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北故宫书法上新:(传)晋王羲之《大道帖》卷、汉《曹全碑》墨拓本轴

7月4日起,“笔墨见真章——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展出,展出包括汉《曹全碑》墨拓本轴、传晋王羲之《大道帖》卷、传元赵孟頫 《书急就章》册 、明董其昌 《临十七帖》卷 、明汤焕 《游西山诗》册等。有意思的是,展出的王羲之《大道帖》与赵孟頫《书急就章》册均为存疑之作,所以都用“传”字命名用以区别。

呈现历代名家墨迹

“笔墨见真章”开篇,有这样一段简要的中国书法发展梳理: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归于统一,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也在此际从篆书简省蜕化成熟,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由于时代潮流趋向简便快捷,隶书又持续蜕变分化,遂有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书体递变原非朝夕立就,因此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过渡型书风以及各体参杂的混合书风时而可见,显示书体蜕变迁延岁月,方能在结构和笔法上建立自己的规律。

隋唐时代是另一个关键时期,政治统一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笔法发展臻于完备,从此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是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继起,转而提倡复古,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然而,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活跃起来,至明代浮现纵横跳脱的气息。明人书法面貌至为纷杂,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适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其间突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也走出实现自己的路径,不为时代潮流所吞没。

清代以降,三代秦汉古文篆隶陆续出土,堪称是得天独厚。在务实的学术风气影响之下,清人摩挲碑版,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书法发展的视野得以串联古今,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创新,引领新方向。

此次“笔墨见真章——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展出历代名家墨迹包括汉《曹全碑》墨拓本轴、传晋王羲之《大道帖》卷、传元赵孟頫 《书急就章》册 、明董其昌 《临十七帖》卷 、明汤焕 《游西山诗》册等。展览时间跨度从汉至民国,同时希望可以通过藏品展示中国书法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

展品清单

 汉《曹全碑》墨拓本轴

汉  《曹全碑》墨拓本

汉代《曹全碑》墨拓本,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篆额佚失不存。

曹全,甘肃敦煌人,侍亲至孝,任郃阳令时恩泽广被,同僚颂扬高德,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记其功绩于碑石之上。

此碑于明代万历年间出土。碑文结体匀整,笔势流畅,逸致翩翩,优雅不失朝气,遒古秀丽兼备,于沉潜中兼具流畅感,充分显现成熟的书写技法,是汉代隶书代表。

传晋王羲之《大道帖》卷

(传)晋  王羲之《大道帖》卷

《大道帖》上次展出是在2008年,在台北故宫院庆大展——“晋唐法书名迹”特展时,与王羲之重要作品《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共同展出,时隔12年它再次展出了。

(传)晋  王羲之《大道帖》(局部)

《大道帖》是众多传王羲之的作品中比较有争议的一张。此贴为行草作品,书两行:“大道久不下,岂先未然耶。”此帖笔势连贯类草书,却以行书结字为主调。笔画腴润圆柔,第一行“大”字到“下”字,连笔而书,最后一字“耶”的末笔拉长,收笔加粗,成弯弧状。由于王羲之没有这类书法风格的作品传世,故多数论者认为可能是宋代的米芾所临。而米芾学书,曾下过双钩摹写的苦功,足见其“胡写乱画”是有前提的。

(传)晋  王羲之《大道帖》卷(局部)

书画鉴定家金运昌在《管窥草书〈平安帖〉》一文中称:“如台北故宫藏《大道帖》,北京故宫藏《雨后帖》等。多出宋人之手,临写以意为之。笔法或有精窳之分,然原作形貌保存甚少。仅可作为研究王字流传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已。” 

宋   米芾   《复官帖》(局部)

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在《谈古书画鉴别》一文中从毛笔的特性出发,认为:《大道帖》“和宋中叶以来如米芾等人写得丰满、肥润、圆熟的书法,如米芾书《复官帖》所用的较软的笔是大不一样的。”

“以之辩明清内府旧藏、并曾记载在《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续编、三编的晋·王羲之《大道帖》、王献之《中秋帖》等不是晋人之笔,一种理由就是因为此二本的笔划都特别润丰圆熟,其笔头含墨水很多,所以肥厚处不会开叉,用晋代的有心硬笔是写不出来的。此二本最后结合其它方面的印证,认为都是宋代米芾的临写本。这就是利用工具——毛笔特性作旁证,来解决真伪是非问题的一些很好的例证。” 

(传)晋  王羲之《大道帖》卷(局部)

《大道帖》字幅内外有“潞王之宝”、“韩逢禧印”、“张笃行印”、“米万钟”、“仪周鉴赏”等印,并有元赵孟頫、明朱之蕃、清张照的跋,从中可知其流传的踪迹。

明    朱之蕃跋(传)晋王羲之《大道帖》

清   张照跋(传)晋王羲之《大道帖》

元   赵孟頫跋(传)晋王羲之《大道帖》

《大道帖》后有赵孟頫跋云:“梁武帝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帖是已。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滥传耶?将好事犹未至也。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题。孟頫。”

传元赵孟頫《书急就章》册 

(传)元   赵孟頫《书急就章》册 

传元赵孟頫《书急就章》册旧题为《元赵孟頫书急就章》,有学者指出应为元代俞和晚年所书,细观册后的题跋,应是俞和临本。

俞和,字子中,号紫芝生,寓居杭州。据传少时得赵氏亲授,书风相似,人莫能辨。汉晋章草于此作中,从古朴化为婉媚,长横及捺笔处用波磔,短横顿收,俞氏则于独点处用磔法,短横处提笔出锋出之,笔姿变化灵活多端。明代王世贞曾评价其“用章草书《急就章》,觉古色蔼然”。

(传)元   赵孟頫《书急就章》册

明董其昌《临十七帖》卷

《临十七帖》本卷未署年款,研究者指出应为《余清斋法帖》汇刻《十七帖》的临本,时间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之后,可据以理解明代末期《十七帖》流行的时代背景,以及董氏临古与考据并重的书学态度。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江苏华亭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善书画,富收藏,尤精鉴赏。

明   董其昌临《十七帖》

台北故宫此次还展出了旧拓王羲之的《十七帖》,两贴也可参照观看。

《十七帖》为书圣王羲之晚年致友人信札之集成,因第一札起首写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迹见于唐代,今已佚失不传,后人多借传世的临、摹、刻本及文献著录来勾勒原帖范式。全篇书体概以草书为主,用笔流畅,线条遒劲有力,姿态匀称优美,宋人黄伯思誉为“书中龙也”。

旧拓王羲之《十七帖》册

《十七帖》传世刻本众多,大致可分成“馆本”和“贺监本”两种。宋拓馆本《十七帖》集录二十九札,末尾有一“敕”字,故又称“敕字本”,著名者如日本三井高坚氏(1867-1945)听冰阁旧藏的“三井本”。书圣王羲之(303-361)尺牍的书法亦借此流传千古。

台北故宫所藏旧拓《十七帖》属于“馆本”,刻拓精良,然仅存二十六札,缺十七行。末开钤有贾似道“悦生”葫芦印,“僧权”二字完好,研判与明代《郁冈斋帖》所收的《十七帖》关系密切,清人郭尚先泥金题跋更指出其为祖本。

明汤焕《游西山诗》册

明代汤焕《游西山诗》书写《秋日宿西山卧佛寺》、《游香山寺》自作诗两首,书法受元代“杂体书”影响,混杂楷、行、草和章草四体,唯笔法更加自由奔放,独树一帜。

汤焕(生卒年不详),字尧文,号邻初。浙江杭县人,隆庆四年(1570)举人。善书法、精篆刻,高士奇(1644-1703)谓其“以书法称于时,盖从晋人蹊径而入者。”

明    汤焕《游西山诗》


 资料及图丨台北故宫博物院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北故宫7月4日起展王羲之《大道帖》
书法字帖 | @ 王羲之-大道帖(附赵孟頫跋)
草书名家述评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法帖
王羲之《大道帖》附赵孟頫题跋
王羲之 | 大道帖(附赵孟頫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