的努力,恢复了仁宣气象。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统治者的贪欲,成化时发萌的骄奢淫逸之风,渐有燎原之势。随着统治者掠夺的泛滥,加剧了贫富两极的分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被破坏。
本以选拔通当世世务之人材的八股科举,成为从宦的敲门砖。它既不能使统治者的骄奢之风有所收敛,反而越来越僵化。成为束缚士人身心桎梏的程朱理学,此时日益暴露出无用、虚伪的本质,封建伦理道德陷入新的危机。思想文化界出现对程朱理学的全面批判。朝野呼吁改革,朝廷出现了以李梦阳、康海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他们鼓吹拿秦汉之文和盛唐以前诗,来取代当时理学影响下的软靡文风为特征的文学;草野之间,在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吴中地区,出现了以祝允明、唐寅为代表的吴中派,他们不拘礼法,放诞风流,对抗科举,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和反传统的市民意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
【吴中四才子】徐祯卿《谈艺录》: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
吴中四杰
非凡使命!《重振诗坛》
以诗还乡:30年前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五位诗人,出了一套诗集
陈仲义:当代诗学前沿的钻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